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訊航空 葛訊
X
有聲Voice
人類自古以來對天空充滿了嚮往,大疆無人機的異軍突起,無人機市場的持續爆發,也正是印證了我們對於徵服天空的渴望。
但是在火熱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身旁,工業級無人機這片藍海市場仍然有待挖掘,很多玩家都瞄準了潛在的機遇開始快速角逐,例如農業無人機領域已經如火如荼的無人機植保。
韜訊航空,是一家以航空技術研發、無人機產品製造與銷售為主營方向,專注於高性能飛行器研究的科技創新型企業。
依託於南航微型飛行器研究中心,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以「共軸變距機構」、「直升機飛控系統」、「無人機避障系統」等為核心技術,致力於打造工業級高性能共軸無人直升機產品。
2016年3月,韜訊航空完成了銀杏谷資本數百萬天使輪融資。
📎高性能共軸雙旋翼無人機📎
據AOPA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近400家民用無人機企業,從業人員超過萬人,由此可以看出市場對於無人機的追捧。
無人機應用領域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三類方向:消費級、工業級和載人級;大多數人對於無人機的認知,源於大疆,也止於大疆。
實際上,不管是大疆的產品,還是其它市面上的主流消費級無人機,多採用多旋翼。在操控性、易用性和成本等因素上,多旋翼有天然優勢,但是多旋翼能源轉化率低,在載重、續航、抗風等幾個方面都有些羸弱。
其中,多旋翼在續航和抗風性上就比較難以調和,這也導致了多旋翼不易於應用於更大規模更大尺寸的無人機身上。
多螺旋槳工作的效率並不高,運動原理是通過多個螺旋槳電機變速的拉力和轉動慣量的變化來進行控制,帶動螺旋槳的轉速。
螺旋槳的及時速度變化調整力和力矩上,對於外力(風和風速)會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也要有足夠快的控制響應。
「在工業市場應用中,載重指標要求提升,多旋翼的續航和抗風能力下降,影響實用性。」葛訊說。
基於以上的考慮,韜訊航空從共軸雙旋翼無人機的角度切入了工業無人機市場。畢竟,共軸雙旋翼在直升機市場得到過充分的驗證。
韜訊航空的共軸雙旋翼無人機設計,採用大型共軸直升機技術,續航能力相比多旋翼大幅度提升,再通過提升螺旋槳大小和電機的效率、優化電池和鏈條等環節,續航時間可達60分鐘以上。
韜訊航空的共軸雙旋翼無人機飛行任務半徑可達20公裡~25公裡的範圍,載重提升到30KG以上,抗風能力在6~7級,機動性能較強。
📎想像空間巨大的車載無人機📎
工業級無人機可應用領域廣泛,例如地圖測繪、空中交通管制、邊境巡邏監控、通信中繼、農藥噴灑等多個方面。
葛訊認為,無人機肯定會大規模應用到各個領域,當前市場正在經歷從萌芽到爆炸式增長的過程,用戶的需求在穩步上升。
工業無人機市場中,很多用戶的需求其實很明顯,但是相應的解決產品還沒有完善的配套方案。
目前,韜訊航空主要作為研發平臺,幫用戶定製產品,主要研發產品方向是車載無人機和植保無人機等領域。
其中,車載無人機可應用於跟隨車輛執行任務,適用於公安巡邏和軍用偵查。
韜訊航空的車載無人機並不需要依靠車聯網的支持,通過車載無人機的方式,將汽車的視線開拓。
和汽車廠商重點研發的一鍵起降和汽車聯動方向不同,韜訊航空更看重的是具體的使用場景。
比如公安系統在交通巡邏和大面積堵車時,通過無人機可到達第一現場。在這種跟隨配合的場景下,車頂起降,即拿即用就是場景化的需求。
韜訊航空的車載無人機因為是共軸雙旋翼,基於功能直升機的正常起降功能,安全性能上更可靠。
現在,韜訊航空已經完成車載無人機關鍵技術可行性、技術指標等驗證,即將完成標準化產品定型。
韜訊航空目前的研發是基於用戶的需求匯總。葛訊表示,結合大家的需求,合併同類項,平臺化去製造標準化無人機產品。
📎技術壁壘:做工業無人機的服務平臺📎
每個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航空夢,葛訊也不例外。對於天空的迷戀,讓他最終來到了南航——這一全國航空最高學府。
作為一個航天愛好者,對於無人機市場葛訊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理念。葛訊認為,無人機產品壁壘是技術的壁壘,韜訊航空在空氣動力學上下了很大功夫。
一般來說,普通單槳的直升機控制就已經很難,共軸雙槳的控制更難,飛控系統也是一個技術上的難點。
我覺得,韜訊航空從軍用、民機領域切入無人機市場屬於降維攻擊,他們擁有多項技術專利,以及系統化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字風洞仿真分析軟體。
正是技術上的強壁壘,才會形成競爭上的優勢。
除此之外,無人機的安全性也是令人注重的關鍵問題。
安全性是整個無人機行業的一個大的難點,葛訊也坦言,市面上的產品一般也很難達到美國軍用機級別。
玩無人機的用戶都有一個切身的感受,炸機實在太過頻繁。
據我了解,炸機一般是受到電磁的幹擾。韜訊航空從機器的零部件可靠性入手,力圖將電池和電路的抗幹擾性能提升。
另一方面,在自動避障、空中管制、應急備降等方面,依託於南航微型飛行器研究中心的技術研發優勢,去降低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
「隨著無人機行業技術的提升,未來整個行業都會有一個大幅度的跳躍,炸機不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泥潭。」葛訊堅定地認為。
葛訊預計,兩到三年之後,韜訊航空能夠形成系列化產品;很多的應用場景都可以滿足,主要客戶應該還是企業級客戶為主。
對於2C市場,韜訊航空正在試驗一款迷你化產品,類似於Sprite,試驗能否撬動大眾市場。
韜訊航空核心團隊5人,葛訊負責總體設計,沈元負責結構設計,劉龍掌握氣動設計,郭述臻負責模態仿真,祝宗煌負責飛控設計,團隊已達13個人。
韜訊航空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用戶需求合作開發,基於產品的基礎方向定製。下一步,標準化產品出爐之後,會以產品銷售為主要的盈收點。
記者Daoerji + 編輯Sirius
有聲傳送門
通江資本 張嘉誠:趟過哪些創業坑才能做「大神」
23魔方 周坤:大眾基因檢測開創者
德豐傑龍脈 王嶽華:技術背景成就投資專家
Locals路客 蘇同民:打造最具特色的精品民宿
人人理財師 佔冰強:讓用戶享有私人銀行理財服務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