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5日,未滿18歲的少女生下一個男嬰,叫黃子華。可丈夫忙於生計,從未探望過這個孩子。
可是到了後來,這個女人另嫁他人,就在大婚的那天夜裡,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悉數到場,但唯獨那個男孩獨自在家裡沒有出門。
母子二人和繼父,搭夥過日子,噩夢才剛剛開始。
「我父母唯一的健身活動就是打架。」
當黃子華長到30歲時,他在一個人的舞臺上,手舞足蹈地回憶自己孩童時代,爸爸拿著菜刀,追著躲進廁所的媽媽,自己嚇得尿了褲子。
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只有他自己知道,把這段黑暗日子當笑話一樣講出來時,他也許就能和原生家庭和解,和以前的自己和解了。
在黃子華開show之前:
哲學系畢業的他,有一個演員夢,他想「透過演不同的角色,活不同的人生」,最好能衝向影帝。
1984年,黃子華試圖通過去報名TVB著名的藝人培訓班,可是好巧不巧的是那一年,TVB訓練班停辦了。
無奈之下,他只有加入了培訓編劇的學習班,自己也想換個方式來尋找出路,他想自己能順利成為編劇,從而正式轉型到演員。
可這個夢想還是沒有實現,隨即他加入了香港話劇表演團。
讓他感到無奈的是,在舞臺上他扮演的是充滿悲劇色彩的哈姆雷特,但臺下的觀眾看到他表演卻時常發笑,還是演一次笑一次的那種。
做助理編導,主要工作就是複印、買外賣,他幫老闆複印的時候,都忍不住流眼淚:「究竟幾時先可以演戲?幾時先到岸?」
可那個年代,周潤發、劉德華、張國榮、張學友等等男演員正當紅,導演們怎會留意到這麼一個其貌不揚的哲學系小子呢?
給他安排的角色,無非是奸人、X無能、變態等等無人認領的角色。
電視臺經理甚至勸退他:這下你這樣能死心放棄了吧,你是真的和演員這個這個行業不搭邊。
他問為什麼?導演說因為你長得不好看,甚至還算得上是醜的那種人。
於是,在磕磕碰碰6年後,他決定以一場個人show,回顧娛樂圈血肉史,告別這個圈子。
除了身邊好友,很少人會在意他要講什麼。
他仍然認認真真準備了300天,為自己策劃一場「葬禮」,並取名「棟篤笑」。
出乎意料的是,「告別作」成了「成名作」,30歲的他,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
一個人,一支麥,120分鐘,28年,17部「棟篤笑」,他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心的金句。
《冇炭用》,他聊「結構性失業」,他說「生命,就是吃自助餐的過程」同樣適用於17年後的社會。
他將失業、自s、減肥、結婚等等話題,用自嘲的方式,說給我們聽。
他從不咄咄逼人,《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中國名著和國外的哲學家,他信手拈來,將它們揉碎打磨,烹飪成大排檔的一碗海鮮面。
而觀眾喜歡他,喜歡他的大智若愚,喜歡聽他講道理,喜歡他在臺上斯文地爆粗口。
黃子華的表演不僅帶動了現場的氣氛,還同時能渲染一種讓人樂觀的精神態度。
而他經歷的每一個辛酸的往事和經歷,面對著生活和社會的種種不公平的問題,他都能以詼諧幽默的方式來呈現出來。
如今已經60歲的黃子華早已成為來了香港喜劇界的「一代宗師」,就猶如電影界的周星馳,相聲界的郭德綱一般。
對於自己經歷的種種不幸,他已經能夠做到泰山崩於前而心不亂,他的每個笑料背後都充滿了心酸。
但是他依然能後微笑並幽默以對。祝福黃子華,在把自己人生經歷用這種方式分享給大家的同時,能更好把人生活的更透徹和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