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枝縣城出發,駛向鬱香高速,再進入091縣道,一小時後就抵達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這裡建有我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生態博物館。
梭戛與畢節織金縣臨界,高山上的寨子裡世代生活著長角苗(箐苗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長角苗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苗寨依山而建,原始質樸。族民紡紗織布,畫蠟刺繡,民風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堪稱人類活化石。
為了保護和延續這支獨特的苗族文化,1995年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聯合在六枝特區梭戛鄉建立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通過保存、研究、闡釋當地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向外界展示了長角苗獨特的文化生態。
梭戛生態博物館由資料信息中心和12個社區(自然村寨)組成,總人口5000餘人,1998年建成後開館,並對外開放。
長角苗社區以傳統種養殖為業,因深居山腰或山頂,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養殖多為豬、雞、牛等家禽。村寨內生長有眾多核桃古樹和櫻桃樹,是社區的經濟作物之一。
在梭戛生態博物館建立以前,長角苗都住在土牆茅屋內,現在除了資料中心搭建的仿造建築,村寨基本淘汰了這種原始建築,住進了磚結構或木結構房屋。此外,當地還在博物館入口不遠處修建了統一的聯排低矮小區,供部分搬遷的長角苗居住。
長角苗有著以長角頭飾為象徵的獨特苗族文化傳統,婦女頭頂兩側戴有形似長角的大木梳,角上繞有2-4公斤重的頭髮。拒說這些巨大髮髻都是用一支長角木梳和亡故祖先的頭髮,再加上黑麻毛線盤成。現在,頭飾文化平時只有在室內資料中心可見,人們的裝束趨向簡化。
記者在走訪村寨時看見,多數村民的穿著還是以民族傳統服飾為主,女子上身著白底藍繪蠟染束身短衣,下裝是黑底嵌以紅、橙、白繡帶的麻布百褶裙。男子著藍色長袍。
如今只有在重大節慶期間,人們才會著全套盛裝出席,女子身前還掛一塊藏青色或黑色羊毛氈護兜。
一戶楊姓長角苗家中,三十多歲的母親正在住房不遠處的豬圈餵豬,兩個10歲左右的女孩子坐在家門口繡刺繡片。姐姐叫楊美,從小穿的衣服都是媽媽繡制而成,現在,媽媽開始將傳統刺繡教給她。楊美說,他們家有四姐妹,爸爸經常在外務工。
另一戶人家只住著一位老嫗,老舊的木板門敞開,她坐在門口的織布機前織布。老婦人叫熊少芬,今年86歲,說苗語,與同族人交流無礙。
村寨的房屋上下錯落,道路蜿蜒,一會兒爬梯坎,一會兒下坡。一個長長的小道結束,又是好幾個分叉口,上下左右連通家家戶戶,步道狹窄卻也四通八達。
梭戛苗族村寨現在實行雙重管理,一是由寨老、寨主、鬼司組成的傳統管理組織,二是村級行政組織執行的政府管理。現在,有的村幹部就是寨老、寨主,一個人在雙重管理體系中。
長角苗有著獨特的禮俗和信仰,體現在婚戀、喪葬、跳花坡節日和祭祀中。手工技藝除紡織、刺繡外,還有草編、石具、圓錐木桶等生產工具,以及蘆笙、三眼簫等民族樂器。
記者在走訪中詢問過一位年邁男子,他的孫女在一旁幫他翻譯,說是會吹三眼簫。
生態博物館的解說員熊光富介紹,自從博物館建立後,長角苗就開始和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聯繫,去外面打工的人每年都有,孩子們也去了鄉裡或更遠的地方上學。
和眾多生態博物館一樣,梭戛生態博物館融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人文資源於一體,保存著一方獨特文化。據了解,全世界的生態博物館已發展到300多座,中國已有16個生態博物館,成功地保護了苗、侗、瑤、漢等民族村寨的傳統文化。
貴州除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外,還建有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隆裡古城漢族生態博物館、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蘇頡高航
編輯 申雲帆
編審 靖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