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晴信情書手寫版(非原稿)。
武神信玄的桃花債
文/於晨
戰國時代,男色盛行,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保存著這樣一封戰國時代的信件:
我的確勾搭了彌七郎好幾次,那小子總說肚子疼什麼的,我一次都沒得逞,我保證說的全是真話。
我絕對沒讓彌七郎侍寢,以前也沒讓他侍寢過。白天晚上我都很乖,從來沒讓彌七郎來侍寢。特別是那天晚上,我絕對沒想做什麼不好的事。
反正,如果我為了和你和好,粘著你獻殷勤的話,你肯定覺得我此地無銀,萬一更生氣不肯原諒我,那我可如何是好呢。
如果我上面說的有一句是謊話,就讓日本國一二三大明神、富士、白山、特別是八幡大菩薩、諏訪上下大明神輪番懲罰我。我就是為了向你解釋寫了這封信,本來應該用起請絹來寫,還要印上牛王寶印,但今天是庚申待(祭祀神佛的節日),人多嘴雜,我怕他們議論你,先寫在白紙上,等明天我正正經經地寫在絹上,再印上牛王寶印,你要是不想見我,我就讓人給你送過去。
天文十五年 七月五日
晴信(花押)
(春日)源助殿
此封信件應出自戰國時的武田家,寫信人「晴信」為武田信玄,本名為晴信,信玄是他出家之後的法名。歷史上的晴信不精文詞,因此這封信件的風格十分口語化。
對於情書的收件人,歷史學家一·直持有保守態度,因為沒有確切指明。但在武田家的相關史料中只有一位源助——高坂昌信,本名春日源五郎虎綱。很多人因此把這封信看作武田家的第十七代家主寫給高坂昌信的情書,因為民間流傳著這對主僕間的愛情故事。
武田信玄像,此圖來自維基百科。
武田信玄是戰國時代甲斐武田家家主,也是甲斐國守護大名。自鎌倉初期起,便由武田家家主任甲斐國大名守護,至信玄已傳承十七代。
出身大家族的信玄幼年便步入了紛爭的戰局,身為武田家長子,他本應繼承家督,但上一代家主信虎晚年獨斷殘暴,想要廢他而改立次子為繼承者。為了對抗父親信虎,年少的信玄藉助宿老們的幫助,先發制人,於天文十年(1541)將信虎流放,登上了家主的寶座。
1988年NHK播放的大河劇《武田信玄》劇照。年少時的武田信玄。
在他帶領下的武田家在戰國中獨得一方天下,其勢力擴張至信濃、駿河、西上野、遠江、三河和美濃的一部分,當時的武田軍更是名震四方。
信玄軍事才華極為出眾,他的武田軍可與戰國時的兩大勢力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抗衡,其旗記「風林火山」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了武田軍的雷霆之勢,此四字出自《孫子》軍爭篇第七:「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難知如陰,不動如山,動如雷霆。」 ,信玄也被稱為「甲斐之虎」,有「武神」之贊。
元龜二年(1571),信玄擴兵遠江,與織田信長沉沙相對。次年,應足立義昭之請,信玄擁兵三萬討伐信長,並在三河原合戰中擊潰織田德川聯軍,「武神」之名越發顯赫。
《甲陽軍鑑》記錄了武田一門的戰術,德川家康深受此書影響極深,因此德川幕府建立後,武田信玄被神格化,成為無可爭議的戰國武神,後世更尊稱他為「戰國第一武將」。
2007年大河劇《風林火山》劇照。武田軍的旗記。
然而,英雄氣短,元龜四年(1573),信玄在西上作戰途中病發,最終病歿信濃。信玄歿後,武田家頓時陷入危局,危急時刻,有一位謹遵信玄遺囑秘不發喪併力挽狂瀾的人物,就是高坂昌信,也是推測中的情書收件人「源助郎」。
收件人
「逃彈正」高坂昌信
高坂昌信是武田的四名臣之一,因駐守海津城時,官拜彈正忠,又採取穩固攻守,避而不戰的策略周旋在後北條氏和上杉家兩大勢力間,因而被戲稱為「逃彈正」。這個花名也使昌信與「攻彈正」真田幸隆、「槍彈正」保科正俊並稱為「武田三彈正」。不過,關於這個花名,《甲陽軍鑑》中還給出了另一種解釋。
傳說昌信十分俊朗,他回眸煙視足以遮星閉月,垂目淺笑則羞花驚鴻。正因如此,昌信在武田二十四將圖中均以面具遮住容顏。因深得信玄信任,昌信免不了鞍前馬後為主公張羅,「逃彈正」也指昌信忙於公務不得閒暇。此外「逃」也作「逃跑」解釋,武田家的侍奉女眷們對俊秀的昌信他十分著迷,只要他出現,身邊總會圍上去。性格羞澀的昌信十分不擅長應付這種局面,只好在女眷們的夾擊之下落荒而逃,因此「逃彈正」之名不脛而走。
遊戲《戰國鬥書》中的高坂昌信。
根據《甲陽軍鑑》記載,昌信十六歲便來到信玄身邊侍奉,備受信玄愛護和信任,甚至力排眾議直接任命昌信為海津城主,地位媲美老眾(臣子中地位極高的老臣)。然而,這樣的恩寵並未給昌信帶來榮耀,反而使年少出世的源五郎(昌信)備受爭議。同僚中多有人認為昌信本出身農民,沒有戰功,只因主公恩寵平步青雲,常在背地裡非議。
這些非議隨著昌信在小巖嶽城和對上杉軍的作戰中戛然而止。昌信大獲全勝,人們讚美他 「智勇無雙」「戰略之聰慧武田軍中第一」。對此,昌信將所有功績歸結為信玄對自己的愛護:「嚴冬於庭中遍植牡丹,為求花開一瞬,不辭辛勞澆灌,勞心勞神,主公待我便如冬日牡丹,種種愛護,不敢忘懷。」他也確實為信玄奉獻了青春韶華、畢生心血甚至摯愛的家人。
元龜四年,信玄逝去,昌信決心切腹殉道。信玄同父異母的弟弟一條信龍以武田家直面危局,不可再損宿老為由阻止了昌信。未能得償所望的昌信為鎮護風中殘燭的武田家傾盡心血,於天正六年(1578)年卒於海津城,不久之後,武田家滅亡。
1980年黑澤明導演電影《影子武士》劇照,武田軍大滅。
信件時間為天文十五年(1546)。昌信此時只有十九歲,仍舊喚名源五郎。信玄還是甲斐武田氏年少的主人武田晴信,時年二十五歲。
作為武神的信玄,桃花債多到可以與其戰績一較高下。相傳武田晴信除了正室三條夫人,側室多達十餘人,更不計其他露水情緣。戰國時代男色盛行,晴信對此也十分著迷。不過,對於自幼跟隨自己的源五郎(昌信),晴信的情感中更多的是敬重、信任和超乎君臣之儀的愛戴。
1988年NHK播放的大河劇《武田信玄》劇照。中年的武田信玄。
因年少時經歷家主之爭,晴信疑心頗重,能夠使其卸下心防的人屈指可數,自幼相伴的源五郎便是其中之一。源五郎英俊聰穎,在棋局對弈時能勝棋藝精湛的主公晴信兩子。與其他隨行小幸不同,源五郎不僅對晴信照顧備至,更在軍機政治上頗有見解,雖然年少,思慮卻十分老練,處事滴水不露。
晴信對源五郎的戀慕與日劇增,於是提出讓源五郎常伴身側。源五郎本就對晴信言聽計從,對主公的要求一概應允。不過,改不掉花心本性的晴信時不時也會拈花惹草,但源五郎對此十分隱忍,極少過問。晴信因此越發肆無忌憚。然而,晴信在一次偷情時被源五郎撞個正著。一向溫文爾雅的青年終於爆怒了,他俊美的容顏仿佛結了萬年不化的冰霜,眯起黑瞳涼涼地掃了狼狽掩飾的晴信一眼後拂袖而去。
晴信頓時慌了手腳,一向對自己百依百順奉若神明的源五郎居然用如此冷漠的眼神望向自己,一定是怒急攻心,恐怕日後會疏遠自己。晴信滿頭大汗,暴躁地哄走了相好,在屋中胡亂踱步,不知如何是好。就這樣心急如焚的熬過了一夜,第二天,晴信偷偷摸摸地差人打探源五郎的消息,得到的密報令信玄坐立難安,一向忠於職守的源五郎閉門不出,連勤務也荒廢了。一連幾日,晴信不斷派人上門向源五郎傳話示好,卻總不見回音。晴信越發慌亂,最終不顧身份地寫了一封起請文(誓詞),賭咒發誓,最終才哄得源五郎回心轉意。
這則故事雖然還有諸多疑點有待考證,但戰國時代隨筆《梧窗漫筆》中寫道:「戰國時代男色盛行,寵兒多為剛烈勇士。」而從武神信玄這封情書中也不難看出,戰國大名對隨其出生入死的武將們,在愛戀之外的重視和敬慕,是戰國男色文化的最大特點。
編輯│二分
關於日本的文章、圖片,請發至│lansheyiwen@sina.com
歡迎個人轉發,轉載需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