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護很重要,管護好了,柑桔品質才好,價格才高。」12月24日,武勝縣鳴鐘鄉龍鰲村村民陸春一大早就來到果園,指導工人對晚熟柑桔進行管護。
望著成片的果樹,寬廣平坦的道路,生機勃勃的鄉村,陸春發出由衷地感嘆:廣安,真是一個宜居家園。
陸春的感嘆不無道理。1980年出生的陸春,以前,每年春節一過,就要拖著沉重的行李趕去外地工作,不僅與家人聚少離多,還常年奔波於各大城市,忙碌辛勞不在話下。
轉變,源於廣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工程,出臺《廣安市實施鄉村振興工程建設美麗廣安·宜居鄉村推進方案(2018—2022年)》,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自此,每年回鄉,陸春都能感受到村裡的變化。村道通到家家戶戶,低電壓問題解決了,村民購置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電器,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小。但這些只是吸引陸春回來的第一步。「現在外面打工的行情不好,一年下來,最多也就能掙七八萬元。」陸春說,家裡的撂荒地越來越多,他就想著幹點什麼,把土地利用起來。
說幹就幹,很快,陸春就籌集70多萬元資金,在村裡建起了養牛場,還流轉了100餘畝土地,種植大雅柑。
「政府開通了『綠色通道』,免收註冊登記費和工本費,還對我們返鄉創業人員提供補貼、獎勵和貸款貼息。」陸春說,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讓他創業更有勁了。
與陸春一樣,廣安區濃洄街道居民張國全告訴記者,「每次回廣安,都能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現在城市環境越來越好了,也有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張國全在外打工多年,輾轉內蒙古、青島、北京等地,先後在工地任項目經理、承包項目等,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如今已在廣安市城區購置了新居。「我希望在廣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今後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多陪陪家人和即將出生的孩子。」張國全說。
越來越多人選擇留下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一股真正意義上的「返鄉潮」正在掀起,這與我市大力實施城市提質工程分不開。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持續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樹立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綠色化導向,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優化配置,加快建設文化更繁榮、生活更富裕、服務更優質、環境更優美的宜居家園。
建設宜居家園,提升市民幸福感,在廣安顯得越來越重要。「『十三五』以來,我們已經投入近15億元資金,升級廣安電網。」國網廣安供電公司總經理何德勝告訴記者,為了讓廣安城市白天更加亮麗、夜景更加絢麗,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他們通過不斷擴充和優化城市供電網絡,實施電纜下地、線路遷改等工程,主動為城市提質讓道、添彩。
建設宜居家園,我市還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近年來,全市累積籌集各類資金85.57億元,開工建設危舊房棚戶區改造5.29萬套,解決了近20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同時,加大城市公園建設,不斷增加城市公園數量。截至2019年底,我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9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7.09%、綠化覆蓋率41.52%,基本達到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
加快推進城市提質工程,讓廣安這座城市發生了太多的變化:道路改造升級、綠化提質提檔、智能交通上崗……
一個更加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廣安,正向我們走來。(記者站 夏俊林 廖小兵 記者 劉莉華)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