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3年4月,53歲的武田信玄舊疾復發,在歸國途中已經感覺自己不行的武田信玄開始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根據《日本外史》記載,武田信玄在病床上告誡自己的兒子武田勝賴:「汝慎勿佳兵以亡我國。吾死天下獨有一謙信而已。汝請援以國託之。彼一受汝託,必不與領國合以侵汝也。」
上杉謙信在得知武田信玄病逝的消息後,正在用餐,他停下進食對身邊的人表示,失去了一位好對手,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這樣一位英勇的對手,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
而越後的將士們認為這是進攻的好機會,希望謙信能夠帶領他們打下甲斐。上杉謙信則是對手下將士表示,為何武田信玄戰鬥了這麼久,都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現在他死了,我如果去進攻他的兒子,就算勝利了,你們讓我如何面對天下的所有人?
我想如果是織田信長或者是德川家康遇到這個情況,肯定是欣喜諾狂的率領軍隊發起進攻,取得甲斐國。不過上杉謙信卻不做這種乘人之危的事情,也不落井下石。我想後人喜歡上杉謙信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在日本戰國時期,風評最好的人當中一定有上杉謙信。這位宗教信徒不使用陰謀詭計(沒有歷史資料證明他用過),也不計較個人得失,基本上義字當頭,就連武田信玄都很放心自己死後上杉謙信必定不會來攻。而且交代武田勝賴如果有危險的時候,一定要向謙信求救。
不過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上杉謙信既然算得上是百戰百勝,終生幾乎都在打戰。為什麼不踏出越後,而是蝸居在冰天雪地的越後呢?
是財力有問題嗎?
越後一直不是一個缺錢的地方,謙信遠徵關東,上洛拜見將軍和朝廷都是因為財力足夠豐富。而越後主要財源是貿易、麻布、以及金山和銀山。越後領地都有貿易專用船和運輸海路。而在棉布尚未普及的時候,麻布是老百姓最貴重的布料,也是公卿貴族使用白布的原料。再加上越後的金山和銀山,越後的財政一直極為富裕。
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後,要求全國各大名繳納金子,上杉家交出的金子就佔到了全國總量的95%。如此豐厚的財政收入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越後真是太有錢了。
越後交通問題嗎?
其實越後的交通問題並不嚴重,因為有錢好辦事。所以在上杉謙信時期就修建了「上杉軍道」。也就和現代的高速公路類型,除了冬天因為大雪封山外,其餘時間都可以快速的調遣軍隊進行戰鬥。因此交通上也是沒有任何問題。
義字當先
其實從上杉謙信每次出徵都會標榜「義」字就可以看出。上杉謙信的戰鬥都不是為了私慾而戰鬥,基本上都是被人打了或者受人之託而出兵。每次擊敗敵人後,上杉謙信都會把佔領的領地歸還給求援者。這種觀念也影響到了第二代上杉家主上杉景勝。這兩人是日本戰國時期少有的受人尊崇的大名,也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太多的人願意和上杉家交戰。
而個人認為也正是因為義字當先,才是上杉家驍勇的原因。上杉軍平時的兵力只有不到6000人。在大規模合戰的時候都是依靠召集領地內的農民兵。這需要上杉家代代相傳的恩義和感化,才能保證在戰時這些農民兵能夠保證置生死於度外,這也足以可見上杉家和領民之間的關係極為堅固。
戰國三英傑低頭
無論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三位被譽為戰國三英傑的人物,在上杉謙信面前都要低頭服輸。上杉謙信在世的時候這三人幾乎都不敢和上杉謙信戰鬥。特別是織田、豐臣麾下的將領,只要和上杉軍交過手後,都把上杉謙信神化為軍神,對上杉謙信極為神往。
這種基本屬於被上杉家打得頭都抬不起來的那種。哪怕是上杉謙信過世後,也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大名敢於輕視上杉家。這種打出來和義字當先的精神在日本戰國時期是獨一無二的。
戰國時代的上杉謙信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物,更多的時候他都獨自一人在法堂念經。除了打戰、喝酒、處理內政的時間外,上杉謙信大部分的剩餘時間都在法堂中渡過。也許上杉謙信不繼承長尾家,而是留在寺院繼續當和尚的話,世間將會少一名軍神,而多一名流芳百世的僧侶吧!
記得點關注加點讚哦!另外還可以參與評論發表你的看法,和其他小夥伴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