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在天津市政協...

2021-01-10 濱海高新

 

10月17日,由問津書院主辦的「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在天津市政協俱樂部舉行。

 

10月17日,由問津書院主辦的「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在天津市政協俱樂部舉行。

 

10月17日,由問津書院主辦的「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在天津市政協俱樂部舉行。

 

    天津美術網訊 10月17日,由問津書院主辦的「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在天津市政協俱樂部舉行。津門文化學者、書法家、理論家出席討論會並圍繞王明九先生的品德學識、生平行事、書法造詣、藝術修養展開深入討論。

    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王玉佩,天津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湯洪,天津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志,原今晚報社社長、總編輯賈長華,東麗區政協原副主席張興雲,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旅遊協調處處長張建鵬,天津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原宣傳聯絡處處長李贊民,武警天津市總隊原宣傳文化處處長、育才學校政委石燕秋,天津外國語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孔子學院原院長張金桐,天津市著名文化學者和有關人士章用秀、羅文華、張家新、邊瑞徵、許新復、高凱、王久安、盧振生、齊珏、張斯夫、紀偉華、王玉寧、周志安、陳金光、張錦峰、李軍、李仲元、劉大溥、魏立偉、汪玉傑、辛學詩、胡長來、柴恭霞、盧振生、任悅、辛學師、閻杪伶、劉暢、鄭鳳江、郝香玉、董志遠、金博,天津美術網總編輯包仲川,天津市華僑書畫院創作服務基地負責人袁立松、張建星,王明九先生子女王冠麗、王冠峰、王冠鐸等出席了討論會。討論會由問津書院院長王振良擔任學術主持。

 

王明九先生

 

    王明九(1913─2001),原名旭堂,字明九,筆名象,後以字行世。原中國民族博物館藝術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祖籍浙江紹興,以博大精深、成就斐然的傳統書法藝術造詣,令世人矚目。

    王明九先生是我國久負盛名的書法大家。他生前曾任中國民族博物館顧問、天津市政協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山書畫院顧問、天津市書協名譽理事。在90年的翰墨生涯中,他辛勤耕耘,傾注了全部心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藝術成就。他所著的《章草彙編》、《楷書結構規律》、《唐詩百首.書法百種》等書法專著與字帖,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他創作的《王明九書古詩文百篇》、《弘揚祖國翰墨精粹·王明九百種經典書法》等200餘幅書法作品,曾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日本千葉、丹麥哥本哈根及香港等地展覽,為促進書法藝術事業好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王明九幼年即開筆學書,青年時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作編校,並為前清太史程學川翰林的關門弟子,同門師兄中有馮超然、吳湖帆、鄧散木等書畫界巨擘。王明九先生的一生,在祖國五千年文化與碑山帖海中求索,又把求索的結晶凝聚為大量作品奉獻給人民。

 

討論會由問津書院院長王振良擔任學術主持。

 

原今晚報社社長、總編輯賈長華發言。

 

    賈長華:王明九先生是中國書壇抗擊病魔的典範

    賈長華:王明九先生為人的隨和、為藝的執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想起來歷歷在目。在我採訪的人物中,孫墨佛先生是書壇中的長壽明星。我採訪他的時候是102歲。他的長壽秘方就是每天堅持寫字,而且是凌晨起來寫字,生活規律,每天如此。而王明九先生便是中國書壇抗擊病魔的典範。

    1986年,我採訪王明九先生。當年他已經患癌症八年。當時北京301醫院的主治醫生告訴他,如果手術成功的話,頂多3-5年的壽命。但是,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將這個時間拉長。王明九先生一生沉湎於書法。他在看病的時候,住在親戚家中。每天的生活,除了看病之外,就是做與書法有關的事情。看書、創作、而《草書彙編》就是在這個時間問世的。在這本書中,王明九先生系統地總結了500多位草書家的作品。工程量之大,令人敬佩。這就是王明九先生,從1986年一直到2001年去世,堪稱抗擊病魔典範。王明九先生曾經對我說,寫書法的時候,摒棄一切雜念,專注於書法創作,與練氣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明九先生得益於此,書法能夠促進人的身體健康。

 

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王玉佩發言。

 

    王玉佩:王明九先生為中國文字立傳,為書法貢獻一生

    王明九先生幼承家學,初習顏柳,繼之改學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少年時受鄉賢孫嘉礽(被章太炎、王國維稱為集北碑之大成者)影響研習北碑。1933年在天津國學研究社受教於陳鍾年先生。老師陳鍾年對青年時期王明九寄予厚望,主張應到京滬杭繼續深造學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方能胸懷錦繡,出入百家碑帖而自成風範。」

    王明九先生於青年時期受陳鍾年老師與父親支持,遊歷了碑林古蹟、石窟造像,眼界廣為開闊。1935年在南京參加于右任先生創辦的標準草書學社,後留居上海師從前清太史、翰林院編修程學川老先生。在追隨程師的十多年中,系統學習了經史子集、古文字學與碑帖版本鑑賞,使綜合學養得到全面提升。當時京滬杭一帶文壇墨苑精英薈萃,雅士雲集。王明九先生在程師的引薦下,還得以與馮超然、吳待秋、吳湖帆、金夢石、吳東邁(吳昌碩之子)以及鄧散木等人多有交往,參加他們的文人雅集和觀摩交流,使其書法又融入了江左遺風。居滬期間的王明九還曾於商務印書館做助理編校工作,從而徜徉北碑南帖,遨遊在浩如煙海的經典古籍之中。

    在近90年的翰墨生涯中,王明九先生以國學為根基,在中國五千年經典碑帖文字之間廣收博採,北碑南帖融會貫通,左右手開弓寫百餘種字體,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熔鑄古今、自築規模的藝術道路,他以成就斐然的書法造詣和等身的學術著作,在書壇墨苑獨樹一幟,經他推陳出新創作的書法作品:寫北碑,筆勢剛健沉雄;寫南帖,勢如行雲流水;篆書婉轉古樸;草書縱放奔騰;加之筆法、結構、章法、氣韻等相互融合,因而更顯得奇逸灑脫,神採飛揚。正如辛亥革命老人、百歲書法家孫墨佛先生50年前所讚譽:「明九先生的書法是素精各種字體,纖波濃點抑左揚右,內含剛柔,外呈筋骨,筆畫方正,點畫勻圓,有鋒熠其精神,無鋒含其氣韻,為當代之大手筆。」

    王明九先生為書法藝術貢獻了畢生精力,為世間留下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他以精湛的書藝為中國文字立傳,他愛國擁軍、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大眾的情懷,產生了廣泛影響,為世人稱頌。天津市文聯、市書法家協會曾致函王明九先生,稱「先生書法名重津門馳譽神州……」天津市文聯副主席、文化界老領導何遲在《天津日報》著文:「明九先生的誠摯性格,也表現在對藝術忠實方面。他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懈,對300多種精品碑帖都能默寫出特點;須知,單是記住這300多種字體風格一筆一畫的寫法,就需要多大毅力啊!……」天津電視臺拍攝了30分鐘時長的《王明九先生的翰墨生涯》專題片在國內外播放,介紹王明九先生走過的藝術道路和藝術成就。王明九先生為長城黃崖關修復題寫「中華之魂」碑,為南市食品街落成題寫碑文,為引灤入鹹(津南區鹹水沽)竣工題寫碑銘,為月牙河公園建成題名,為天后宮題寫匾額,他還為中國兩艘遠洋巨輪題寫擘窠榜書「壽昌海」、「壽寧海」船名,這兩艘巨輪至今航行在浩瀚無際的海洋,見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地人民的友好情誼。

    王明九先生在晚年最後的30年,步入了黃金收穫季節,乘著時代春風,他將半個多世紀積澱形成的深厚學養和書法藝術功力創作升華為一幅幅經典書作,嘔心瀝血地完成了近千幅鴻篇巨製,以《王明九先生300幅書法作品展》《緬懷廖公·實現統一—王明九書法展》《慶八一·頌長城—王明九贈部隊書法展》《中華革命志士詩選·王明九書法展》《唐詩百首·書法百種—王明九先生書法展》《弘揚中華翰墨粹·王明九書法展》《王明九先生書法80年·百種作品展》《王明九先生師生慶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書法展》等在北京、天津、香港,日本千葉、丹麥哥本哈根、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北加萊海大區等地展覽,為傳播中華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為中國文字立傳做出了貢獻。

    王明九先生還將晚年最後的30年裡創作的全部經典書作,按照展覽主題分別贈送天津市黨政軍機關、駐軍部隊指戰員和有關人民團體、人民大眾與海外各界代表人士:「中華革命志士詩選百幅書法」贈送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用以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緬懷廖公·實現統一百幅詩文書法」贈送天津市政協及海外愛國華僑社團、僑領、專家學者,以宣傳黨和國家統一大業方針政策;「慶八一·頌長城百幅詩文書法」贈送天津警備區、武警天津市總隊指戰員,謳歌人民子弟兵;向天津市人大常務委員會贈送了《毛主席詩詞42首》42種的書法手書大型冊頁,讚頌毛主席的豐功偉績。上述公益捐贈活動受譽為「書法藝術之外,政治意義更深」,被天津警備區稱頌為 「書壯軍心,堪稱一兵」,武警部隊還授予王明九先生為「全國第一個名譽武警戰士」稱號。此外,王明九先生還多次為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中國僑聯的有關領導出訪書寫作品,受到讚揚。

    王明九先生晚年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人民的書法創作活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勉勵:陳雲同志、鄧穎超同志曾分別委託專人勉勵慰問他。薄一波同志、陸定一同志、張愛萍同志、楊靜仁同志、程思遠同志分別為王明九先生的各種書法展題寫展名。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汪鋒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間還約見王明九先生,聽取他的書法創作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天津市黨政軍多位領導同志、市有關方面負責同志與各界朋友也給予王明九先生極大的支持。

    國家民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博物館館長、著名文化學者謝啟晃在《王明九先生書法八十年·百種作品展》開幕致詞時說:「王明九先生是中國民族博物館的藝術顧問,是我館的光榮和驕傲。王明九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在藝術這個神聖的園地裡創造性地耕耘,執著地追求,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力,碩果纍纍,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為我國書法藝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王明九先生不僅是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而且也是一個高尚的藝術教育家。幾十年來他以自己高尚的人品、高深的學識、非凡的藝術造詣、遍地的桃李,在社會上樹起了一座光芒四射的豐碑……」他還在《王明九先生書唐詩楓橋夜泊書法20種》(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序言中寫道:「我國著名書法家王明九先生雖年近八旬高齡,但身體猶健,精神矍鑠,臨池不減當年。他自幼專心研究書法藝術,晚年又致力於書法理論和編纂工作,雖功成名就,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可欽可佩。他對殷甲、周銘、秦磚、漢碑、漢簡,魏、晉墓誌、摩崖等均有精深研究,尤對古今名家博採諸長於一爐,鑄就自己獨特風格並賦予新意和神韻。他對楷、行、草、隸、篆、甲骨、鐘鼎等字體,從蠅頭小楷到擘窠大書,無論功力、意境,堪稱藝林瑰寶,尤其能同時左右開弓,更令人嘆而觀止……」

    如今,王明九先生離開我們漸入20個春秋了,他以80餘載的書法藝術實踐所形成獨有的藝術風範和藝術體系,為社會留下了30多萬冊(套)手書字跡的百餘種字體風格流派的書法佳作、理論著述:《楷書結構規律》《新道德三字經》《春聯集》《王明九先生書唐詩楓橋夜泊書法20種》《唐詩百首·書法百種》與多種對聯、橫幅、條屏等出版物;他編輯整理了《六朝墓誌選字》《漢魏碑帖選字》《王羲之十七帖》《趙子昂行書洛神賦》《鮮于樞草書進學解》《趙孟頫書狄梁公碑》等碑帖出版;他還留下了近百萬字的書法著作手稿:《章草彙編》《草書彙編》《章草書學千字歌及注釋》《王明九先生書古詩文百篇》等;留下了近千幅書法力作,贈送給黨政軍機關、駐津部隊及武警總隊指戰員、有關人民團體、高等學府、圖書館、博物館及各界代表人士和人民大眾。他留下了可欽可敬的奉獻精神、家國情懷,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幕幕……。

    2008年12月,王明九先生的青銅塑像揭幕儀式暨捐贈書法回鄉展在他的出生地——天津市東麗區華明示範鎮舉行。天津警備區政治部致電祝賀並送來花籃。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吳振、東麗區政協主席彌尚華等為王明九先生塑像揭幕。市有關方面負責同志,東麗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區武裝部有關負責人與500餘位各界人士參加儀式並觀展。受王明九先生生前囑託,先生家人捐贈給東麗華明博物館中「王明九書法藝術展館」的全部展件,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陳雲、薄一波、陸定一、張愛萍、楊靜仁給王明九的函件題詞;也有天津市領導同志吳振、陳冰、李中垣給王明九的信件,還有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江平、天津市老市長胡昭衡給王明九的書信;王明九先生手書多種字體書法、部分出版著作和他生前使用的筆硯等也一併捐贈給家鄉。這是本市首次為紀念已故老一輩書法藝術家塑像和設立展示館,用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公益活動,受到了家鄉和各界朋友的喜愛和歡迎。據統計,王明九先生書法展館自設立開館以來,有各級領導同志、國際友人、海內外各界代表人士和人民大眾30多萬人參觀。

    2011年5月,天津市政協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的《書壇父子·兩代委員—王明九誕辰百年暨王冠峰從藝五十年書法展》在今晚報大廈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為展覽題寫了展名。天津市政協主席邢元敏為展覽撰寫前言。展覽由市政協醫衛文體委、民革天津市委會、市文聯、《今晚報》社舉辦。天津市政協副主席田惠光代表市政協、代表政協主席邢元敏對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她在參加開幕儀式時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說:「王明九先生是一位把畢生心血傾注於書法藝術的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碩果纍纍,享譽海內外,是天津的光榮和驕傲。王冠峰同志子承父業,50年來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書法作品,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他創作的《弘揚奧運·振奮民魂—王冠峰200米書法長卷》(指王冠峰歷時6年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創作的200米書法長卷由北京」鳥巢』展覽收藏)為國家、為民族、為天津爭得了榮譽。舉辦這次父子兩代書法展,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是對王明九、王冠峰兩代書法藝術家在書法藝術成就上的肯定和褒獎……」

    回顧天津市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書壇巨擘王明九先生和他的書法藝術,緬懷紀念他以畢生的精力、滿腔的熱忱、堅定的文化自信,傳承、弘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文字立傳的責任擔當;緬懷紀念他熱愛祖國、報效人民、歌頌新時代的使命擔當;緬懷紀念他執著藝術事業、躬耕育人、甘為孺子牛的職責擔當。

    回顧、研討和緬懷紀念王明九先生樸實無華、樂於奉獻、多做實事、不尚空談的為人為文的品德藝德,無疑會促進更多的後學者譜寫出更加宏大的時代華章,努力攀登更高的藝術高峰!

 

著名文化學者章用秀髮言。

 

    章用秀:內含剛柔 外呈筋骨——王明九先生的書法藝術

    王明九(1913—2001),原名王旭堂,號明九,筆名王象。室名海晏樓。祖籍浙江紹興,清中葉先祖宦遊至京,卸任後未回歸江南故裡,而是舉家遷往天津,定居東郊範莊(今東麗區華明鎮)。其父王秉禮參加辛亥革命,是同盟會員,善書法,喜詩文,也是一位名醫,曾供職北京同仁醫院,任中國中醫改進委員會副主任。王明九幼承家學,淡泊自守,披閱歷代碑帖千種,是一位將畢生心血傾注於書法藝術的資深書法家,在數十年翰墨生涯中碩果纍纍,著述多多。

    1986年,河北區委、區政府邀請十餘位德高望重的書畫家來到機關,共聚一堂,揮毫潑墨,進行藝術創作。當時我在區委從事宣傳工作,由此便結識了被邀前來的王明九先生。王先生面目清癯,溫文爾雅,一派文人書卷氣。

    先生在談到自己的學書經歷和體會時嘗言:餘八齡時,以顏、柳體開筆學書。十三歲時,極喜子昂法書,寒暑不輟者三年之久。之後,改書歐、褚並研書法理論之學,追求古人用筆之法。初讀虞世南《筆髓論》、孫過庭《書譜》、姜夔《續書譜》、張懷瓘《論用筆十法》等諸名賢論書之訣要;繼讀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始邁入南北朝、兩漢碑帖之中。漸而領悟方筆、圓筆運用之別:方筆者,隸法也,圓筆者,篆法也。遂即上溯甲骨、商彝、周鼎、秦碣之源流,廣臨兩漢分隸之正宗。秦權詔版,誠為隸書之鼻祖;流沙墜簡,確乃漢代之墨跡。潛心致至,臨摹久之,則習章草焉。

    王明九學書既得家傳,且轉益多師,兼收並蓄,融會貫通。早年他特別得到孫嘉礽先生的指益。孫青年時代從軍,與傅作義結為金蘭兄弟,是一位抗日將領。孫乃礽書法造詣深厚,特別是他的北碑,熔秦鑄漢,被王國維譽為「集北碑之大成者」。王明九是孫的表弟,每當孫回家探親,他都找孫求教。孫見他對書法如此痴迷,遂將自己多年摸索總結出來的北碑筆法要領悉心傳授給他。

    王明九18歲時告別家鄉,遊歷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觀摩石窟造像、碑林石刻。後客居上海,師從前清太史、書法大家程學川。程是光緒甲辰翰林,其南帖深得二王精髓,王居滬十年,追隨程老左右,系統研習經史子集、碑帖版本、考古鑑賞及古文字學等,其綜合藝術修養得到全面提高。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文壇墨苑精英薈萃,雅士雲集,王明九與吳湖帆、馮超然、鄧散木、金夢石和金少石父子等多有交往,或結社,或雅集,切磋藝事,相互啟迪,使其書法創作融入了江左遺風。

    縱觀明九先生作品,寫南帖如行雲流水;寫北碑如泰山之安;寫隸書優智巧於毫芒;寫草書似起伏峰巒。王明九的老友、百歲書法家孫墨佛曾讚譽:「明九先生的書法是素精各種字體,纖波濃點抑左揚右。內含剛柔,外呈筋骨,筆畫方正,點畫勻圓,有鋒熠其精神,無鋒含其氣韻,為當代之大手筆。」

    先生曾贈我《唐詩百首 書法百種》之書冊,此乃先生「用百種墨苑精英之神韻,書寫百首全唐詩壇之名篇」,「在使」文』與」字』達到和諧、完美的高度統一方面,全力進行探索」,甲骨文、三代吉金文字、小篆、天發神讖碑書、漢封龍山碑筆勢、漢乙瑛碑書風、北魏始平公造像之風骨、北魏張黑女墓誌書體、唐孫過庭書譜字、王居士磚塔銘書法直至清人錢南園、張裕釗、近人曾熙等百種書法,爭奇鬥豔,各領風騷,足見先生書法涉獵之廣、功底之深。先生還著有《章草彙編》《草書彙編》《楷書機構規律》《章草千字歌及注釋》《五體書新道德三字經》《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廿種》《王明九書法選》《王明九書古詩文百篇》等。這些著作或講書法知識和對書法藝術的見解,或為先生書法作品的薈萃,彰顯出先生對書法藝術的造詣,為弘揚和普及祖國書法藝術做出了貢獻。

    王明九多次在國內舉辦個人書法展,亦有作品多次參加國際性書法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先生更是飽蘸如椽巨筆,書寫盛世華章。他以詩文的不同意境,選擇不同的字體,歷時五年,先後潛心創作了呼籲祖國統一的百幅書法作品、歌頌子弟兵的百幅書法作品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百幅書法作品。這三個百幅鴻篇巨製,不僅展現了他精湛博深的書法成就,更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的精神和品格。拙著《天津書法三百年》(2013年9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王明九先生寫入其中。書中特別提到:「」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亦虛心。』這是半個世紀前,津門書法家王明九攜子王冠峰看望老友、畫家蕭心泉時,蕭當即揮毫所作《竹石圖》上的題跋。」

    2012年,王明九先生之子王冠峰先生受父親生前囑託,將父子二人的書法作品及部分出版物和明九先生生前的文房用具等、黨和國家老一輩領導人陳雲、薄一波、陸定一、及張愛萍、楊靜仁給王明九的信函題詞、有關老領導吳振、江平、胡昭衡、陳冰、李中垣等給王明九的信函,一併捐獻給明九先生的出生地——東麗區華明示範鎮博物館。華明博物館為此專門設立了「王明九先生書法藝術展室」,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文化公益設施,豐富農民朋友的文化生活。

 

著名文化學者羅文華發言。

 

    羅文華:王明九先生是一位開時代新風的大家

    羅文華:王明九先生是一位學者型書法家。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讀書、臨帖、臨碑,每日孜孜不倦。改革開放之初,王明九先生就是天津文化界一顆閃亮的星。他的書法作品、文章經常展露於報端。1989年,王明九先生編寫的《唐詩百首書法百種》問世。在當年,社會上能夠縮減的碑帖是非常少見的。但是,王明九先生卻集畢生所學,搜集整理資料,編寫了《唐詩百首書法百種》這樣一本書法專業的書籍,涵蓋了中國書法史的精華,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我從中能夠深深的體會出,王明九先生編寫這本書所付出的艱辛。他是一位開時代新風的大家。

 

武警天津市總隊原宣傳文化處處長、育才學校政委石燕秋發言。

 

    石燕秋:王明九先生是全國第一位被授予「名譽武警戰士」光榮稱號的老藝術家

    石燕秋:「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懷著這樣的心情來到這裡參加研討會,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和王冠峰院長是父一輩、子一輩的關係。父親離休後,熱心老年書畫事業,對王明九先生的卓越成就、深厚學養和高風亮節十分讚賞,極力推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王明九先生書法藝術的鮮明特色,也是老前輩始終不渝的創作方向。

    王明九先生是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書法大家。他的字大氣磅礴,遒勁有力,猶如天馬行空。同時,他又非常謙遜、內斂,眼睛向下,面向大眾,為部隊官兵創作了大量的書法精品。

    王明九先生是全國第一位被授予「名譽武警戰士」光榮稱號的老藝術家。那是1987年7月29日的上午。當時,我擔任武警天津總隊宣傳文化處處長,有幸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在官兵們的心中,他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前輩、長者、書法大師,更是廣大官兵的貼心人。他的作品猶如軍號聲聲,戰鼓擂鳴,激勵鬥志,鼓舞軍心,使官兵們義無反顧地投入維護社會治安的戰鬥中,除暴安良,祛邪扶正,保衛好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寧。這則消息在《中國法制報》刊登後,引起了極大反響。王明九先生心繫國家、心繫大眾,服務人民、服務社會,開了一代新風,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界光輝的典範。

 

天津藝術史學會會長齊珏發言。

 

    齊珏:旭堂書藝 熔鑄古今——談談王明九先生的書法文化

    感謝天津市問津書院、感謝王明九先生的子女的邀請,感謝主持人王振良教授給我這樣一個向參加「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學習的機會。謝謝!

    非常慚愧地坐在這裡,因為我沒有見過王明九先生,也未曾受到老先生的指點,但在我發言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我與王明九先生、旭堂老人的內在或外在聯繫。剛剛,我找到了!這種聯繫就是書法文化。我和一些同好師友共同有創辦了一個小的民間團體——天津藝術史學會,今天我就從天津藝術史的角度談談王明九先生的書法文化。

    近年來天津碑學書法在中國書法界異軍突起,引發關注。我一直在關注天津的碑學書法文化,2018年與姜維群先生共同出版過一本《對話魏碑——王樹秋霍揚碑訪談》,對書法和碑學有了一些了解。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書法是傳統文化藝術發展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它是用毛筆書寫漢字並具有審美慣性的藝術形式。因為書法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所以也有人將書法稱為中國的「第四宗教」。王明九先生的書法作品就不僅展現了中國書法的傳統魅力,也展現了書法藝術的強大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王先生從帖學書法入手,是帖學書法的大師。但同時,他也很早就開始關注碑學書法文化,而且身體力行地親身實踐,將許多塵封已久的碑刻,以書寫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看到了碑學書法的現代化途徑,再造或喚醒了沉睡千年的書寫的筆法。為碑學書體的傳承與發展開創了一條可能的途徑。引領了天津碑學書法的發展,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

    書法不是技術而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她充滿了古人的智慧與精神力量,更寄託了前賢對後世的啟迪與引領。王明九先生的書法藝術傳承在王冠峰先生身上,便是這種智慧與精神力量的最佳體現。

    書法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當代社會生活中找尋心靈的歸屬,寄託無盡的鄉愁,思考未來的去處……

    今天我們紀念王明九先生,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王明九先生的書法創作、理論思想,喚起90、00後,以及更多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將王先生的書法文化精神傳承下去,可以作為新時代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王先生,共同「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我們為什麼要追尋那些遠去的記憶?因為不忘本來,才能面向未來,只有不斷了解歷史和文化,不斷從傳統中得到靈感和薰陶,我們才能更好地擁抱這個時代,擁抱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

 

王明九先生的女兒王冠麗發言。

 

    王冠麗:女兒心目中的父親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首先我代表我們全家,向所有關心、支持、幫助研討會順利召開的領導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百忙之中撥冗蒞臨的各位來賓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

    作為我父親的女兒,今天我想要說的是,女兒心目中的父親,也是生活中的父親。

    記得小時候,父親幾乎每天晚上都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都是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一次聽完故事,我問:爸爸,您怎麼知道這麼多事情?父親回答說:看書啊,這些事書上都有。爸爸教你認字,認的字多了,自己就會看書了。

    從此父親開始教我認字。他把白色的硬紙剪成一個個小方塊兒,先在每張小方塊兒上用寸楷寫上一個字,然後再一個字一個字的教我認。每天先複習昨天教的,然後再學習新的,一天認五個字。有一次一天學了七個字。己,自己的己,也是天幹中戊己庚辛的己(新華字典217頁);巳,地支中辰巳午未的巳(468頁);已,已經的己(586頁)。這三個字的區別是:己 ji 不封口,挑反鉤,這個反鉤書法中叫做浮鵝;巳 si ,全封口,幾乎不挑反鉤;已 yi ,封半口,也是幾乎不挑反鉤。另四個字是戊戌戎戍 wu xu rong shu 。戊,天幹中戊己庚辛的戊;戌,地支中申酉戌亥的戌;戎,戎馬一生的戎;戍,衛戍區的戍。認這七個字時,父親給我背了一副對聯:戊戌同體,腹中只欠一點;己巳連踨,足下何不雙挑?然後又講了己 yi 和戎、戍  rong shu。這副對聯非常形象,非常生動,我一下就記住了。

    講字的結構時,父親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天色已晚,一位落第的書生錯過村店,只好投宿在一座荒郊古廟。在大殿的一個角落裡,他倚牆而坐。夜不能寐,聽到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這時從外面進來四人,看模樣都是讀書人。一位說,這雨一時半會兒也停不了,不如咱們坐下吃酒吧?眾人齊聲說好。坐下後其中一位說,幹吃酒也無趣,咱們行個酒令可好?眾人齊聲說好。行個什麼酒令呢?一位提議說,咱們析字吧:口中含一字,把口中之字推到口之上,還是一個字,可好?眾人再次齊聲說好。這位說,那我就先說了。田字不透風,十字在當中,十字推上去,我古字迎一盅。說罷,抿了一口酒。眾人齊聲贊道:好!下首這位接著說:困字不透風,木字在當中,木字推上去,我杏字迎一盅。說罷,抿了一口酒。眾人又贊:好!再下首這位接著說:回字不透風,口字在當中,口字推上去,我呂字迎一盅。說罷,抿了一口酒。眾人再贊:好!輪到第四位了。只見這位反覆沉吟,反覆思考,又反覆搖頭。許久,他先是滿滿的給自己斟了一盅酒,然後自我解嘲地笑了:日字不透風,一字在當中,一字推上去,我一口一大盅!說罷一飲而盡。眾人撫掌皆笑。這時一人說:外面雨住了,天也快亮了,咱們散了吧。說著,四人倏忽不見。躲在角落裡的書生這才明白,原來這四位都是鬼。聽完故事我問父親:第四個人怎麼非得一口一大盅,他怎麼不再說一個字呢?父親告訴我,在漢字裡,只有這三個字。

    大家都知道,我的父親一生中編成兩部字典。一部是1971至1973年編成的《章草彙編》,它的編成,為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發展史填補了一項空白。一部是1977至1981年編成的《草書彙編》。記得原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李研吾先生一邊輕輕撫摸著書套一邊告訴我:「這是目前中外水平最高、內容最豐富的草書字典。」

    大家都不知道的是,由於積勞成疾,我的父親在編《章草彙編》時,身患美尼爾氏綜合症,編《草書彙編》時,身患膀胱癌,且已是中晚期。病中的父親,以大半生深厚的藝術積累和藝術修養,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和生命賽跑。連住院期間,他都把病床當成書桌,每天早早起來,坐在放倒的凳子上,或查閱資料,或揮筆著書。父親告訴我:書沒寫完,爸爸不會死!為和死神搶時間,父親在這段時間編纂的《草書彙編》是以筆畫為序。後來,當父親的病在北京301醫院得到有效控制並且日趨好轉時,就準備著把編排順序改為按偏旁部首。這說明父親對膀胱癌最終能臨床治癒,充滿信心。

    我問父親,如果按偏旁部首排列,您準備依據哪部字典?

    父親說,《康熙字典》。

    我說,不是說《康熙字典》龐亂繁雜、謬誤百出,不如《新華字典》好嗎?

    父親注意地問:你聽誰說的?

    我說,是以前在一張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裡看到的。作者是誰,不記得了。

    父親略一思索,向我提出第一個問題:《康熙字典》有多少字?

    我說,我從來不用《康熙字典》,我平時用的都是《新華字典》。

    父親向我提出第二個問題:《新華字典》有多少字?

    我從沒注意過《新華字典》有多少個字,就老老實實地告訴父親不知道。

    父親向我提出第三個問題:這麼簡單的兩個數字你都不知道,怎麼這麼相信別人的說法?

    我一下卡住了。

    父親接著問「聞」字,查哪個部?

    我回答,查門部。

    「問」呢?

    也查門部。

    父親告訴我,《康熙字典》就不這麼查。聞,查耳部;問,查口部。

    「為什麼?」我驚訝地問父親。

    父親接著告訴我:聞,是聽的意思,用什麼聽呢?用耳朵,所以查耳部;問,用什麼問呢?用口,所以查口部。《康熙字典》有47,000多個字,它龐大,但是並不雜亂,而是博大精深,自有道理。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前幾天我查字典時忽然想起這件往事,於是翻開《康熙字典》。我在耳部查到聞,在口部查到問。門部裡,當然沒有這兩個字。我又想起六十多年前父親教我認字的那兩件往事,於是繼續查。在《康熙字典》中,己巳已同在第284頁,戊戌戎戍同在第377頁。在《漢語大字典》的口部中,我仔細地查了一遍又一遍,果然,只有田、困、回這三個字。

    我太想念父親了,我實在是太想念父親了,望著放在書堆中父親留下的《辭源》,我拿起第一冊,輕輕地立在面前。這時我發現書中夾著一張紙條。是爸爸留下的吧?心裡想著,我輕輕翻到這一頁。果然是,父親在紙條上寫著:140頁(五曜)小注「素靈夜暵(音漢)之暵,誤作嘆字」。這就是我的父親……。

    這就是我的父親,一生都在認認真真寫字,清清白白做人。他正直善良、溫文敦厚、大愛無言、大音希聲。他勤於筆耕、拙於辭令、淡於名利、甘於寂寞,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他終生不與名結緣,更不與利結緣,只是用自己一生誠實、辛勤的勞動,以一生鍥而不捨的堅守與堅忍,在人類文明的藝術宮殿中,留下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這一筆,千載後,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父親是平凡的,他為書法而來,他把他的一生,全部貢獻給書法藝術。

    我想起《二泉映月》,想起那位處江湖之遠的無錫民間音樂家華彥均先生。他的藝術造詣和藝術成就,他的《大浪淘沙》,特別是那首不朽的《二泉映月》,那是只有阿炳才能發出的音樂版的《天問》,奠定了他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儘管他身懷絕技,卻一生都流浪、流落在民間的最底層,但是,在音樂的藝術殿堂裡,他和諸位大師殊途同歸。我想到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曾經研發了許多新材料,研求了許多新問題。當歷史跨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播放著「東方紅」的樂曲,在太空中遨遊。演奏「東方紅」的樂器,是金編鐘……。

   父親離開我們整整二十年了。他一生清白,兩袖清風。留下的,是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永遠的信仰,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永遠的眷戀,對養育了中華民族的祖國永遠的赤子之心。

    樹高千丈,永遠也忘不了根。這就是我的父親……。

    謝謝大家。

 

天津外國語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孔子學院原院長張金桐發言。

 

東麗區政協原副主席張興雲發言。

 

嘉賓許新復發言。

 

王明九先生弟子王玉寧發言。

 

河東區僑聯副主席李仲元發言。

 

嘉賓紀偉華發言。

 

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院長王冠峰致辭。

 

    會上,天津市華僑書畫院成立東麗開發區創作基地、西青產業園區創作基地,並增聘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王玉佩為名譽院長,武警天津市總隊原宣傳文化處處長、育才學校政委石燕秋,天津外國語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孔子學院原院長張金桐為顧問。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院長王冠峰、華僑書畫院秘書長李贊民分別為創作基地授牌,為名譽院長、顧問頒發聘書。

    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院長王冠峰說,習近平總書記9月22日在京主持召開了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連日來在文化藝術界引起熱烈反響,大家以不同形式認真學習領會、積極貫徹落實。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了「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再一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文化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幾天前,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肯定了華僑的貢獻,指出「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裡。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建設跟我們有這麼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繫祖國的華僑是分不開的。」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著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繼續努力。

    剛才,天津華僑書畫院增聘了名譽院長、顧問,建立了東麗開發區和西青產業園兩個創作服務基地。加強了書畫院的院務領導,拓展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大眾的工作定位。

    王冠峰表示,作為天津市僑界唯一的書畫組織——市華僑書畫院,是由600餘位分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書畫家和文化藝術工作者組成。在市僑聯的領導下,我們一定進一步學習領會、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引領團結僑界文化藝術工作者,助力天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僑界,自覺主動融入天津市文化的工作格局,努力以藝術精品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品位、講責任、顧大局,在海內外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各項活動中,彰顯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力量,為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而不懈奮鬥。謝謝大家。(包仲川、劉俊蒼)

 

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院長王冠峰、華僑書畫院秘書長李贊民為華僑書畫院創作基地授牌。

 

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院長王冠峰、華僑書畫院秘書長李贊民為石燕秋、張金桐頒發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顧問聘書。

 

天津市華僑書畫院院長王冠峰、華僑書畫院秘書長李贊民為王玉佩頒發天津市華僑書畫院名譽院長聘書。

 

王冠峰向問津書院捐贈王明九先生書作《唐詩百首書法百種》。

 

王玉佩、湯洪、李志、賈長華、張興雲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章用秀、羅文華、張金桐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王冠峰、王振良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石燕秋、張家新、王冠鐸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李贊民、張斯夫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王冠麗、邊瑞徵、許新復、齊珏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李仲元、袁立松、李軍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高凱、紀偉華、張錦峰、劉大溥、魏立偉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周志安、邊瑞徵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王冠麗、齊珏在「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10月17日,由問津書院主辦的「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在天津市政協俱樂部舉行。

 

「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追尋津沽記憶,守望文化家園——紀念旭堂老人逝世20周年·王明九先生學術討論會」現場。

 

左起:齊珏、賈長華、王冠麗、張興雲、王玉寧、王冠峰在現場。

 

王冠峰、紀偉華在現場。

 

 

 


·王明九先生:為中國文字立傳 為書法貢獻一生

 

 

↓ 王明九先生書法作品 ↓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王明九先生作品

 

 

↓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王明九先生出版專著

 

 


 

 

相關閱讀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天津華僑書畫院徵集藝術作品微展


·天津華僑畫院書畫家走進警營 揮毫潑墨慰問「津門水上鐵軍」


「祖國頌·故鄉情一天津僑界王冠峰陳幼白盧東升書畫展」在西洋美術館開幕


天津華僑畫院陳幼白、盧東升、王冠鐸走進鼓樓北街鶴藝軒框業開展書畫交流


·高清圖:「丹青頌津城—僑界三友王冠峰、陳幼白、盧東升書畫匯報展」開展


·高清圖:王冠峰百種書法作品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幕


·同心共築中國夢·王冠峰百種書法巡迴展在京舉行

 

 

 

 

相關焦點

  • 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
    ,同時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10周年。12月4日—6日,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視頻討論會以線上視頻方式舉行。此次會議屬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10周年系慶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句法語義室、《中國語文》編輯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 「紀念吳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
    「紀念吳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哲學所所領導在哲學所會議室參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 李濤) 2021年1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哲學所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和哲學所人事處(老幹部辦公室)共同承辦的「紀念吳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思想座談會在京舉行。
  •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紀念胡適先生逝世57周年 2020-12-22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錢偉長星」閃耀太空 紀念錢偉長逝世十周年活動在滬舉行
    上海大學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上海7月30日電 (記者 許婧)今年是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先生逝世十周年。30日,「錢偉長星」命名儀式暨錢偉長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在上海大學舉行。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討論會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20年...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12月12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討論會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20年年會」 在河北正定召開。
  • 「永遠的懷念」紀念鄒振亞先生誕辰九十周年——鄒振亞先生瑣憶
    新冠疫情爆發一個月許,正按國家要求,宅居隔離,李向東先生打來電話,告知要出一本紀念鄒振亞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的文集,讓我寫一篇紀念文章。
  • 北京、上海、南京、中山等地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3月12日,上海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舉辦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活動。 新民晚報 圖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的日子。
  • 紀念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逝世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
    10月29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紀念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逝世一百周年專題學術研討會「理解亨利·詹姆斯」舉行。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在讀博士20餘人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代顯梅主持,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建平致歡迎辭。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的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方塔園展出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時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由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
  • 董每戡先生逝世40周年紀念活動在潘橋街道開展
    12月18日,董每戡先生哲嗣董苗以及多位學術界專家學者一行來到潘橋街道橫嶼頭村參觀董每戡紀念館
  • 【歷史上的今天】紀念李小龍先生逝世37周年!
    紀念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李小龍先生逝世37周年!
  • 紀念歐伯達先生逝世十周年書畫作品展」微信贊評集錦
    歐老伯達先生曾作為全國書壇名家,德藝雙馨,譽滿海內,名播天下,春風化雨,桃李芬芳。雁陣新秀,雨後春筍!這次在其家鄉故地,市雁城美術館舉辦紀念老先生逝世10周年遺墨書展,這是衡陽文藝界乃至全市人民的盛事榮光!
  • 網上視頻紀念張君秋逝世23周年
    5月27日是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逝世23周年紀念日。今年,還將迎來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百年誕辰。由於疫情影響,不允許聚集,因此張君秋京劇藝術研究會將通過網絡轉播方式,將紀念張君秋逝世20周年的演出視頻奉獻給廣大觀眾和朋友們以示懷念。
  • 老照片|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
    11月24日上午,作為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舉行,「完整的人格——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同期在主樓前廳開幕。2018年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清華大學為此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 紀念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
    今天是邵逸夫先生逝世7周年。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 「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
    為深切緬懷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同時更好地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工作,11月12日,正值孫先生逝世95周年紀念日,一場主題為「『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巡展在醉白池碑刻畫廊開展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張漫子)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政協京昆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19日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張君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在汲取、繼承京劇藝術各流派優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創新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影響深遠的「張派」表演藝術,創作演出了許多特色鮮明、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 坤伶一去成絕響,卻留往事夢無邊——紀念新豔秋先生逝世八周年
    京劇《荒山淚》夜織 新豔秋(1989年天津演出實況錄像)京劇《虹霓關》新豔秋飾丫鬟  於蓮仙飾東方氏  姜妙香飾王伯當16年9月2日,是新豔秋先生逝世8周年紀念日,老像帶裡遊絲繞梁的聲音和影象無數次循環,想要提筆寫些什麼,卻終覺自己乏善可陳的詞彙難以圓滿。幾經輾轉,終於還是落筆,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包涵。
  • 中華民國郵票《轉》北京泉湧軒:紀15-國父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郵票
    【藏品名稱】紀15 國父逝世二十周年紀念郵票【志 編 號】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