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生不知死亦不知,歲月只是如夢中。
這首頗具禪意的漢詩出自日本戰國大將上杉謙信, 恰好寫在謙信逝世那年。這首詩的前兩句,後來被豐臣秀吉照搬,作詩「我如朝露降人間,和風櫻花隨春謝。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用來紀念舊主織田信長。信長和謙信都在四十九年那年驟然而逝,但白手起家的秀吉的文採和禪學底蘊與謙信相比,可謂是相差甚遠。
被後世稱作「軍神」的上杉謙信,在戰國大名武力排行中常年佔據第一的位置
實際上,上杉謙信對於對於日本戰國並沒有起到如信長、秀吉或家康一樣的決定性作用,謙信真正被後世所傳頌的,其實是他對於正道的堅守,和偉大的人格。坂本太郎曾經評價謙信說「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戰國武將當中,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上杉謙信本名長尾景虎,後來繼承關東管領的「上杉」姓。景虎的父親長尾為景晚年得景虎,但常常疑心景虎不是自己親生,可以說景虎小時候沒有得到什麼父愛。後來,長尾為景意外戰死,景虎同父異母的哥哥晴景繼承父親事業。這時候的景虎被送到林泉寺習武並學習禪道。這期間的禪道的學習對景虎日後有著極大的影響。
謙信曾在27歲時短暫出家,法號不識庵,故也稱不識庵謙信
幾年後,回到晴景身邊的景虎逐漸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華,相比於體弱多病脾氣古怪的哥哥,景虎為人老成,卻不失本性。很快,長尾家的很多大臣紛紛被景虎所吸引,這也引來了晴景的不滿。
終於,憂心自己地位的晴景決定先發制人,結果,人數佔優的晴景軍隊竟被景虎率領的人馬打得潰不成軍。為了防止內亂加劇,上杉定實出面調停,雙方達成和解:晴景退往府內,體面的開始隱居生活,而景虎則成為長尾家的家督。
在景虎二十三歲時,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北條氏康擊敗,逃到約後向景虎求助,景虎出兵立即擊潰北條軍,從此一戰成名。第二年,景虎又受人之託,與三十三歲的武田信玄展開川中島之戰,這一戰打了五次,整整十一年。正是這整整十一年的對打,使得年輕的織田信長有機會成長起來。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既是對手,又可以說知己,雙方都是有著極強禪道修養的大家,有著極強的漢學功底,又都精通兵法。幾次川中島合戰,雙方都幾乎將對方逼至絕境,但心底卻都暗暗相互佩服。在戰國時代,鹽的價格是十分高的,特別是對於內地大名來說,鹽關係到自己的民生。沿海的北條家就常常以鹽價格牽制內地的武田家。上杉謙信得知此事之後便送鹽給武田家,並說明「戰爭是大名間的爭奪,不應牽扯百姓。如果不能以正義的方式取得勝利,是令人不恥的」。
甲斐的武田信玄是謙信一生的對手,也是唯一的知己
但這並不意味著上杉謙信是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好人,畢竟後人將他排在戰國武將第一是有原因的,如果是真刀真槍的打,謙信是絕不會手下留情。在第四次川中島決戰中,上杉謙信頭纏只露雙眼的白絹(這也成為他最經典的形象),在亂軍中單槍匹馬衝入武田軍的軍營中,揮刀連劈信玄三刀,信玄倉皇之中用軍扇格擋。謙信第一刀砍斷軍扇,第二第三刀砍中信玄的手和肩膀。
仍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
這一次川中島合戰,後世增添了許多禪意。據說謙信一騎殺入信玄軍營,拔劍直逼信玄頭頂,用禪語發問:「劍刃之上,你有何言?」信玄毫不慌張,以手中鐵扇格擋開謙信的利劍,答道「紅爐之上一點雪。」這是多妙的回答!在紅熱的爐子上的一點雪,豈不是一瞬間就消逝的無影無蹤了?這不也正是謙信所言的「四十九年一睡夢」的境界嗎?
五次川中島合戰並非每次都是激烈的戰爭。最有趣的是第五次合戰,其實雙方都並沒有戰意,武田信玄已決心西上京都,謙信則憂心降雪之後難以退兵。於是雙方對峙了六十多天之後,終於撤兵。作戰的雙方都傾巢而出,卻有如此定力按兵不動,這樣的情況只在後來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長久手合戰出現過。畢竟,如果雙方大將不是十分熟悉的話,是沒有勇氣對賭對方的心理和自己相似。
如果沒有了這場川中島合戰,恐怕日本戰國歷史就要少了一半可讀性
這裡多提一句「長尾景虎」是如何變成「上杉謙信」的。日本的姓名文化和中國不同,中國文化中姓氏是由血脈連接的,能繼承家族姓氏的必須是這個家的親兒子。而日本的姓文化卻不同,在日本,姓氏最重要,而血脈是次要的。一名武士如果要繼承一個更大家族的姓,只需要表現出他的領導能力,並被大家族的家督認可,就可以成為這個姓氏的一部分,甚至是可以繼承整個家業的。比如德川家康的秀康,早年叫做德川秀康時是家康的嫡長子,後來被送給秀吉作為養子改姓羽柴,這時候的秀康是可以繼承秀吉的家業,之後又改姓結城,於是終於繼承了結城家的家業。長尾景虎就是這樣從上杉憲政那裡繼承了上杉這個比長尾更加高貴的姓氏。這個過程也得到了時任將軍足利義輝的首肯。
足利幕府在戰國時期已經名存實亡,義輝將軍也是流離失所。在回到京都之後,由於既沒有兵力也沒有財力,將軍經常受到手下家臣松永勢力的欺辱。義輝也希望可以有個強大的大名來勤王以震懾家臣。於是在他最危難時,上杉景虎(謙信)率兵入京。景虎只用了幾天就將松永勢力制的服服帖帖,將軍也十分欣慰,賜景虎自己名字裡的「輝」字,從此改名上杉輝虎。不過考慮到甲斐方面武田信玄的蠢蠢欲動,謙信也不能在京停留過久。於是他向將軍建誅殺松永等人。對于謙信來說,滅掉松永就像掐死螞蟻一樣簡單。然而這時的將軍猶豫了,如果將軍狠下心來,一句「殺無赦」,就可以免除自己死於非命的下場。沒辦法,沒有將軍的首肯,謙信只能離開京都,將軍又變成了孤家寡人。之後松永發動了臭名昭著的政變,殺死了足利義輝,結果給了織田信長扶持末代將軍足利義昭的機會。
正是因為謙信有如此的氣概,才使得不論是他的盟友還是對手都對他充滿了敬意。他的老對手武田信玄和北條氏康都認為謙信是極為值得尊敬的人,甚至武田信玄在臨死前託付兒子武田勝賴若有難唯有上杉可以信賴。正是這半輩子的交鋒,使得最大的對手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知己。信玄亡故後,謙信痛苦三日,感嘆道:「吾國之弓箭將不利矣」。這時家臣曾勸謙信收服信濃,謙信反駁說「乘人之危之舉,不齒為之」。後來信玄之子勝賴不顧信玄「死後三年不可出戰」的遺言,貿然出戰織田德川聯軍,在長筱合戰元氣大傷,越後家臣請求謙信乘虛攻打武田,謙信也以同樣理由加以拒絕,並至死不曾為難武田勝賴(只是靜靜的看他作死)。
如此看來,上杉謙信確實是戰國大名中的異類,他被譽為戰國第一武將,但是一生都在極力避免不正義的戰爭。他不為自己的領地與鄰國開戰,但是卻會因其他大名的求助而出兵援救。謙信的後半生幾乎沒有開展過任何對外戰爭,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治理民生和修行佛法上。而且,謙信一生不近女色,有說法稱是因為謙信親眼目睹了哥哥晴景因貪戀女色而誤國誤民,所以認定女色是可能引人進入魔道的;也有說法稱謙信偏好男色,其實,在戰國時期的日本,大將身邊跟有男寵也是很正常的,織田信長就十分偏愛森蘭丸。不過謙信偏好男色的說法也並沒有記載在任何史書裡,大概也只是後人的臆測罷了。至於現在廣為流傳的謙信其實是女人的說法其實純粹是後來大河劇的戲說了。根據謙信生前留下來的畫像來看,上杉謙信其實相貌平平。他個子不高,喜歡剃光頭的他在年輕時常被當做是一個行腳和尚。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會是女人呢?
受到大河劇的影響,謙信的形象可謂是變化極大
上杉謙信一生活了四十九歲,由於織田信長挾將軍以令天下的行為,晚年的他曾試圖壓抑超新星織田信長的成長,而織田信長一生唯一所懼怕就是上杉謙信(就像德川家康害怕武田信玄一樣),雖然信長也懼怕信玄,但仍有勇氣與信玄開戰,而面對謙信,信長是想盡辦法討好。為了避免與謙信開戰,信長曾以保護足利義昭的將軍的名義與謙信結盟,甚至,信長把自己最愛的南蠻進貢的幾匹西洋馬和西洋屏風送給謙信。似乎天意也欲讓織田信長完成大業,在天正六年三月出兵討伐織田之前,一代軍神上杉謙信意外暈倒在廁所裡,之後一直沒醒過來,同月十三日去世。從此再無人能對織田產生威懾。
直到謙信去世,織田信長才有膽量驅逐將軍,自封「天下人」
上杉謙信的死因至今眾說紛紜,有說法是謙信其實在第五次川中島合戰前就得了輕度中風,他去世的原因也是由於中風導致的。另一種最被人接受的說法是由於飲酒過度而突發腦溢血。謙信極好飲酒,雖然不至飲酒過度,但長年累月的狂飲,也導致了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謙信沒有子嗣,他生前曾把養子和侄子都列為繼承人。但是在謙信死後,受到家臣的慫恿,養子上杉景虎和侄子上杉景勝迅速對立起來,後來景虎兵敗自殺,景勝繼承了謙信的家業。這場內亂也導致了越後迅速的衰敗,到德川家康時期,已變成只有三十萬石的小領主。上杉景勝擁護豐臣氏,在關原之戰中對德川家康對立。豐臣氏兵敗,所有擁護豐臣氏的大將(如石田三成)都被家康殺死,即使保全性命的也被發配至荒島(如宇喜多秀家)。然而上杉景勝不但保全了性命,還保留了一定的封地,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於家康對謙信的尊敬。
身邊那些事
感悟身邊的點點滴滴
長按上面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快速關注
別點下面,你會臉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