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有行動力

2020-10-11 剪影的小世界

脫口秀大會第七期,王勉表演了《逃避現實之歌》,他說:世上無難事,只要會逃避,讓楊天真笑到停不下來。楊天真雖是一個從不逃避的人,但她表示,她其實有很多事想要逃避,只是無法逃避。


王勉用音樂的形式,吶喊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王勉說,他選擇去做一件事,不是因為想做,而是為了逃避另一件事。


比如,將共享單車讓給別人,只是為了逃避上班;留在公司加班,送保潔阿姨回家,只是為了避免回家陪女朋友看劇;去見女朋友的爸媽,明知他們不吃辣,還是帶他們去了川菜館,只是為了逃避結婚;躲在廁所反思自己,是為了避免下樓扔垃圾...


王勉的表演引起了全場沸騰,他唱的雖是生活瑣事,卻擊中了每個人的心。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想著逃避,或者正經歷著各種逃避。甚至,我們都在逃避承認自己的逃避。


以至於有人將這些,赤裸裸地展現出來時,我們內心的壓力也得到了釋放。



對於許多事,我也常常採取逃避的方式,直到避無可避,才終於行動起來。從前我一直以為是自己意志力薄弱,看了許多打雞血的文章,希望自己變得自律。但最終卻將自己弄得痛苦無比、疲憊不堪,內心更是排斥,行動力更低下。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書——《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我才明白,行動並不是靠意志力去支撐。只有先了解自己真正在逃避什麼,才能行動起來,發展更好的自己。如果總是逃避,則會讓自己長時間陷入衝突和內耗中,阻礙成長。


這本書的作者李國翠,是一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起初我是被封面上的一句話吸引:最怕你心安理得地逃避現實,卻焦慮不安地渴望成功。


深以為然,我們之所以一邊逃避一邊痛苦,大概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心安理得」吧,否則就不會「焦慮不安」了。


李國翠說:所有逃避都是對自我的逃避,所有的不清楚,都是對自我認識的不清楚。


不管是拖延行動,還是迴避人際交往,甚至是對親密關係的逃避,都可以通過向內尋找答案,最終找到解決方案。



那我們為什麼會逃避呢?


(1)心理防禦機制


通常,我們的逃避是源於內心的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個體在面臨挫折時,為了減輕內心的不安,擺脫煩惱,以恢復心理穩定的適應性傾向。


它具有積極的一面,可以在我們遇到痛苦時,起到保護作用。這樣,我們才能活下去。


但它是不真實的。


心理學家唐納德·梅爾澤這麼說: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因為我們無法直面痛苦,為了減輕痛苦,讓自己好受,我們選擇了迴避。就像一隻鴕鳥,將頭埋在沙子中。這樣,仿佛那些令我們不安的一切,都消失了一般。


王勉的表演中,所有的表現,都動用了防禦機制。上班很痛苦,但讓共享單車、遲到就很快樂,就不痛苦了嗎?並不是,只是兩者相比較,他選擇了相對不那麼痛苦的一種。


上班那麼痛苦,卻主動留下來加班,是為了逃避另一個更痛苦的選擇。


防禦機制是可以止痛,卻是暫時的。那些被埋在潛意識裡的痛苦,終究會以另一種形式,在意識層面顯現出來。


如果總是使用防禦機制,這種模式會被固化下來。在我們每次遇到困難時,都本能地重複舊有的模式,從而給我們帶來新的痛苦。



(2)兩個自我的爭執


李國翠: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大都是早年跟父母關係模式的內化。


孩童時期,父母總是按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便會不停指責。


我們的意識層面,不能表達對父母幹預我們的憤怒,只好在潛意識裡表達。而潛意識會以另一種扭曲的形式,在意識層面展現出來。


喪失行動力,往往是另一種可怕行動力的展現。比如拖延、頹廢等,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自我攻擊。


而我們成年後,又會不自覺地將父母內化於心,我們會在心中構建一個要求性自我,來代替父母。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種行動性自我,這才是真實的我們。


要求性自我發出指令,一旦行動性自我達不到,便不停指責。而行動性自我,會因為沒有達到要求,不停自責,陷入自我懷疑。


行動性自我喪失了行動,表現得非常無力。


但要求性自我非常有力量,他仍在不停地提要求、指責、攻擊。行動性自我深陷焦慮和自責,他充滿羞恥感,越發無力,始終無法邁出一步。


兩個自我處於抗爭狀態,不停消耗著自身的力量,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兩個自我只有停止對抗,開始合作,才能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邁出行動的步伐。



(3)寧可不做,也不能犯錯


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有一個著名的成就動機理論:按照成就動機的不同,人類可以劃分為「避免失敗」和「追求成功」兩類。


前者做事的主要動機是避免失敗,他們會努力將自己置於安全的範圍,盡力避免有風險的事。他們的能量向內收斂,總是過著充滿防禦的生活。


後者做事的主要動機是追求成功,他們不畏風險,會調動自己的全部潛能,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他們的能量向外擴張,使得他們總是充滿激情。


避免失敗的人,往往很難實現他們的願望。因為他們意識層面想要的,和潛意識想要的不一致。他們表面上可能想要一份體面的工作,想要掙很多錢,但他們潛意識可能是為了獲得認可。


他們潛意識的信念是:不能失敗。因為太害怕失敗,他們總是聚焦於風險和負面結果上。他們內心充滿焦慮、恐懼,做事畏手畏腳,失敗在所難免。


為了避免失敗,他們通常會採取逃避行為,即「寧可不做,也不能犯錯。只要不做,就不會犯錯」。


這是潛意識的限制性信念,是成功的攔路虎。


還有些人存在這樣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想要的東西,他們認為自己很難獲得,甚至不配獲得。


為了印證他們的認知,當他們想要做一件事時,會將困難放大,此時他們眼前看到的,便全是障礙。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證預言。即人會不自覺按照已知的預言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當我們認為自己不可能獲得成功,自證預言會幫助我們走向失敗。



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從習慣逃避,走向刻意面對呢?


(1)分析逃避背後的原因


如果你總是喪失行動力,下意識逃避一些人或事,不要急著否定自己,這或許並不是因為你缺乏自律,意志力薄弱。先停下來想一想,你逃避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比如你不想上班,是對領導或同事不滿,是對工作環境或工資不滿,還是工作內容讓你厭煩,或者最近加班太多讓你感到疲憊...


不想回家陪女朋友,是不是你們的親密關係出了問題,令你對女朋友感到不滿,或者害怕女朋友催婚,讓你感到壓力太大,還是別的原因...


只有找到逃避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勇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要求性自我總是在說: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卻從來沒有問過,行動自我的真實感受和需求。


「應該」會製造憤怒和怨恨,令我們裹足不前。如果總是被「應該」控制,就會失去與真實感受的連接。


當我們不想上班,或者不想去倒垃圾時,這是我們的真實感受,不要否定這種感受。


肯定需求和感受,是從逃避到面對的前提。這樣,我們內心才不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甚至是羞恥感,才能有更多精力去行動。


我們缺乏行動力,是因為我們心裡有很多負面情緒,沒有得到處理。只有掃清這些障礙,我們才能行動起來,向前邁進。


加強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將其記錄下來,進行總結和反思。慢慢地,我們處理情緒,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負重很難前行,只有先處理好情緒,正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才能重新認識自己,從而輕裝上陣。



(3)直面現實,正視「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想做一件事,卻不敢輕易開始。除了害怕失敗,我們往往是被自己想像中的困難勸退了。


我們想像中的困難和恐懼,是沒有邊界的,它力量無窮大,大到我們根本無法克服。


但真實的困難,可能都不到我們想像的萬分之一。


只有直面現實,放下心中的恐懼,才有力量去追逐夢想。


很多時候,我們缺乏行動力,因為我們感覺自己離「成功」太遠,遠到無能為力,只能通過「喪」來排解壓力。


我們被社會的成功標準「綁架」了,標準一天天提升,而我們卻跟不上步伐,我們一天天提升的不是能力,而是焦慮。


「定一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我們沒有能力掙到一個億,因此被焦慮包圍,連掙個100塊的步伐都不想邁出。


事實上,我們內心真的想要掙一個億,我們又真的需要這一個億嗎?不妨問問自己的內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當你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才能調動起你的潛能,最終實現它。因為生命越真實,就越有力量。



總結:


逃避的形成,有很多因素——防禦機制、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等等。它們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只有深入了解它們,才能幫助我們從習慣逃避,走向刻意面對,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我列出的幾點,《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這本書,還從以上各種因素深入剖析,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非常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 迴避型人格的良藥妙方這份工作我實在幹不下去了,我要跳槽!什麼?你說他喜歡我?不行不行,我害怕,我這種人怎麼配被喜歡?今天要去參加聚會嗎?算了,不去了,反正也沒人和我說話……這些情況,都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嗎?你們是否隨時隨地都處於逃避模式之中呢?
  • 《習慣逃避》:如何拯救你的迴避型人格?
    ,習慣用「逃避」的方式處理問題,但麻煩不會因為我們暫時的逃避而憑空消失。她在《習慣逃避》一書中帶領我們從「習慣逃避」走向「刻意面對」,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重新打開世界的過程。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他們根本沒有精力意識到其他關於孩子的問題。他們本身就被生活中解決不了的事件或問題所困擾,沒有反省自身問題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把孩子帶入了問題的旋渦。5.相信很多害怕與人發生衝突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當你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時,衝突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多;你越逃避衝突,衝突來得越快。
  • 毒蛇思維:看透缺乏行動力的深層邏輯,學會害怕,開啟高速人生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制訂了一大堆學習計劃,卻一推再推,遲遲無法執行。提前約好了健身教練,卻總是找各種原因臨時取消。想好了要早睡早起,卻總是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其實啊,就算不行動徹底跟自己妥協也挺好的,可你卻總是在事後埋怨自己,討厭沒有毅力的那個自己,然後又是重新制定一輪計劃,逼著自己行動起來。
  • 當我們害怕孤獨,到底是害怕什麼
    ……人的很多動作,都與逃避孤獨有關。而孤獨,與恐懼有關,害怕被拋棄、害怕一個人面對生活、害怕一個人呆著。當你在忙著逃避一個人的狀態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有什麼不好呢?一個人不一定會孤獨。這個城市裡有很多不婚主義者,他們經常一個人。
  • 當責|高效執行者都在培養行動力思維
    如果你對目標,並沒有養成行動力的思維,那麼任何需要你付出時間和努力的目標,不管你之前如何暗下決心,你終究都會恢復到懶惰的習慣當中。那什麼是「行動力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行動,已經有一種牢固的思維反應方式,不管你定下什麼目標,你都會按照這個思維反應方式去做事,從而養成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行為傾向。例如,很多人每周都要打掃家裡的衛生,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勤奮呢?
  • 為什麼你總是渴望獨處,又害怕孤獨?
    有幾個讀者都在後臺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總是在熱鬧中渴望獨處,一個人卻又害怕孤獨?我們獨處的時候最喜歡做什麼呢?好像回答最多的就是葛優躺玩手機。這類人大多是在成長中沒有得到充足的來自父母或生命中重要的人的愛,所以他們常常一邊對人深懷疑慮,一邊不斷向他人尋求安全和愛。他們會藉由他人來逃避孤獨。
  • 唯有行動力,會讓生活更有質感
    除了感嘆時間飛逝之餘,讓我們回望一下年初那些信誓旦旦的計劃和目標,你完成了多少?又實現了多少?總是回眸時,我們才會發現,美好的生命全部浪費在一個又一個的「明天」裡,所有的詩和遠方都被消耗在一個又一個「計劃」裡。為何總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去麻煩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避免不了跟人接觸交往,在交往過程中我們互相幫助加深彼此友誼,但是總是有一些人每次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都會害怕別人麻煩,從而糾結很久,最後還是決定不去麻煩別人。不過當別人麻煩自己想讓自己幫忙的時候,總是會毫不猶豫的去幫助對方。
  • 後來的我們,習慣了互不打擾,也習慣了身邊沒有彼此的存在
    導語:其實,不是習慣,而是放過。放過你,也放過我自己。長大後,不是不敢去喜歡一個人,而是沒有了年輕時候的勇氣和衝動以前喜歡一個人,恨不得告訴全世界我喜歡他。是那種欣喜若狂的喜歡,是不顧一切,奮不顧身的喜歡。現在喜歡一個人,不敢告訴別人,只會在心裡默默的喜歡。
  • 你為什麼總是那麼彆扭
    你搖搖頭,說不用了,但其實你明明很想要。可是,為什麼呢?你害怕欠別人的人情,你害怕與別人有過多的牽扯,這樣你的心裡總感覺不舒服,想要趕緊還給別人。你總是坐在班裡的角落,看著班裡其他人玩耍,默默觀察著班裡的人。不想說話,不會說話,不知道該怎麼說。喜歡坐在窗邊看著天空沉思,感覺安靜且自由。
  • 超強的行動力,如何養成?
    第二天早上醒來:論文是什麼東西?還有想做一件事情很久了,腦子裡有很多計劃,但害怕失敗和嘲笑,追求完美,遲遲不敢行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拖延症沒有根治的辦法,因為人的骨子裡喜歡偷懶。它只能緩解。它像愛滋病一樣,靠藥物維持,一旦鬆懈,缺少正確的方法治療,還是會出來當禍害。那怎麼辦?難道就一輩子擺脫不了「拖延」了嗎?
  • 為什麼你的人生總是不順?9個讓你變窮的原因值得一看!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人生不順利,但是你想過沒有成功真正原因是什麼嗎?曾經,哈佛有一個紅遍網絡的研究報告叫做「你為什麼會變窮?」希望大家看了有一定的收穫。3、無法長期堅持我們常說「堅持就是勝利」,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相比成功的人,我們缺乏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例如減肥,有的人可以為了減肥進行好幾年的鬥爭,而有的人才開始一個周就敗下陣來,其實如果你從來沒有體驗到堅持做一件事成功後帶來的喜悅,那麼我們可能在堅持的過程中會感到枯燥和疲憊,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堅持
  • 你逃避的正是你成長的地方,160位讀者親身體驗
    現在我更害怕就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害怕老了的時候後悔淚流。害怕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喜歡的生活,愛喜歡的人。逃避沒有用,一件事情,你逃避它一次,沒有解決,它第二次還會找上你的。所以,想做什麼。現在就開始吧。只要開始,就不晚。
  • 你是不是逃避型人格要看這幾項
    ,很多朋友反饋說,身邊的大多數朋友都有逃避的行為和特點,是不是我們都有嚴重的逃避心理的問題,這裡對偶然的逃避行為和嚴格的逃避型人格是有嚴格的區分,偶然的逃避行為我們只需要自己加強反思和覺察就能改正自己逃避的一些習慣,但對嚴重中逃避型人格,我們還是建議去看心理醫生。
  • 夜讀|我們為什麼害怕接電話
    夜讀|我們為什麼害怕接電話 白晶晶 2020-12-24 21:27 來源:澎湃新聞
  • 《逃避自由》為什麼希特勒會上臺?
    《逃避自由》這本書,就是他在哥大的時候寫的,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看到《逃避自由》這個書名,我以為是「逃避的自由」、「放棄的自由」。因為現在很流行「逃避可可恥但有用」,「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然而《逃避自由》就是字面的意思。那麼,人為什麼會逃避自由呢?作者是如何論證的呢?所以,這本書非常吸引人。一、什麼是自由?
  • 迴避型人格障礙|習慣逃避現實的人,很難體會到收穫時的喜悅.
    對需要進行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會儘量選擇逃避。     5、心理自卑感。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害怕自己說錯話,或者說的話被人笑話,害怕回答不出別人的問題。他們總覺得在某些地方自己不配得到那麼多愛,所以對未來的預期大多是悲觀的,害怕自己被討厭被拋棄。他們會選擇用冷漠來逃避愛,很多人說:這樣的人註定會孤獨一生。但是我覺得,他們只是對愛的要求更高更純而已。
  • 心理學:有很多計劃和目標,唯獨沒有行動力怎麼辦?
    你曾經是否有過許多計劃和目標,可是每次都因為行動力不足半途而廢呢?每次失敗後,你是否也會陷入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中呢?為什麼每次距離你的夢想,都會差一步呢?一般來講,完成一個行為單位,並且使該行為趨向於特定目標,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你正在觀看一部緊張而刺激的電影,而你感到口渴了。此時,你可能需要將電影暫停下來,然後起身拿起杯子去倒水。
  • 心理測試:一眼就選出最美的古裝美女,測你的內心在逃避什麼
    A你一直在逃避困難,一直是個生活在象牙塔裡的人,比較快樂,比較單純,什麼苦都沒有經歷過,日子一直過得很好,一帆風順,節節攀升,但誰也不會一直精彩,總有一些苦難,你的內心一直在逃避困難,一直在做縮頭龜,只要遇到困難,你一定要選擇逃避,不會真的去面對,怕傷害自己的利益,怕承受痛苦,這是你的真實想法
  • 「我總是害怕事情失控」:4種方法,療愈你的控制欲
    你覺得自己控制欲強嗎?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比自己以為的控制欲更強,而且它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感情中,伴侶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會感覺失落,甚至憤怒。或者一有分歧,就忍不住論個是非黑白。或者,愛幹涉伴侶的生活,無法忍受對方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等等。在親子關係中,每次孩子不聽話就抓狂。或者處處幹涉孩子的選擇,比如穿什麼衣服,交什麼朋友,上什麼培訓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