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軍旅題材電視劇《藍軍出擊》正在熱播,其中一個故事情節對小編的觸動很大,909旅特戰大隊大隊長洪毅因為和領導的訓練觀念不一致,而憤然提出了轉業,最終獲得了領導的審批,隨說最終還是留在了部隊,但小編在想,如果這個大隊長沒有遇到自己的伯樂,一輩子就會留下無奈的遺憾。對於這個大隊長的遭遇,有多少人會在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呢?小編不僅陷入了沉思。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但為什麼有些「英雄」會有悲情情懷?
劇中的這位特戰大隊大隊長洪毅,多次在特種兵比武中奪魁,也經過獵人學校的系統培訓,在實際訓練和作戰中,表現也較為出色,並多次在各項活動中立功授獎,但其一個短板就是不知道如何迎合領導?
有時候只知道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問題?當這個「缺點」無法和自身的理想實現一致時,最終選擇了轉業。
現實生活中「洪毅」式的人物應該有很多,他們是領導口中的模範,是匯報材料上的典型,更是官兵心中的「英雄」,在他們頭上有很多奪人眼目而又虛無飄渺的光環,看上去風光無限,實際上很多所謂的榮譽轉業時連地方都不會認可,可一到立功、晉升等能給人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時候,卻往往以「你還年輕」、「以後還有機會」等 藉口被發揚了風格。
再看看我們眼中財務、營房、後勤等重要部門的負責人,領導口中「這位同志不借,可以在主官崗位上歷練歷練」,隨說現在這種情況與以前相比少了很多,但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明了一個問題,部分領導真的不是以對黨忠誠來衡量職業使命的。當現實需求與個人追求不一致時,往往轉身離開就是最無奈和最有效的方式。
都 說「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但為什麼不把金子留在部隊繼續發光呢?
建設一流軍隊要經過由大到強的轉變,特別是進入改革的深水區,走與留是強軍需要,作為軍人都有犧牲的準備和境界,而誰才是部隊真正需要的人卻真的不好界定。
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套科學合理客觀管用的人才衡量標準和任用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都是「誰的年齡大、誰的任期長、誰不聽話」作為轉業時,最直接量化的標準,甚至是不是是人才往往取決於某些領導的主觀感受。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現象在幹部的提拔使用中時有發生,很多領導在鼓勵幹部轉業時也常常會說「不要怕,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那既然是金子,為什麼不能繼續在部隊發光呢?難道部隊的人才已經多到了需要在金子與金子之間競爭與取捨?
都在說「紮根基層建功立業」,為什麼當我在基層紮根時卻沒有立業?
當前我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很多政策性矛盾。
一連要求「指技合一」的複合型人才,增加了培訓周期,拖大了幹部實效任職的年齡,同時還要在基層每個崗位都要幹滿幾年。等幹滿了卻發現,自己在年齡已經到槓了,已經沒有了發展的空間,而最終勝出的,往往都是那些沒有「幹滿」而獲得年齡優勢者。
一邊說紮根基層建功立業,那邊卻又面對 「樹挪死、人挪活」的勸慰,鼓勵你把「根」拔掉重頭再來,這樣的情況,信乎?不信乎?只有在生活中才可以得到答案!
都在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往低處流呢?
在《藍軍出擊》當中,與大隊長洪毅一個強烈對比的人物就是909旅的參謀長,這個人從來都堅持自己的想法,處處迎合領導,從來不是以強軍與否作為處事的原則,只是領導滿決不滿意作為說話辦事的標準,最終得到了提升,在地方,這檔做人,無可厚非,但是在部隊這樣做人,真的對強軍有大的促進嗎?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我們的強軍事業誰來承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六年的副連,八年的副營,可以說比比皆是,他們真的一無是處嗎?客觀的說,他們肯定自身和某項缺點十分突出,但也不至於低劣到領導眼中的那個地步吧!
結束語:強軍事業,我們都要像《藍軍出擊》「沈參謀長」那樣的人物,對於改革事業付諸於真情、付諸於實意,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真正完成祖國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