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是否有過許多計劃和目標,可是每次都因為行動力不足半途而廢呢?每次失敗後,你是否也會陷入一種深深的挫敗感中呢?為什麼每次距離你的夢想,都會差一步呢?
一般來講,完成一個行為單位,並且使該行為趨向於特定目標,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你正在觀看一部緊張而刺激的電影,而你感到口渴了。此時,你可能需要將電影暫停下來,然後起身拿起杯子去倒水。但是,如果電影足夠好看,而你並不是很口渴,那麼你會傾向於放棄去倒水;如果儘管電影很好看,但是你足夠口渴的話,你會傾向於拿起杯子去倒水。
簡單分析上述行為,涉及的因素包括:動機水平(口渴程度)、結果預判(喝完水之後,可以得到多大的滿足)、外界幹擾(沉浸在緊張的電影情節中)、自我忍耐力(可以忍受不喝水)、心理談判(說服自己去喝水),下面將對這五大要素展開分析。
一、動機水平(口渴程度)
心理學總是建議人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目的之一就是只有人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動機水平才是最高狀態。但是現實是,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動機水平呢?
1、找一些相對喜歡,並且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做(內在正向動機)
我們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你做一件完全不喜歡,並且認為毫無價值的事情,那麼你很難堅持下來。這就意味著,哪怕你不能去做真正喜歡的事情,那麼你也要去做你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去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某項工作或者計劃產生興趣時,你才願意投入精力來完成這件事。
2、多去跟朋友分享你的成果(外在正向動機)
學會和朋友們分享你的成就,能夠提升你外在正向價值,這是提升動機水平的關鍵。如果你鋼琴彈得很好,但是沒有好朋友分享,那麼你很快就會對鋼琴失去興趣。當你和朋友們分享你的成果時,如果得到了積極的反饋,那麼你的動機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即便沒有得到正面反饋,你仍然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
二、結果預判(喝完水之後,可以得到多大滿足)
如果完成某件事情,其最終結果並不能夠讓你得到非常大的滿足,那麼你很難有動力去完成它。即便是勉為其難執行這個計劃,那麼你也很容易半途而廢。面對這種情況,合理的預判是至關重要的。
1、「如果不去做這件事,我可能後悔終生」(內在反向動機)
需要你認清楚的是,你的每個決定或者計劃都不是草率的。這就表明,如果你制定出了某個計劃,而你沒有按照計劃去做,你可能會後悔終生。你必須明確這一點,你一定會沒有做過的事情而感到後悔。
2、「如果不去做這件事,我的生活就難以為繼了」(外在反向動機)
深刻認識到你目前的處境,能夠幫助你提升行動力。面對你真實的處境,如果你不去做出改變,那麼你所面臨的困難是觸手可及的。對於現實的感受力,將有助於你認清自己的處境。這就要求你從幻想中走出來,多一些對現實的體驗。
三、外界幹擾(緊張刺激的電影情節)
我們每去做一件事,一定會有外界所幹擾。就比如你想要按時上班、上課,那麼你可能會遇到不想起床的阻礙。面對外界的幹擾,需要你保持一種定力。
1、專注目標本身
把心思放在你的計劃上面,不要被無關計劃分心。時刻提醒自己該做什麼,減少每天的計劃和安排,將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專注目標本身除了專注指定目標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例如你想要提升學習成績,你已經將精力放在學生上了。但是你沒有專注到學習本身,而是被無關因素影響。你可能會擔心自己考不好被老師、家長訓斥,你會為自己的前途命運感到擔憂,這些事情看上去跟學習有關,事實上對你提升成績並沒有直接幫助,你需要專注到目標本身上來。
2、提升對外界幹擾的忍耐力(與降低對目標回報的忍耐力方向一致)
別的同學都去打球去了,但是你明白自己需要補習功課,那麼你就要忍受不能去打球的境遇。如果你做不到忍受力,那麼你的成績可能並不會有所好轉。面對無法改變的情況,同樣需要忍耐力。
四、自我忍耐力(可以忍受不喝水嗎?)
降低對目標回報的忍耐力(與提升對外界幹擾的忍耐力方向一致)
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一個事實:一個人忍耐力越高越好嗎?並不是的,如果你能夠忍受住口渴,那麼你將失去拿起杯子去喝水的動機;如果你能夠忍受報考一個三流大學,那麼你將失去對學習的動機;如果你能夠忍受一份很糟糕的工作,那麼你會失去更多進入優秀公司的機會。
五、心理談判(說服自己去喝水)
決不妥協的談判
哪怕你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外界幹擾,你的腦海中仍然會出現兩種聲音:要你繼續做下去,要你立刻停下來。讓你繼續做下去的聲音,是肯定你的聲音;讓你立刻停下來的聲音,是懷疑你的聲音。而你要做的就是決不妥協的談判,堅定內心那個正向的聲音,嚴格執行你的計劃。哪怕到最後計劃失敗了,也能夠發現更多現實問題,而絕不是因為內心害怕而主動放棄了。
總結: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去彌補你在五大要素中所欠缺的能力,你的行動力將會得到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