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有聲書 | 謎一般的軍神,毘沙門天王上杉謙信

2021-02-13 北川闇然日章

幾百年來,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之所以一直為人所稱道,除了其驍勇善戰的軍事才幹之外,還因為在他的身上,縈繞著許多歷史的謎團,這其中關乎他的信仰,關乎他的人格,甚至他的離世都極富戲劇色彩。可以說,這位傳說中的軍神,是日本戰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一位人物了。

那麼,謙信到底為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懸念,除了上述的這些疑問,圍繞在謙信身上,最大的謎團又是什麼?」

喜馬拉雅FM   |  北川有聲書

謎一般的毘沙門天王上杉謙信

和當時很多大名一樣,政虎也信仰佛教,而且顯得尤為虔誠。早在1556年,政虎就因為強力家臣之間的領地紛爭而感到頭疼,並因此而對世俗之事產生厭倦,遂留下類似「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字條,宣布隱退,獨自一人前往日本真言宗祖庭高野山,準備到那裡去出家修行。

他這一走,自己倒清淨了,越後國的政壇可就等於發生了地震。眾位大佬們經過商議後,一致決定要把政虎請回來,因為除了他,根本沒有第二個人有威望能團結越後國的各方勢力,所以要想越後國不亂,非政虎坐鎮不可。最後,政虎在得到各方勢力宣誓效忠、不添亂的保證後,又回來做他的越後國老大。


自詡為毘沙門天王代言人的上杉謙信,曾一度試圖出家,退隱江湖。

 

聽到這裡或許你會問,這到底是政虎故意用「以退為進」的手段,以此穩固自己的地位,還是無意而為之?我覺得,要說故意,倒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從政虎其它很多對佛教的虔誠行為來看,說他深度信仰佛教,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長期供奉、修持和祈禱毘沙門天王了。至於歷史的真相,政虎當時究竟是老謀深算,還是心灰意冷?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了,您就當兼而有之吧。

 

而這裡說到政虎長期供奉,修持的毘沙門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是佛教的重要護法神,屬於北方的天王,又有財神、戰神之譽。政虎向來對毘沙門天王懷有虔信,每日供奉祈禱,念誦真言。又因為越後國地處北方,政虎遂以毘沙門天王的化身和在人間的代言人自詡,每次出徵時,陣中均豎起「毘」字大旗,這成了當時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以至於後世畫家在畫政虎時,往往會畫出這一面「毘」字大旗。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幅日本戰國時代的繪畫,上面有這樣一面旗幟的話,那你基本就可以確定,畫中的主將,一定就是上杉謙信。

 


四大天王之一:毘沙門天王

又名財寶天王,佛教護法神

1570年,政虎在自己的居城春日山城附近的林泉寺祈禱時,得到該寺高僧宗謙賜予「謙」字,改法名為「謙信」。這對謙信來說,也許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但對於本文的讀者來說,這可太重要了,因為:「上、杉、謙、信」這四個字,總算是湊齊了。本文後面的內容,聽起來,終於不用這麼彆扭了。

 

1573年,謙信的老對手武田信玄在上洛途中病逝,壯志未酬,遺恨終身。據說謙信聞訊後,放聲大哭,傷感於自己再無對手,並且立誓,終身不再與武田家為敵。自此以後,直至五年後謙信去世,上衫和武田兩家,的確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事。

 

信玄病逝後,信長包圍網破裂,織田信長的勢力急劇擴張,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昭將軍窘迫異常,遂派人聯繫謙信,請他出兵上洛,剿滅織田信長。不過,從越後國到京都,需要經過越中、能登、加賀、越前等諸國,謙信正好借著將軍號令的名義,攻略這些地區,兵鋒之至,所向披靡,至1577年,謙信已經佔據了越中和能登。在此期間,據說謙信曾經和信長的軍隊發生過激戰,並大獲全勝,這就是傳說中的「手取川之戰」。不過,史學界對此也一直有爭議,認為此戰根本沒發生過,是後人編造的。不過不管怎麼樣,到了1577年,謙信的勢力已經逐漸逼近京都,成為繼武田信玄之後,織田信長所面臨的最大強敵。

 

軍神上杉謙信,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卻終究敵不過命運。 

1578年初,謙信發布了動員令,準備調集大軍進軍關東,救援結城家。而就在大軍即將出發前,3月9日,謙信在如廁時突然暈倒,並失去知覺。在昏迷了四天之後,越後之龍、一代軍神與世長辭。

 

那一年,上杉謙信四十九歲。

 

謙信素來好酒,每天要喝很多,即使騎馬行軍,也不止飲,甚至還專門令人製作了方便在馬背上飲酒的酒杯。根據這一生活習慣,加之謙信臨終時的症狀,後世推測很可能是因為常年飲酒過量,導致腦溢血而突然離世的。謙信以如此的方式離世,令織田信長又莫名其妙地少了一大強敵,不得不說,在「本能寺之變」發生前,信長的運氣都很好(或者換個說法,在本能寺之變前,織田信長的福氣,還沒用完)。

 

上杉謙信的辭世之句,流傳較廣的是:

四十九年一睡夢,

一期榮華一杯酒。

生不知死亦不知,

歲月只是如夢中。

 

看上去挺瀟灑,不過也有一個很大的漏洞:難不成,上杉謙信是在昏迷中突然醒過來,寫下這四句話,然後再死?其實,謙信的離世,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疑團,或者可以說,他可能是日本戰國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個人物了。而第一個疑團,就是他的辭世之句。

 

那麼上杉謙信的辭世之句,到底是在何時寫下的呢?真的是他昏迷中突然醒來,寫下這四句話?當然不是!

 

日本戰國時期大名們的辭世句,有些是臨終時寫的,但也有很多都是事先寫好的,到了真死的時候,拿來發表一下,顯示出他們內在「視死如歸、死生一如」氣概和禪境,這樣可以算作是日本人喜歡矯情的一大證據吧。

 

佛教文化在日本影響至深,很多禪文化的理念滲透到日本社會的生活,乃至美學、建築等各項藝術領域中。在當時的日本貴族階層,也普遍流行留下辭世偈,其中也無不滲透著對於佛教境界的嚮往。

像謙信的辭世句,應該就屬於事先寫好的這類情況。偈中的「四十九年」,估計是先空著,等他去世後再填上去的。雖然這樣說顯得很不光彩,卻是最符合常理之事。如果你是謙信的粉絲,不願意接受這樣的推理的話,我可以提供一個情懷版的場景,供大家腦補:

 

上杉謙信預知時至,拿起紙筆,瀟灑地寫下辭世之偈,然後喝下最後一碗酒,端坐微笑,安然而逝。

 

其實,從內心來說,我也希望上述場景,是歷史的真相。

 

謙信身後,褒貶不一,爭議不在於其軍事才華,而是在於其人品。他自詡為毘沙門天王的化身,是「大義」的化身,是來人間主持正義、替天行道的。故有些人,認為上杉謙信是戰國時代的另類,因為別人都是為了私利而徵戰,但謙信則是為了公義而徵戰。

 

他和武田信玄爭鬥,是因為他認為信玄是個「目無君父、篡位自立、背信棄義」的小人;他出兵關東,是要為原來的關東管領上衫家主持公道,嚴懲關東的「狂悖之徒」北條氏康;晚年西徵,則是為了響應足利義昭將軍的號召,剿滅「亂臣賊子」織田信長。縱觀其一生,和周邊大名徵戰,總是打出「大義」的旗號,認定自己是正義之師。

 
自詡為毘沙門天王化身的上杉謙信

這一點,甚至謙信在世時,就有人這樣說過。比如,據說北條氏康在臨終前,曾經囑咐其繼承人北條氏政說:「晴信、信長之輩,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不足以託賴。然而輝虎殿下(即謙信)不同,受人之請,必忠人之事。我死後,諸國中你可以依靠的,舍此無人。」如果氏康真的說過這個話,那麼謙信算是得到了宿敵的首肯,其人品可見一斑。

 

但是,也有人認為,謙信之「義「,只是江湖義氣,並非真正的天下大義。因為所謂天下大義者,上報君以忠,下安民以仁,這才是在亂世中,作為一方實力強勁的諸侯所應做之事。謙信內心是否忠君,不太好說;但觀其徵戰,嗜殺成性,屠戮甚多。所過之處,往往燒殺劫掠,遍地焦土,對普通百姓的仁慈,應該是絲毫也看不出了。如此之人,怎麼當得起「義」字呢?

 

不過,和謙信同時代的關東武士太田資正,對上杉謙信有如下評語,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比較中肯的。資正說:「謙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賢者,二分為惡人。恣肆怒氣,行事怪異,是其惡;除此而外,勇猛而無欲,清靜而無邪,廉直而無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聞人諫等,是為其善。雖有微瑕,不足掩其輝,實乃絕世罕有之良將。」


 
- 太田資正 -

太田資正原本是扇谷上衫家的重要家臣,非常忠於主家,由於主家被北條家在「河越合戰」中所滅,故視北條家為死敵,一直依附於各個反北條家的勢力,矢志報仇。老爺子拖著殘病之軀,硬是忍著不死,挺到北條家滅亡的後一年,以七十高齡辭世,得償所願。這樣一個人,對謙信的評價,難免會有些溢美,但是,之所以我覺得還是比較中肯,是因為,這樣的評價,很符合人性的複雜面。

 

我很難相信上杉謙信完全是為了大義而戰,但是,也不能否認,他可能具備的諸多美德。凡夫的心,永遠是複雜的。

 

謙信的一生,大致介紹完畢,不過呢,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也是謙信一生最大的謎團,需要向大家交代一下,那就是,上衫謙信,到底是男是女?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不少人會蒙:上杉謙信,難道還是個女的不成?你不是一直用「他」來稱呼的麼?再說,在日本戰國如此複雜險惡的大爭之世,一個女的,怎麼就能呼風喚雨,成為一方強力大名呢?

 

日本影視作品中的謙信

說實話,我也不太相信謙信是女性,但是,這個問題,是關於上杉謙信最大的謎團,數百年來,爭議一直很大,甚至中國有很多的日本戰國迷,乾脆就直呼謙信為「姐姐」。所以既然講到謙信的傳記,就有必要交代一下。

 

其實,導致人們對謙信性別的疑問,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謙信一生未曾娶妻,也沒有親近過任何女性,也沒有留下任何子嗣,他的兒子,都是養子,沒有一個是他親生的。

 

在此基礎之上,關於「謙信是女性」的其他證據也紛紛出爐,比如謙信每月必定腹疼數日(暗指痛經)、謙信身邊的親兵衛隊成員都是美少年、謙信的字跡相當纖秀,乃至自畫像的隱喻、上洛時的社交等等,都指向上杉謙信,其實是女扮男裝者。

 


當然,也有很多人論證,謙信根本就是純爺們,那些所謂的證據,都是捕風捉影的東西。謙信不結婚、不親近女性、沒有子嗣,只是另有原因罷了。

其實呢,我覺得謙信是男是女,也不是特別重要,倒是人們通過一些可能的猜測,進一步將其放大,乃至推導出「上杉謙信是女性」,這種做法背後的心態,倒是很有意思。

 

也許人們覺得,在戰國這樣一個群「雄」爭霸的歷史舞臺上,能有這樣一位女性大名的出現,會給這個血雨腥風的時代注入一絲清新,帶來一點心靈的慰藉吧。

 

又或者是,在數千年男權至上的社會中,很多位置是沒有女性的份的,少數女性能以自己的才幹出現在這樣的位置上,會令很多人感到欽佩,並願意為之點讚吧,比如,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花木蘭。

 


- 花木蘭  -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面對謎一樣的軍神上杉謙信,用《木蘭詩》中的最後幾句結尾,大家是不是覺得比較合適呢?

相關焦點

  • 北川有聲書 |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軍神的崛起
    「 在講武田信玄故事的時候,關於日本戰國史上的「龍爭虎鬥」,大家應該對「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印象深刻。其實,上杉謙信之所以有名,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和武田信玄是好對手,也在於他身上獨有的神秘氣質以及和其他戰國大名不太一樣的特點。
  • 日本戰國時代的上杉謙信究竟是男是女
    今天就讓小十郎來幫大家分析一下上杉謙信究竟是男是女吧。   【歷史文獻之謎】   * 根據文獻紀載,上杉謙信死於『大蟲』,而所謂的『大蟲』,指的是婦人病,也就是男子不可能得到的病。   * 在外國使節的文獻中,以女性代詞指稱上杉謙信   * 據說每個月10日前後,上杉謙信都繪有不明的腹痛,甚至因此無法騎馬出陣,這個是這麼多論點中小狄唯一一個覺得真是詭異到極點的現象,據查,上杉謙信一般將出陣日定在十五日,除了『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外,上杉從未在十日與人馬上交鋒。
  • 越後「軍神」上杉謙信與軍神的家臣團
    上杉謙信是被後世稱為日本戰國時代「軍神」的戰國大名,一直以來也都以「軍神」與「大義」的形象活躍在各種藝術作品之中。
  • 上杉謙信二三事
    名字也隨姓氏改一下,上杉憲政說:「這樣吧,你給我當乾兒子,我給你個雲…政字。」長尾景虎就改成了一點關係沒有的上杉政虎,法號謙信,因此也叫上杉謙信。之所以稱為「越後之龍」,是因為上杉和武田信玄、北條氏康糾結很久,誰也沒打服誰。按照日本人好吹捧領導的老習慣,這三位就都被譽為「很了不起的一時之傑」,分別獲得了甲斐之虎、越後之龍和相模之獅的匪號(就好比矮腳虎王英、混江龍李俊……就那個意思吧)另外,上杉謙信本人說,生他之前,他媽媽去毗(這個字念皮)沙門天王像前禱告了一百天,所以他就是毗沙門天王本人。(納尼?)
  • 最神秘的軍神
    或者,人性本來就是複雜而立體上回我們說到,一代軍神,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在他四十九歲那年,突然在如廁時腦溢血昏迷,四天之後就去世了。然而,謙信的離世,卻給後人留下了諸多謎團,或者可以說,他可能是日本戰國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個人物了。而第一個疑點,當從他的辭世之句說起。 上杉謙信的辭世之句,流傳較廣的是:「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
  • 「軍神」上杉謙信真的是無欲無求的人嗎?
    ,他被稱為「被世人傳頌的真豪傑」、「無欲的大義之將」、「軍神」(在當時他就被成為」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一個「義」字成為與他不可分割的符號。  這個刻板印象並非空穴來風,日本史學界權威坂本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說》中評價上杉謙信說:  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戰國武將當中,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而所謂「無欲的大義之將」更直接出自上杉謙信的家訓「心中無欲,則義理可行 」。
  • 《三國志14》上杉謙信是誰 新增武將上杉謙信數據一覽
    新增武將上杉謙信數據一覽 2020-04-05 17:33:57 策略戰棋SLG 人氣值:加載中...
  • 上杉謙信與日本酒,一期榮華一杯酒
    有 「戰國軍神」、「越後之龍」 美譽的上杉謙信(景虎),近年來被人疑是女身男裝,日本多位歷史學家列出了佐證。佐證之一,上杉謙信去世後,伊勢龜山城主松平忠明在日記《當代記》裡留下這樣一句話,「越後景虎,卒於大蟲。」
  • 跟著柯南學歷史:消滅啄木鳥的軍神,究竟什麼來頭?
    而他的名字的來源,就是龍尾為史的兒子長尾景虎,也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軍神——上杉謙信。上杉謙信(1530—1578年),是日本戰國時代名將。在1548年,他擊敗了自己的哥哥,奪取了家主的位置,並進而平定內亂,統一了越後國。面對著不斷向北的武田家的勢力。上杉謙信決定要南下出兵,與武田決一雌雄。由於卓越戰績,他得到了"越後之龍"的稱號。
  • 薑還是老的辣,軍神謙信一輩子過不去的坎
    可以說,對於這位同樣是能徵善戰的「軍神」謙信來講,北條氏康,卻似乎一直是他邁不過去的一個坎…… 北條和上杉的仇怨,早在氏康的祖父早雲公時代就已經形成,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一個老貴族無法容忍新來的暴發戶搶奪原本是自己的地盤。
  • 日本戰國「軍神」上杉謙信,為何終身蝸居冰天雪地的越後?
    吾死天下獨有一謙信而已。汝請援以國託之。彼一受汝託,必不與領國合以侵汝也。」上杉謙信在得知武田信玄病逝的消息後,正在用餐,他停下進食對身邊的人表示,失去了一位好對手,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這樣一位英勇的對手,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而越後的將士們認為這是進攻的好機會,希望謙信能夠帶領他們打下甲斐。上杉謙信則是對手下將士表示,為何武田信玄戰鬥了這麼久,都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的謎?男神?還是女神?
    戰國時期,日本有很多著名的名字,其中上杉謙信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稱為"軍神"、"越後之虎",是越後大名。歷史上的上杉謙信1530年,他出生于越後國的長尾家,時間恰逢虎年,故取名虎輩。他自幼喪母,作為吳家最小的兒子,因沒有繼承權,被送到春山腳下的林泉寺,由佛家撫養。
  • 毗沙門天王的化身——財寶天王
    毗沙門天王的化身——財寶天王毗沙門天王有兩個不同功能的化現分身。一是具有守護功能的據於北俱盧洲的多聞尊天王,另一是位黃色的大天神,手握吐寶神獸,為諸世間布下無窮資糧的財寶天王。從財寶天王普天身護法像的尊身上,放射出萬道光芒。尊上頂戴綴滿珠寶的寶冠,黃金的盔甲上套著華貴的天衣,圓睜二目,滿鬢虎鬚,愛騎為一位咆哮著的綠鬃白獅子。
  • 參禪的不敗戰神:上杉謙信
    被後世稱作「軍神」的上杉謙信,在戰國大名武力排行中常年佔據第一的位置 實際上,上杉謙信對於對於日本戰國並沒有起到如信長、秀吉或家康一樣的決定性作用,謙信真正被後世所傳頌的,其實是他對於正道的堅守,和偉大的人格。
  • 『北方大毘沙門天王』
    亂世出英豪,兩位戰神橫空出世,一位是自號「南無毘沙門天王」,戰場上大舉「毘」字戰旗,號稱「越後之龍」的越後守護上杉謙信;另一位則是視孫子兵法中「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十四字箴言為圭杲,高舉「風林火山」旗,號稱「甲斐之虎」的甲斐守護武田信玄。兩人上演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精彩異常的龍爭虎鬥。
  • 「哪吒三太子」一家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天王!
    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這是《西遊記》裡的哪吒三太子,在民間小說裡,哪吒是託塔李天王的兒子。人們反而不知道,在佛經裡,確實有這麼一位「哪吒」。  先從他的父親說起,在《西遊記雜劇》裡,有一句詩,稱讚北方的李天王:「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毗沙門是什麼門?
  • 上杉謙信的「良師益友」,為上杉家拼盡一切,不惜破家
    而這位老爺子有如迷霧一般讓日本史學家為之哀嘆,因為無法真正還原他在歷史中的真正面目。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老爺子吧。有人說宇佐美定滿是上杉謙信的軍師?這點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位老爺子真的不是一般人物。在50歲的時候宇佐美定滿就辭職跑到京都過起了隱居的日子,當然為什麼跑京都這個是非之地隱居,沒人知道。
  •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 能否在《九州劫》中再行仁義之師?
    在這一時期有著"越後之龍"稱號的上杉謙信可謂帥才,且他每逢用兵必以仁義為基準,因此他的軍隊也被世人稱為"仁義之師"。今天,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看看"仁義之師"名號的由來吧。上杉謙信在成為上杉家的家督之後,由於根基不穩難能服眾,致使家臣政景對上杉謙信生出了不臣之心,不久後在坂戶城發動了叛亂。不過上杉謙信也並非無能之人,短短半年就降服了政景。
  • 【七福神系列】之 毗沙門天
    本期的毗沙門天與上一期的大黑天一樣,也是源自印度的福神。在七福神中,其他福神都是一副笑臉盈盈的模樣,只有他是一副嚴肅的武將打扮:頭戴寶冠,身披鎧甲;一手託寶珠或寶塔,一手握戟或寶棒,腰上還別著寶刀,好不威風。    毗沙門天不僅是一位充滿威懾力,代表著正義的軍神與戰神,同時,也是守護財寶,擁有福德的財神。    毗沙門天的原型,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一位財神——俱毗羅。
  • 《織田肉桂信長》裡寵物的「前世」——上杉謙信
    圖一:細犬上杉謙信1、堅守人無義則不立的信條謙信公(1530-1578)的勇敢和廉潔的品質是在少年時期培養的。謙信在寄居的寺院裡頭鑽研學問和書法,心靈受到佛教的薰陶,人格品質得以奠定。即使在戰國那殘酷的時代裡,謙信的美好品德也是獨樹一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