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這7類慢性疾病,與癌症關係不遠,若不重視,易演變成癌

2020-11-19 騰訊網

我之前身體一直都非常棒,怎麼有點不舒服,就給我診斷癌症晚期了?

難道癌症就是一種短期出現、迅速爆發的疾病嗎?

這是臨床被確診為癌症後,大部分患者的第一反應,有很多患者還會懷疑是診斷錯誤,最終在反覆確認後接受了現實。這癌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為什麼確診就是中晚期?

癌症學名為惡性腫瘤,它起源於人體內變異的「癌細胞」,只要是身體有細胞分布的區域,就可能會發生癌變。不過,在臨床上還是主要以內臟器官癌變最為多見,我國高發的癌症類型有肺癌、消化道癌、肝癌等!

而在某一器官細胞癌變之後,癌細胞會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在體內悄悄潛伏和發展,這階段患者往往沒有任何身體不適。

而隨著癌腫形成、癌細胞浸潤和擴散,症狀又會逐漸浮現。但大部分內臟器官癌變的輕微症狀,都與普通疾病較為相似,容易混淆患者、出現錯誤判斷!

而當明顯症狀出現時,比如疼痛、出血、嚴重消化不良、消瘦,病情也早已經走到了中晚期階段

所以,癌症本身並不是急性病,它就是典型的慢性、惡性病。從一個健康的細胞發展至癌變,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甚至是幾年、十幾年之久,這也是為何中老年人易患癌的原因!

刺激細胞發生癌變的因素也有很多,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後天慢性病影響也是主要因素,有很多慢性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臨床也將其稱為「癌前病變」,也就是說後期可能會發生癌變,特別是以下幾類疾病不能忽視:

1、萎縮性胃炎:我國慢性胃病的發病率相當高,比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都是常見問題。而在所有慢性胃炎確診的患者中,萎縮性胃炎就佔據了14%左右。該疾病多是有淺表性胃炎不積極治療、錯誤治療發展而來的。

由於胃黏膜表面反覆受損,導致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消失,繼而發展為萎縮性胃炎。如果不積極治療,患者後期還可能出現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在臨床上恰恰被稱為癌前病變;

2、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和肝癌之間有密切關聯,這裡要提到兩種肝病,也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在我國全部的肝癌患者中,有大部分都是由這兩類疾病發展而來的。而B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在臨床上也被稱為肝癌發展四部曲。

這與肝細胞長期處於炎性反應中、肝細胞反覆受損分裂、免疫力下降等有直接關係。越是控制不當的肝硬化,越有可能發生癌變;

3、腸道腺瘤性息肉:腸道息肉本身有多個種類,比如炎性、增生性等,這兩類基本都是良性息肉,癌變率微乎其微。而腺瘤性息肉則不相同,隨著病情發展其癌變率能達到40%以上。

家族遺傳性腺瘤息肉,後代在20歲前就可能會病發,如果沒有檢查和治療,後期癌變率近乎接近100%,這也是大腸癌出現家族聚集的最危險因素;

4、黏膜白斑:可能大家對這種疾病比較陌生,它其實是出現在上皮組織的異常增生,也屬於癌前損害特徵。

根據臨床數據調查表明,在口腔黏膜、外陰黏膜上出現白斑的患者,有接近3%~7%的可能會出現癌變。除此外,食管、宮頸白斑,也存在癌變可能;

5、宮頸炎:想必大家應該都看過前段時間的「hpv疫苗」新聞,持續感染高危hpv,特別是16型、18型高危亞型,自身患宮頸癌的機率就會有所提升

除了hpv感染之外,長期反覆存在慢性宮頸炎、子宮頸的柱狀上皮細胞就可能受到損傷發生癌變。特別是慢性宮頸炎合併hpv感染的患者,更容易患宮頸癌;

6、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增生在臨床上分為生理和病理性兩種,大部分女性都是生理性乳腺增生,會隨著生理期變化而出現和消失,當到了絕經期之後,症狀會徹底消失。而乳腺囊性增生則不相同,它屬於病理性增生,存在癌變風險;

7、交界痣:交界痣的細胞活性比其他痣活躍,容易出現增生,且可能會轉化為惡性黑色素瘤,也就是大家俗稱皮膚癌的一種。

特別是生長在容易被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比如手指、外陰等部位,更容易癌變。一旦發現痣邊界不清、有異常隆起增大、表面反覆糜爛、顏色深淺不一致,就可能是癌變發出的信號。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並非是所有的慢性病患者最終都會發展為癌症,關鍵在於是否治療、如何治療。當以上幾類疾病出現後,應積極就醫進行檢查,並按照醫生建議進行治療與複查,如此才能將癌變的可能扼殺在搖籃中。

相關焦點

  • 體內有癌?91歲專家忠告:若肩膀有1表現,或是癌症先兆,莫忽視
    由此可見,癌症光臨並不是悄無聲息的,身體給出的一些異常反應,其實就是在為你提醒,千萬別不把生命當回事,畢竟,每個人都沒有再活一次的機會。91歲的孫燕院士,在研究癌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直到目前,他依然站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對每一個患者付出著,這樣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人,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不愛惜生命?
  • 癌症是吃出來的,不想癌症找上門,這7類食物,勸你少碰
    眾所周知癌症是一種可怕的腫瘤疾病,令人談之色變。如何預防癌症,已成為當今社會所有人最關心的話題。 俗話常說「病從口入」,多數疾病的發生都與日常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癌症也不例外。
  • 醫生說的「癌前病變」,是什麼意思?如果沒重視,多久會變成癌?
    首先「癌前病變」並不等於癌症,但它會有很大的可能發展成癌症。「癌前病變」是可逆的。當醫生說出四個字的時候,不要害怕,不要彷徨。因為這時的疾病還沒有完全變成癌症,通過積極的治療,康復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只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一般不會對壽命造成太大的影響。癌症往往是比較隱匿的,若是不能做好定時體檢的工作是很難發現它的,所以很多人在癌症並發的時候,再查出來,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這時候治療的難度也會比較大,給醫生和患者都帶來比較大的麻煩。
  • 患癌前,會經歷癌前病變!4種常見病是癌症「敲門聲」,別不知道
    很多人覺得,炎症不會像癌症那樣侵襲和轉移,吃點消炎藥對付一下就好了,但現有證據表明,癌症的發生和發展,與慢性炎症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變成癌症後,腫瘤周圍會產生抑制炎症的細胞,幫助「篩選」出更適應這種微環境的細胞,使得癌細胞更難以被消滅。
  • 「內臟有癌,皮膚先知」?若有這記號,癌症或已「亮相」趁早了解,快通知家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5年中國已經有280多萬人死於癌症,平均每天有7500人,癌症確確實實已成為了中國人最主要的死因之一,這就導致很多老百姓談"癌"色變。雖說隨著時代的進步,癌症還是當今社會唯一一個無法攻克的醫學難題,那麼你知道嗎?其實如果我們的內臟出現了癌症的話,其實從皮膚表面就可以表現出來,我們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小編提醒大家:「內臟有癌,皮膚先知」?
  • 莫名其妙的皮膚瘙癢,或是癌症來臨?還需留意這8個「癌信號」
    癌症所引起的皮膚瘙癢有什麼特點?局限性瘙癢可能是臨近部位出現了癌病灶,若外陰頑固性瘙癢需警惕子宮頸癌;肛門頑固性瘙癢或是腸癌;鼻孔壁劇烈瘙癢或是腦瘤。不過瘙癢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跟癌病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若皮膚長時間有不明原因的瘙癢,先排出食物或藥物過敏以及其他刺激性因素,還需進一步去醫院做相關檢查。 需留意癌症的哪些早期症狀?
  • 科普丨癌症來之前,都會經歷「癌前病變」
    不少人奇怪,怎麼癌症說得就得了?其實,癌症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在癌前病變就能止步,那麼癌症也就很難發生。所以,在我們身體出現癌前病變時,如果我們懂得及時「剎車」幹預,就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而這,也是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記好!
  • 趙忠祥因癌離逝,享年78歲!年過50,7種癌症容易趁虛而入
    最近幾年,因癌離世的人越來越多,就在前不久,流沙河老先生因喉癌離世,現在趙忠祥老師也沒能逃離癌症魔爪,細細想來,大家會發現身邊患癌的都有一個共性:年齡都在50歲以上。 為什麼50歲以上的人更容易得癌?
  • 體內有癌,腰部先知?提醒:若出現這些現象,警惕4類癌症到來
    這相當於平均每天就有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 大家之所以會談癌色變,是因為癌症本身就是一種惡性疾病,即便是醫療技術在不斷發展,迄今為止也沒有徹底能一次根治癌症的方式,所以癌症的死亡率也相當之高。
  • 原發癌和原位癌有什麼區別?原位癌能治好嗎?很多人理解錯了
    由於大家總是談癌色變,所以對很多癌症不是非常的了解,許多人會將原發癌和原位癌弄混淆,認為它們是一種疾病。雖然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的意思卻完全不同,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原位癌實際上就是指癌變只是在表層上,並沒有深入到黏膜或者是真皮層裡,屬於癌症早期的一種情況,只要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原位癌具有家族遺傳因素,若是家裡有人患上了癌症,後代患癌的概率會比較高。長期抽菸、喝酒,或者是本身有慢性疾病的人,出現原位癌的概率較高。
  • 陳木勝不敵鼻咽癌病逝……本來易治之癌,為何確診就是晚期?
    稱為「廣東癌」「中國特色癌」!鼻咽癌好發於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地,是由遺傳、環境、不良飲食習慣和EB病毒感染等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廣東人患鼻咽癌的概率是其他低發病率地區的20倍,廣東/香港地區的鼻咽癌發病率高居全球第一,因此鼻咽癌被稱為「廣東癌」。這次被鼻咽癌「帶走」的陳木勝導演就是香港人。
  • 癌症是有徵兆的,體內有癌,身體會給出哪些提醒?應及時查查
    癌症剛開始並不可怕,疼痛也很輕微,基本上不會給生活造成影響,粗心的人更難發現它的存在,當它開始癌變的時候,癌細胞侵犯的組織變大,身體就能感覺到明顯疼痛。比如說直腸癌會感覺腹部疼痛、肛門疼痛,膽囊癌會感覺右上腹疼痛。疼痛還有越來越重的趨勢,這說明問題較為嚴重。
  • 哪些癌症治癒率低?碰上這5類「癌王」,醫生也會很無奈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積極預防癌症很重要,因為癌症的惡化程度高,跟普通疾病不一樣,出現之後有可能會縮短人的壽命。在疾病沒能及時察覺的情況下讓疾病發展,到了晚期的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顯降低。另外,還有部分癌症的惡化程度較高,出現這些癌症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那麼,哪些類型的癌症治療效果相對較差,比較可怕呢?1、胰腺癌出現了癌症及時治療很重要,但是有部分人出現的是胰腺癌,這種情況想要治療難度非常大,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小於1%。
  • 體內有癌,「腿」先知?若腿上有這三個現象,真的暗示癌症到來?
    癌症也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排名靠前的死因。中國每年有超過160萬人診斷為癌症,120萬人因癌症而死亡。每天約有一萬人就確診為癌症,每分鐘平均就有7人死於癌症。若腿上有這幾種症狀,不排除癌症的到來症狀一、腿部栓塞說到腿部栓塞,很多以為是血栓造成的,但是造成血栓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癌栓也是其中一種。
  • 癌症是拖出來的?醫生告誡:體內有3種炎症,趕緊消炎不要拖
    水滴石穿不是一天能產生的,同樣,癌症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的,大病往往都是小毛病拖久了拖出來的。有人聽說炎症是癌症之源,炎症長時間存在,真的會變成癌嗎?如果體內有3種炎症,要乾淨消炎,拖久了,可能真的會變成癌前病變,大大增加癌症風險,下面就具體向大家介紹一下。
  • 演藝圈大咖因喉舌癌病逝,醫生忠告:預防這類癌,3類食物要少碰
    昨晚,因氣喘送往醫院,到院不久即昏迷停止心跳……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有不少在離開之前受過癌症之苦,已發生的無法挽回,但如何預防喉舌癌症卻是健康人需重視的,今天來淺談一下如何預防這類癌症。2015年我國新發喉癌2萬多病例中,男女比例為9:1,發病人群以4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為主,略有年輕化趨勢,不同種族和地域差異顯著,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遠高於南方各省。
  • 海南腫瘤專家提醒普通人群如何防癌 要調整好心態、重視體檢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0月3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姚少龍 姚皓)提起癌症,很多人「談癌色變」,認為得了癌症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10月30日,南海網記者就此採訪了海南腫瘤專家,海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微創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餘書勇。餘書勇表示,目前癌症不再是疑難雜症,是一種可以預防的慢性疾病,普通人群要調整好心態,重視體檢,高危人群更要重視,建議半年一次。
  • 癌症會傳染和遺傳嗎?哪些導致癌症發生的病毒會傳染?
    雖然當時輿論一片譁然,但她將癌症與遺傳易感性推向了社會,更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癌症遺傳易感性的關注。這類惡性腫瘤的發生往往與基因突變密切相關,如果導致腫瘤發生的致病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層面,那麼家族中獲得該突變的後代發生腫瘤的風險會遠遠高於正常人群。
  • 痛風是「吃」出來的,忠告:4類東西少往嘴裡塞,尿酸不超標
    由於飲食的不加節制,各種代謝類疾病頻繁高發,且不斷趨於年輕化,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一下自己幸福的源泉——「吃」了。以痛風為例,這種在古時被稱為「帝王病」的疾病,在現在已經十分常見了,究其原因,就和我們的「吃」有關。
  • 央視新聞:,癌症變成了一種常態!
    有多少人30年以前,有多少人知道我們邊上誰誰誰有癌症,那個時候癌症是一個稀有的名詞,今天癌症變成了一種常態。很多人問我什麼東西讓你睡不著覺,阿里巴巴淘寶從來沒有讓我睡不著覺,讓我睡不著覺的是我們的水不能喝了,我們的食品不能吃了,我們的孩子不能喝牛奶了,這時候我真睡不著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