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義以為質

2021-01-07 騰訊網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義以為質」,意思是說:一個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弦高犒軍的故事,正是這一觀點的最好註腳。

春秋時期,大國相繼爭霸。晉文公打敗了楚國,會合諸侯,連當時歸附於楚國的陳、蔡、鄭三國國君都歸附於楚國,參加了會盟。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春秋霸主。當時鄭國南鄰楚國,北鄰晉國,均受威脅,西方的秦國要東進爭霸,也要出兵向東打鄭國。鄭國派出能言善辯的燭之武說服了秦國,暫時沒打鄭國。但晉文公一死,秦國便出動兵馬,準備偷襲鄭國。

秦軍正向鄭國進發時,有人來報:「鄭國的使臣求見主將。」只見那人趕著一群牛來到秦營,說:「我叫弦高,我們鄭國國君聽說貴軍前來,特地派我送來十二頭肥牛,慰勞您們的將士,以表我們的誠意。」

秦軍原來打算在鄭國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一舉拿下鄭國。現在知道見犒軍的使者已經來到,可見鄭國已有充分準備,不好硬打,便對使臣說「我們不是到貴國去,請您們放心。」秦軍見偷襲成功的希望,已經落空,便撤軍了。

原來弦高是鄭國的牛販子,當他趕著牛到洛陽做買賣時,見到大量秦軍,又探知秦軍要打自己的國家,於是捨棄了自己的十二頭牛,假裝使者到秦營犒軍,最後達到迷惑敵人,拯救祖國的目的。

弦高的做法,正是以大義為最高原則,關鍵時期肯於捨棄小利,顧全大義,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義者,宜也。一個人在社會上應該做的事叫做義。如見到不良現象,挺身而出叫仗義。有些事情,對自己不一定有利,但對別人有利,對社會有利,對堅持真理、弘揚正氣有利(哪怕是損害一點個人利益)努力去做,叫做行義。義和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看來對立,實則統一。因為義中有利,大義中有大利,大義中也包括小利。如果只注意到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損害別人,損害國家,違背了大義。到頭來自己也要受到損失。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國古代《呂氏春秋》及《孔叢子》等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正與《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似。春秋時魯國定公當政時,國勢衰落,經濟蕭條,他重用的大臣季桓子心術不正,對內殘酷剝削人民,對外出賣主權,投靠一些強大的諸侯。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 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剛一建立,就出現了這麼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大戰,最後正義終獲勝利,正是孔子所說「德不孤,必有鄰」。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剛一建立,就出現了這麼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大戰,最後正義終獲勝利,正是孔子所說「德不孤,必有鄰」。人們常說「天下好人多」,天下幹好事的多,天下堅持真理的多。因為幹好事是對人、對己有利的事。堅持真理、說實話、說有利於人的話,對事物發展有好處。孔子倡仁政、德治,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思想與行為,是有利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自然會得到很多人的擁護、支持。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飯疏食飲水,樂在其中矣
    《論語·述而》記孔子說「飲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是一段孔子主張節儉、不貪不義之財的具體寫照。他所崇拜的齊國大夫晏嬰,就是這樣做的。晏嬰是齊國的執政大夫,三朝元老。照理說他應有很多財產,生活應該很講究,其實不然,他是歷史上節儉有名的大臣。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傳說中顏回拾金就是一例。在顏子故鄉,多年來人們就傳說著顏回人窮志不短的故事: 有的人看事總愛存在著偏見,他們想像著窮人總應貪,丟了東西總是懷疑窮人偷去,而不去懷疑富人。顏回窮的用竹筒子吃飯,用瓢飲水,住在一個窮陋的街巷裡。儘管每天老老實實地讀書,不惹事生非,不貪人錢財,但是有的人(包括孔子的個別學生)見到他那種窮樣子,總對他加以防備,生怕他偷了自己。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傳說中顏回拾金就是一例。提起顏回來,都知道他「簞食瓢飲,居陋巷」,窮的出了名。俗話說:人窮志不短,越窮越應有骨氣,越窮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品德來。
  • 從戰國箴言璽看戰國文明
    很多人都以為,這兩門學問最基礎,什麼都是鐵板釘釘,這是說反了。其實,這兩門學問都是非常非常開放的學問,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就認識的總體而言,最不可能定黑白於一尊,很多想法都要集思廣益,反覆探討,反覆修正。」所以筆者認為對待先秦單字璽,不必探究其為姓為名還是箴言,只從文字本身去考察,更易接近「信雅達」的境界。許慎曰:「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南方弟子子遊做武宰時,把那裡治理得很好。有一天,孔子問子遊:「你得到人才了嗎?」回答「得到了。」
  • 論語五分鐘 駟不及舌,孔子的「說話」智慧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貢在衛國為相。一天,同朝大夫棘子成對子貢說:「君子只要具有搞好實實在在事情的能力就可以了,研究那些文化學問幹什麼呢?」子貢對此一問慨然作答:「棘大夫啊,真為你感到可惜!這難道就是你的君子之說嗎?四匹快馬拉的車都追不回你說的話呀(言外之意就是棘子成失言了)。
  • 印光大師:富貴與貧窮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
    印光大師:富貴與貧窮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印光大師開示】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是親得者皆無憑也。袁了凡頗會此義,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若恣意妄為,則反是。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
  • 你不知道的那些關於孔子的故事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影響至深的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的小故事。在古代如果說一個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那麼這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我們的孔聖人就是這樣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弟子有三千人,當中賢人有七十二人,他是當時辦私學的第一人,儒家思想主要就是仁、義、禮、智信。孔子生於春秋末期魯國,並出身於貴族,祖上是宋國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其父親也是宋國的大夫。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無論傳統文化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是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也都處處顯露義的無處不在,和義的核心地位。孔子在《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宜即適宜,即應該不應該。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
  •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一)
    多言義,而寡言仁;知省身救過,而少救民患;蔽於據亂之說,而不知太平大同之義。雜以佛老,其道觳苦。所以為治教者,亦僅如東周、劉蜀、蕭察之偏安而已。大昏也,博夜也,冥冥汶汶,雺霧雰,重重錮昏,皎日墜淵。萬百億千縫掖俊民,跂跂脈脈而望,篝燈而求明,囊螢而自珍,然卒不聞孔子天地之全,太平之治,大同之樂。悲夫! 天哀生民,默牖其明,白日流光,煥炳瑩晶。
  • 初心不改,繼續前行——北京修德慈善基金會成立大會勝利召開
    北京修德慈善基金會成立大會暨香廬書院2017年祝福年會,在北京香山假日會所一樓宴會廳正式召開。北京修德慈善基金髮起人、北京香廬書院院長孫一乃老師,家風塾管理團隊志願者以及企業界、文化界、慈善界、主流媒體代表逾120人參加此次盛會。
  • 孔子與琴道(三)
    這首琴曲中的「厄」,非指孔子「厄」於陳、蔡,而是被困於匡的故事。《史記·孔子世家》對此有記載:「(孔子)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1、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 明星「成名費」,必也先正其名乎
    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一段大風廠的故事,網傳就是以曲婉婷的母親張明傑為原型。張明傑原是哈爾濱市發改委副主任,2014年9月22日,張明傑被哈爾濱市紀委帶走,7天之後被檢察院批准逮捕,涉案金額達到了3.5億元。作為公職人員,張明傑的收入有定數,但曲婉婷在加拿大上的是最貴的音樂學院,一讀就是九年。後來曲婉婷從加拿大回國開音樂會,沒人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