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全社會對太行古堡申遺工作的認識,形成人人參與申遺的濃厚氛圍,讓更多人認識太行古堡、了解太行古堡,提升太行古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太行古堡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吶喊助威。晉城市委新聞中心、山西畫報晉城記者站聯合晉城市太行古堡研究院推出太行古堡專題系列報導,深度挖掘古堡背後的文化內涵,全方位介紹太行古堡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將太行古堡作為晉城「代言人」展現在世人面前。(山西畫報·太行頭條)
陽城上莊村:古村遙在水雲西
孟夏時節,記者又一次踏進了陽城縣潤城鎮上莊古村,品味道不盡的神韻,傾聽說不完的故事。上莊,有許多值得炫耀的名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民居第一村」等。「上莊是國內為數不多、至今仍然活著的古村落」。
從「白巷裡」到「上莊」
上莊村全景
上莊村位於我省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距晉城市區約37.4公裡。據說,村落所在的地方在宋代便有人居住,然而這個說法無據可考,尚無法證實。根據現存的碑文,可大致推斷出約在元代時,這裡便有人定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隨著明代王氏家族的遷入,上莊村逐漸形成現有的格局,根據現存王氏家族家譜和建築脊枋上的記載,村內的歷史建築多為王氏所建,村內的居民也以王姓居多。
上莊村全景
在明代,上莊與周圍的其他兩個村落被統稱為「白巷裡」這一名稱取自「白屋」之意,寓意「青雲之志,白屋之人」。這個頗有雅致的名字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1917年,白巷裡的名字被廢除,由於村中曾有莊河穿過,村落位於莊河上遊,便得名「上莊」,根據地勢的不同,周圍其他的兩個村落也得名「中莊」和「下莊」。
古廟祠堂話滄桑
司徒第
上莊村的王氏家族在明代產生過三名進士、四名舉人,且身居高位,到清代這一「數據」明顯下滑,共產生過兩名進土和一名武舉人。中國的古人在入朝為官後大多會興修宅院,所謂「光耀門楣」,於是上莊村的村落規模在明代擴展較快,村內現存古建築中大部分為明代所建,少數為清代和民國初期所建。明代歷史遺存佔據現存古建築的大多數,足見上莊村的歷史價值。
司徒第
在我省的古村落中,廟宇和祠堂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廟宇代表著村民的精神寄託,祠堂則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以家族血緣為紐帶的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築。
永寧閘
上莊村歷史上有五座重要的廟宇,保存至今的廟宇有兩座,分別是永寧閘和南庵廟。永寧閘位於村口,是外人進村後看到的第一座建築物,高136米。永寧閘分上下兩部分,兼具廟宇功能和防禦功能,上部五開間雙坡硬山頂,上鋪琉璃瓦,內部被分割為東西兩殿,分別供奉觀音和關帝,可看做是具有廟宇功能的部分;下部則為門洞,是整個村落的關閘隘口,由於村子三面為山,進村唯一的通道建此關閘,在冷兵器時代確有防禦功能。
爐峰院
南庵廟位於香爐峰的半山腰,是全村位置最高的建築。廟宇共由四個院落組成,據廟內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的《重修三教堂記》碑文可以得知,最早的院落建於明正德年間,後世又屢有翻修和加建。其中,建於清道光年間的獻殿的梁架結構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的彩繪,雖然大部分已經褪色,卻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整個南庵廟建築群寬46米、深36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整個南庵廟依山勢地形而建,最高處和最低處之間的落差有11米。
冢宰第
王氏家族在明代遷入上莊村,也使得村落發展成了現在的格局,這個家族的命運與村落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王氏家族的興衰也決定了上莊古村落的變遷。在民國以前,王氏家族成員出仕入官者達20餘人,其中最有名氣的便是明嘉靖年間的進士、後來成為明萬曆年間丞相的王國光。上莊村現存三處古祠堂,兩處為王氏家族所建,部分保存完好。三處祠堂都處在村中較為核心的地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祠堂處在精神意義上的最佳位置,同時又是村落日常生活的中心。
深宅古街
樊家莊園
像我省的大部分古村落一樣,上莊村以血緣為紐帶聚居,形成了獨特的院落空間,較大規模的宅院均可尋找到其最初的主人。上莊村現存較為完好的院落有40餘座。
樊家莊園
經考證,這些院落中屬於王國光或與其有密切關係的就有尚書府院落、司農第院落、秦家樓院落、書房院、趙家院。其中,尚書府院落曾是王國光本人的宅院。根據院內匾額上的文字可知,該院落最晚修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從永寧閘進村,向東50米,在村主街南側即可看到尚書府的高達兩層的門樓,院落是典型的棋盤四院,院落中間南北向道路為對稱軸線,東西兩邊各有兩組相對獨立的院子,共四座單院,目前僅存兩間。院落中保留有許多和王國光本人以及王氏家族有關的信息,有助於後人研究上莊古村的歷史文化。此外,該院落還是村內修建最早的棋盤院,對其他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後續修建的院落都是以尚書府院落為參照修建而成。
參政院
除和王國光有關的院落之外,上莊村現存古建築中,與王國光堂弟之孫王徵俊有關的院落望月樓和參政府也較為重要。其中,望月樓是王徵俊讀書時的居所,是上莊村現存唯一的三層正房,十分高大宏偉。
望月樓
參政府位於村落中部,是村內現存格局最完整的棋盤四院。院落主體建築建於明末,由拂雲樓、竹園則、廳房院、仰山居、王氏後祠堂以及清代加建的遵四本院一起組成一個古建築群。院落大門上依然完整地保存有御賜青石匾額一塊,上有「明忠臣亞中大夫山東右參政,賜天啟乙丑科進士王徴俊第」字樣。參政府古建築群內的幾個院落功能各不相同,建築風格也各具特點,是上莊村現存古建築中的精品。
望月樓
上莊村在600多年的變遷中,各個時期的建築沿曾經的莊河由西南向東北分布。莊河乾涸之後,便成了一條街道,被村民稱為水街,現在的上莊村便以水街為主街道。除水街之外,村落內其他小型街巷也都大多保存完好,整個村落的舊時格局基本沒有任何變化。
上莊村參政府明代御賜匾額
在記者來探訪的時候,上莊村的古村修復工程已經完成。水街兩旁的古建築門前都掛上了大紅燈籠,滄桑的古建築在夕陽下變成了漂亮的金色。紅色、金色和頭頂一碧如洗的藍天構成了一幅令人難忘的美麗畫面,讓記者想起了《上莊古村》一書中收錄過王國光的一首題為《仙間》的詩:
仙居遙在水雲西,一入青冥萬壑低。
拔地石精盤虎豹,撐天華表掛虹霓。
橫開錦翠光疑溜,亂踏琅步欲迷。
隱隱蟲書環四壁,前程猶自顯標題。
詩書人家
文學愛好者可能會從詩中看到王國光的文採與心胸,但當地百姓讀起來,或許看到更多的是這位丞相對家鄉的熱愛吧。很幸運,王國光熱愛的家鄉上莊村和我省大部分古村落還都偏安一隅、有的甚至破敗落寞不同,被保護和開發之後的上莊古村已經成為一個收費的旅遊景點,昔日寂寥的古村今天迎來了各地的遊客,同時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修復工程讓村內的古建築依舊保留著歲月的滄桑。從這個角度看,上莊村不僅僅在明清時期是繁華的大村莊,今天依然可以被當做我省古村落未來發展的一個不錯的選項。
水街
冢宰第
冢宰第
冢宰第
天官王府街景
天官王府街景
天官王府院落
天官王府院景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