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一定能夠放下,但逃避終究不得解脫。
回首高中時代,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校門口的集市。嚴格來說,算不上集市,沒有那麼富饒的客流量,也沒有五花八門的商品,只是圍繞學生日常需要自發形成的一個臨時特賣場,主要以零食、文具、水果、乾果等為主。周日下午四點左右,上完了兩堂課,學生們可以擁有短暫的放風時光,一部分去足球場和籃球場活動,一部分捏著幾十塊錢的零花去校門口購物;那是沒有信用卡,也沒有手機支付的時代。緊鄰學校院牆有一家二手書攤位,地上鋪開一塊帆布,各色圖書雜誌胡亂堆在一起,沒有任何分類和章法可言,卻是我最心儀的去處,每周都要增加我幾塊錢的開支。
我入手最多的雜誌是《看電影》,兩塊錢一本過刊。那些記載著光影的雜誌開啟了我對電影的憧憬。那時候看電影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首先是時間緊張,差不多一個月才有兩天假;其次是地點稀缺,我就讀的偏遠縣級市只有一座老舊電影院,場次有限,更新無期;最後是囊中羞澀,一張電影票幾乎抵得上一周夥食費。一塊錢一份洋白菜或豆芽炒餅的食堂報價,這麼形容並不誇張。看電影的最佳場所就是學校附近的網吧。我記得最瘋狂一次,月末放假沒有歸家,在網吧泡了兩天一夜,不間斷地看著一部又一部剛下映不久的新片和《看電影》雜誌盤點的各類經典。
《恐怖遊輪》海報 圖自豆瓣
大學時代好多了,起碼光臨網吧的時間和金錢都更加富裕,也來到了一座省會城市,偶爾去電影院解饞。每個月都有那麼兩天,整個宿舍出動包夜,通宵上網,我也跟大家同往,不同的是,他們大都玩遊戲,《傳奇》《CS》什麼的,我仍然選擇刷片。大二那年,第一次看了《恐怖遊輪》。之後每年都會重溫一遍,每次觀摩感受都不盡相同,有過迷惑、震撼,也有過掙扎、釋然。最近兩天看畢,我第一次感受到恐怖。
相信讀者對這部電影不陌生,任何一個時間穿越題材的片單裡面都會有這部電影的一席之地。簡單來說,《恐怖遊輪》講述了女主傑西陷入一條無限循環的時間線,需要不斷跟另外的自己進行對抗的故事。自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就被冠以燒腦的噱頭收割各國影迷的智商。類似不斷循環的電影比比皆是,珠玉在前《土撥鼠之日》,後起之秀《原始碼》,但都不如《恐怖遊輪》被影迷們津津樂道。從技術層面來說,《恐怖遊輪》的設定更加複雜和絢麗,一個大閉環鑲嵌了幾個小閉環,使故事的層次感更強。其他時間循環的電影都有一個明確的開始和結束,首尾銜接,比如《土撥鼠之日》,主人公每次都會在次日凌晨六點醒來,重複一天的遭遇,比如《原始碼》,主人公每次都會在火車上醒來,為拯救一車人的性命奔波。《恐怖遊輪》並沒有給出一個顯而易見的輪迴節點,登上遊輪、團滅隊友、殺死自己、重置唱針、車禍現場等等許多事件都可能是觸發輪迴的肇因。還有一個不同於其他時間循環電影的地方在於,其他電影每次循環都是同一撥人重複演繹同一時間線之下的故事,只不過主角被開了光,意識到重複。《恐怖遊輪》挑戰了這一規則,每輪迴一次就會增加一批主線人物,包括傑西和跟她一起出海的朋友,以及海鷗、吊墜、屍體等意象,如此營造出讓人眼花繚亂的殺戮和救贖。
網上有許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解讀,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一些象徵元素的對比——車禍現場和遊輪上具有相同標誌的鼓、傑西家和遊輪案發房間相同的門牌號、鏡子中的三個傑西、唱片卡碟三次(英文片名《Triangle》直譯為三角,與之對應)——得出結論,所有事件都是傑西死後的執念所為,那名文末出現的計程車司機,則是象徵引渡亡靈的死神。另一類試圖列出每一次輪迴的故事線以及不同女主視角下的心理活動,盡力還原導演的意圖。且不說電影,單是觀看這些解讀都讓人懷疑人生。我在這裡不想故作高深地揭露和指引什麼,只是就電影本身的觀看做一些記錄。
我還記得首次看《恐怖遊輪》是一個初春的雨夜。那個夜裡,我們宿舍幾個人集體外出,幫助班長姑父裝卸了一批辦公用品,每個人得到三十塊錢酬金。回到學校已經半夜,宿舍熄燈,學校大門都摸不進去,班長便安排我們去網吧通宵。三十塊錢不多,但是賺取外快的心情很爽,被雨水淋溼都不覺得冷。我在杜琪峯的《文雀》觀影過程中焐幹的衣服,又被隨後的《恐怖遊輪》溼透;不是驚嚇,而是緊張。當時,我多少已經聽過這部燒腦電影的名聲,自詡閱片豐富,不足為懼,沒想到還是被編劇吊打了。兩個傑西我還能接受,以為可以拆穿導演耍的小把戲,隱藏傑西出現,我就徹底懵了,小把戲變成大智慧。
記憶恢復的時候,也是最殘酷的傑西「復活」的時候 圖自豆瓣
我給自己找藉口,當時出賣了半夜勞動力,加之深夜困頓,看不明白情有可原,我又找了一個周末,吃過午飯去網吧溫習此片,期間頻繁暫停和回放,九十多分鐘的電影我足足一個下午才磨完,驚呼神片。不過後來的歲月證明,這部電影並沒有在影迷心裡達到神片的高度,甚至不如杜琪峯另外一部電影《神探》。我想這可能跟製作有些關係,《恐怖遊輪》絲絲入扣的劇情和引人深省的寓意自不必多說,但是影片的投資牽掣了成片質量,布景和特效多少都有瑕疵。相反,我卻很喜歡這種粗糲感,這與似夢似幻的故事相得益彰。
也許是第一次觀影的經歷過於深刻,以至於我常常在春日的雨夜想起這部電影,過去幾天正是恰逢這樣的日子,我又找出來扒了一遍。本來有些漫不經心,就好像走自家門口的小巷,不想看完卻心緒難平。
一直以來,我都想為這部電影寫下幾行表達,種種原因終未成行,這次趁著心內湧起的漣漪還在蕩漾,正好了結一個心願。
電影名為《恐怖遊輪》,遊輪名副其實,恐怖差強人意,我之前幾次看片從未有過恐怖的體驗,片中殺人畫面遠遠談不上血腥,也沒有幾個被配樂烘託的嚇人場景,我還以為片名不過是個噱頭,吸引觀眾點擊而已。在片名加上「恐怖」兩個字仿佛是許多發行方慣用的伎倆,如果不是事先參考了《看電影》雜誌的推薦,我估計會錯過這部電影,畢竟《恐怖直播》和《恐怖星球》我就是這麼失之交臂的。
劇中伏筆 圖自豆瓣
最近這次看完,卻感到莫名恐怖;恐怖也不是在於劇情,或者畫面,而是細思極恐。電影主要交代了遊輪上的三次輪迴,傑西也經歷了三種不同狀態:跟隊友一樣懵懂,一知半解之後選擇保護隊友,為拯救逝去的兒子大開殺戒。傑西回到家中,以為自己能夠拯救兒子,卻沒想到一切只是另外一個輪迴的開始。她終將失去唯一的兒子。也許她答應計程車司機(死神)才是最好的選擇。
劇中伏筆二 圖自豆瓣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執念,做出過幾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傑西明知道自己無法起死回生,但仍然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改變原有的時間線。我們固然可以歌頌傑西偉大的母愛,另一方面,這種愛已經變成某種懲罰和桎梏,不管對她自己,還是死去的兒子。回看我們自己,也有不少以愛之名搞得雙方痛苦不堪的經歷。這裡的雙方可以是父子、夫妻或者朋友。面對這種困境,我們或許應該選擇放手。佛家有八苦之說,其一為愛別離苦,指與摯愛生離死別的痛苦,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在於如何面對,或者在於面對與否。面對不一定能夠放下,但逃避終究不得解脫。
須知,真正恐怖的不是結束,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