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率先攻佔北大營,當時駐守在北大營的守軍遵照級指令一槍未發撤退,日軍步步為營,整個東北軍退出關外,短短幾個月時間,將整個東北拱手讓給日軍,後日軍一步步蠶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假如當時東北軍沒有不抵抗,與日軍死磕到底,那麼日軍還會發動侵華戰爭嗎?
首先我來看看當時東北軍與日軍的軍事力量對比:
東北軍當時擁有全國最強的海軍,海軍噸位就有三萬三千多噸。全國在強的空軍,當時東北空軍就擁有300多架飛機,而且品種齊全,有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水上飛機等。東北陸軍約40萬人,規模雖然略弱於中央軍,但裝備水平遠勝於中央軍。不僅有坦克部隊,裝甲車部隊,騎兵部隊等。當時全國陸軍急缺的重武器就數東北軍最多。東北軍當時還擁有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東北當地資源豐富,也不缺錢,東北軍陸軍輕重機槍齊全,還配有衝鋒鎗。炮兵還裝備了國產240毫米以下各口徑火炮,品種齊全。最重要的是當時是抗擊外來侵略者,是在自己的本土作戰,廣大的民眾也可以配合作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1931年日本在東北的軍隊實際上是很小的,士兵數量遠沒有東北軍那麼多。由於日本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的總兵力只有320000,其中230000是戰鬥部隊。在9月18日事件中,日本可以的軍隊只有27000人。武器裝備遠遠不能和東北軍抗衡,只有一些輕重機關槍和擲彈筒,沒有飛機坦克大炮。日軍佔領東北後掠奪的大量的資源,駐軍從當時的3萬多人增加到了100多萬部隊。
在當時軍事力量如此懸殊之下,可當時的國民政府一味地謀求國際調解,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撤退,奉行不抵抗戰略,在短短幾個月當中就損失大整個東北,依託在東北的掠奪資源在1937年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那麼當時東北軍全面抵抗會阻止日軍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嗎?從以下幾個原因可以分析出結論:
當時中國內部動蕩,推翻清政府之後有經歷的軍閥割據年代,國民已經疲憊不堪,在加上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客觀上刺激的日本的侵略。日本資源匱乏,本國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日本工業化的發展,急需外部資源的擴充。當時日本國內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矛盾激化,為轉化矛盾危機,緩和社會矛盾,侵略戰爭是最好的手段。日本軍國主義,新納粹主義,激進武士道主義的疊加宣傳,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勝利,無疑為日本侵略提供思想基礎,只有佔領的中國,才能稱霸世界。綜上所述這幾點原因,筆者認為,不管當時東北軍是否抵抗日本佔領東北,日本也是不會放棄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甚至整個東南亞。但是如果關東軍拼死抵抗,我們先不論成敗如何,勢必會暫緩或使日本放棄侵華的腳步,中國人民也會有大量準備戰爭的時間,也許還會急速加劇日本國內的矛盾,日本也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歷史沒有如果,也無法改變,我們現在只有珍惜上一輩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