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是什麼意思呢?
說的就是周王朝與鄭國,互相交換人質。誒,這就奇怪了,好端端一個大周朝,怎麼會淪落到和一個小小的諸侯國交換人質呢?其實,周王室落到這般田地,全是自己給作的。咱們要想追溯一下緣由,還得從周幽王說起。說起這個周幽王,咱們都會想到他幹的那件蠢事兒——烽火戲諸侯。可別小瞧了這位爺,人家幹的蠢事,可不止這一件。跟「烽火戲諸侯」差不多著名的,就是他廢嫡立庶。
簡單點兒說,就是把自己原來的王后申後給廢了,立了庶出的褒姒為後。這樣一來,申後的兒子——宜臼的太子之位,也莫名其妙丟了,換了褒姒的兒子當太子。咱們回想一下,宮廷劇裡怎麼演的來著?王后之位被廢,要麼成天被關在冷宮孤苦度日,要麼,就被皇帝找個藉口給殺掉。而太子之位被廢呢,命運也差不多。甭管宮廷劇裡演的是真是假,反正這母子倆,沒一個好過。可憐的申後,當然不想留在這兒等死,於是呢,便帶著兒子宜臼偷偷逃回了娘家,申國。申侯知道事情的經過後,氣得火冒三丈,連我女兒你都敢廢,看樣子是不想和我好好做朋友了?
立刻聯合鄫(zēng)國和犬戎,開始攻打西周的都城,鎬(hào)京。
最後的結果是,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各諸侯國擁立宜臼繼位。宜臼成了周平王,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兒了。其實,擁立宜臼當天子這事兒,說得好聽一點兒,是替天行道;說得不好聽一點兒呢,就是弒君奪位。所以,諸侯國裡幾乎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基本上是擁護周平王的;而另一派呢,雖然嘴上說沒意見,但他們心裡卻認為,周平王的登基,不具備很強的合法性。再來呢,這些諸侯國們,早就想脫離周王室的控制,只是不好意思說,經這事兒這麼一鬧,好,機會來了。
支持者,美其名曰支持者,本質上已經慢慢控制了周王室,比如晉國、鄭國等。您說,一個國家,最怕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國內不團結了。你自個兒都跟自個兒過不去,別人還不得各種找茬兒嗎?於是犬戎時不時出來蹦躂兩下,但總算每回,都勉強被鎮壓了下去。但是,這麼下去總歸不是辦法,周平王最終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陽,重整周朝。至此,西周滅亡,東周的歷史,開始了。
遷都完畢,可不代表高枕無憂了,由於鄭武公擁立有功,被任命為周朝的卿士。後來,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又繼承了父親的官位,也做了周朝的卿士。大伙兒注意,卿士這個官兒,總管的是整個王朝的政事。也就是說,周王室的實權,實際上是掌握在鄭莊公手裡的。周平王當然不甘心受控制,便乾脆來個以暴制暴,讓虢國的君主也來當卿士,以此來對抗鄭國。
這突然冒出來的虢國,又是哪個國家呢?其實,周朝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兩個虢國,一個東虢國,一個西虢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東、西虢國國君。這兩個虢國,相當於周王室的兩面屏障。後來,東虢國被鄭國所滅,剩下的西虢國,跟著周平王東遷。周平王任命的那個卿士,就是西虢國公。
周平王的這個操作,明眼人都瞧得出來是幾個意思,人家信任的還是自家人,至於鄭國,只是無奈受制於他罷了。但鄭莊公不樂意了,聽到西虢國要來跟自己分享權力,趕緊跑去找周平王控訴,說我辛辛苦苦擁護你上位,你這麼對我,太不厚道了吧!
此時的周平王,已經步入晚年,乾脆順勢裝了個糊塗,說:哪有哪有,沒有的事兒嘛!其實二人心裡門兒清,這友誼的小船,馬上就要翻個底朝天了!可是,畢竟同舟共濟了這麼多年,這友誼還是得挽救一下的。怎麼挽救呢?雙方商量了一下,最後達成協議,互相派出自家的一個人,作為對方的人質。於是,平王的兒子狐,成了鄭國的人質,莊公的兒子忽,成了周朝的人質。到此為止,周朝和鄭國,就完成了標題裡的那件事兒——周鄭交質。
這事兒發生後不久,周平王便去世了。
這時,王室的人開始考慮,要不,咱們就把政權全都交給西虢公吧,而且,人家以前是周平王很信任的人呢!這個想法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意味著,鄭莊公,很快會失去在周朝的實權。咱們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野心勃勃的鄭莊公,怎麼會那麼好對付?那麼他做了什麼?人家可不玩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招數,直接就動手了。
四月,他派大夫祭(zhài)足,去到周王室所管轄的溫地,把那兒的麥子收走了;
秋天,又派人去了周王室所管轄的成周,把那兒的禾收走了。
從此,周王室和鄭國,徹底開啟了勢不兩立的局面。這薄如蟬翼的友誼,終於宣告破裂。對於這一事件,有智慧的君子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說:如果你們的誠意不是發自內心的,那交換人質,有什麼用呢?如果大家都能將心比心地辦事,用禮來約束自己和對方,那就算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你們呢?
的確,交換人質的操作,實在是一招臭棋,好比夫妻關係一樣,明明兩口子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你,還非得抓著對方的小辮子,捆綁著過一生,何必呢?正如君子們所說:如果你的誠意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山旮旯裡的野草,毫不起眼的野菜,都可以拿來進獻鬼神,也可以拿來進獻王公。只要你是真心誠意的,管他鬼神還是王公,都會接受你的。
其實,周朝和鄭國啊,只要訂下君子條約,按照禮法形勢,哪裡還用得著人質啊!不信啊,去翻翻《詩經》吧,在《國風》裡,就有《採蘩》《採蘋》這兩篇,是講忠信禮儀的呢;或者,去《大雅》裡找找《行葦》和《泂酌》這兩篇,也是講忠信禮儀的。君子的這番發言,強調了兩個字:「信」和「禮」,他們批評周鄭交質的惡劣影響,完全違背了「信」和「禮」,有很強的譏諷意味。
那麼,咱們聽了這個故事,不如也想一想,周王室和鄭國,到底誰錯得更多呢?
我想,這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答案。如果周王室能以信服人,鄭國也許不會如此霸道;而如果鄭國老老實實做好諸侯國的本分,那麼周王室,也不會出此下策了。歸根結底,周鄭交質這件事兒,只是東周禮崩樂(yuè)壞的一個縮影,它反映的,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問題,更是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guó),鄭伯怨王。王曰:「無之。」
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bì)虢公政。四月,鄭祭(zhài)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yāo)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jiàn)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薀藻(pín fán wēn zǎo之菜,筐筥錡釜(kuāng jǔ jì fǔ)之器,潢汙行潦(huáng wū xíng lǎo)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採蘩》《採蘋》,《雅》有《行葦》《泂(jiǒng)酌》,昭忠信也。」
往期回顧:
【古文裡的故事】1.鄭伯克段於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