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印象」貴州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一座沒有圍牆的活態博物館

2020-12-28 天眼新聞

從六枝縣城出發,駛向鬱香高速,再進入091縣道,一小時後就抵達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這裡建有我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生態博物館。

梭戛與畢節織金縣臨界,高山上的寨子裡世代生活著長角苗(箐苗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長角苗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苗寨依山而建,原始質樸。族民紡紗織布,畫蠟刺繡,民風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堪稱人類活化石。

為了保護和延續這支獨特的苗族文化,1995年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聯合在六枝特區梭戛鄉建立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通過保存、研究、闡釋當地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向外界展示了長角苗獨特的文化生態。

梭戛生態博物館由資料信息中心和12個社區(自然村寨)組成,總人口5000餘人,1998年建成後開館,並對外開放。

長角苗社區以傳統種養殖為業,因深居山腰或山頂,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養殖多為豬、雞、牛等家禽。村寨內生長有眾多核桃古樹和櫻桃樹,是社區的經濟作物之一。

在梭戛生態博物館建立以前,長角苗都住在土牆茅屋內,現在除了資料中心搭建的仿造建築,村寨基本淘汰了這種原始建築,住進了磚結構或木結構房屋。此外,當地還在博物館入口不遠處修建了統一的聯排低矮小區,供部分搬遷的長角苗居住。

長角苗有著以長角頭飾為象徵的獨特苗族文化傳統,婦女頭頂兩側戴有形似長角的大木梳,角上繞有2-4公斤重的頭髮。拒說這些巨大髮髻都是用一支長角木梳和亡故祖先的頭髮,再加上黑麻毛線盤成。現在,頭飾文化平時只有在室內資料中心可見,人們的裝束趨向簡化。

記者在走訪村寨時看見,多數村民的穿著還是以民族傳統服飾為主,女子上身著白底藍繪蠟染束身短衣,下裝是黑底嵌以紅、橙、白繡帶的麻布百褶裙。男子著藍色長袍。

如今只有在重大節慶期間,人們才會著全套盛裝出席,女子身前還掛一塊藏青色或黑色羊毛氈護兜。

一戶楊姓長角苗家中,三十多歲的母親正在住房不遠處的豬圈餵豬,兩個10歲左右的女孩子坐在家門口繡刺繡片。姐姐叫楊美,從小穿的衣服都是媽媽繡制而成,現在,媽媽開始將傳統刺繡教給她。楊美說,他們家有四姐妹,爸爸經常在外務工。

另一戶人家只住著一位老嫗,老舊的木板門敞開,她坐在門口的織布機前織布。老婦人叫熊少芬,今年86歲,說苗語,與同族人交流無礙。

村寨的房屋上下錯落,道路蜿蜒,一會兒爬梯坎,一會兒下坡。一個長長的小道結束,又是好幾個分叉口,上下左右連通家家戶戶,步道狹窄卻也四通八達。

梭戛苗族村寨現在實行雙重管理,一是由寨老、寨主、鬼司組成的傳統管理組織,二是村級行政組織執行的政府管理。現在,有的村幹部就是寨老、寨主,一個人在雙重管理體系中。

長角苗有著獨特的禮俗和信仰,體現在婚戀、喪葬、跳花坡節日和祭祀中。手工技藝除紡織、刺繡外,還有草編、石具、圓錐木桶等生產工具,以及蘆笙、三眼簫等民族樂器。

記者在走訪中詢問過一位年邁男子,他的孫女在一旁幫他翻譯,說是會吹三眼簫。

生態博物館的解說員熊光富介紹,自從博物館建立後,長角苗就開始和外界有了越來越多的聯繫,去外面打工的人每年都有,孩子們也去了鄉裡或更遠的地方上學。

和眾多生態博物館一樣,梭戛生態博物館融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人文資源於一體,保存著一方獨特文化。據了解,全世界的生態博物館已發展到300多座,中國已有16個生態博物館,成功地保護了苗、侗、瑤、漢等民族村寨的傳統文化。

貴州除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外,還建有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隆裡古城漢族生態博物館、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蘇頡高航

編輯 申雲帆

編審 靖曉燕

相關焦點

  • 這是杭州一座沒有圍牆的免費博物館,接受茶文化洗禮|杭州印象
    而最容易了解杭州乃至中國茶文化的地方,就是位於杭州龍井路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沿著龍井路一直往前,在峰巒疊翠的雙峰村,背靠吉慶山,面對五老峰,就能相遇一座遠離城市喧囂的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這裡四周茶園簇擁,舉目四望,如同置身草木間。
  • 磁縣水生態博物館是什麼樣子的···
    磁縣水生態博物館是什麼樣子的······ 2020-06-08 0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部遊戲都是一座博物館
    所有這些遊戲中都有著一個字面上的博物館,但在更抽象、宏觀的層面,這些遊戲本身也都是博物館。「很有趣的一點是,許多遊戲在自身的 UI 中就有著一座博物館,《最後生還者》也是如此,」頑皮狗的創意總監 Neil Druckmann 告訴我們,「你可以在其中檢視文物、物品或角色模型。這都可以看作是博物館。
  • 貴州有個遺世獨立的苗寨,風景超原生態,是了解苗族風情的首選
    朗德苗寨,坐落於我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距離黔東南州凱裡市區並不算很遠,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了。在電視上看到有關苗族的紀錄片時,便對苗族生活的村寨充滿了好奇,想親眼看一看苗族女子亮麗精緻的銀飾。苗寨眾多,為什麼選擇朗德苗寨呢?原因有很多。朗德苗寨是全國第一個民俗風情村寨旅遊地,名氣和實力並存,每年都有很多中外來賓來到這裡,胡錦濤和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也來此視察過。
  • 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記者關振瑛 通訊員張艦)近日,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聯合發文公布了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山西地質博物館名列其中,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致力於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及宣傳,舉辦「美麗山西生態家園——山西自然生態資源科普展」等專題展覽,開展「生命的搖籃——水資源的小知識」「為了美好的明天——垃圾分類我能行」等環保科普活動,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環保科普宣傳,在弘揚生態文化以及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珍愛生態環境意識、養成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習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上海有個博物館,沒有圍牆柵欄也不需要門票,遊客還可以觸摸展品
    印象中的博物館,是座非常宏偉的建築,有十分莊重的大門。裡面擁有歷史悠久的珍貴藏品,並且這些展品都用玻璃櫥窗保護起來。走進博物館內,遊客們不可以隨意觸碰展品,有些甚至不允許拍照,能做的只有靜靜欣賞展品。直到去過這座博物館,徹底打破了小方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竟有沒有圍牆柵欄,展品也沒有玻璃櫥窗,遊客可以觸摸展品的全露天博物館,簡直太讓人驚喜與意外了。這座博物館名為思南露天博物館,具體地點是在思南路與復興中路交匯處,而「思南路」也很好找,在地圖上搜索「上海最美的馬路」,就能找到。這條建於百餘年前的馬路,最初的名字並非如此,後經幾次改名成為如今的思南路。
  • 螢火蟲「博物館」|拾愛十城
    >稀釋歲月痕跡,尋找童真之美新的一年,註定載入人類史冊的2020,由walkingmedia與中國家博會(廣州)共同發起的螢火蟲「博物館」與「我的爸爸是設計師」兒童主題活動到了第三年。2021螢火蟲「博物館」|「我的爸爸是設計師」活動於寒冬中開始傳遞愛與溫暖的十城設計之旅。
  • 什麼是生態智慧?貴州少數民族告訴你,苗、侗族生態智慧在於四點
    然而苗族就修建於半山腰的吊腳樓,侗族人民的村寨則以鼓樓為中心,當然,還包括風雨橋、花橋、欄杆式的居住方式等。這些都是將自然美與人文景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恰好符合了「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更進一步地說:「這都是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的感知和認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避免了自然的災害」這就可從中看出當地苗、侗族純樸的居住習慣,苗族和侗族的民風和鄉民的熱情都是各有不同的。
  • 貴州發布十大鄉村旅遊線路
    4月1日,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貴州的十大鄉村旅遊線路,這些鄉村旅遊線路,為我省鄉村旅遊架起織出鄉村旅遊新天地,通過每一條鄉村旅遊線路,可幫助遊客選擇行程,並能吃到線路周邊的各種特色美味,還能選擇合適入住的場所,歡迎各地遊客前來貴州感受貴州美麗的鄉村旅遊。
  • 貴州六盤水苗族風採
    六盤水境內的苗族分布:一部分於唐末年間遷入,其主要居住在今水城發耳、南開、鐘山較場、月照一帶;另一部分系明洪武年間調北徵南,由胡大海率領到貴州西部戌守之湖南城步、武崗苗兵,其後居住在今六枝雙夕、長寨,盤縣格所、舍烹、普古一帶,水城順場、肖坪、安居、常明、野鍾、發射、猴場、布寨等地;還有部分苗族系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公元1521年)在洞庭湖一帶被明軍打敗後,遷往湘黔邊界雷公山,清時又遭徵伐
  • EUREKA 精品品牌博物館 | 家族傳承&藝術慈善
    2020年10月24日「EUREKA 國際精品品牌博物館
  • 走進中國溼地博物館 感受生態文明之美——民革江幹區基層委開展...
    走進中國溼地博物館 感受生態文明之美——民革江幹區基層委開展主題學習活動 2020-12-14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奇妙博物館|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博物館
    在四川博物館內有10個常設主題展覽和若干臨時展覽,若是第一次來四川的「文物控」,四川博物館一定是首先來打卡的地方啦。目前,成都博物館內部分為五大專題展覽,通過空間和時間的交錯搭配以及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向世人呈現出從古到今成都城市格局的變遷。這座博物館,將作為一座連接成都的過去和未來的地標性建築,給這座城市增添光彩。
  • 「WHIKO謎之便利店」換萬聖節皮膚 上演「博物館奇妙月」
    其中,新晉人氣零食品牌「WHIKO謎之便利店」出手就是大招,和廣州凱德廣場·雲尚商場聯手打造了一間萬聖節限時主題快閃店——「WHIKO博物館奇妙月」。因「WHIKO謎之便利店」的母品牌為人氣IP品牌「WHIKO謎之生物」,打造文創類項目可謂駕輕就熟。在走廊上和蒙娜麗莎的幽靈跳舞,與拿破崙一起騎掃帚,在廁所中問木乃伊借紙巾,鬼魂石膏像留出C位等你合照……這些腦洞大開的場景,都來自「WHIKO博物館奇妙月」中的展覽部分。
  • 父子倆花30多年在靈山島上自費建貝殼博物館 融入海島生態文化旅遊
    在這裡,一幅鄉村振興的畫卷生動鋪展,一個海島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模式悄然形成,一個海島鄉村振興樣板未來可期,島上老百姓出家門就走進景區,外來遊客走進鄉村就留住鄉情。島上,曾經物資資源極度貧瘠,但是這裡竟然「藏」有一座富麗堂皇的貝殼樓。
  • 「生態放生」對當代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啟示
    「生態放生」與「人工放生」相結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放生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正如現時教界很流行的一首偈頌所說: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還債。放生就是救急,放生就是慈悲。放生就是覺悟,放生就是實踐。放生就是積極,放生就是方便。放生就是改命,放生就是解冤。放生就是消災,放生就是治病。
  • 「盤點」五花八門的農業博物館、體驗館、故事館、文創館
    1、青蔥文化博物館 我國臺灣地區的宜蘭縣三星鄉,盛產優質大蔥「三星蔥」,這裡有一座全中國獨一無二的青蔥文化博物館。在青蔥文化館中,除了通過卡通設計、3D動畫演示來介紹蔥的歷史、種植方式等知識外,還特別設計了有趣的電腦拔蔥和青蔥入菜的遊戲,讓遊客有良好的互動體驗。
  • 國際博物館日,看看購物中心還能和博物館怎麼搭
    劇場、博物館、展覽館、藝術館,這些都已經開始成為購物中心的重要標籤。也只有不斷挖掘並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文化審美,才能為項目創造「路人轉粉」的消費機會,更好的挖掘消費力。 今日5·18,國際博物館日,我們看看現在購物中心裏面還有些什麼樣的博物館體驗。
  • 詳解「開羅埃及博物館」20件必看文物
    公元前300年左右,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羋月之子)剛被扶上王座,古埃及已經步入了最後一個王朝「託勒密王朝」。從第一位法老「美尼斯」登基,到「埃及豔后」自盡經歷了三千多年,輝煌的古埃及文明隨著「託勒密王朝」的覆滅而沉寂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