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晶
2020-12-24 21:27 來源:澎湃新聞
在熱播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裡,近來備受爭議的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電話恐懼症」。
據說,「電話恐懼症」包含以下七大症狀:其一,電話幾乎永遠處於靜音狀態;其二,電話基本不離手;其三,有其他方式的情況下絕不選擇電話,即使更高效;其四,有來電的時候,第一反應緊張、拒絕、逃避;其五,聽到鈴聲就莫名焦慮;其六,經常在猶豫中錯過電話,錯過還有些許鬆了口氣;其七,錯過電話後又沒有勇氣回撥,對方如果再次打過來,加倍緊張。
相信不少小夥伴看了症狀列表,再逐一對號入座,都會驚呼「這……100%是我本人了」。每當手機頁面來電顯示亮起,看著綠色的接聽圖標,內心只有無數盞拒絕的紅燈在閃耀。
「沒事別打電話」已成當代社交禮儀。還記得,2001年有部電視劇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現在人們的溝通方式恰恰相反,和陌生人才打電話,越熟悉的朋友,越不會貿貿然點擊呼叫。
翻看通話記錄,人們就會發現,除了貸款、賣房、快遞、外賣、補習班推銷外,和閨蜜、死黨「煲電話粥」這事兒,似乎早就銷聲匿跡了。
如果說,網絡時代社交溝通也存在一條鄙視鏈的話,那電話一定排在最底端。社交聊天優先級排序是,微信打字>語音>通話。
除了逢年過節,還有老輩兒人習慣電話拜年、聯絡感情外,很多時候,電話已經變成「說大事」專用。如果是陌生號碼來電還好,多半是快遞外賣小哥,或是騷擾電話,一聽了之就行。最怕的就是來電顯示帶名字的,電話鈴響起,血壓立馬飆到180……因為不管是××老師,還是××主任,都說明「出事兒」了。
不論是領導突然叫你加班、班主任發飆要對你「耳提面命」,還是親戚要進京看病,老家的父母身體突然不適,急急如律令式的電話,都會讓現代人產生強烈的壓迫感。正因為,人際溝通輕易不打電話,更讓電話溝通從某種程度上變成「壞消息」的象徵。還有人調侃道,現在如果是熟人來電,即使不是「午夜」,也很可能是「兇鈴」。
為什麼現代人際交往時,微信、QQ聊天都能秒回,還能表情包橫飛、段子手附體,隔著屏幕侃侃而談,可一看到來電,哪怕是微信語音,都會「虎軀一震」,渾身充滿了抗拒呢?
電話恐懼症,真正令人恐懼的不是電話,而是那種「必須立刻馬上」回復的逼迫感。
曾在一篇公眾號文章中讀到這樣一段話,「與人通話代表著我們必須要做出及時反應,完全沒有時間思考和美化我們的回覆,文字則不同,我們發出去前,是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潤色的,甚至有些話題我們不感興趣,可以完全略過。」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大詩人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之所以嬌羞之態盡顯,正因為「千呼萬喚,半遮面」,距離產生了美。
現代社交,在微信文字、表情包、語音等延遲式溝通濾鏡的加持下,才變得更吸引人。之所以,微信月活躍用戶能夠達到11億,背後也是用戶更喜歡延遲式溝通的考慮。
與打電話時立馬「給個說法」的壓迫感相比,選擇其他社交工具溝通,給人們留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少了直面難題的尷尬。
電話恐懼症,已是多數人中招的時代流行病,卻壓根沒有治療的必要,更談不上打疫苗預防。因為,歸根結底,恐懼的根源還是現代人對突發事件,尤其是壞消息的厭惡。
設計 祝碧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電話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