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出版集團主席潘國駒:跨語言文化傳播驅動全產業鏈聚集

2020-12-24 網易新聞

(原標題:世界科技出版集團主席潘國駒:跨語言文化傳播驅動全產業鏈聚集)

「跨語言文化傳播正經歷著最大的機遇與挑戰。」世界科技出版集團主席、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榮譽創所所長、新中友好協會會長潘國駒教授12月8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全球數位化進程加快,語言文化傳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12月11日,「2020第三屆傳神者大會-鏈動·孿生」通過線上加現場,雙語同傳直播的形式在全網召開。潘國駒教授就「世界科技出版集團的發展歷程」、「歷屆諾獎如何跨語言全球傳播」、「第三屆傳神者大會意義」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讓世界頂級科研成果更有效地傳播

潘國駒生於1942年,年輕時留學英倫,在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與伯明罕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

此後,潘國駒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獲得楊振寧指導。返回新加坡後,他一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從事物理教學。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高科技出版物由北美和歐洲壟斷,亞洲的英文科技出版一片空白。潘國駒決定大膽嘗試,改變這一不平衡的局面。

回想起當年的奮鬥時光,潘國駒無限感慨:「如果不跨出第一步,亞洲要擁有高水平的科技出版社,將遙遙無期。於是,我決定予以嘗試,從小做起。」

1981年,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初創,公司僅有五名員工,規模很小,唯一的優勢就是潘國駒認識許多世界級華裔和亞裔科學家。他們對潘國駒的願景非常支持,也由於良好的交情,這些科學家們也十分樂意將自己的書稿交由潘國駒出版。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就出版過當時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的《微分幾何演講集》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黃克孫編寫的英文物理教科書,從而成功打響「第一炮」。

由於講究誠信、書籍定價合理,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現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科技出版公司之一,世界近30萬家研究院、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都是其訂戶。

1991年,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獲瑞典諾貝爾基金會授權,獨家出版發行1971年以來物理、化學、醫藥、經濟等領域的諾貝爾獲獎者生平及演講文集(英文版),成為亞洲歷史上第一個獲此重要合同的出版商,令潘國駒頗為自豪。

近些年來,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激流勇進,相繼與1976年創立於以色列、旨在獎勵在農業、化學、數學、醫學及物理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的「沃爾夫獎」和2002年創立於香港、旨在表彰在天文學、生命科學、醫學、數學等領域獲得突破性成果並對人類產生深遠影響的人士的「邵逸夫獎」籤訂合同,出版獲獎者作品。

作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英文學術出版機構之一,世界科技出版集團還是諾貝爾獎獲獎者論文集的主要出版者,在物理、數學、生命科學、經濟管理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題目比較重要,宣傳更重要。最近十年,得獎諾主講稿以及重要文章,我們都做成專集。為了讓這個專集更有延展度,我們還請得獎者為專集做了註解,包括研究工作的歷程、背景和評語。因此很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都選用它們做教材。」潘國駒說。

迄今,潘國駒的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已出版刊物數千種,每年出版新書約600種、專業學術刊物逾140種,內容以理工類和經濟類為主,其中95%為英文,5%為中文。

縱然在出版行業取得頂級成就,潘國駒仍記得當年成立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之時的初心:打破由北美和歐洲壟斷國際高科技出版物的不平衡局面,為亞洲科研成果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促進世界頂級科研成果更有效地傳播。他曾多次在採訪中表示:從事文化事業要有使命感,要積極擔負起推動科學和文化發展的重任,賺錢不是唯一目的,出版商不能唯利是圖。

中國和印度是最大的市場

世界科技出版集團成立以來,不斷把高水平的科技書籍介紹給全世界,在豐富人類科技知識寶庫的同時,也為開拓國際市場夯實了基礎。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發展,世界科技出版集團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改變了國際高科技出版物由北美和歐洲壟斷的不平衡局面,成為一家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跨國學術科技出版社。

作為國際出版界的後起之秀,世界科技出版集團有著獨到的眼光和長遠的謀略。歐洲和北美的市場幾近飽和,掌舵人潘國駒另闢蹊徑,將目光轉移到了亞洲。

在亞洲,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佔世界人口的40%,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已經實現了政治經濟航空等領域的騰飛,科研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此,世界科技出版集團一直在加大這個市場的投入。

2013年,提出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潘國駒認為,文化的傳播將成為「五通」建設中最重要的一環。

潘國駒所領導的世界科技出版集團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地所開設的分公司,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出版企業合作,將東方文化傳播到西方各國。至今,該集團已出版了500多種關於中國的英文書刊,並推出了關於「一帶一路」以及相關科研領域的英文專著、英文期刊和英文系列叢書。

2019年10月,區塊鏈科普讀物《當語言遇到區塊鏈》由中國商務印書館出版,英文版則將由世界科技出版集團在全球發行。該書以通俗的故事加理論分析的形式,對區塊鏈如何與翻譯行業融合進行了探討,並預測未來翻譯行業可能發生深刻變革。

在潘國駒看來,這本書非常實用,區塊鏈技術為雙語人才的價值體現提供了技術支撐,可使雙語人才形成動態的信用資產以及可確權的語言資產,由此發揮他們的價值。作為跨文化溝通交流的重要一環,本書對於語言服務行業與高新科技相結合的前景提供了嶄新思路,富有創見。英文譯作的出版,對促進語言服務行業的變革,推動跨語言文化傳播在全球的發展與融通,起著積極的作用。

今年6月,抗疫英雄張文宏教授抗疫新書《2019冠狀病毒病——從基礎到臨床》成功在海外出版,其出版方就是世界科技出版集團。潘國駒通過視頻談及該書意義時稱:「這本書的出版是非常有意義的,它不僅涵蓋了COVID-19最新臨床研究的課題,還旨在分享中國對COVID-19病毒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這對英語國家現階段的疫情防控至關重要。」

「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經驗值得世界學習,我們希望通過翻譯出版更多關於中國的英文版圖書,以期架起中西方溝通的橋梁。」潘國駒說。

跨語言文化傳播挑戰與機遇並存

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時,起初只是有著同樣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群進行信息溝通,語言轉換深入生活卻並未引起大眾重視。

而今,面對網際網路技術的滲透,更多人群頻繁面臨跨國界、跨語言溝通。跨語言文化傳播是新時代文化傳播的新模式。跨語言文化傳播將全球多語言、多民族、多文化間打破語言信息鴻溝的壁壘,從而進行無語言信息障礙的溝通交流。

如今,跨語言文化傳播貢獻者遠遠不止於語言工作者,還包括開發助推文化傳播的產品設計者、研發技術者、媒體從業者、文化策劃者以及AI機器人等。他們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看起來並無關聯,卻無形的組成了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形成產業鏈上密不可分的供需關係。

作為跨語言文化傳播貢獻者之一,潘國駒早年一直致力於基礎物理研究與教學,步入中年後又從事高科技刊物出版事業。除擔任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所長多年外,他還致力於各類社會公益活動,任新加坡新中友好協會會長、新加坡陳嘉庚基金會主席及20多個宗鄉團體的名譽會長、副主席等。

潘教授嚴謹、內向,卻不少言。在與記者的交談中,他提到,在全球數位化進程中,跨語言文化傳播也是挑戰與機遇並存。

他舉例稱,在世界各國乃至新加坡,很多高校強調跨語言傳播的重要性,但沒有著力點,真正實施起來並不容易。他也表示,新加坡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民族、文化、宗教多元,新加坡建國總 理李光耀也大力倡導雙語雙文化政策,認為新時代人才必定不能局限於單一文化背景。

談及2020年第三屆傳神者大會的意義,他說,跨語言文化傳播貢獻者遠遠不止於出版從業者,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鏈上的各種角色,他們看起來並無關聯,但卻是密不可分的供需關係,他們都是全球跨語言文化的傳播者。

當一個新業態與新物種被需要的時候,一般都會迎來向上發展的蓬勃態勢。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適逢其時。傳神者大會是跨語言文化傳播全產業聚集交流的舞臺。它開啟了跨語言文化傳播全鏈條參與者的共建、共享、共榮,搭建了一個大膽探索跨語言文化傳播鏈動與協同的平臺。

據悉,傳神者大會已成功舉辦兩屆,定於每年12月11日召開。以此推動與踐行「把神氣傳向全人類」!的總 理囑託。匯聚全球跨語言文化傳播的使者,共探「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未來。潘國駒稱,每年一屆的傳神者大會,充分表明了中國對語言戰略及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的高度重視。

「全球數位化進程在加快,語言文化傳播的進程也在加快。」潘國駒稱,作為一名學者,期待未來傳神者大會拉動全球跨文化傳播交流與協同發展。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全球大咖雲聚第三屆傳神者大會 孿生鏈動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
    第三屆傳神者大會首次以線上+現場,全網雙語同傳直播的形式呈現,匯聚來自美、澳、西、泰、新及國內十餘省市的20多位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各界翹楚,通過北京、武漢、廣州多地直播現場連動;微博、一直播、B站等多平臺同步直播,吸引超過17萬用戶在線觀看。本屆大會特將直播主會場設在北京通州希爾頓酒店。
  • 《跨文化傳播研究》| 序言與寄語
    序當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ICIC)進入第十屆的時候,《跨文化傳播研究》輯刊面世了。自2003年以來,這個會議聚集五大洲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者,基於東西方跨文化經驗的對話,重建了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域,形成以「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為中心的多維問題意識。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克利福德• 克裡斯琴斯:多元主義與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研究》(第一輯)出版。就人文普遍性而言,語言和道德在我們存在的核心中擁有相同的人類家園,兩者都不能被孤立於「我思(cogito)」中。在「一」對「多」問題中,「多」的哲學地位同樣是我們在跨文化傳播中構建多元主義理論的智識挑戰。今天對「多」的語言建構讓文化多樣性被誤解為道德相對主義。「多」在哲學中的地位因實在論而飽受爭議。反實在論建立在相對論的世界觀之上,而不是抵制它。
  • 重磅|2018CDEX 文化裝備全產業鏈大會議程全揭秘!
    2018 CDEX文化裝備全產業連結大會以「文化裝備讓文旅資源活起來」為主題,圍繞文旅演藝、主題遊樂、數字博物館、展覽展示、出版印刷等當前最酷炫、最潮流的行業方向和技術展開討論。將航天技術和管理經驗用於演藝技術領域的裝備科技創始人 發言人:竇文章 博雅方略文旅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兼任博雅方略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監事長 發言人:Igor Roussanoff  國際舞臺美術協會造型專業委員會主席 發言人: 梅洪 現任鼎盛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總裁
  • 數字出版走向全產業鏈融合 傳統出版如何應對?
    此時,中國的數字出版資本市場暗湧不斷: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2年年報顯示,數字出版首度盈利,利潤率較高的《數字課堂》光碟賣出了1500萬張,這是存量內容資源數位化之後的一個重要突破。  按照新聞出版總署的規劃,中國第十個數字出版基地今年1月在安徽落地,數字出版從早期技術企業的「單打獨鬥」開始走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 第十六屆深圳文博會數字出版展示交易會 | 浙江華雲文化集團
    文博會展商巡禮——浙江華雲文化篇華雲文化:打造多元內容生態系統作為國內領先的泛娛樂文化內容運營商,華雲文化多次參加深圳文博會,致力於向大眾展示新媒體時代的優質內容,並通過優質內容驅動品牌增長,持續推進行業與平臺創新,打造多元內容生態系統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域
    隨著越來越多的具有邊緣人身份或置身於多元文化交流實踐的人佔據學術空間,「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的問題越來越明晰化,且呈現為具有邏輯關係的問題鏈:從「我」與他者的交流實踐出發,面向主體間交往的不確定性;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反思群體間接觸的他者化;在跨文化對話中超越語言間交流的差異化;反思文化間的權力支配關係,恢復文化間交往的競爭性與互惠性。
  • 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產業園總裁孫恆勤表示,東方影都將依靠國內一流影視拍攝製作的軟硬體,通過提升數字製作等技術,推動園區開發多元內容,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電影特別是科幻電影走向世界、為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科技 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產業園總裁孫恆勤表示,東方影都將依靠國內一流影視拍攝製作的軟硬體,通過提升數字製作等技術,推動園區開發多元內容,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電影特別是科幻電影走向世界、為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2018年跨文化傳播事件評析
    《跨文化傳播研究》(第一輯)出版。2018年,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選取了10起較為典型的案例。這些案例既包括對國別與群體間刻板印象、性別規約與話語偏見、文化行為的差異化解讀等傳統的跨文化衝突案例,又增添了諸如網絡祈福、電競等新鮮的亞文化因素,希望能夠豐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實踐經驗。
  • 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湧起"新磁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東方影都融創影視產業園總裁孫恆勤表示,東方影都將依靠國內一流影視拍攝製作的軟硬體,通過提升數字製作等技術,推動園區開發多元內容,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電影特別是科幻電影走向世界、為中國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科技 文化:打造電影全產業鏈體系
    「我們擁有世界先進的室內恆溫水下攝影棚和亞洲最大的室外拍攝水池。恆溫水池經過過濾,清澈見底,水質達到五星級酒店泳池的標準。」東方影都水下製作中心的工作人員一邊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邊按下造浪設備的按鈕,瞬間,原本平靜的水池巨浪澎湃。
  • 每日真題 139|跨文化傳播
    究其實質,跨文化傳播就是一種溝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與人之間共存的關係的文化交往活動,或者說,是人類社會關係和社會交往的跨文化、跨區域的一種「延伸」過程。跨文化傳播既是一種古老的人類歷史文化現象,更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繁榮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
  • 每年拿出1000萬扶持數字出版項目 這家出版集團如何推進數字內容...
    疫情持續衝擊下,生產周期拉長、印製成本增加、實體渠道下滑,對作者、編者、印者到讀者、賣者等整個產業鏈形成了衝擊,對傳統出版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都帶來了挑戰。  與這些新變化相比,王民提到,出版行業還面臨供給結構嚴重不適應、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需要進一步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創新業態,豐富產品供給、優化供給結構,提升圖書內涵和質量。
  • 跨文化傳播的思想之流
    還有沃爾夫的語言相對論假說,認為人們是透過語言所構造的心理範疇來觀察和理解世界的,語言的不通導致了文化的不通,而對語言慣常的、規則化的使用就產生了該文化特定的思維模式,語言塑造著思維。這些概念提出都在霍爾之前,但是他們沒有把文化與傳播關聯在一起進行理論化的思考,也沒有認識到作為跨文化傳播重要組成部分的非語言傳播,更談不上提出跨文化傳播這一概念。
  • 我校教授學術著作《語言符號學》英文版在海外出版發行
    我校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王銘玉教授的著作《語言符號學》(Linguistic Semiotics)英文版近日由世界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並在海外發行。本譯著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譯者為我校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李晶教授。
  • 北京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系列主題活動
    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圖書和版權日」,北京出版集團充分發揮文化傳播、閱讀推廣主力軍的作用,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出版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系列主題活動。 線上活動中,集團推出了「閱讀,溫潤心靈——北京出版集團第18屆世界圖書和版權日紀念講壇」,「遇見大師,閱讀有意思」「京版若晴公益好課」系列公益直播活動等。
  • 解碼上海文創領軍企業:選擇上海,紮根上海,在上海貫通全產業鏈
    「從上海的港口出發,讓上海文化的原創力量揚帆遠航,讓更多中國文化符號走向世界。」12月14日下午,第三屆「上海文化企業十強十佳十人十大特色活動」評選在世博會博物館揭曉,獲「上海文化企業十大年度人物」稱號的閱文集團執行長程武展望的這番目標,正是眾多紮根上海的文創企業共同實踐的夢想。
  • 振遠雲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探索文旅無人船創新應用
    振遠文創集團是一家專注於文化創意全產業鏈發展的集團公司,堅持「用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用科技手段演繹中華文化」為使命,集團圍繞著文化產業深耕細作,呈多元化良性發展態勢。致力於成為國際領先的大型活動策劃與文旅IP製作運營機構。總部位於廣州,在北京、上海、深圳、鹽城等城市設有14個辦事處,擁有全職員工600餘人,在東莞悠派擁有17萬平方的生產製作產業園「UP科創智谷」。
  •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企業...
    青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青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圖書、報紙、期刊、音像、網絡、影視等於一體,覆蓋出版全產業鏈、具有城市特色的出版傳媒集團,致力於向時代呈送一流文化產品、為社會提供一流文化驅動、提升一流的文化傳播力,在傳統文化、人文藝術等領域打造了大批重點出版項目,成為國內城市出版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