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對於這部《盜夢空間》也是一樣,因為很多人第一遍根本就看不懂。只有關注到每一個細節才能體會到這部電影劇情的嚴謹,導演與演員的用心良苦。全片接近兩個半小時,不僅近乎完美地塑造並解釋了一個全新的生存規則,其中還穿插了主人公糾結複雜的愛情線,由「盜」到「植入」的不可能的轉變,以及新的規則帶來的夢與現實的困惑……
在夢中我們可以塑造自己的世界,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首先從這一個出發點就已經得到了大眾的青睞。作為一部1.6億成本的好萊塢大製作,《盜夢空間》也已經贏得了無數的榮譽,良好的口碑,在這裡不在做一些空虛的誇獎。大家都在讚嘆它的好,那麼《盜夢空間》究竟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接下來我們從劇情、製作等多個方面具體分析一下一部好的電影如何誕生。
一,精妙的盜夢規則
盜夢規則的設計其實是整部影片成功的基礎。最基本的核心觀念就是進入一個人的夢境,一個人在夢境中大多數會毫無防備,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便可以去尋找所想要的信息。於是,便有了盜夢的產生。
有了這個基本觀念,接下來就是要就完善整個系統,使這個新奇的想法的得以用一個嚴謹的系統變為可操作實行的現實。首先,那便是進入別人的夢,於是有了將所有人連在一起的機器。其次,需要一種方式讓目標的想法能夠在夢中表現,於是便用夢中的投影人物等事物來表達目標心中的想法,即潛意識(subconscious)。之後,為了讓整個盜夢過程系統化,正規化,盜夢團隊的整個分工也都十分準確精細,比如意念盜竊者(extractor),造夢者(architect),小偷(thief),偽裝者(forger),藥劑師(chemist)……而在整個系統的設計過程中,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經奠定了每一個人物的形象。
能夠在虛幻的想像中憑空構造出一個完美的系統實屬不易,而且本片厲害的地方還在於,這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直接的敘述介紹,而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情節,前前後後四十分鐘才將這個系統的每一部分呈現給觀眾。從電影開篇的騙取齋藤信息的誘導,到教授給Ariadne的造夢技巧,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增長了觀眾對這一個全新規則的理解時間,而且還能用人物之間的故事發展及轉折讓觀眾的理解與體會更加深入。不知不覺時,讓我們很清楚地感受到,盜夢,就是這麼一回事。
二,從「盜取觀念」到「植入觀念」
《盜夢空間》的原名為Inception,在本片中結合拉丁語意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植入觀念。然而電影卻以盜夢(extraction)開端,並在後面用一個十分簡單直接卻又讓我們無法改變的例子去否定植入觀念:如果我告訴你不去想一個大象,你現在會去想什麼?這似乎是一個永遠繞不過去的坎,而這就是可以展開加入情節的地方,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就進入了電影的中段:To make the Inception possible.
電影從45分到55分進入了長達10分鐘的討論過程,這也算是電影編劇們頭腦風暴最出彩的地方。「盜夢」團隊先從目標身份入手,尋找到父子關係作為突破口,再通過夢中夢的形式使目標自主形成觀念。每一個問題都找到了對應的解決方案,包括植入的步驟,夢境的設計,夢中夢的穩定,層與層的穿越。這讓我們深刻的感覺到,計劃很詳細,萬無一失,這就已經與前面的不可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產生了一種欽佩之情。當然,電影需要情節,一切不會都那麼順利。僅僅十分鐘的時間觀眾一直是被電影中的思路所牽引,根本來不及去思考到底還有什麼需要彌補的地方。所以在最後實施時情節突轉,因為一個調查的失誤而引發一系列的麻煩,也註定了夢中的坎坷,使得原本計劃的三重夢境又增加到五層,難度陡增。
三,Cobb與Mal複雜糾結的愛情
雖說盜夢是本片的主要內容,但是我認為Cobb與Mal的愛情線才是得以讓電影各部分完美連接的主線。當初Cobb的離家就是因為Mal的離去與脅迫,才使得他有家難回。還有從開篇盜夢的失敗,到Cobb自己無法造夢,到最後整個行動的一波三折,都沒有離開這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的人。而且女主人公的名字其實也是來自於拉丁語詞根,意為bad, evil,十分隱藏地體現出這個角色巨大的破壞力。
但之所以我會說十分隱藏,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是意在追求一個積極向上的答案,正像整個團隊在設計行動方案時的想法一樣:Positive emotion trumps negative emotion evert time. Arthur對Mal有過這樣的評價:She was lovely. 面對一個各種壞事都去做的projection,剛開始我無法想像為什麼他會說這樣的話。其實Cobb自己也一直解不開自己這個心結,總覺得Mal的離去為自己所害,有一種沒有隨之而去的愧疚。他把自己困在回憶中,他的潛意識總是在破壞,讓他在現實中無法繼續生活。也是一直到影片的結尾(132分鐘處),我才漸漸地明白,這只是他們愛對方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刻骨銘心的愛。
在每一個夢喚醒的時候,都會放一段音樂,這是一首60年代法語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意思是《不,我沒有遺憾》。我一直認為選這首歌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它那復古又具有美感的旋律,但是我也一直沒有找到它與夢境的聯繫。想到他們的愛情,我想這正是這個電影想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吧:Cobb最終已經沒有遺憾。
四,究竟這是「夢」還是「現實」?
這個問題也正是困擾Mal並最終讓他選擇自殺的原因。進入一層又一層的夢境,直到最後墜入limbo(潛意識邊緣),我們在夢中一步又一步的前行,那最終究竟如何分辨出,現在的世界究竟是不是夢境?其實這個問題在影片中已經得到了解決,只需要一個獨特的totem。但是在影片最後那個一直旋轉的陀螺,還是給觀眾留下了永遠的懸念:Cobb究竟是在夢中還是現實?
有些人會說,這肯定是現實,因為Cobb已經回到自己的家,見到了自己的孩子,那麼一定是回到現實了,這又符合好萊塢慣用的喜劇結局來收尾。但是,是否我們又可以這樣理解,難道真的一個totem就可以判斷夢與現實嗎?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場夢,或者說,真的是Mal回到了現實,而自己一直是錯的……
其實我覺得導演壓根兒也沒有想好,或者說是故意留下了一個眾說紛紜的懸念。不說清楚有時候是比說明白要更好。這個問題其實也值得我們自己去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在夢中我們可以改變一切,創造自己的世界,而現實,終究不盡人意。那究竟什麼才是夢,什麼才能稱作是現實?
在這裡我也不對這個問題介紹太多。總之大家真的有興趣不妨找到一些證據,能夠說服自己就可以,到那個時候對整個電影劇情上的理解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五,什麼叫做大片
有時候我們一直在抱怨,為什麼國內電影水平差,為什麼我們拍不出好的作品,那些各種小金人跟我們為什麼有那麼遠的距離。我覺得從這部片子中我們能得到一些答案。
首先從劇情上我們就很難有所創新。古裝戲化用歷史,現代戲談情說愛,又有一些高大上的到讓我們等閒之輩難以理解……這正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異想天開的思維方式,大腦受到禁錮,想去創新,最終只能落到說不明白。一個如此複雜的生存規則,做到這個程度已經實屬不易。雖說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在邏輯上解釋不清的漏洞,但是已經不對影片的觀賞效果及實時思考造成影響,只有對這個新世界的享受。
其次,好的電影需要非常嚴謹的結構。開篇一個個未知的線索做鋪墊,用情節塑造人物,前後呼應,留下懸念,每一步都做的很到位。而且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所有信息都巧妙融合在故事中,沒有任何覺得突兀的地方。先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在Cobb與Eames的對話中,Eames這樣評價Arthur:He is the best, but he has no imagination. 講到這裡時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因為這裡其實只是總結概括一下,從之前的情節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兩個特點。
在最開始Mal憑藉幾幅畫判斷出那是在Arthur的夢境,我們可以得出他沒有想像力。
在他教授Ariadne建造夢境時熟知各種技巧,我們可以得出他有很強的工作能力。
再比如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這句話在整個電影中出現了三次,每一次都帶領著一次劇情改變,包括最後將齋藤帶回現實,也正是用這句話點醒了生活在limbo將近一生的老人。
對於《盜夢空間》這部電影,我從不遮攔地會去抒發我對它的喜愛,我也不在意其他人的各種批判。我只知道,在這部片子中我感受到了造夢的美妙,夢中夢無限時空的自由,體會到了主人公為了愛情、家庭所作出的努力奮鬥,也學習到了一個成功的電影需要什麼樣的功力,學會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在這裡把這部《盜夢空間》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有所享受,有所收穫。
寒假期間
野草將每周為大家獻上影評
短片《三分鐘以前》成片
將在下學期與大家見面
敬請期待
祝大家元旦快樂
歡迎大家關注野草短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