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書第18期|《逃避自由》:找到你焦慮的真相

2021-02-22 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峰會

《2020讀書》專欄·第17篇

7000 字 | 20分鐘閱讀

文 |管司銘

 主播 | 小強

【關於作者】

埃裡希·弗洛姆,著名的美國德裔哲學家,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也是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哲學理論——精神分析心理學。他認為心靈和社會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交互影響,兩者之間並不獨立。弗洛姆的代表作包括《愛的藝術》《逃避自由》《論不服從》《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關於本書】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代表之作,是一部對現代人和現代社會心理困境的反思之作。作者從意識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自由觀念」的產生、全民自由意識被喚醒、人類自由被資本主義異化、人類產生逃避心理這一現代精神困境形成的全過程。弗洛姆指出,真正健康積極的做法是自發地在愛與勞動中與世界相連,在表達真實情感、真實感覺和真實思想中和世界相連。

本書試圖解釋的問題是:現代人一邊在追求自由,一邊又在獲得自由之後焦慮惶恐,自由和焦慮的關係是什麼?人們緩解焦慮的辦法是什麼?如果辦法不夠好,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音頻以自由觀念的產生為線索,逐一解答以上問題。

【文稿全文】

你好,歡迎加入夥瓣每周一本書。今天為你講述的書是弗洛姆的哲學經典《逃避自由》。

今天最流行的困惑是:在一個普遍都能吃飽穿暖的年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時不時會感到焦慮?是你病了,還是時代病了?

在過去一年裡,中年危機、奧數班卡位、學區房稀缺、中產階級焦慮,這些關鍵詞被各種公眾號顛來倒去地做文章。這些事兒的連番出現,似乎會讓你覺得,生活每況愈下、人生格外艱難……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沒你想得那麼糟,關鍵是你怎麼看。

相比過去夏天經常停電,冬天夜晚上廁所還得裹著大棉被、串胡同的經歷而言,今天的生活質量已經大大地改善了,但人們依然止不住地懷念過去。懷念過去不是因為過去真的好,而是面對現實境況時,人們借懷念來求得一種心理安慰。按弗洛姆的說法:這是現代人在逃避自由。

奇怪,自由不是意味著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麼?一般來說,擁有自由讓人放鬆,喪失自由才讓人焦慮,怎麼弗洛姆會覺得人會逃避自由呢?今天就讓我們順著弗洛姆的思路,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還是照例先介紹作者。《逃避自由》的作者是哲學家埃裡希·弗洛姆,新世相讀書會已經講過了他的《愛的藝術》《論不服從》兩本書。我們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這位著名學者。

弗洛姆是著名的美國德裔哲學家,也是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學,有繼承也有發展,比如弗洛伊德把人類心靈當作一種獨立實體,而弗洛姆則認為,心靈和社會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交互影響,並不獨立。弗洛姆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社會和個體心理的互動。

《逃避自由》這本書試圖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人一邊在追求自由,一邊又在獲得自由之後焦慮惶恐,問題來了,自由和焦慮之間是什麼關係?人們緩解焦慮的辦法通常是什麼?這種困境有沒有可能改善呢?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著名哲學家弗洛姆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他在這本書裡詳細地分析了這個問題的產生,雖然他在書裡給出的解決辦法非常簡略和模糊,但我們通常的經驗是,當你把這個問題分析透了,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尤其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心理問題。好比說你小時候怕黑,如果你弄明白了光的傳播,陰影是怎麼來的,自然也就不害怕了。弗洛姆認為,要搞清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人類是怎麼就有了自由觀念的?也就是說,人類是什麼時候認識到自己「是自由的」呢?

在這本書裡,弗洛姆認為,自由觀念是在中世紀末期有了苗頭,在經歷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洗禮之後,終於在現代的資本主義時期正式形成。我們就以自由觀念的形成為線索,分三部分來講這本書:

第一部分,自由觀念是如何在前現代——也就是中世紀演化,並最終形成的;

第二部分,自由在資本主義時期給現代人造成了哪些困境;

第三部分,面對困境時,人的幾種選擇是什麼,弗洛姆的對策又是什麼。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又叫「個人自由」。這裡的「個人」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而是指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出現了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是獨立於周圍世界的個體,可以說,人類才算覺醒,現代人的人格也才算誕生。這是個漫長的過程,比人類個體完成進化上的智力成熟要晚得多;這也是極其重要的過程,所以弗洛姆談「自由」,首要圍繞的問題就是,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個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怎麼出現的。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講第一部分:自由觀念在前現代——也就是中世紀的演化。

中世紀的時候,人們的經濟重心在務農,而不是商業,生活重心在莊園、鄉村之中,圍繞著封建領主而展開。領主擁有土地,人們不管是自耕農還是農奴,在土地上耕種,交納規定的糧食之後剩下的就自給自足。兩者處於依附關係,就像母子一樣,這種母子型的依附關係非常穩定,就農奴而言,這是非常安全、舒適的一種關係。當時的人們要求不高,經濟活動只為吃飽穿暖,很容易滿足,所以總體上看來,人們活得舒暢自由。

不過這種自由狀態並不意味著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裡已經形成了一種關於「自由」的觀念。這個觀念要到中世紀末期的文藝復興才會形成。

為什麼是文藝復興時期呢?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物質豐裕,商業獲得了發展,這帶來了兩個結果:

第一,因為商業活動活躍,貧富差距開始顯著,社會分離出了有產的上層階級與廣大的群眾階級;

第二,人們開始脫離原生階級和原生地域,尤其是上層階級,他們的生活重心從鄉村、莊園向城市轉移,形成了獨特的市民或者叫市鎮文化。

市鎮的開放性促進了人際交往,導致貧富分化大家都看在眼裡,人們不再滿足於吃飽穿暖,新的需求和欲望出現了,為了滿足這些願望和需求,人們又積極投身於繁忙的商業活動。

為了在商業競爭中積累更多的財富,通過反覆的商業活動的演練,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通過定義自我的利益,從而定義了自我——自我意識形成了。這樣,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登上了歷史舞臺。但凡事都有兩面,與獨立意識相伴而來的,是孤獨感。因為商業競爭是激烈的、殘酷的,一旦失敗是要自己全部買單的,這就往往讓人感覺,自己是在孤軍作戰,孤獨感油然而生。

不過,在文藝復興時期,能夠稱得上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只是小部分。自由和獨立的觀念,還有伴隨自由而來的孤獨感,都只是屬於上流階層,而不是全體人。直到宗教改革之後,這一切才從上層階級往下推廣,直到遍及整個社會。那麼,宗教改革是怎麼向全民推進自由意識的呢?

根據弗洛姆的說法,這主要是由兩大基督教教派推進完成的,先是路德派,後是加爾文派。

雖然路德和加爾文本身都是上層階級的人,但他們創立的教派卻是屬於普羅大眾的宗教,因為他們都主張,自由和獨立並不是上層人士的專享,而應該分配給全體人,他們向大眾承諾,任何普通人都該獲得自由與獨立。

這兩大教派推動的宗教改革,都主張削弱教會的權威,強調個人的作用。他們告訴人們,教會無法對個人負責,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個人不用通過教會,就能獲得拯救。這就極大地提升了個人的地位。如果說文藝復興只是改變了社會的上層,那麼宗教改革就是遍及全民的,它就像血管一樣把儲存著個人意識養分的血液輸送給了每一個普通人。

人類從中世紀稀裡糊塗的舒適安穩,到資本主義時代自發地追求個人利益,要形容這整個自由意識覺醒的過程,弗洛姆經常會打一個形象的比方,他說這就像是嬰兒離開母體,雖然切斷了臍帶,但仍然受到母親悉心地餵養,幾乎就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舒適又愜意;當嬰兒逐漸長大,就會自然地產生自我意識,意識到母親和自己還是有區別的,他就開始了心理上的切段臍帶的行為。這時的他渴望自由,渴望獨立,也就不在意母親不再向他提供養分了。

這就是我們講的第一部分:自由觀念在中世紀的演化。現在來簡單總結一下:中世紀的人雖然享有心理上的舒適和身體上的有限自由,但他們沒有自由觀念,他們與社會的關係非常緊密,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觀念;進入文藝復興階段,人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一些富人階層開始有了個人自由的觀念;宗教改革時期,隨著路德教派和加爾文教派的推廣,自由觀念從上層階級向下蔓延,全民都被喚醒了個體意識。這個過程就像人類嬰兒的成長過程。

那麼我們再往下追溯。在自由的觀念初步形成後,人類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那個時候,自由對人們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當時的人們比起中世紀,是不是過得比他們好,是不是一樣沒煩惱呢?

【第二部分】

我們來講第二部分:自由觀念在資本主義時期給我們製造的煩惱。

弗洛姆認為,宗教改革之後,人類的自由狀態讓人類的行為和心理呈現出兩個趨勢:

一個趨勢是向外的,因為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已經出現,人類擺脫了傳統的束縛,走上了一個新境界,人們在努力尋求獨立,釋放自我。

另一個趨勢則是向內的,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由於競爭帶來的壓力,人們內心深處形成了焦慮感,為了擺脫這種焦慮感,人又開始尋求某種程度的保護和安全。這個過程就像今天每一個大學畢業生所經歷的一樣。畢業之前,住在家裡或住在學校,問家裡拿錢,狀態很安穩,所以平時都在一個勁地看片、玩網遊,心理狀態悠然自得。一旦大學畢業,情況就變了。你得脫離家庭,自己養活自己,得找工作、租房,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漸漸地,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大學畢業生出現了,也就自然產生了向外和向內的兩種力:向外的力讓你追求自我,奮勇向前,開拓進取;向內的力讓你害怕孤單,放棄自我,尋求安全。你一方面要頂住壓力不叫苦,另一方面又在心裡默默承受著自由的代價。

人類社會同樣是這樣,追求自我和放棄自我兩種趨勢是相生相伴的,但是這兩個趨勢的力量並不總是勢均力敵的,兩種趨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輪流佔據上風。具體來說,在資本主義早期,追求自由的趨勢佔據主流;但是後來,畏懼自由、尋求安全漸漸變成了主流。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變化呢?根源就在於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把自由的副作用推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讓人對自由產生了畏懼。

這就要從資本主義階段孕育的現代工業模式講起。所謂的現代工業社會模式,就是以資本聚集、大工業生產為主要特徵的發展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人的生存狀態發生了三個方面的異化——異化,我們又聽到了這個熟悉的詞,在西方左派哲學裡,這個詞用得很普遍,它的內涵很豐富,包括以下這三方面:

第一,人與世界的關係發生異化,人從世界的主人變成了奴隸。比如,人們建起工廠和房屋,生產出了汽車和衣服,但大多數人並不擁有這些生產物,人們只是為了生產才凝聚起來,換句話說,人們不再是他所造就的世界的主人,反而成為了他所創造的世界的奴僕。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異化。商業帶來的連接性,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以經濟的方式維持,而非情感的方式維持。怎麼理解呢?比如,工廠造就了僱主和僱員,貿易造就了買家和賣家、商人和顧客。他們並不視對方為有血有肉的人,而只是一個個的利益體;

第三,個體本身發生了異化,也就是有了工具化的傾向。人不僅出賣商品,還出賣自己——以勞動力的形式出賣自己。無論是醫生、教師或者商人,都是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們的價值以價格的形式,體現在市場交換之中。

這三個方面的異化,決定了人的心理狀態、生活動機和性格都變了。總體來說,也可以歸結為這麼三條:

第一,人變得自私了。在中世紀社會,每個人在一個有秩序、有規則的社會過著固定的生活,自己不需要為自己操勞擔憂,而資本主義社會卻讓每一個人完全依賴自己,他要做些什麼,怎麼去做,是成是敗,純是他自己的事,你不為別人操心,別人也不為你操心。

第二,人變得迷失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為賺錢而賺錢的,個人的成功和物質所得,只是構成和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一份子,談不上解脫還是享樂。個人就像是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一樣,個人的重要性取決於他投入的資本的多少,資本多的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齒輪,資本少的就無足輕重。

第三,人變得軟弱了。當工業資本大發展的時候,獨家資本主義壓制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壓制了勇氣和智慧的施展。權力只由少數集團所掌握,他們同時還能左右社會的命運,個人原來還有勇氣和信心,現在只有灰心和無力感了。

這三點,就是資本主義帶給人性的致命傷。

以上就是我們講的第二部分內容:自由觀念在資本主義時期給我們製造的煩惱。

簡單地總結一下:宗教改革之後,人類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現代工業制度獲得了大發展。在這個階段,人的心理和行為都在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更加追求自由、更加釋放自我,另一方面則表現得更焦慮。因為在工業化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純經濟性,而不是社會性的了,個體變得更自私、更迷失、更軟弱。那麼面對這樣的困境,人類做出了什麼反應來調節呢?這些反應有用嗎?

【第三部分】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第三部分,面對困境,人類有什麼辦法?可憐的是,人類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前面也說了,為了克服這種不安全感,人類選擇了後退,在資本主義繁榮發展之後,選擇了放棄自我、尋求安全的向內的趨勢。簡單說,就是本書的書名——逃避自由。對於重壓之下的鴕鳥心態,現代人體會得尤其深刻。

弗洛姆還是不改哲學家的嚴謹,他把逃避自由的方式也歸納成了三種,我們依次來看看我們身上是不是多少有這些現象:

第一種逃避機制被稱為極權機制,指的是和他人聯盟、合作、抱團,通過服從他人或者支配他人的方式來獲得心理上的彌補,以便於促進自己的安全感。

接前面大學畢業生的例子,一個大學生長大成人,離開父母,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拼,但是發展不順,於是又躲回了父母的懷抱,啃老去了。啃老雖然能受到父母的保護,但同時也必須接受父母的管制。反過來也是一樣,站在父母的角度,父母希望孩子獨立,因為自己能夠放鬆,但是當孩子完全獨立、不常來看望自己時,又感覺很寂寞,心裡有缺失,所以就會有各種辦法將孩子重新與自己捆綁,表現出一種意欲採取支配的傾向。這就是空巢老人的心態。

這兩種情況,前一種是服從他人,後一種是支配他人,但實際上是一回事,都希望將對方與自己牢牢捆綁在一起,渴望從對方身上尋找到自己生存的依據,並且不願意從這種關係中獨立出來。如果你看過弗洛姆的另一本書——《愛的藝術》,你就知道,這種逃避機製造就了我們日常感情生活中常見的受虐狂和施虐狂的病態心理。弗洛姆認為這種逃避機制,就是納粹主義極權體制為什麼會在一定歷史時期大受歡迎的心理動因。

第二種逃避機制被稱為破壞機制,類似於一拍兩散、破罐破摔。

在現代資本主義階段,人存在於繁雜的社會關係中,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擺脫外部環境的束縛,乾脆採用極端的手段,把一切形成束縛的要素都給摧毀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層面,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說法來解釋:人生而有生命欲和破壞欲,當生命欲受到壓抑得不到發展,就會滋生破壞的衝動。小到一個人感情受挫後報復社會,大到整個社會,由於生存條件惡化,產生了戾氣和好鬥情緒,都是這種現象的表現。

第三種逃避機制是適應機制,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當

環境使得你失落、受挫,你還努力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種心理困境就會對你造成持續煎熬,但如果選擇放低自己的姿態,放棄自己的獨立性,就可以重新回到安全的環境。

比如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過單身不結婚的生活,但這明顯跟傳統觀念相違背,所以經常會受到父母的念叨、指責、打罵,直到最終被父母厭棄,有些人受不了壓力,放棄了獨立性,硬著頭皮相親,和父母和解,直到結婚生子,以此來擺脫自己與父母、與傳統為敵的焦慮感。

以上三種逃避機制,在弗洛姆看來,都是逃避自由、放棄獨立的做法,都是現代人無法承受自由的代價所帶來的惡性循環。那麼,真正有意義的、積極的做法是什麼呢?在《逃避自由》這本書裡,弗洛姆只是一筆帶過,他簡單地描述說,積極的做法是「自發地在愛與勞動中與世界相連,能夠在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感覺與思想中與世界相連」。

再重複一遍弗洛姆的觀點:「自發地在愛與勞動中與世界相連,能夠在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感覺與思想中與世界相連」。有些哲學家曾相信,只要靠理性的內省,便可以獲得自我的實現。但弗洛姆認為,單靠思想是不能實現自我的,還必須靠積極地表現人的情感與心智潛能,才能實現自我,藉此與世界相連。

還是那句話,心理的病症,當你完全了解了它的原理之後,恐懼和焦慮自然會減少一大半。但如果你還想更詳細地了解弗洛姆為現代人的焦慮病開出的藥方,我推薦你繼續收聽新世相讀書會講述的《愛的藝術》,那本書裡,弗洛姆有一整套練習的方法,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健康的、獨立的、積極的現代人。

好,以上就是我們講的第三部分,面對困境,人的幾種選擇以及弗洛姆的解決辦法。

【總結】

總結一下:當現代人不得不面對自己越發孤獨的狀態,就會在心理上採取逃避自由的方式,但在弗洛姆看來,逃避是消極的,並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人應該尋求超越,也就是通過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實現與世界的連接,這才是健康的自由之路。

聽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有一些燒腦的感覺,畢竟這是一本哲學著作,但是書裡的觀點還是非常清晰的。

毫無疑問,自由是人類最根本的命題之一。詩人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意味著在弗洛姆看來,自由有兩面,一面是獨立,另一面則是孤獨。兩者關係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共同進退,越是獨立,越是孤獨。比如一個人想自由,決定單身,他就必須接受一個人吃晚飯的事實;如果一個人想自由,不生孩子,他就必須接受年老時,一個人上醫院看病的事實。

所以,當人類在迎接獨立這積極的一面的時候,也必須承受孤獨這消極的一面。但現實是,人類承受不起,為了迴避伴隨自由而來的孤獨,不少人決定逃避自由。這就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分享,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輸出,是最有效的輸入方式。夥瓣課堂VIP年卡,已聚集超過400+積極成長又樂於分享的優秀實踐者。一個高價值的社交學習平臺,一群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彼此既是朋友,又是可以一起共同創造價值的夥伴,雙向創作,共創共享,共同成長。

它是一個私密學習圈,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工作實踐中的「疑難雜症」進行互動交流,與其他朋友共同探討、切磋,也可以發布一些不適合大範圍傳播的學習資源,還可以發布各種合理需求,進行更多的資源連結和人脈互動。

相關焦點

  • 知識大神吳伯凡:你的焦慮我懂!|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本周我們一起跟 吳伯凡讀《心流》這部書。01盛產焦慮的時代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盛產焦慮的時代,抑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病症,在心理醫生眼裡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病人。現代人的生活,幾乎可以概括成這幾個字:在焦慮區掙扎。
  • 《逃避自由》:你親手殺死了你的自由
    你可曾有那麼一瞬間的恍惚:如今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真的是自己內心想要的嗎?現在的自己,是你想要活出的樣子嗎?你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到底是真正的自我,又或只是社會給你框定的模樣?我們常常說,我想要風一樣的自由。可在這日復一日的機械生活中,我們卻將這「自由」丟失了。甚至,不是自由離開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主動將它丟失了。是我們自己,在逃避自由。
  • 《逃避自由》為什麼希特勒會上臺?
    在本書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歷史進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變化的關係。弗洛姆是美籍德國猶太人,出生於1900年。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就一直從事精神分析研究,也是20世紀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哲學家。1934年德國納粹執政之後,34歲的他就跑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逃避自由》這本書,就是他在哥大的時候寫的,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每周一本書
    每周一本書,跟大咖一起讀!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交集。幸福不是到達終點,而是學會享受追尋目標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第三種是:虛無主義型這種類型的人,沉迷於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他們是過去的奴隸。第四種是:感悟幸福型這種類型,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 #107企鵝工作室每周一繪:大寒(106期上榜作品)
    禮物,是母親節的一束鮮花是情人節的一盒巧克力是朋友節的一本書是兒童節裡心愛的玩具是聖誕老人放進你襪子裡的願望是你拼盡努力實現的夢想新年的禮物,你準備了嗎?18期-三文seven-原創禮物之所以美好,或許是因為,期待禮物的過程未知又充滿幻想,而最終收到的是什麼禮物,可能並不太重要吧~3月班-BiGyellow啦-原創13期-發芽鹿-原創不管有沒有聖誕老人,我都會出現, 帶著我準備了很久的禮物,也許我是冒冒失失的,也許我迷了路,也許下雪堵了車,最後我總是會找到你的,你走慢一點唄
  • 這本書告訴你「成年初顯期」,該如何「自救」
    在談起新書所關注的「成年初顯期」問題時,夏超坦言,這兩本書觸及的都是一個沉重的問題,但KY的目的都不僅僅只是告訴讀者「是」或者「不是」,而是希望通過KY的文章,讓讀者們理解到:「自我是流動的,只有關注自己的內心,擁有擁抱變化的心態,我們才更有可能具備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 2019每周一本書,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她辯論時說,「人世間原本就有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大的不朽是,是那些陌生人在你死後依然認得你,而小的不朽,不過是愛你的人,依然記得你」。被這句話深深感動。其實讀書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會被作者說的某句話所打動,所嘆息,所幸福,所悲嘆……有些話,會觸動我們的情感,引我們懷念,引我們深思,引我們遐想……所以,我開始讀書。
  • 逃避自由
    「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昨晚和室友們聊天,說到在感情中付出犧牲一事。
  • 書單來了|你這麼焦慮,一定沒讀過這5本書!
    ,讓你遠離焦慮。但是這本書確實應該是我看過的書籍裡面比較中肯的一本書。克服焦慮的另一種辦法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整本書都在教會我們如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這本書的實操性很強,適合焦慮卻不知道如何去改變的人閱讀。也適合每一個人去看一看,因為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
  • 【每周一星】第148期——石家莊高新區中正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每周一星】第148期上線。本周我們的星探將帶大家走進石家莊高新區中正儀器儀表有限公司,一睹企業風採,探尋企業品牌故事!本周「星」推薦——石家莊高新區中正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石家莊高新區中正儀器儀表有限公司解決了冶金企業煤氣、蒸汽等計量難題,如煤氣的堵、含水、小流量、密度等問題。
  • [讀書會第45期]熊培雲VS劉瑜:我們為何失去了自由?
    2011年3月26日,第四十五期讀書會在北京單向街書店舉行——邀請嘉賓是南開大學副教授、《自由在高處》的作者熊培雲,以及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政治系副教授、《民主的細節》的作者劉瑜。現在,我們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時代,你不能以關愛的名義把一個人禁錮在輪椅上,因為輪椅上的人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雙腿,他要站起來。其實,或許我們從來也沒有失去過自由,你即你自由。
  •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有行動力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書——《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我才明白,行動並不是靠意志力去支撐。只有先了解自己真正在逃避什麼,才能行動起來,發展更好的自己。如果總是逃避,則會讓自己長時間陷入衝突和內耗中,阻礙成長。
  • 第30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
    第29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我TM買爆!第28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我TM買爆!第27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我TM買爆!第26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我TM買爆!】萬代SHF《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來啦!【我TM買爆!第25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我TM買爆!
  • 給迷茫的你,推薦這1本書
    視頻號已上線,我們會在這裡和你#用1本書解答1個問題第1期關鍵詞:迷茫你一定在身邊遇到過這樣的朋友:心事重重,怨念頗深,覺得世界不公。總想做點什麼,可是一想到可能很麻煩,他們就會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辦呢?
  • 傑弗瑞·薩德博士:如何處理焦慮(視頻)
    所以,在心理學的專業領域,我有著深厚的經驗,知道如何幫助人們處理焦慮、憂鬱,以及人們的壞習慣和親密關係上的問題。在影片中,我要分享5個對處理焦慮有幫助的步驟給大家,這5個步驟大家不必按部就班,也不用一定按照順序來做,你可以自由的選擇,感覺哪個步驟好用,就去用。
  • 赤戟網文推書單第94期
    赤戟的網文推書單-第94期每期發書三本,詳細點評,每周一到兩更。需要注意的是,單純從小說劇情來看,缺乏打磨,劇情粗糙,小毒點不斷,情節的推進太慢,說教意味很濃,很多時候已經幹擾到了故事的正常推進,雖然作者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能力極強,但有的時候並不能很好的自圓其說,讓人感覺有些牽強……當然,如果你認同作者這種認清了世界真相,但仍然積極向上的世界觀,那這些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不認同,那本書密密麻麻的小毒點,強行灌雞湯,能毒得你懷疑人生
  • 好逸惡勞,不是你的本性|每周一本書
    在總裁讀書會精品課上,楊秀龍為我們推薦了《幹法》這本書,這周小書僮陪你一起來精讀這本書。《幹法》是稻盛和夫以78歲高齡出任日航CEO之後推出的第一本書,也是稻盛和夫首次與讀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做法和心得。該書在日本一經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9次,月銷量最高達到20萬冊。
  • 第10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
    這個節目做到第十期!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第9期】波波每周模玩速報!)本周,MEZCO就又為這個系列帶來了新產品:《鬼娃新娘》恰奇。這個小傢伙放家裡是真闢邪啊。。。該款高度為6寸,擁有8個可動關節。該款恰奇將包含兩款頭雕,分別來自與鬼娃2與鬼娃3。另外,恰奇的右手可替換持槍或匕首手型。該款售價為38美金。預計2019年5月至7月出貨。
  • 每周攝影作品:M43(第20191103期)
    【每周攝影作品:M43(第20191103期)】
  • 每周攝影作品:M43(第20190519期)
    【每周攝影作品:M43(第201905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