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制陶人老李頭總是忙碌的,從不停下手中的活和客人說話。四爺是小鎮唯一有文人氣度的人,著青衫,留長鬢,度方步。他總是在制陶人面前衝最好的珍藏,讓制陶人豔羨不已,多了對壺的留念和感知,有了不舍和愛惜。
往往此時,兩個人是不談茶的,茶,都用來品了,他們說的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那些美好和他們嘴邊的鬍鬚一樣,都發白了,談起來,還津津有味,笑聲找不到一絲掩蓋。
老,蓋不住濃濃的茶味。兩個人的茶世界除了兩把木椅和一張桌子外別無他物,他們的唇邊世界比天還大,春天的恩賜,都裝在這小小的陶壺裡,不知倒出了他們多少心事。
兩位老人都是懂壺的:四爺是沏茶高手,鐵觀音到了他手裡,就被他賦予了更多的詩意;老李頭自不必說,那壺出自他手,每一個氣孔都是熟悉的。
兩個人,一壺茶。①陶,在茶水外細數春秋。②茶,是陶壺裡最大的隱士。我喜歡他們喝茶的樣子,陶壺是他們中立的智者,茶碗成了遊走的俠。人老了,茶是新鮮的,回憶是新鮮的,甚至,還有童年的趣事,幾十年的事都就著茶,灌進肚子裡。 陶醉,人怎能不醉?
1. 下列各句中的冒號,和文中「兩位老人都是懂壺的:」中的冒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B. 我們要老實說:埋葬別裡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 時間很玄妙:無湃無際、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綿綿歲月,悠悠歷史。
D. 幸福生活有三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愛人。
2. 文中①②兩處畫橫線的句子分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其作用。
3. 文中第二句畫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四爺是小鎮唯一著青衫、留長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氣度的人。」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麼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答案】
【小題1】D
【小題2】①採用擬人手法,將「陶」人格化,並且明寫「陶」實寫人,表現出人物歷經滄桑之後的從容和淡定。②採用比喻修辭方法,以「茶」喻人,表達出悠遊於生活的自在與愜意。
【小題3】①在內容上突出的重點不同:原句重點落在「著青衫,留長髯,踱方步」的外在衣著和神態上;改句重點落在「有文人氣度的人」上。②在句式選擇上特點和效果不同:原句為短句,表意靈活,簡潔明快,節奏感強;改句為長句,表意雖然嚴密,但讀起來比較拗口。③修辭手法的使用使表達效果有差別:原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四爺的神情和氣質,突顯出他的性格特徵;改句僅是概括性的平實說明。所以原句的表達效果更強。
【小題1詳解】本題考查標點符號運用能力。
題幹中冒號作用為:總領下文,意味著下文是對上文的分說。
A項,提示下文。
B項,提示下文。
C項,用在需要解釋的詞語後面,表示後面是解說。
D點,總領下文,下文是對上文的分說,與題幹中所言文中句子冒號作用相同。
故選D。
【小題2詳解】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相關句子為:①陶,在茶水外細數春秋。②茶,是陶壺裡最大的隱士。
①賦予無生命的物體「陶」以人的行為動作「細數春秋」,「細數」是細節,化抽象為具體形象,「春秋」借代指人生經歷。詞句將「陶」人格化,親切生動可愛,極富感染力,表面實寫「陶」內裡虛寫人,表現出兩位老人走過人生數十載,懂得了珍惜,品味出生活的美好,笑看滄桑坎坷變故,淡泊名利熱愛生活,認真用心、腳踏實地,豁達淡定樂觀從容,。
②本體為隱士(兩位老人),喻體為陶壺,相似點為盛裝美好,前者是對待生活的達觀態度,後者是美味的珍品,用「是」勾連本體和喻體,屬於比喻中的暗喻修辭,喻指對待生活、人生的態度:認真生活,勤奮務實,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學會享受,自在閒適,悠哉樂哉,美好快樂幸福開心地度過每一天。化抽象為形象,耐人尋味,啟人深思。
【小題3詳解】
本題考查對不同句式表達效果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找到相關句子並加以比較:原句為「四爺是小鎮唯一有文人氣度的人,著青衫,留長鬢」;改句為 「四爺是小鎮唯一著青衫、留長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氣度的人。」
結合不同點體會表達效果的差異處。
顯而易見兩種表達字數相近,但語法結構和句式不同。原句由三個句子構成,屬於複句。改句是一個由三個以上定語組成的長單句。原句成分簡單,表意更通俗易懂直觀,改句成分複雜表意隱晦不明朗。原句由三個短句構成排比,讀起來節奏感強,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便於抒發感情。改句相對拗口、表達繁複。
原句讓「有文人氣度的人,著青衫,留長鬢」單獨成句,各自獨立,用逗號斷開,停頓較長,更突出強調四爺的氣質、外貌、神情等特點,突出文人氣質。改句以定語或者短語的方式並列成排比詞語,用短號連接,讀起來短促,一帶而過,泛泛而寫,給人印象不深刻。
【點睛】冒號的作用及例句:
1、用在稱呼語的後面,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們:現在我們開會了。
2、用在「說」 「想」 「是」、「證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詞語的後邊,表示提示下文。
會上,李書記指出:「廠裡要實行兩項改革措施,一是持證上崗,二是脫產培訓。」
3、用在總結性話語的後邊,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說。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4、用在需要解釋的詞語後邊,表示引出解釋或說明。
話題:誠信。」「座右銘:不求最好,但求最親
5、用在總括性話語的前邊,以總結上文。
想不通,九條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說就直往前衝:他就是這樣一個直性子。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到江南,我轉得最多的地方,是曲曲折折的小巷。那一條條幽靜的巷子,狹窄且。小巷,是一首輕柔的詩,( ),或似一曲渺茫的戲文,它從唐朝的風,宋朝的雨,或是明清的煙雲中,款款地吟出。日月輪轉,曾經的戲園已無蹤影,的古蹟已光彩不再,而小巷依然是舊時容顏。江南的雨,惆悵,委婉。如夢,如歌,如韻!多情的雨,滴落在屋簷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猶如絲竹輕彈,聲聲清越,悅耳動聽。老舊的青石板路,溼溼潮潮的,石隙間探出幽幽蒼苔。青苔爬上老牆,攀上瓦簷,陰涼溼潮的地方,皆苔痕青鬱。苔蘚是大地的綠衣,( ),從此便不再脫下。鬱郁茂茂的苔蘚,幽幽地生,寂寞地長,帶著些許隱逸情懷,了老街人的記憶。
1.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悠長 高朋滿座 鼎鼎大名 染綠
B. 漫長 高朋滿座 聞名遐邇 點染
C. 漫長 座無虛席 鼎鼎大名 點染
D. 悠長 座無虛席 聞名遐邇 染綠
2. 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3.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聲聲清越、悅耳動聽的多情的雨,滴落在屋簷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達效果更好,為什麼?
【小題2】⑴似一闕清淺的詞 ⑵小巷穿上了它
【小題3】①原文運用了比喻,將江南的雨比作輕彈的絲竹,形象優美。②原文將「聲聲清越,悅耳動聽」單獨成句,突出了江南雨聲的清越悅耳的特點。③原文運用短句,與全文段的風格一致。
【小題1詳解】
本題考查正確運用詞語的能力。
「悠長」,久遠,漫長。「漫長」,表示長的看不到盡頭。形容時間或者道路長得看不見盡頭。語境中說「那一條條幽靜的巷子,狹窄且」根據巷子「小」的特點,不適合用「漫長」,選擇「悠長」更合適。
「高朋滿座」,高:高貴。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席位。形容賓客很多。「座無虛席」,虛:空。 座位沒有空著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語境中修飾曾經的戲園,應該填「座無虛席」。
「鼎鼎大名」,形容名氣很大。「聞名遐邇」,遐:遠;邇:近。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語境中修飾「古蹟」,填「聞名遐邇」。
「染綠」就是染上綠色、染成綠色的意思。「點染」,繪畫時畫家點筆染翰,就是工筆畫中的一種染色技巧,指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蘸上深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處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時候時常用到此法。語境中說的是「鬱郁茂茂的苔蘚」,對於 「記憶」的形象影響,應該用染綠。
【小題2詳解】本題考查補寫句子的能力。
(1)處注意前後語境「小巷,是一首輕柔的詩,( ),或似一曲渺茫的戲文,它從唐朝的風,宋朝的雨,或是明清的煙雲中,款款地吟出」,應該用比喻句與前後形成比喻兼排比關係,結構上保持「是一……(量詞+形容詞)的……(名詞)」。另外還要有「詩」和「戲文」一類性質,為文學體裁,故填「似一闕清淺的詞(散文或曲)」。
(2)處先看所在語境,即上下文——「苔蘚是大地的綠衣,( ),從此便不再脫下。」應該用擬人修辭,與「脫下」形成承接關係,故填「小巷穿(披)上了它」。
【小題3詳解】本題考查對不同句式表達效果的理解分析能力。
先找出原句和改句的不同處,從成分、字數、句數、語序、修辭等多方面觀察比較。
原句為:多情的雨,滴落在屋簷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猶如絲竹輕彈,聲聲清越,悅耳動聽。
改句為:聲聲清越、悅耳動聽的多情的雨,滴落在屋簷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
①句式、成分上看,原文中「多情的雨」「聲聲清越,悅耳動聽」多用四字、六字、七字的短句,成分簡單,意思表達更簡潔直白易懂,突出了江南雨多情、悅耳、美妙等特點;改句「聲聲清越、悅耳動聽的多情的雨」定語多,成分複雜,理解起來需要用心思考琢磨,不能凸顯意思,語言上節奏感和氣勢都不如原文。
②修辭上看,原句本體為「雨」,用一「猶如」巧妙比喻成「絲竹輕彈」,更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從多角度多側面解讀,便於讀者理解。
③結構上看上下文,原文語境有「江南的雨,惆悵,委婉。如夢,如歌,如韻!」「老舊的青石板路,溼溼潮潮的,石隙間探出幽幽蒼苔。青苔爬上老牆,攀上瓦簷,陰涼溼潮的地方,皆苔痕青鬱」,可見原文也大多運用短句,改句表達風格上距離原文較遠,原文更契合文風。
寫作訓練: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詩詞鑑賞: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任務驅動型作文之審題立意方法
寫作指導:有「型」可依有「路」可行
高三寫作訓練:為蹭熱點盲目跟風炒作,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