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為敦煌畫繪本
陳夢楚臨摹敦煌壁畫。
陳夢楚供圖
陳夢楚供圖
在敦煌莫高窟,有一隻白色小狗,每天都會繞著窟區巡邏,用自己的腳丫丈量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養它的張爺爺退休回城,把它帶走了,它卻自己走回20多公裡外的莫高窟,從此再也不離開。
這是莫高窟「巡山大王」樂樂的故事。在「90後」插畫師陳夢楚的筆下,樂樂的形象活潑可愛,而透過樂樂的視角,莫高窟的春夏秋冬,也格外美麗動人。
跨越千年的共鳴
從小喜愛美術的深圳姑娘陳夢楚,自高中起就立志成為一名插畫師。從廣州美術學院插畫專業畢業後,她又去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深造。她曾遊歷國內外上百個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每到一處,她都會用自己的畫筆臨摹文物古蹟。「這是我欣賞文物的一種方式。光是用眼睛看或者聽講解,我覺得還不夠,一定要自己動手畫,才能理解得更深入,感受到更多細節。」陳夢楚說。
2018年4月,陳夢楚第一次來到敦煌,這是她「打卡」中國四大石窟的最後一站。「當我走進北魏257號窟,看到《鹿王本生》壁畫的時候,我感到一種巨大的震撼。我和千年前的畫師,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
身為插畫師,陳夢楚欣賞敦煌壁畫的角度,與其他人有些不同。除了關注繪畫技法外,她特別留意圖像和文本的關係,也就是怎樣用繪畫去表達一個故事。敦煌壁畫主要是宗教主題,創作所依據的文本多是佛經。「同一個佛經裡的故事,由不同的畫師創作,會有不一樣的構圖和表達方式。」陳夢楚說,「比如428窟和254窟的壁畫都是描繪薩埵太子捨身飼虎,一個是長卷式,按故事的發展脈絡畫出一幅幅場景;另一個是異時同圖,在同一個畫幅中表現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
繪本是一種序列藝術,通常是按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順序創作。大部分敦煌壁畫也是類似的表現方式。而《鹿王本生》的構圖很特別,它是從兩邊開始,到中心結束。「這樣的構圖方式非常創新、超前,藝術表現力也很好,一點都不會影響對故事的理解。」陳夢楚說,「我原來畫繪本都是循規蹈矩地畫,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這樣富有創意,讓我深受啟發。」
守望敦煌的精神
自打第一次去過敦煌,陳夢楚就深深愛上了這個地方。回到深圳後,她如饑似渴地補習有關敦煌的知識,看了大量論文、書籍、紀錄片。2018年暑假,她報名參加了敦煌研究院舉辦的「如是敦煌」研修班。到了寒假,她又去了一次敦煌。「敦煌就像我的另一個家,我總想回家看看。」
2019年,陳夢楚從1200多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入選第二期「敦煌文化守望者」項目。「從2018年知道有這個項目開始,我就很想參加,為此做了近一年的準備。」為期40天的項目裡,10名志願者接受了16天高強度的培訓,白天聽課、進窟學習,晚上對著資料和筆記複習,為試講做準備。熟練掌握了20多個洞窟的知識後,志願者們正式上崗,為遊客進行講解。
對陳夢楚來說,項目期間的體驗,像是「書本裡看到的知識照進了現實」。歷史近在眼前,仿佛可以觸摸,還可以和敦煌研究院的老師們交流,表達自己對敦煌藝術的看法。
陳夢楚最難忘的是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經歷。這一天,當地老百姓穿著盛裝趕到莫高窟,載歌載舞,禮佛祈福。「作為志願者,我親歷了莫高窟最熱鬧的一天,人山人海,歡聲笑語,仿佛唐代壁畫復活了。」
而最打動她的,是前輩們守護莫高窟的故事。在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陳夢楚重溫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保護文化遺產的足跡,感受薪火相傳的莫高精神。在常書鴻先生的辦公室、樊錦詩先生的宿舍,聽著研究院老師講述他們的故事,仿佛走進了那大漠孤煙、黃沙飄舞的日日夜夜,與他們同喜同悲。「前輩們犧牲了很多,為我們鋪好了路,今天的我們才能看到這麼美的敦煌,在這基礎上進行研究和創作。」陳夢楚十分感慨。
和陳夢楚一起參加項目的,有大學教師、出版社編輯、知乎大V,也有跨國企業高管、旅居海外的藝術博物館導遊等。項目結束後,大家帶著在敦煌期間的所學所感回歸生活,繼續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傳播敦煌文化。
播下文化的種子
「國外很多博物館都有繪本,但國內比較少。我想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為敦煌莫高窟畫一個繪本。」經過思考,陳夢楚選擇小狗樂樂作為繪本的主角。
2018年4月,敦煌研究院官微「@莫高窟」發布了一條窟區降雨夾雪、暫停開放的微博,並配上小狗樂樂巡山歸來滿身汙泥的圖片。這條微博一下子火了,「莫高窟窟霸樂樂大王」也成為網紅。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報導了樂樂被帶回城後又獨自走回莫高窟的故事,讓無數網友動容。
「我第一次從敦煌回來就看到關於樂樂的報導,後來在莫高窟跟講解員聊天,了解了更多樂樂的故事,我還為樂樂的小木屋畫上了彩繪。這隻小狗已經成為莫高窟一道獨特的風景,深受遊客和網友喜愛,通過它來向大眾傳播莫高窟的文化,我覺得比較有意思。」陳夢楚向記者講述創作初衷。
從去年6月開始創作,歷時一年,陳夢楚完成了畫稿,共有40多頁。她描繪了樂樂在莫高窟的快樂生活,也通過樂樂的視角,展現了莫高窟熱鬧的浴佛節、敦煌研究院的學術研討會、常書鴻等前輩們種下的白楊樹以及今天依然在持續的治沙工程……她在自己的微博發布了幾頁畫作,被「@莫高窟」轉發,獲得網友好評。「目前正在跟出版社洽談,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也將支持繪本出版。」陳夢楚說。
作為深圳一所國際學校的美術老師,陳夢楚去年和同事一起給孩子們編排了舞臺劇《夢舞敦煌》,演繹了敦煌壁畫上的3個故事。50分鐘的舞臺劇共有70個孩子參演,其中既有中國孩子也有外國孩子。「深圳其實和古代的敦煌相似,是一個國際化的都會。通過參與演出,孩子們了解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對敦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陳夢楚還在深圳圖書館辦了幾場分享會,講述自己和敦煌的故事,介紹莫高窟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徵。
「未來我還會繼續辦分享會,在更多人心中播下敦煌文化的種子。」陳夢楚告訴記者,她已經開始創作另一本敦煌主題的繪本,它是以唐代碑文為基礎,講述莫高窟的營建史和一個家族在敦煌開窟造像的故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