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評選落幕了,今年人們驚奇的發現,港姐們的顏值終於回歸正常了。
回想起千禧年之後的香港小姐,人們除了吐槽還是吐槽,一點情面也不給留,畢竟那些年的港姐實在是讓人失望。
2007年的港姐冠軍張嘉兒,被群嘲「大餅臉」,還被評為「香港小姐20年來最差的一個冠軍」。
2017年的港姐冠軍雷莊兒,被全網攻擊「慘不忍睹」,人送外號「齙牙港姐」。
曾經人們都說,「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維多利亞港,不是尖沙咀,也不是太平山頂,而是香港小姐。」
而如今選舉出來的港姐,不再作為娛樂圈的後起之秀而聲名鵲起,她們中的很多人,只能在曇花一現後,歸於平靜。
除了唏噓,大多數人還停留在上世紀港姐的風採裡。
只因港姐對觀眾來說,不止是影視劇裡的美人,茶餘飯後的八卦,更是一個時代的回憶。
1946年,有著「香港杜月笙」之稱的麗池花園夜總會老闆李裁法,舉辦了第一屆港姐比賽。
但當時剛經歷完二戰,普通家庭還在為溫飽奔波,根本無暇顧及娛樂。
此外參賽的選手不多,且都是歌廳舞女。所以,這個比賽被看作是上流社會的專屬,影響力有限。
直到1973年開始,TVB接手了港姐主辦權,並打出「智慧與美貌並重」的口號後,港姐評選才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封神時代」。
港媒曾這樣評價香港小姐的評選:「冠軍是選老婆,不用太漂亮,最重要是賢淑大方;亞軍是選女朋友,不妨風情萬種;季軍則是選小妹妹,天真單純就好。」
1973年的評選,產生了兩位港姐冠軍,分別是「香港東方選美會」選出的狄波拉和TVB選出的孫泳恩。
狄波拉後來嫁給了風流的謝賢后淡出影壇,生下兒子謝霆鋒。
孫泳恩則在很多人的記憶中完全查無此人。
不過這一屆中,最被人熟知的並不是狄波拉。
而是第四名——「白娘子」趙雅芝。
當時,還在當空姐的趙雅芝,在家人的支持下,報名參加了第一屆香港小姐競選。
雖然她是奪冠熱門,但因為在比賽過程中表現不佳。最後,只獲得了第4名,拿到一個王冠、一塊手錶和1000港幣。
港姐比賽結束之後,趙雅芝沒有選擇出道,而是繼續當空姐。
直到1976年,她才辭職並投身娛樂圈。
《上海灘》的馮程程、《楚留香》的蘇蓉蓉、《新白娘子傳奇》的白素貞、《倚天屠龍記》的周芷若、《戲說乾隆》的程淮秀...
趙雅芝成為那個年代最經典的古裝美人。
在接下來的1977年,朱玲玲奪得「最上鏡小姐」和總冠軍,成為港姐史上第一個「雙料冠軍」。
超高的顏值加上知性的氣質,使得朱玲玲成為業內公認的「最美港姐」,一時間,媒體一致讚譽她為「港姐中的港姐」。
臉蛋、身材、氣質、智慧都絕佳的年輕女孩,又有名氣,自然少不了吸引一些豪門闊少。這其中,就有時年31歲的霍震霆。
朱玲玲嫁入豪門,為霍家添丁三人,後來還成了郭晶晶的婆婆。
趙雅芝和朱玲玲的人生軌跡,為日後的港姐提供了參照模板。
有了趙雅芝的珠玉在前,很多人便把競選港姐當成通向影視圈的捷徑。
1979年,19歲的鐘楚紅參加了香港小姐競選。
一顰一笑,都風情萬種,嫵媚動人的紅姑,本來是冠軍的有力人選,但因為穿不習慣高跟鞋,造成現場失誤,最終只獲得了第4名。
雖然無緣三甲,但張國榮稱讚她「實在太靚,隨便一個動作就能顛倒眾生」,李敖也直誇她是香港的「瑪麗蓮·夢露」。
不過因為高跟鞋錯失冠軍的紅姑肯定想不到,後來在《縱橫四海》中她穿高跟鞋和張國榮、周潤發跳舞的場景,會成為港片永遠的經典。
1983年,18歲的張曼玉參加港姐評選,她目標明確,就是為了要進入娛樂圈當演員。
後來她回憶到:「就算落選,我還會找機會當演員,因為演戲實在太吸引我了。」
靠著優越的外形條件,她獲得了亞軍和最上鏡小姐獎。
籤約TVB之後,與梅豔芳、劉嘉玲、曾華倩、吳君如等人合稱為無線「九龍女」。
1985年,有一位18歲的青澀少女,因為不拘小節的假小子氣質,與香港小姐富貴端莊的要求不符合,而被擋在決賽之外。
她就是周海媚,後來她也進入演藝圈,直到現在仍然活躍在螢屏上。
只不過,角色由「周芷若」變成了「滅絕師太」。
所以,從周海媚的例子可以看出,去參加港姐競選,哪怕不能奪冠,甚至不能有好的名次,也很容易被星探發現,進入影視圈。
「宜修」皇后蔡少芬是1991年的季軍。
「最美程英」張可頤僅僅是參加了1994年的港姐競選,那一屆的季軍是「最美郭襄」李綺紅。
但是,僅僅從顏值判斷,似乎李綺紅要稍微遜色於同年的張可頤,這也說明了當初港姐的評判標準也有精益求精的時候。
李綺紅之所以能取得比張可頤更好的名次,是因為李綺紅在決賽的問答環節表達更為機智。
在那一屆決賽晚上,只要李綺紅一開口說話,就能惹得評委和觀眾哄堂大笑。
看來,那時候的港姐因為美貌居多,冷不丁來一個情商高的,反而容易有新鮮感。
這也造成了港姐標準的提高,要美貌與智慧並重。
1989年的評選中,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首次以短髮造型亮相港姐舞臺的陳法蓉,被譽為「最具都市氣質的港姐」。
雖然TVB一開始打出的口號就是「智慧與美貌並舉」,不過很長一段時間,還是以美貌為主。
歷屆港姐三甲的學歷最高也不過為高中畢業,在「智慧」上明顯不足。
從陳法蓉開始,人們對於港姐好看無腦的印象逐漸被打破。
而1991年郭藹明的奪魁,更是造就了目前港姐的學歷巔峰。
美國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還曾去美國航空航天局實習的經歷,讓人們對港姐的印象分瞬間拉滿。
後來進入娛樂圈的她,事業經歷過起落,卻一直保持著低調,嫁給香港熱心市民劉青雲後,基本退出了影視圈。
兩人雖沒有孩子,但幾十年恩愛如初,被稱為圈中的「模範夫妻」。
大部分港姐因為顏值的天然加成,進入影視圈是司空見慣。
但是,有一位港姐卻既像趙雅芝一樣做了明星,還像朱玲玲一樣嫁入了豪門。
迄今為止,人們總是拿她的美貌和李嘉誠的財富相比,她就是李嘉欣。
當年,18歲的李嘉欣以石破天驚的姿態,拿下冠軍、國際親善小姐兩個大獎,一時光彩奪目。
倪匡之子倪震被她迷得神魂顛倒,為了追求她,給她寫了上百封信,只是進入娛樂圈後的李嘉欣有了更高的目標。
倪震被李嘉欣拋棄後,他的姑姑亦舒氣不過,曾公開嘲諷李嘉欣:美則美矣,但毫無靈魂。
進入娛樂圈的李嘉欣,和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拍拖在了一起,靠著美貌和黎明的資源拍了不少經典影片。
和黎明分開後,李嘉欣又榜上了香港富豪劉鑾雄,但最終卻嫁給了香港船王之孫許晉亨。
相傳結婚當日,全香港的富婆都鬆了一口氣:這個狐媚的小妖精,終於嫁人了。
在當時,人們對她的演技嗤之以鼻,認為她的表演過於木訥。
但認真看她的作品,無論是《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的嶽靈珊,還是與另一位大美女王祖賢合作的《倩女幽魂之人間道》,其實都證明了她演技是不錯的。
可無論如何,總有人說她是花瓶,沒辦法,誰讓她實在太好看了。
在經歷了1991年的高峰後,香港小姐的收視開始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1993年是個分水嶺,那一年的冠軍是頗有觀眾緣的郭可盈,她後來成為TVB的當家花旦。
但這一年之後,香港小姐像是被「壞了風水」,選出來的港姐,越來越令人失望。
1994年的譚小環(古惑仔中飾演大天二的老婆),入行前就是人人豔羨的空姐,但20年過去,她竟淪為了香港街頭賣魚蛋的大媽,讓人跌破眼鏡。
香港小姐作為造星工廠的神話,逐漸被打破。
1997年,香港回歸,港陸齊賀,但那一年的港姐選舉,同樣令人失望。冠軍是翁嘉穗,根本沒泛起多大漣漪,反而是亞軍佘詩曼,多年後成為TVB的「最佳女主角」,名利雙收。
1999年的港姐評選,被稱為是香港小姐「最後的回光」,中英混血的郭羨妮,搭上了TVB高光時刻的最後一班車。
千禧年後,港姐再也沒出現過讓人印象深刻的大美人,很多前三甲的港姐,觀眾甚至連名字都記不住。
港姐的淪落其實也是TVB和香港文化式微的一個縮影。
隨著眾多有才華的導演、演員北上內地,TVB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幾年也難得出一部熱劇,自然也無法再像原來一樣,捧出家喻戶曉的明星,畢竟有好作品,才能被人記住。
另外,新時代的香港女性學歷越來越高,她們獨立、自主的意識也開始覺醒,選美不再是她們唯一的出路。
當我們在感概香港小姐評選越來越鬧著玩時,對於香港女性來說這恰恰是一種解脫和進步,她們終於不用再在意男人的眼光,活在他們的評價體系中了。
既然如此,我們也不需要再吹毛求疵了。
其實仔細想一想,我們之所以懷念那個時代的港姐,只是在悼念我們曾經逝去的青春罷了,但人世間終歸是美人遲暮,傳奇落幕,再無歲月可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