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由日本女學生組成的「姬百合」是做什麼的,最終結局如何

2020-12-27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起二戰時期日本的「姬百合」,不熟悉的人們,一定會想到了慰安婦,其實並不是。

當年,日本在和美軍發生的慘烈的衝繩島攻防戰中,「姬百合」作為日本衝繩居民全民皆兵計劃中的一部分,她們是由衝繩女子高中和衝繩師範學校的女學生們組成的護士隊。

(姬百合護士隊)

在整個衝繩戰役中,作為擔負傷員救治任務的「姬百合」,最終僅有73人得以生還。這群天真爛漫的花季少女,究竟經歷了怎樣可怕的戰爭摧殘呢?

二戰後期,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途島、瓜島、硫磺島先後失守。僅存的衝繩島,成為保護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屏障。此時的日本兵力已經捉襟見肘,無力增援。只能依靠由牛島滿率領的,駐守衝繩的32軍近10萬人,來面對54萬美軍的進攻。

牛島滿清楚,以區區10萬兵力,根本無法和美軍對抗。他將飽受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的衝繩本地居民,和學生組織起來,成立義勇隊參加戰鬥。

1945年3月22日,別名「乙姬」的衝繩縣女子高中,和別名「白百合」的衝繩師範學校,一共數百名女學生和女教師,被牛島滿的日軍徵用,組成了「姬百合護士隊」,參加即將打響的衝繩戰役戰地救護。

這些女學生年齡在15歲到18歲之間,是真正的花季少女。單純的她們,並沒有意識到戰爭的殘酷性。報到的時候,還帶著梳子、文具和課本,打算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衝繩島戰役打響後,「姬百合護士隊」的學生們,被安排在日本衝繩陸軍醫院,協助醫生進行傷員救治和術後護理。

由於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護理知識培訓,面對源源不斷血肉模糊的日本傷兵畫面,這幫少女每天處於恐懼和手足無措之中。在持續的精神壓力之下,她們之中一些人甚至選擇了自殺。

(衝繩戰役)

戰鬥進行到一個月後,兵力完全處於劣勢的日軍,抵擋不住美軍的強大攻擊,只能不斷後退收縮陣地。

牛島滿下令日軍向衝繩島南部防線後撤,利用山區複雜地形,開展遊擊戰。「姬百合護士隊」也跟隨衝繩陸軍醫院轉移,把戰地醫院隱蔽在山洞中,繼續開展傷員救治。

山洞裡既沒有電,也不允許出現明火,避免醫院位置被美軍發現。就在這溼漉漉黑乎乎的山洞中,姬百合隊員仍然較好地對日本傷兵進行了搶救護理。

退守南部山區之後的日軍,充分利用懸崖峭壁、深溝高谷等險峻地形,構築起堅固隱蔽的防禦工事。為了充實陣地參戰人員,牛島滿命令所有男性進入前線,拿起武器和美軍戰鬥。對於情報傳輸,食物運送以及傷員轉移等保障工作,牛島滿就將其交給了山洞戰地醫院的姬百合隊員。

被迫走出山洞的姬百合隊員,只能冒著隆隆的炮火,偵察美軍動態,及時反饋到日軍指揮部。或者將食物送到戰場的前沿壕溝。或者把受傷的日軍抬回戰地醫院進行救治。

在一次送飯的途中,從天而降的美軍炮彈,將9名姬百合隊員當場炸死。

面對即將到來的敗亡,6月18日,牛島滿通知所有日軍做好最後一搏。同時解散姬百合隊衛生隊,讓女學生自行回家。

(姬百合隊員舊照)

山洞外激烈的炮火和槍聲,讓這群少女猶如一群被拋棄的羔羊,驚恐茫然,不知所措。她們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對身處的險境。兩天內,僅衝出洞外被炸死,和因害怕而自殺的,就達100多人。

最慘的,當屬陸軍第二外科壕洞內的姬百合隊員。在沒有收到投降喊話的回覆後,美軍用火焰噴射器封堵住洞口,43名隊員當場窒息而死。逃出洞口的7名隊員,又有兩人遭槍殺,原因是她們沒有及時舉手投降。

戰後,衝繩民眾在這個洞口,修建了姬百合紀念塔和姬百合和平祈念資料館。

根據塔上的數據記載,當年,由衝繩高中和師範學校少女組成的姬百合衛生隊員,共計297名,在82天的衝繩戰役中,有224名死亡。

搖滾樂隊The Boom在參觀姬百合之塔後,創作的《島歌》,在日本口口傳唱,家喻戶曉,被衝繩人民視為代表當地文化的象徵。

以姬百合衛生隊為題材,日本導演今井正和水木洋子編劇的《姬百合之塔》,是戰後日本最知名的反戰電影。從1953年首映以來,前後重拍高達七次之多。它的持續熱映,提示我們: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參考資料:《姬百合紀念館》《揭秘二戰日本女兵》)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的「姬百合」是一個怎樣的組織?結局令人落淚
    二戰,在日本的軍隊中有一個特殊的組織,全部由年輕的女學生組成。她們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姬百合」,她們個個清純靚麗,真的就像百合花一樣純潔美麗。然而,她們最後的結局是悲慘的,不禁讓人落淚。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探究關於「姬百合」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 金陵13釵「代替」女學生被日軍帶走,唯一倖存的玉墨,結局如何...
    金陵13釵「代替」女學生被日軍帶走,唯一倖存的玉墨,結局如何?
  • 如果美國不參與二戰,結局又將如何?我們還能打敗德國和日本麼?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不參戰,對最終的結果我想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最終的勝利依舊屬於熱愛和平的我們,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二戰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它依舊令人記憶猶新。那麼,真如他們所說的,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不參戰的話,德國就真的會獲得最終的勝利?要我說,未必!即便美國最終沒有參與二戰,德國也必將走向失敗!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為何德國必敗!
  • 抗日戰爭:13名青樓女子穿上學生裝,參加日本人宴會,結局如何?
    抗日戰爭:13名青樓女子穿上學生裝,參加日本人宴會,結局如何?文|稻草人抗日戰爭時期是我國最艱難,最痛苦的一段時期,那一段時期對於我國百姓而言是噩夢。這麼多逃亡人群中就有13位來自秦淮河畔的風塵女子,她們跑到了一座教堂面前,她們想翻牆進去,因為這座教堂是外國人的地盤,這裡日本人是不敢隨意進入的。此時教堂裡面躲藏著的正是中國的女學生,還有一個假裝教父的外國人。她們乞求女學生和外國人放她們進去,給她們一條活路,最後教堂裡面的人同意了。
  • 金陵十三釵中那個被日本兵抓走的歌妓玉墨,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民國時期日本對我們國家發起了慘無人道的侵華戰爭,那時我們整個國家都陷入了戰火之中,國人的生活更是水城火熱,各大軍閥不僅不聯合抵禦外敵還經常發起內戰
  • 老照片:日本大正年代的女學生,為何穿皮鞋不穿木屐?
    1這些妹子身上所穿的,是日本女學生們畢業時的禮服。日本百年前是什麼年代?2那是日本的大正天皇在位時期(1912-1926),這個時期是日本近代少有的比較安定的時期,較少對外侵略的時期。一句話,對亞洲其它國家而言,是日本二戰投降之前,最正常的時期——3也是二戰結束前,天皇權力最弱的時期。因為大正天皇本身是有病的,大權基本掌握在大臣們手裡。
  • 《第一爐香》葛薇龍結局是什麼 費盡心機嫁給喬琪喬的葛薇龍最終淪...
    《第一爐香》葛薇龍結局是什麼 費盡心機嫁給喬琪喬的葛薇龍最終淪為斂財工具時間:2020-09-07 11:53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第一爐香》葛薇龍結局是什麼 費盡心機嫁給喬琪喬的葛薇龍最終淪為斂財工具 《第一爐香》是改編自張愛玲的成名作,講述了女學生葛薇和喬琪喬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 做夢想進入五常的印度,在二戰有什麼可以比肩中國的特殊貢獻?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開始我想笑,嚴格地說,印度對二戰什麼貢獻都沒有!因為當時壓根沒有印度這個國家。現在的印度,是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以後才獨立的,並於1950年1月26日才成立印度共和國。所以說,二戰期間印度的不存在的,印度次大陸還是英國人的殖民地。
  • 二戰時強大的美軍和蘇軍為什麼不願登陸日本本土作戰?
    之所以美軍和蘇軍在二戰後期沒有強行登陸日本開闢新的戰場,是由當時的環境和力量所決定的。二戰末期,雖然日本在各地的佔領區和殖民地節節敗退,但是本土所受的影響並不大,在本土內還是有著充足的軍事力量的。據相關資料統計,到了1945年時,日軍大本營為準備與盟軍決戰而進行的擴充軍隊的行動。先後進行了四次擴軍動員。
  • 抗日戰爭後,大量的漢奸最終下場都怎樣了?結局讓人難以想像
    在上個世紀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也稱之為二戰,是由日本、德國以及義大利組成的法西斯戰爭,日本主要在亞洲戰場上肆意的殺戮,尤其是我國慘遭了日本的傷害,而這場戰爭我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最終在我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之下,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我們的家園,也預示著二戰結束,但是對於這段歷史相信作為一名中國人永遠都不會忘記
  • 探秘:日本官妓二戰後如何謀生?
    二戰結束後的日本國內一片蕭條,白天美國大兵神氣活現,日本婦女敬而遠之。晚上站街女走在日本街頭迎接美國大兵。
  • 二戰1945年日本紫電改精英飛行員營野直大尉的最後一戰
    確實日本到了後期神風特攻隊組建確實世界航空歷史上一大敗筆和汙點,從中我們也看出二戰後期日本軍國主義在兵敗如山倒局面下,想出最為畸形的自殺性戰術思想,從中不免讓人知道什麼是日本天皇,什麼東條英機之流,基本都是無能之輩,在失敗陰影之下人格殘缺瞬間就暴露無遺,才會命令飛行員駕駛著戰機去撞擊美軍軍艦,總體以上這兩位才是日本最終走向侵略戰爭的始作俑者。
  • 南京大屠殺時,貌美如花的金陵十三釵結局如何?
    想必很多朋友都看過有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衩》,雖然電影本身是通過些許改編,但是依然體現出當時殘酷的情景,由一個老美,13個風塵出生的女子,一群懵懵懂懂的女學生,她們在教堂裡演繹了在那個時代女性在最無助時堅強面對敵人的故事。
  • 二戰時期德國軍人舊照,面容帥氣卻心如蛇蠍,最終的結局早已註定
    本次圖集展示的是,二戰時德國軍人舊照,即便是以現在的審美來看,他們依然擁有帥氣的面龐。然而帥氣的面容難藏一顆蛇蠍之心,法西斯當年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特別是他們鼓吹的「種族優劣」論,致使無數猶太人家破人亡。
  •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想來想去,哪句話都不能涵蓋。 近半年來一直在連讀日本戰犯的傳記,從中抽出幾個他們自己認為失敗的關鍵因素吧: 1.天皇無能 明治天皇是日本崛起的根本轉折點。 他把權力收回自己手中,天皇當得是個真正的天皇,軍事在手,力量強悍,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全方位在他那個時代改革,一躍成世界強國。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八百電影謝晉元最終結局如何?
    近期電影八佰的上映,讓我們重溫了那一段悲慘而又可歌可泣的時光,不過電影畢竟篇幅有限,關於這場保衛戰最終的結局並沒有交待,那麼最後這些戰士的歸宿如何呢? 謝晉元率領800勇士死守4天4夜後接到上方的命令撤入租界,軍令難違,縱有再多不願也只能依令而行。
  • 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本,美國二戰中靠自己能打贏日本麼?
    前段時間,在網上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中國的八年抗戰,沒有中國拖住日本,那麼,日本在最後還會失敗嗎?首先,我們必須堅信的是,抗日戰爭是我們中華民族奮盡全力的背水一戰,這一戰,對於我們全民族來說,只有勝利沒有失敗。
  • 二戰期間,為什麼沒有軍隊偷襲日本本土?
    二戰期間為什麼沒有軍隊偷襲日本本土?這還要從日本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說起。日本是個島國,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組成,又被稱為「東瀛四島」。可蘇聯人顯然並不打算跟日本打仗,因為他的歐洲部分正面臨著阿道夫的挑釁!而歐洲部分才是前蘇聯的政治、經濟重心。早在二戰正式爆發前夕,日本關東軍就在今中蒙邊境諾門罕地區與前蘇聯幹過一仗。結果,朱可夫的「鋼鐵洪流」直接把號稱「帝國精銳」的關東軍虐到了「菊花殘」!讓日本人「永生難忘」……此後,兩國迅速媾和,結束了戰爭狀態。並不是蘇聯人怕了日本人,而是因為不久之後阿道夫便把矛頭指向了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