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立體城市交通體系 助力城市出新出彩
一輛輛穿梭於廣州大街小巷的公交便民車,解決了社區居民「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一個個交通擁堵點的微改造,市民出行更安全。當下,廣州已基本建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公共汽(電)車為主體,水上巴士、出租車、共享單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為補充」的現代立體公共運輸體系。城市交通飛速發展,以更高質量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民生配套之「新」 便民服務車進社區
「有了『龍湖1號』如約便民服務車的無縫接駁,孩子可以自行坐車上學,省心更放心。」談到如約便民服務車,家住黃埔區萬科幸福薈的何女士笑著說道。今年5月,黃埔區首條如約便民服務車線路「龍湖1號」正式開通,切實解決了龍湖街道各社區居民「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龍湖1號」車長範雄師來自廣州公交集團三汽四分公司,他還清晰地記得線路開通首日的情景:「當天很多市民來諮詢運營時間、途經路段、票價等問題,大家對線路開通的熱情都非常高。」
範雄師介紹,「龍湖1號」於早高峰7時至10時、晚高峰17時至19時運營,「這條線路銜接了社區與學校、商業體和主幹道交通,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記者跟隨「龍湖1號」環線體驗時發現,該線路起止站點為知識城南(地鐵何棠下站)-獅龍大道北(萬科幸福薈),沿途經過地鐵何棠下站、鳳湖四路、會元學校、萬科幸福薈、時代天韻等路段和社區,交通配套更新,市民出行幸福感提升。
目前,廣州已基本形成品質化的公共出行服務體系。據統計,廣州公共運輸(包含公交和地鐵)日均客運量1519萬人次,中心城區公共運輸佔機動化出行比例61.2%,地鐵客流強度達1.89萬人次/公裡,位居全國超大、特大城市首位。自2019年以來,為了給市民提供便利、安全的「最後一公裡」出行服務,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全市累計開行了37條便民服務車線路,服務超過100萬人次。
過街設施之「新」 人車交通衝突分離
紀念堂地鐵站D2出口與中山紀念堂公交站位於東風中路西行-連新路路口兩側,在今年6月以前,經常過街的市民發現,高峰期間該路口行人過街需求較大,但過街斑馬線靠近東風中路,造成市民連續密集穿越斑馬線時,東風路右轉車輛經常因禮讓行人無法進入連新路,這既影響了東風中路主線直行車輛的通行,也會導致公交車輛不能進站。
這一過街擁堵問題在今年6月底得到解決。廣州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楊帆介紹,東風路-連新路口的微改造通過人行道位置改變、增加信號燈等措施,減少高峰期過街人群對東風路主線車輛的影響,增加蓄車空間,改善過街秩序,讓市民過街更安全。
「我們根據東風中路右轉連新路的車流量大小,精準計算排隊長度,在連新路上北移斑馬線,設置了兩條長度為25米的右轉彎排隊車道,分離人車交通,右轉車輛等待信號燈時,也不會回塞到東風中路路段。」楊帆表示,通過信號燈控,將機動車交通流和行人交通流在時間上分離,消除了人車衝突點,顯著改善了交通秩序混亂的現象。
近日,記者在東風中路西行-連新路路口看到,由於原過街斑馬線北移,給右轉車輛提供了排隊等待的空間,在紅燈時不會出現車輛無法進入連新路的情況。在下班高峰期,右轉車輛的通行情況也較順暢,未見長時間排隊現象。根據後期評估效果,交通高峰期時,東風中路右轉車道平均排隊長度由60米下降至24米,較治理前減少60%;東風中路右轉車道平均延誤時間從22秒減少至12秒。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