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是我們寫作文最常用的遣詞造句的方法,它能幫助我們提高表達效果,增加文章感染力,是最有效的提高作文表達水平的方法。如果在文章的開頭用到它們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經常用於開頭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排比、引用、誇張、對偶等,下面我們就詳細介紹。
首先是排比。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證據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排比的作用主要有四個:1、內容集中,增強氣勢;2、敘事透闢,條分縷析;3、節奏鮮明,長於抒情。如果用一組能突出中心、句式整齊、氣勢恢宏、寓意深刻的排比句開頭。那將會給讀者一氣呵成之感,有利於突出那種強烈的具有爆發性的情感,起到以勢凌人的震撼作用。比較適合於議論文、記敘文、演講稿等。
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文章《匆匆》的開頭: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如今又到了哪裡呢?
開頭先用排比生動形象地把自然情景扼要描寫,表達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時間流逝,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具體化形象化,與題目《匆匆》剛好吻合。接著用提問的方式,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疑問,這樣就在一開頭說明了下面將要講的是時間的匆匆,而不是其他意義的匆匆,所以才有了點明題意,引起下文的作用
《藏戲》一文的開頭同樣運用了排比: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藏戲》這篇課文開頭運用反問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加強語氣來激發讀者的好奇之心,表達了作者對藏戲強烈的推崇之情。
除了這些經典的課文,很多同學寫的作文也運用排比開頭,增色不少。
比如,一位同學在《語文,我的摯友》一文中這樣開頭:
語文,就像清涼甘甜的泉水,暢飲泉水,會讓我的心變得玲瓏剔透。
語文,就像浩瀚無邊的大海,傾聽大海,會讓我的心變得寬闊博大。
語文,就像純潔無瑕的白雪,欣賞白雪,會讓我的心變得高尚純潔
排比中有比喻。既通過比喻形象地表達了對語文的熱愛,又運用排比把語氣強化,同時還增強了句式的節奏感,完美的引起正文。
其次,比喻擬人。簡單地說,比喻擬人的作用就是讓描述的事物具體生動。如果開頭運用比喻擬人,就可以使文章生動活潑、簡潔明快,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這樣既可以增強文採,又能說明道理,容易使讀者接受。
先欣賞一下張曉風的散文《花拆》開頭: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未經破壞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渾淹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
花拆就是花開,開花就是把花蕾拆開的過程。面對這樣奇思妙想的題目,作者同樣用三個奇思妙想的比喻(把花蕾分別比作蛹、燈謎和胎兒)開頭,真有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三個比喻既提出了文章中心,也濃縮了花蕾渴望釋放美麗,綻放輝煌,躍動生命的意義。
再看看張愛玲的散文《秋雨》開頭:
雨,像銀灰色黏溼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的秋的世界
一個比喻就定了文章的基調:沉悶而蕭索。這不僅是秋天的「網」,也是心情的「網」,生活的「網」。這還是全文的一條線索,貫穿了作者苦悶的心情。更巧妙的是,這個開頭又在結尾重現,這就不僅是首尾呼應了,竟有種一唱三嘆,盪氣迴腸的意境。
下面我們體會體會兩位同學寫的開頭。
《閱讀給我力量》的開頭:有什麼能比乘一葉輕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流更讓人心醉神馳、渾然忘俗呢?那滿載思想的小舟便是書——名家經典。它帶著我漂過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馳向誘人的海灣、神秘的小島、未知的遠方。
把經典書籍比作小舟,形象地展示了閱讀的「力量」,在點題的同時也展示了文採,引起了下文。
《黑眼睛,黑頭髮》的開頭:「想來慚愧,對於一個在我生活裡出現頻率最高、最熟悉的人,我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記憶中,她就像一塊巖石,能吃苦耐勞,有過剩的體力。因此,對於她為我所做的一切,自然看作理所應當,只因她是我的母親,有著對我的責任。」
這個開頭把母親比作巖石,想像奇特,突出體現了母親吃苦耐勞,堅韌無聞的精神品質。這個既模糊又清晰的巖石形象,何嘗不是對母親最高的讚美呢?
第三,引用。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跟我的學生們說過:當你不知道如何準確生動地表達你的思想感情時,當你感覺你的論據不足以論證你的論點時,你就引用吧。引用是常見的修辭手法,也是增強文章感染力和真實性的有效捷徑。引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古代詩文、名人名言、經典片段、諺語典故等,所以我們得感謝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如此豐厚的文化遺產,讓我們隨時借用。
流傳深遠的我國古典四大名著都引用詩詞作為開篇,這裡我們只選大家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展示一下。《臨江仙》是後人根據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群雄逐鹿、跌宕起伏的三國故事而把明朝大學者楊慎寫的這首詞添加在這部書的篇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豐子愷《廬山面目》的開頭如此寫道: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錢珝這位唐朝詩人教我們「不可登」,我們沒有聽他的話,竟在兩小時內乘汽車登上了匡廬。
宗璞《西湖漫筆》的開頭也引用了古詩:
奇怪得很,這次卻有著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並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那幾天,有的是滿湖煙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濛。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氣中,瀰漫著經了雨的梔子花的甜香。記起東坡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
連著名的作家都喜歡引用,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如何恰當準確地引用。以下兩篇作文開頭都很好運用引用手法,為文章增色不少。
《自信》一文的開頭引用名人名言:著名科學家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是的,擁有自信,不斷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獻給母親的歌》一文引用歌詞: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每當我聽到這首歌就心潮澎湃。感謝您,媽媽!是您賦予我生命,才能讓我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媽媽會老,但母愛卻永遠不會老……
引用就是如此簡單!
有同學說了,我也想引用,可是腦子裡存貨不多,怎麼辦?沒關係,只要你學會一個辦法就萬事大吉,這個辦法就是:積累!
又有同學說了,我都上中學了,哪有時間積累啊。其實,積累存在於你的所有學習的過程中。只要你有心並且用功,只要你按下面這幾個辦法去做就會短時間積累很多有用的資料素材。
首先你要準備一個本子,積累素材的本子。這個很重要,每天都要翻一翻,看一看。
其次按以下渠道積累:
一、 課文。 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經典作品,而且是老師精心講授的,課文中優美的句子,段落都可以記在你的本子山。
二、 做過的閱讀理解文章。中學階段,同學們要完成大量的閱讀理解的訓練,而這些文章也都是非常好的文章。你可以把做過的這些訓練集中在一塊兒,經常看看,既可以複習閱讀理解方法,又能再次欣賞這些好文章。
三、 課外書的讀書筆記。有些同學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做讀書筆記,那你知道讀書筆記的作用嗎?就是寫作文。你整理記錄的那些好詞好句不是用來完成老師的作業或者練字的,而是為了用在作文當中的。這個會在本書「如何寫出優美語言」中再講授。
四、 熟讀,背誦,默寫。這幾種語文複習考試常用的方法同樣適用於積累各種作文資料,不再贅述。
關於修辭開頭的方法就介紹這幾種,其他的修辭手法,比如對偶、誇張、反問設問等均可根據每篇作文主題的需要適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