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城攻防戰:這位武將讓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等人成為配角

2020-12-25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松山城攻防戰:這位武將讓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等人成為配角

日本戰國時代,武州松山城是武藏國北部重要的城郭,位在南北延伸的吉見丘陵的西南端,它被《武藏志稿》如此稱頌:位在連山之鼻,如孤山一般。松山城標高雖然只有五十九米,但周圍是低洼的溼地,看起來宛如孤立的山峰,峨然聳立。

《新編武藏風土記稿》描述:山腳有市之川流經,南有深田和巖石直立。過去在山頂有池水……為一座天然要塞。雖然這是一座天然的軍事要衝。再加上城下流經的市野川水運發達,可說是水陸交通匯集,極為便利,因此也是經濟要地。今天的故事就圍繞著松山城展開,主角是戰國初期名將太田道灌的曾孫太田三樂齋資正,配角是武田信玄、北條氏康、上杉謙信。

永祿三年(公元1560)八月,上杉謙信越過三國峠,進入關東平野,同時發出檄文,邀請關東諸將加入他的麾下,討伐北條氏。而在弘治三年(公元1557),上杉憲政就已經將家名和關東管領的職位都讓給上杉謙信,代價是討伐北條氏。

上杉謙信

此前,上杉謙信一直在信濃國的川中島與武田信玄展開對戰,雙方可謂旗鼓相當、不分勝負,也因此無法滿足上杉憲政的願望,直到這次終於可以騰出手,正式向關東出兵,討伐不義的北條氏。

事實上,此次上杉謙信出兵也是因為前年上洛帶來的後續影響。當時,上杉謙信前往京都拜謁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輝,正式得到關東管領就任許可,顯示出上杉謙信的名正言順。

此次的檄文發布後,太田資正立即展開行動。太田氏是前關東管領扇谷上杉的重臣世家,相比於上田氏立即向北條氏屈服,太田氏一直堅持反北田氏的立場。之後雖然短時間臣服北條氏康,但當上杉謙信到關東後,太田資正就成為反北條的領袖。

太田資正

在《異本小田原記》中提到:道譽(三樂齋)經常聚集浪人們,有時召開軍事會議,聽聞自國或他國擅弓矢者的故事,從早到晚努力聽取情報,隨時準備攻城而毫不懈怠。且上為之,下效之,巖付千騎的武士也都崇尚勇武,無人可比

此外,上杉景勝的參謀,直江兼續曾很肯定地說:「自古以來的名將,沒有人比得上謙信和三樂齋。」因此太田資正也成了日本聞名的勇將。這位太田資正在永樂四年(1561)九月,突然率兵夜襲松山城,最後趕走了城主田暗朝直,佔領了這座城。

太田資正隨即讓七澤七郎擔任城主,這個人繼承了前關東管領扇谷上杉氏的血脈,過去數年間一直在奧州流浪。太田資正為其起名為上杉新藏人憲勝,讓三田五郎左衛門和太田下野守等騎兵二百人、士兵兩千五百人進入本丸,將廣澤兵庫助信秀及高崎刑部左衛門利春等配置在二之丸。

遺留至今的松山城

北條氏康、氏政父子知道這件事後悔不已,無論如何都想奪回松山城,不時向松山出兵。但太田資正總是可以很迅速地從巖支城調兵支援,所以北條氏一直無法攻下松山城,只能望城興嘆。

實際上,援軍之所以會如此迅速,是使用了令人驚訝的布置。太田資正將巖支城飼養的狗放到松山,松山飼養的狗放到巖支,有敵襲的時候,在狗脖子上綁上竹筒,裝入書信,然後放狗出去,狗就會全心全意向故鄉奔去。

這就是所謂的「三樂犬的交換」,據說這是日本國內可以確認的最早軍犬使用案例。且太田資正還另外下了一番功夫,用白色的塗料塗在密函上,如果不用水沾溼,文字就不會出現。

北條氏康

松山城落入太田資正之手,這對於北條氏而言非常致命,所以北條氏康、氏政父子在永祿五年(公元1562)十一月底,率領前所未有的三萬五千大軍包圍松山城,就算是太田資正,面對這樣的大軍也只能束手待斃吧!

北條氏康、氏政父子選擇十一月圍城是有原因的。這時越後會被大雪封住,所以攻擊時可以不用顧慮上杉謙信的援軍。但就上杉謙信的性格而言,他即便要踏過深雪也會派兵支援,因此北條父子需要在短時間之內攻下松山城。

不過,太田資正用來守城的都是萬中無一的雄兵,加上儲存了大量的武器。《謙信公御年譜》記載:百放之矢、炮筒列於前方,向下擊出……其聲可令天地震動,晴空雲掩,山河雲暗

簡而言之,北條軍屢攻不下,不斷有士兵戰死。終於在北條陣營中,出現了流言:最近上杉謙信與安房的裡見氏合謀,要派出大量援軍。北條氏康、氏政父子開始焦慮,立刻派出使者向甲斐的武田信玄求援,因為當時雙方仍是盟友。

面對北條氏的求援,武田信玄回覆:二月下旬將前往增援。但北條父子擔心夜長夢多,一再懇切請求:事態大抵如此,還望閣下出馬相助。終於,武田信玄派出了兩萬大軍前往松山城。

攻城大軍增加到五萬五千人,松山城被層層包圍,攻城大軍發出了如雷鳴般可撼動泰山的吶喊。為了怕被看出城內只有三千孤軍鎮守,守城軍完全不予理會敵軍的動靜,只是不斷回以槍擊。

這樣攻擊下去完全沒有效果只會徒增傷亡,因此北條、武田聯合軍果斷地決定改變攻擊方式。提出了利用金山眾從外部挖通貫穿城郭內的坑道,切斷水源,讓城郭崩塌的作戰方法。

金山眾一邊用竹束阻擋鐵炮,一邊從四面八方挖坑道前進。終於二郭開始崩塌,不過守城方當然不會置之不理,也將大量的水從地上灌入坑道中,使坑道吸水變軟、崩塌。許多金山眾遭到活埋,讓這個作戰不得不中止。

隨後攻城方又對守城方採用新的計策。在確認松山城的武器和糧食都將耗盡之際,守城軍士氣逐漸低迷之後,攻城方派出了使者。其實,他們只是想欺騙守城方,達到讓守城方打開城門的目的。

北條氏康陣營中有一位名叫勝氏部大輔的武士,他原本是太田資正的手下,於是北條氏康派他偽裝成巖支城前來的使者進入城內,積極勸降守將上杉憲勝。守將上杉憲勝相信勝氏部大輔是太田資正的手下,便以確保自己和士兵的性命為條件,在永祿六年(公元1563)三月四日開城投降。即使後來知道被騙了也於事無補,但守城的士兵卻因為得救,上杉憲勝也受到善待。

不過上杉謙信所率領的越後軍,其實已經來到了松山城附近。因為太田資正再三請託,所以上杉謙信不顧危險,冒著大雪越過三國峠,據說他在開城的隔天就到了,只能說謙信晚了一步。

因此上杉謙信叫來太田資正:「竟然將城交給新藏人(上杉憲勝)這麼軟弱的人,還提出無用的救援要求,自己不過用掉了一些弓矢,未免也太令人生氣了。」(《關八州古戰錄》)而且上杉謙信還表示,想要殺了太田資正。(《相州兵亂記》)

太田資正不慌不忙地拿出城內士兵人數、兵糧、武器彈藥的記錄,並冷靜告知他捉了上杉憲勝兩個兒子作為人質。上杉謙信聽了這些說明後終於恢復些理智,但看到上杉憲勝的兒子又再次怒火中燒,下令將他們吊死。之後攻下北條陣營的騎西城洩憤後才返回越後。

然而因為松山城的陷落,武藏北部的北條勢力又一舉提升,戰國的勢力版圖也有了大幅的變化。在諸將一面倒地臣服北條陣營的情況下,只有太田資正繼續抵抗。在永祿七年(公元1564)七月的國府臺合戰中,北條軍大敗。七月,太田資正的兒子氏資私通北條陣營,太田資正被逐出巖支城。

但太田資正並未因此感到頹喪,他成為常陸佐竹氏的客將,屢屢立下戰功,並以片野城為據點,計劃奪回舊領地。之後又過了十幾年,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豐臣秀吉帶著二十萬大軍包圍小田原城,這個時候,太田資正前往豐臣秀吉的本陣,並在隔年見證了北條氏的滅亡。仿佛是安心了一般,太田資正在七十歲時結束了他的一生。

相關焦點

  • 龍虎之爭:上杉謙信vs武田信玄
    這一代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北條氏逼迫離開了關東,一直聯絡各地豪族希望打敗北條氏,恢復自己關東管領的統治。在北條氏康的猛烈追擊之下,上杉憲政逃到了越後直接向上杉謙信求助,所以有了後來上杉謙信十四次進軍關東。1545年,武田氏、今川氏、北條氏三國成功結盟之後。武田信玄沒有了後顧之憂,在次年開始入侵信濃。
  • 《三國志14》上杉謙信是誰 新增武將上杉謙信數據一覽
    新手指南 | 武將技能 三國志14上杉謙信是誰?官方將於未來版本中新增一些信長之野望的武將,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三國志14新增武將上杉謙信數據一覽,一起來看一下吧。
  • 聊一聊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龍虎鬥」
    1553年,二十四歲的上杉謙信受人之託,與三十三歲的武田信玄展開第一次川中島之戰,豈知這一打竟從第一次打到第五次,整整對打了十一年。武田信玄vs上杉謙信《甲陽軍鑑》是研究甲州武田流派的兵法書,按理說,作者若只想發揚武田軍法,應該不可能記載「我方」糗事。
  • 參禪的不敗戰神:上杉謙信
    第二年,景虎又受人之託,與三十三歲的武田信玄展開川中島之戰,這一戰打了五次,整整十一年。正是這整整十一年的對打,使得年輕的織田信長有機會成長起來。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既是對手,又可以說知己,雙方都是有著極強禪道修養的大家,有著極強的漢學功底,又都精通兵法。幾次川中島合戰,雙方都幾乎將對方逼至絕境,但心底卻都暗暗相互佩服。
  • 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死磕12年,導致他失去奪取天下的時機
    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耗了12年。很多人認為,武田信玄花那麼多時間和上杉謙信死磕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這也導致他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時機,事實真是如此嗎?
  •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 能否在《九州劫》中再行仁義之師?
    在這一時期有著"越後之龍"稱號的上杉謙信可謂帥才,且他每逢用兵必以仁義為基準,因此他的軍隊也被世人稱為"仁義之師"。今天,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看看"仁義之師"名號的由來吧。上杉謙信在成為上杉家的家督之後,由於根基不穩難能服眾,致使家臣政景對上杉謙信生出了不臣之心,不久後在坂戶城發動了叛亂。不過上杉謙信也並非無能之人,短短半年就降服了政景。
  • 上杉謙信二三事
    因為他娶了武田信玄的妹妹,所以就算武田縣長的同盟。上杉謙信的老爸(還記得吧?長尾為景)就是在和本願寺糾纏的過程中,戰/病死掉的。然額,長尾景虎面對著武田信玄及其和尚姐夫,就是硬抗,沒吃大虧,也沒佔便宜。雙方前前後後打了五次,拉鋸戰近二十年,史稱「川中島合戰」。基本是你出兵,我也出兵,之後耗著、撤,反正傷亡也不大。只有第四次合戰(八幡原之戰),武田信繁等一批高級將領戰死。
  • 日本戰國時代,上杉謙信為何一生都在越後?名聲所累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上杉謙信為何一生都在越後?名聲所累上杉謙信,日本戰國時代著名武將,雖然不能說是百戰百勝,但敗績屈指可數。在49歲的人生中,流著長尾的血,冠著上杉的姓,這提升了謙信的家格,但也為他增加了一副沉重的枷鎖。謙信一生都在越後,與武田家和北條家力戰不休,明明有機會向其它方向擴張,為何只在越後打轉呢?
  • 越後「軍神」上杉謙信與軍神的家臣團
    後來,上杉謙信收留了被關東北條家逐出關東的「關東管領」上杉憲政,並成為上杉憲政的養子繼承了山內上杉家,改名「上杉政虎」(後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下賜「輝」字又改名輝虎),謙信則是他的法號。上杉謙信關於上杉謙信的家臣團,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史料,不過永祿二年(1559年)的《侍眾御太刀之次第》以及天正三年的上杉家軍役帳卻可以作為上杉家家臣團組成的參考資料。
  • 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的謎?男神?還是女神?
    最終,上杉家族出面調解,導致哥哥退休,當時19歲的長尾景取成為長尾家族的實權人物。1550年,上杉家的族長因病去世。足利義輝將軍承認了長尾景取的地位,從此成為越後的實際統治者,他統一越後,作為關東將領退出敵後,被姓上杉氏,改名為杉輝虎,是為賢信。
  • 日本戰國「軍神」上杉謙信,為何終身蝸居冰天雪地的越後?
    公元1573年4月,53歲的武田信玄舊疾復發,在歸國途中已經感覺自己不行的武田信玄開始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根據《日本外史》記載,武田信玄在病床上告誡自己的兒子武田勝賴:「汝慎勿佳兵以亡我國。吾死天下獨有一謙信而已。汝請援以國託之。彼一受汝託,必不與領國合以侵汝也。」
  • 「軍神」上杉謙信真的是無欲無求的人嗎?
    這個刻板印象並非空穴來風,日本史學界權威坂本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說》中評價上杉謙信說:  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戰國武將當中,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而所謂「無欲的大義之將」更直接出自上杉謙信的家訓「心中無欲,則義理可行 」。
  • 日本戰國時代,上杉謙信是如何在2年內從守護代榮升關東管領的?
    事實上,除了上杉憲政外,更早之前村上義請就已經向謙信尋求庇護,儘管義清一度擊敗武田信玄,但最終還是不敵信玄,只能投向謙信獲得保護。謙信沒有辜負眾人的期待,為了義理向武田和北條開戰。武田和北條也履行盟友約定,當謙信向其中一方進攻時,另一方一定會出兵從側面牽制謙信。一己之力對抗兩個同等實力的敵人,也只有謙信能幹得出來。
  • 日本戰國時代的上杉謙信究竟是男是女
    * 在外國使節的文獻中,以女性代詞指稱上杉謙信   * 據說每個月10日前後,上杉謙信都繪有不明的腹痛,甚至因此無法騎馬出陣,這個是這麼多論點中小狄唯一一個覺得真是詭異到極點的現象,據查,上杉謙信一般將出陣日定在十五日,除了『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外,上杉從未在十日與人馬上交鋒。
  • 《織田肉桂信長》裡寵物的「前世」——上杉謙信
    圖一:細犬上杉謙信1、堅守人無義則不立的信條謙信公(1530-1578)的勇敢和廉潔的品質是在少年時期培養的。謙信在寄居的寺院裡頭鑽研學問和書法,心靈受到佛教的薰陶,人格品質得以奠定。即使在戰國那殘酷的時代裡,謙信的美好品德也是獨樹一幟的!
  • 武田信玄說你們別笑我,上杉謙信那個基佬更廢柴,兩萬人竟被800人暴打
    1576年也就是老對手武田信玄死後的第三年,似乎是覺得丟掉了老對手後寂寞如雪,上杉謙信開始了對能登的徵服。這次他湊齊了足足兩萬大軍,從陸上一路平A了過去。他的主要目標是能登畠山氏,但引發了加賀土著勢力的嚴重不滿,唯恐上杉謙信是假道伐虢攻打他們,因為武田信玄的親家本願寺顯如多次號召過加賀地區的教徒對抗上杉謙信。
  • 薑還是老的辣,軍神謙信一輩子過不去的坎
    > 不過去的坎,軍神謙信的無奈就在北條氏康忙著和武田、今川兩家對峙,之後又打成「三國同盟」的時候,北條家與關東兩大上杉家族的恩恩怨怨,還牽扯出了另一位北條家的宿敵,我們《日本戰國英雄傳》中的上一位主人公,越後之龍:上杉謙信。
  • 北川有聲書 | 越後之龍上杉謙信,軍神的崛起
    「 在講武田信玄故事的時候,關於日本戰國史上的「龍爭虎鬥」,大家應該對「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印象深刻。其實,上杉謙信之所以有名,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和武田信玄是好對手,也在於他身上獨有的神秘氣質以及和其他戰國大名不太一樣的特點。
  • 「日本百大城堡」越後國-春日山城:上杉謙信的大本營
    因為戰國時期名將上杉謙信的居城而聞名,不但是國家級史跡,也是日本五大山城之一。上杉定實成功入主越後府中城之後,大功臣長尾為景也就成了春日山城的主人。這座春日山城是從山頂開始,城防要塞綿延到山下,成為異常堅固的要塞山城。歷經長尾為景、長尾晴景、長尾景虎(上杉謙信)、上杉景勝四代領主。最終上杉景勝被德川幕府移去會津,故鄉越後國被交予堀秀治管理。
  • 越過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兩道天塹之後,英雄命歸何處?
    而上洛成功的織田家此時光芒四射,外部各方勢力正是對其虎視眈眈,於是第一次「信長包圍網」形成,織田家成為了眾矢之的。彼時的織田信長,則因為對佛教勢力的不妥協而被罵作「佛敵」,面對武田信玄的蓄意諷刺,信長毫不在意,回信署名「第六天魔王信長」,自比為欲界之主、眾魔之首,妨礙佛成道的最後一道關卡。自此,「第六天魔王」成為了伴隨信長餘生的,嗯,雅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