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群中,一位女孩上傳的自殘照片。(受訪網友供圖)
當家住杭州的周先生昨天在網上搜索了「藍鯨遊戲」這個詞後,不禁再度緊張起來。因為就在上周末,他正讀高一的兒子回家後告訴他,有個叫「藍鯨」的遊戲,現在很火,「從國外傳來的,是一個很酷的遊戲!」酷,是因為每個參與該遊戲的人都必須完成50個很極端的任務,比如在手臂上用刀片刻出一條藍鯨輪廓或者看一天的恐怖片,而其終極任務,則是讓參與者自殺。
視頻完整版↓
震驚:
孩子回家說的酷遊戲
竟是唆使參與者自殺
「當我一開始聽聞孩子講起這個遊戲時,還真沒怎麼在意。」周先生一開始以為這個遊戲不過是孩子們當中最新流行的遊戲之一,但當兒子詳細跟他說明遊戲規則後,他意識到這種遊戲存在著巨大安全隱患。
「據兒子說,這個遊戲是從國外傳來的,非常酷,雖然還沒有參與玩,但同學們都在談論它。」周先生向錢報記者轉述說,參與者必須完成50個非常極端的任務,比如每天凌晨4點20分起床,然後看一整天的恐怖片,在「玩」到後來,讓參與者自殘,並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些隱晦而又厭世的內容,「而這個遊戲的最後,則是唆使參與者去自殺。」
周先生聽完孩子對於這個遊戲的介紹後,極為吃驚,立刻勸阻孩子參與此類遊戲。
「這類遊戲利用青少年心智不成熟,一味追求耍酷的心理,危害性和迷惑性很大。」周先生表示他不了解杭州是否已有青少年在模仿玩這種遊戲,但從自家孩子的描述來看,杭州一些學校的青少年至少已知道這款遊戲。
爆料:
曾加入一個遊戲群
真有人上傳自殘照片
無獨有偶,今年18歲的李越(化名)在網上和朋友交流時也發現了類似的遊戲群。
出於好奇,她在幾天前加入了一個「藍鯨遊戲」qq群,在這個群裡面,她看到了周先生所轉述的情況,並且確實有孩子上傳一些自殘的照片。「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在自己的手臂上用銳器割出了一條藍鯨模樣的傷口。」
李越發現,參與遊戲的多為十三四歲的中學生,並且其中有個別參與者的言辭也偏激。與此同時,群裡面還有人在不斷發布「遊戲指令」,要求參與者進行下一個環節的遊戲任務。
「我越看越不對,就直接在群裡勸告那些參與者不要再玩下去了,並和那個發布指令的人爭論。」然而爭論並不奏效,反而引發了一些參與者或旁觀者的指責,甚至有人表示要人肉李越。她清晰地記著,在爭論開始後不久,有人特地加她好友跟她私聊,說參與遊戲的人自殘並非是遊戲組織者的過錯,而是參與者自己心理有問題。
正是這場爭論,讓李越被群主禁言了。李越發現其中很多人因覺得遊戲過於極端退群,但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新人」加入。眼看自己無力阻止,她選擇了舉報,「我發現自己舉報的那個群,已經被取締了。」
追源:
最初源自於俄羅斯
遊戲發明者已被捕
那麼這個被稱為死亡遊戲的「藍鯨遊戲」到底是什麼來頭?
據報導,這種遊戲最初源自於俄羅斯,參與者大多是青少年,興起的時間大約在2015年。據猜測,之所以起名「藍鯨」或許與藍鯨擱淺自殺的行為有關。
21歲的遊戲發明者菲利普已於2016年底在俄羅斯被捕,他被指控在過去的三年裡,在社交媒體上組織了八個「藍鯨」組織,並誘導青年們自殺。
不過菲利普在被捕後表示,這款遊戲給予孩子現實生活中缺乏的東西:理解、溝通、溫暖。
李越在勸導一些孩子時也發現,一些樂於參與這個遊戲的孩子,一般都存在和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的情況,「其中一個女孩,說完成最終的死亡任務,是為了懲罰父母」。
雖然有人認為一些年輕人的死與這個遊戲無關,但據稱,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間,有俄羅斯媒體將該遊戲的風靡和俄羅斯130名年輕人的自殺聯繫起來。這些年輕自殺者的共同點是,生前曾在俄羅斯一些社交網站上發布過與「藍鯨」相關的圖示。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安全隱患極大的遊戲似乎在不斷蔓延,英國、阿根廷等地都傳出與「藍鯨遊戲」相關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另據報導,今年1月起,俄網絡監管部門已收到7000多起針對「死亡組織」的投訴。
專家:
對組織者追責
法律尚有較大難度
對此,北京青少年法律與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在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已注意到這個遊戲。他覺得之所以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更容易接受甚至參與此類遊戲,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身就處於追求刺激冒險和探究死亡的階段,這是心理和生理的具體因素所致使,而且有家庭問題或自殘自殺傾向的孩子,則更容易被這種遊戲模式所吸引。
昨天,QQ安全團隊回復,稱他們已在5月6日對涉及該關鍵詞的QQ群進行排查,共對12個疑似相關群進行處理,同步啟動相關關鍵詞的搜索屏蔽。同時指出,目前「藍鯨」話題已經在網際網路多個平臺不斷升溫。對此,他們正在進一步進行排查和打擊,擴大關鍵詞的屏蔽範圍,並呼籲全社會關注和協作,及時舉報。「同時,我們鄭重提醒:『藍鯨死亡遊戲』這類行為已經涉嫌組織、教唆他人自殺自殘,屬於違法犯罪行為,一經發現我們將向司法機關舉報。」
記者諮詢一位資深網際網路技術專家,他表示,目前合法的方式是網友舉報,如果程序本身沒有違規行為,安全軟體以及市場本身就沒有辦法拒絕。
「我們要不斷提高孩子們的素養和法律意識,同時關注孩子們的心理需求,並給予正確的死亡教育。」宗春山表示,目前在這方面的立法尚有空白,因而一旦出現問題,很難對遊戲組織者進行舉證與追責。
昨晚,共青團中央的官方微博也針對此情況更新了內容:為何要將自己囚禁在幽深的海底?你明明可以翱翔在廣闊的天空!捕鯨計劃,已經啟動……
更為可怕的是,這個遊戲的最終目的,竟是死亡!
下面幾張圖就是在國內社交平臺上出現的這種群組:
到8日晚間,相關話題已經登上新浪微博實時熱搜榜,並且還在不斷升溫。
據了解,在俄羅斯,這個遊戲已經使數十名青少年走向自殺!
通過檢索發現,英國《每日郵報》曾報導,今年2月份, 在同一天裡,15歲的俄羅斯少女Yulia Konstantinova 和16歲的Veronika Volkova,用跳樓的方式,分別結束了自己生命。
俄羅斯少女 Yulia Konstantinova,15歲的她本來處於最美好的年齡。但在上周末,她卻從一座工業園區的公寓樓頂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離開這個世界前,她在自己的INS上留下了「結束」的字樣,並配上了一張藍鯨的圖片。
警方發現,在Yulia自殺前的一段時間,她總會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中發布一些詭異、陰鬱的語句。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了。」
「我像一隻鬼……」
就在Yulia自殺的同一天,她的朋友——16歲的Veronika Volkova也選擇用「跳樓」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更令人震驚的是,她倆生前都在社交媒體上玩一個遊戲——「藍鯨」。
是什麼讓兩人選擇在最美好的年齡,終結自己年輕的生命?
Yulia在INS上發布的藍鯨,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無獨有偶,Volkova也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過類似的圖片,卻更加血腥。
她在自己是手臂上,用刀刻下了鯨魚……
而Veronika Volkova,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過這樣一張她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刀刻畫的照片。刻下的,也是一條「鯨魚」。如此可怕和詭異的自殺,並非個案。不要以為這僅僅是古怪的網上 「遊戲」。其實,這個「藍鯨遊戲」已經造成了極其可怕的後果。
自2015年開始,已經有很多俄羅斯青少年的自殺事件被發現與這個「遊戲」有關。曾有媒體統計,從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間,在俄羅斯境內發生了130起青少年自殺事件,其中至少有80人的死,和「藍鯨」遊戲有關。
有海外媒體記者曾假扮15歲的青少年混進「藍鯨」,親自調查了遊戲過程進行揭秘。
以下是記者與某「藍鯨」群組「組織者」的對話:
「我要玩這個遊戲。」
「你確定?參加了就沒有回頭路。」
「什麼叫沒有回頭路?」
「就是說這個遊戲一旦開始,就不能退出。」
「我準備好了。」
「好,從現在開始你每天都要秘密的完成一個任務。當你完成時把照片發給我證明。而在這個遊戲的最後,你會死。你準備好了嗎?」
「如果我中途退出了呢?」
「我們知道你的所有信息,會有人去找你算帳。」
隨後的日子裡,組織者給該記者發布自殘任務,期間還被換過一次組織者,而接收到的任務也差不多。
這觸目驚心的後果,引起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重視。他力挺網絡教唆自殺入刑,由其領導的特勤部門也參與了對「藍鯨」的調查,並在去年10月逮捕了21歲的菲利普·布德金(Philip Budeikin)——
正是該男子在社交媒體上牽頭組織了8個「藍鯨」群組,誘導青年自殺。
漸漸的,「藍鯨」遊戲通過網絡誘導控制參與者的基本招數,也逐步被曝光:
剝奪遊戲參與者的睡眠——要求遊戲參與者凌晨4點20分起床。持續增加參與者的負面情緒,並導致麻痺——看一整天的恐怖電影。摧毀參與者生活的信念——不時提出讓參與者懷疑、否定正常生活的問題。威脅參與者不得「退出」——收集參與者的裸照、隱私部位照片等,用以威脅。誘導參與者通過自殘來尋求「解脫」——要求參與者用刀自殘。分析「藍鯨遊戲」的特點不難發現,他們通過有計劃的誘導來操控「玩家」的心智,其方式和邪教「洗腦」十分相似。在這樣持續、密集的誘導下,參與者最終走向極度抑鬱、甚至自殺。
值得警惕的是,雖然這個「藍鯨」遊戲已經受到公眾的關注,且始作俑者也已被捕,但這個可怕的「死亡遊戲」卻沒有因此而終止!因其通過網絡傳播的特性,這個「遊戲」仍已從俄羅斯擴散到了其他國家。
目前,已有英國、阿根廷、墨西哥等多個國家都發布警告,呼籲家長關注孩子的網上行為。
而我國內地也已經出現了類似於「藍鯨」、「4:20叫醒我」 等字眼的社交媒體群組。
國內出現的相似社交群組
儘管目前國內出現的類似群組,尚無法確定其真假。但不論是不是玩笑,都需警惕這類具有邪教「洗腦」特徵的「遊戲」。對於心智還不健全的青少年來說,他們極有可能導致「好奇害死貓」的可怕後果,危及孩子們的健康,乃至生命!
內容來源:錢江晚報、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