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好比城市的膚色,是城市風貌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伴隨著城市的長久發展而形成,有機融入整個城市的肌理之中,也塑造著城市形象。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劍英│北京報導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建築外觀色彩,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性格、居民的喜好,甚至文化上的追求。」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伊利爾·沙裡寧曾這樣說過。
目前在國內尚屬前沿領域的城市色彩規劃,到底能為城市帶來哪些「好處」?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中國美術學院前副院長、色彩研究所所長宋建明說,城市風貌色彩的個性表達是城市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力量運用得當,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品質。
北京 景山鳥瞰
中央電視塔 鳥瞰
▌色彩關乎風貌,也關乎治理
《瞭望東方周刊》:你可以說是最早將城市色彩規劃引入國內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之一,在你看來,色彩對於城市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宋建明:色彩好比城市的膚色,是城市風貌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伴隨著城市的長久發展而形成,有機融入整個城市的肌理之中,也塑造著城市形象。比如,杭州是「水墨淡彩,多樣演繹」,西安是「黃韻銀律,渾厚華滋」,澳門則是「丹青交匯,多元混搭」。
其次,色彩管理也是城市治理的一部分,色彩營造得當、管理有序,某種程度上表明城市文明水平高;如果城市的色彩過於凌亂,人就容易迷茫、焦慮,進而帶來種種社會問題。
色彩還可以促進經濟尤其是旅遊的發展,因為美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威尼斯邊上有一個叫布拉諾的小島,就是因為島上的房子有各種好看的顏色而成為旅遊勝地。
《瞭望東方周刊》:我國城市有哪些典型的「色彩病」呢?
宋建明:千城一面、缺少個性是最典型、最嚴重的色彩病。在城市規劃中,地域特色和人文歷史沒有得到充分尊重,規劃理念千篇一律,便從規劃層面與城市營建層面埋下了千城一面的伏筆。
其次是色彩很亂,也可以稱為「色彩汙染」,各地的批發市場和街區廣告牌是最能體現這種色彩之亂的。
日本東京曾經出現過「色彩騷動」事件。大概是上世紀60年代,東京快速發展,大興土木,在街道與建築上無節制地使用了高豔度顏色和強烈的對比色,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閃爍,令人眼花繚亂、心緒煩躁。政府與大財團遭遇來自各方的嚴厲批評,後來採用了色彩管理手段,才使得東京度過這一危機。
北京 丹韻銀律
老北京城市色彩
「現代」北京城市色彩
北京基調與多元化研究--材質及色彩發展沿革
▌「丹韻銀律」與「水墨淡彩」
《瞭望東方周刊》:國內哪些城市具有較高的色彩辨識度?你可以用色彩學為我們解讀它的特點嗎?
宋建明:如今北京的色彩辨識度就比較高,我和我的團隊將其色彩特徵歸納為四個字——「丹韻銀律」。北京的「丹韻」由多組典型的紅色系構成,最耀眼的是紫禁城的紅牆、皇家的朱柱紅門等,還包括民間建築的大紅、醬紅、深紅乃至褐色所構成的濃重的紅色系;其次,北京的土壤呈現出豐富的橙紅褐色系,這些土壤的微粒長年隨風飄浮,附著於建築物和植被之上,使整個京城景觀呈現出一種微「丹味」的暖色調;其三,最近這30年來,北京城市街道與建築外牆被反覆地塗裝成濃淡深淺不一的紅色系。
「銀律」是由多組灰色系組成的,其根源可從四合院和胡同的灰色系開始追溯,這是傳統歷史風貌特色片區的民宅色調;近年來城市建築大量使用新材料,比如玻璃幕牆、鋼結構建材大量出現,以鳥巢、國家大劇院等地標性建築為代表,慢慢形成了以銀色係為主色的色調。
《瞭望東方周刊》:還能再舉一個別的例子嗎?
宋建明:杭州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我曾應邀為它做過城市色彩規劃。我提煉出其色彩主旋律為「水墨淡彩」。西湖及周邊是它的核心區,在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粉牆黛瓦」與褐色木構的基調,以前有人戲稱為「木耳拌豆腐」。後來城市高樓越來越多,新材料也越來越多。但同樣是玻璃幕牆、鋼結構、面磚、陶土板與塗料,北京人喜愛更濃更厚重的色調,杭州人則喜歡淡淡有變化的色彩,就像水彩的感覺。在同一樣式的建築上,在北京可能一塊顏色就可以了,可到了杭州則需要弄到四五塊顏色,以呈現細膩的層次,沒有那種細節和韻味,它可能就不過癮。
以前在杭州某高架橋附近有三棟粉紅色高樓,許多路過的杭州人都會說好難看,認為它不符合這座城市的氣質。後來有人把外牆重新刷成了帶點粉青灰的顏色,詬病的聲音就消失了,大概人們覺得它們與城市色調融合了。
《瞭望東方周刊》: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中國紅」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你設計的?
宋建明:對。當時中國館的原創設計單位覺得高豔度的紅顏色難弄,就找到了我。只用一種紅色會顯得單調,很難被認可。我則用了7種不同色度的紅色塊,這個效果最後被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院士認可。普通市民可能說不清道不明這種微妙的差異,但他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好看還是難看。這有點像女生化妝,眼影啊、腮紅啊都要有立體感才覺得順眼。
大杭州地區總體城市色彩規劃--水墨淡彩
杭州 水墨淡彩
▌如何為城市進行色彩規劃
《瞭望東方周刊》:為城市提煉色彩基調、進行色彩規劃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宋建明:首先需要了解大自然的色彩。比如土壤的色系如何?植被色彩的狀態如何?日照和四季色彩呈現的情況如何?這是自然賦予這座城市的底色。
其次是了解歷史人文色彩因素。這個地方最古老的建築長什麼樣?它的建材比如磚、瓦、石、土、木等是怎樣的?建築裝飾、建築及其聚落的風格是怎樣的?這是釐清文脈所要做的功課。
然後還要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城市當下的產業形態和規模等等,挖掘它們與色彩的關聯。
比如,杭州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植被豐富,冬天都能呈現出綠色,有一種溫潤的氣韻。它的土壤以黃土和灰土為主,整座城市的建築上面會有一層薄薄的灰色粉塵,這與北京是不同的。從歷史人文氣質來看,北京是皇家氣魄、渾厚博大,杭州則是詩性空靈與細膩的。這些在色彩上都能反映出來。
中國城市色彩的整體風貌是「素城彩市」。在超大尺度的「城」的空間界面上,人們希望看到的是相對素淨的色調;而在近人尺度「市」的空間界面上,也就是在最鮮活的市井層面,則希望看到「熱鬧」的色彩,希望彩色能夠釋放開來。因為我們的民族性格裡既有含蓄內斂的一面,更有喜歡熱鬧的一面。
宋建明
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特聘全國色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中國流行色協會榮譽副會長
國際色彩學會(AIC)環境色彩設計研究組(SG ECD)榮譽會員
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主席團主席
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組委會主席
來源|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編輯|劉 楊
審核|丁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