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IP本土化,為何這麼難?

2021-02-15 虎嗅APP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產業(ID:yulechanye),作者 :晨露,頭圖@東方IC。

由梁家輝執導的電影《深夜食堂》上映,加入暑期檔的最後戰局。作為其導演處女作,冷麵大叔梁家輝不但「金盆洗手」親自出馬飾演了餐館老闆,還拉來了半個娛樂圈助陣,魏晨、焦俊豔、鄭欣宜、鄧超、彭于晏、劉濤、張一白、蔣雯麗等悉數出演。

《深夜食堂》改編自安倍夜郎日本同名漫畫,有了早前眾多口碑撲街的日本IP翻拍作品的失敗案例和黃磊劇版的前車之鑑,觀眾似乎已對日本IP的改編作品免疫,選擇也更加慎重。

其實梁家輝的《深夜食堂》2017年就已拍攝完成,當時梁家輝出演大叔老闆的消息還收穫了網友的贊同與好評。在等待上映的兩年時間裡,觀眾們也見證了日本IP 改編作品的水土不服。

《解憂雜貨店》《麻煩家族》《嫌疑人X的獻身》《一吻定情》《妖貓傳》《追捕》《夏天19歲的肖像》等無一倖免。這些翻拍的原作往往都是高口碑的熱門日本IP,豆瓣評分均在9分上下,積累了大批粉絲,卻大多都會在翻拍後遭遇口碑滑鐵盧。

唏噓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日本IP本土化,為何這麼難?

改編作品齊撲街,觀眾難拾信心

2017年「限韓令」政策的推出,讓一直熱衷韓流韓劇的粉絲們錯愕不已的同時,正在推進中韓文化合作的內地影視公司們也同樣措手不及。而中日關係的正常化也促使中日兩國電影人迅速進入蜜月期,不僅中日合拍項目驟增,多部日本動畫、電影進入內地影院,大量日本漫畫、小說、電視劇、電影改編的華語電影、電視劇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追捕》

開創了獨樹一幟「暴力美學」風格的香港導演吳宇森,說翻拍70年代日本經典同名電影《追捕》圓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然而對原作大刀闊斧、面目全非的改編,讓看過原作的觀眾觀眾並不買帳。


電影中許多濃鬱的日本元素也衝減了白鴿、慢鏡頭這些吳氏經典對整體節奏的左右,還有許多淺嘗輒止的情節和過於浮誇的犯罪動機讓《追捕》變得失真,過於平面的處理估計讓欣賞過《追捕》的吳導演粉絲失望之餘,更添些許惋惜。

這些也反映在了豆瓣4.8的評分上,成為吳宇森導演作品歷史評分新低。總票房也剛剛過億,這對於90年代香港動作片的一代梟雄,給影迷留下無數經典回憶的吳宇森導演來說,實在不太好看。

《妖貓傳》

根據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奇幻歷史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改編,影片教科書級美術效果無可指摘,極力重現了盛唐之奢華。最終影片5.3億的票房成績也是目前日本IP改編本土化的最高成績。

《麻煩家族》

與《追捕》對原作的全面丟棄和另起爐灶相反,《麻煩家族》的照搬照抄、全面復刻同樣令人反感,網上惡評如潮,網友吐槽電影不是「翻拍」是「翻譯」。

從角色戲份安排,到人物性格設置到臺詞甚至是笑點都一模一樣,而劇情邏輯卻並不符合中國實情。無視地域差異的照搬全抄將原作中最打動人的人文情懷破壞殆盡。豆瓣4.5的評分和3200萬的票房,讓黃磊的導演首秀慘澹收場。

《解憂雜貨店》

《解憂雜貨店》是被譽為日本推理小說之王的作家東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不同於東野圭吾文學世界裡大反轉的惡意故事和對人性的揭示,被中國讀者熟知的《解憂雜貨店》溫暖治癒。

而國內版影片本身的暖心立意本無可厚非,為了使《解憂雜貨店》更被中國觀眾理解,導演韓傑在本土化方面也的確做出了努力,比如時間線調整為90年代到21世紀初,呼應文人失落的黃金時代與市場化的浪潮,把原著中的音樂人改為國內90年代的民謠歌手。只是電影敘事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出現了跳躍性,碎片化痕跡過於明顯,各個故事之間缺少內在邏輯,導致故事的完整性遭到極大的破壞。

看過本片的觀眾紛紛表示沒有感受到閱讀原著的感動,原版的味道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全是平淡無奇。一旦在表達方式上過度側重於雞湯的灌輸而忽視了講好一個故事的大前提,又何談引起情感共鳴,治癒人心。豆瓣5分的評分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吻定情》

瞄準今年情人節檔的王大陸、林允版《一吻定情》,是原著漫畫《淘氣小親親》第八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除去選角爭議和其它版本改編給觀眾印象太過深刻的因素,電影在展現長篇愛情故事中,最能深刻打動女讀者/女觀眾的彰顯男女感情變化的細節方面存在先天劣勢。

不同於曾經的那些成功的翻拍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不過影片最終1.7億的票房成績相對於不高的製作成本也實現了小幅的盈利。

《嫌疑人X的獻身》

同樣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小說,蘇有朋導演的《嫌疑人X的獻身》收穫了6.4的豆瓣評分和4億票房,這在日本IP改編作品中的口碑和市場表現已屬上乘。導演創造性地變換敘事角度、適度本土化以及嚴謹縝密的劇情,被網友評價「在保留東野圭吾精髓的同時增加了很多驚喜」,受到了觀眾的好評。也因此問鼎了2017年清明檔的票房冠軍。

跨文化改編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中日一衣帶水,日本確實曾經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直觀的體現在日文至今還保留著些許漢字。然而現代日本文化更多的則是受明治維新的影響,時至今日,當時文明開化的影響遠大於曾經唐朝文明的引入,日本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衝出了亞洲文化的圈層。

雖然日本人與中國人外貌相似,文化語境卻已差之千裡。雖無好壞之分,這種差異卻是橫亙在日本IP改編中的一道看不見的鴻溝。

在情感表達方面,日本電影、日劇大多比較克制,往往以細節取勝,「潤物細無聲」。相比之下,國內的家庭劇更需要矛盾的不斷激化升級和情緒的大起大落。看慣了婚後出軌、職場潛規則、報復小三等戲劇化情節和人物情緒表達的內地觀眾,往往會忽略日本影視劇中細節處一顰一笑,一個變化想傳達的深意。

《麻煩家族》的癥結就在於此,當面對父母離婚時,孩子們的態度並不符合中國的實情,當父母真的要離婚時,子女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通氣,整合意見並開家庭會議,但是在《麻煩家族》中,先是猜測、擱置以及找律師取證,最後才想辦法解決,不符合國人的行為邏輯。

另一方面,由於中日社會現狀的不同,導致影視作品中對社會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方式也不盡相同。以《解憂雜貨店》為例,比起從日本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中應運而生的治癒系影視作品,中國的年輕人們往往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更需要來自精神上的一種反向刺激。在中國新生代的眼中,溫暖治癒的心靈雞湯不如乾脆讓「悲傷逆流成河」。

日本IP 改編作品容易走向不倫不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來自同日本版權方的溝通和博弈。對比用錢就能買到的韓國版權,日本對版權的把控相當嚴格,如果無法提供日方符合他們要求的劇本或者方案,就無法進行後續製作,只有得到原作者和編輯的肯定方可執行。

因此即使費力氣談到了合作,如果劇本大綱不符合要求,也完全有可能前功盡棄,無法開機。另外IP的影視改編還因為涉及分屬於不同的版權主體以及日本嚴格的版權保護機制,變得更加複雜。在這種狀態下進行改編的創作者們,猶如戴著鐐銬跳舞,步履維艱。

例如前述《嫌疑人X的獻身》的劇本來回更改過不少於六次,導演蘇有朋在幾次採訪中不厭其煩地講述他在改編劇本和日方博弈溝通過程中的數次崩潰,劇本除了要得到東野圭吾本人的認同之外,還要避開日本複雜的版權陷阱。《麻煩家族》的製片人顧曉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透露,「日本版權體系的成熟和嚴謹對中國商人或許是個難題」。

據了解,目前日本較為知名的漫畫、小說IP大多數都已經被中國的影視公司購買,但何時能改編、能播出,一切都是未知數。據悉,日本經典純愛電影《情書》、新海誠2015年的經典動畫《秒速5釐米》已經或即將改編中國版。

有了原作的珠玉在前,經典作品帶來的話題效應、受眾群體是IP改編作品先天的營銷優勢。但與改編國產經典IP一樣,對日本IP的改編同樣是把雙刃劍。粉絲的高期待值、文化語境的差異與相對有束縛的想像和改動空間,都使得日本IP的本土化改編在負重中前行。

上映首日,豆瓣網友為梁家輝版《深夜食堂》打出了5.6分,評論紛紛表示雖然整體優於劇版,食物本土化用心,但講故事還是空有原版的框架,卻沒有原版的靈魂,難以引發中國觀眾的共鳴。看來日本IP改編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End

相關焦點

  • 日劇IP翻拍為何觀眾不買帳 本土化不到位成「翻譯」
    但是,這些作品紛紛遭遇口碑滑鐵盧,不僅無法與日本原版比肩,連豆瓣評分過及格線的都寥寥可數,評分最高的《嫌疑人X的獻身》僅有6.5分,其日本原版得分則是8.3分。影迷和劇迷最擔心經典作品被改編得面目全非。然而,改編自日本IP的中國影視作品卻走了另一個極端:完全照搬、成了「cosplay作品」。有豆瓣網友點評:這不是翻拍,這叫「翻譯」。
  • 觀《花木蘭》本土版海報,品牌公關本土化比想像更難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是海峽對岸的韓國版,和一衣帶水的日本版:本土版海報的審美和設計,與我上次吐槽的巴黎世家自以為是的審美設計如出一轍。我今天不想談電影,簡單聊聊,品牌公關如何本土化才能深得本土受眾心理
  • 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迎來開播二十周年
    中央電視臺落地日本本土化頻道迎來開播二十周年 2018-07-01 17:42: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贊助《半澤直樹》,綠廠本土化戰略出新招,網友:日本市場穩了
    (OPPO 在歐洲市場 2020 年 Q1 銷量暴增 1014%)當然,OPPO 能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採用合理的本土化戰略也是十分重要的。像之前就有不少報導稱,OPPO 進入歐洲市場時,大力聯合了當地的運營商,因為歐洲的消費者更傾向於在運營商那裡購機。
  • 海外劇翻拍「日韓泰」三足鼎立,跨國IP「本土化」是關鍵
    最典型的失敗案例莫過於《深夜食堂》,原版堪稱日本的超級IP,收視、口碑雙高。翻拍版在豆瓣只有2.3的評分,刷新了2017年國產劇的新低。究其原因,無外乎:劇情注水和廣告植入太多,演員為了貼近原版刻意模仿,表演和精神內核難以實現本土化,如果說以上原因均是海外翻拍劇不得不面臨的通病。那麼,如何打破文化隔閡,某種意義上甚至要比「原創」更難。
  • 電影《動物世界》改編自日本漫畫 在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該片由韓延執導,李易峰領銜主演、麥可·道格拉斯特邀主演、周冬雨特別出演,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福本伸行作品《賭博默示錄》。導演韓延透露:「該片在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特別是周冬雨承擔了本土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她演了一個護士,原著裡是沒有這個角色的,影片前四十分鐘就是在做本土化。」
  • 《Fate》,一個日本大IP的中國化生存
    FES2019主視覺圖 毫無疑問,由B站這樣的大平臺主導內容引進和本土落地的Fate在國內市場正全面開花。而Fate案例的獨特性還在於:在國產遊戲全面崛起的大環境下,日本遊戲又相當「本土特色」,在FGO之前,國內引進的大熱日本手遊基本鎩羽而歸。從影視、遊戲、番劇,到漫畫、周邊、主題展,縱觀Fate作為一個日本ACG IP通過B站在中國全面落地的過程,既是海外引進內容本土化的重要樣本,也是孵化ACG IP全鏈內容的一套創新性打法。
  • 《十日遊戲》或許是東野圭吾IP最成功的一次本土化改編。
    《十日遊戲》或許是東野圭吾IP最成功的一次本土化改編。《十日遊戲》以美劇化的製作手法《十日遊戲》這部作品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代表作
  • 被科幻片情有獨鐘的機甲文化,其本土化之路還有多遠?
    機甲電影頻頻受到大銀幕的青睞,讓人不禁想要追問為何觀眾會如此熱衷大型機甲場面?面對長盛不衰的機甲文化,其本土化之路又該如何走下去?要解釋這些問題,還要從機甲文化的源頭說起。 機甲其實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日本戰後療愈催生了機器崇拜 機甲已經成為美國科幻電影主題之一,「機甲熱」的興起與好萊塢電影的大肆渲染有關。
  • 熱門日劇翻拍遭遇口碑尷尬,社會議題本土化水土不服
    《母親》的高度與深度在《不完美的她》之前,日劇《母親》已經擁有韓國、泰國、土耳其版本,由此可見亞洲範圍內,投資人與製片方對這一故事的認同及其本土化的信心。《母親》的編劇坂元裕二是日本殿堂級編劇,24歲便以《東京愛情故事》編劇身份走紅,他的作品《最完美的離婚》《四重奏》《問題餐廳》等都在年度日劇中榜上有名。
  • 綜藝本土化,失敗了?
    既然說到這了,小劇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綜藝的本土化。 也有一些節目,在保留原有框架的基礎上,嘗試內容「本土化」。
  • 絆愛「漢化」入華:虛擬主播本土化路徑的支點與新想像
    這些本土虛擬主播普遍面臨出圈難的困境,加上技術和內容產能等問題,難以證明自身的商業價值和虛擬主播市場空間,也就很難獲得更多資本和外部資源的助力,因而目前中國虛擬主播市場與日本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二、說中文的絆愛:日本虛擬偶像模式的本土化如今絆愛發布新版的中國風形象,加載中文語言包,體現了絆愛要以更本土化的方式,開拓中國粉絲需求,挖掘這一潛力市場商業價值的決心。
  • 日本IP中國化:這10部日本IP改編的國產電影你會看嗎?
    ,不僅中日合拍項目驟增,而且近段時間來有大量日本漫畫、電視劇、電影已經改編或即將改編為華語電影。儘管今年上半年已經上映的中國版《嫌疑人X的獻身》、《麻煩家族》、《夏天19歲的肖像》以及電視劇《深夜食堂》並沒有重現原版的不俗口碑,甚至受到了普遍的差評,而且目前正在上映的日本電影《與君相戀100次》、《深夜食堂2》以及中國版「熱血高校」《青禾男高》也未引起太大的市場反響,但是中國電影人翻拍日本IP的熱情依然高漲(《與君相戀100次》上映前即已宣布將翻拍中國版),在未來幾年內依然會有大量根據日本
  • 推理小說如何「本土化」
    本報特約此文,漫談如何使推理小說「本土化」。從1841年愛倫·坡創作並發表《莫格街兇殺案》迄今,推理小說已經走過了近180年的歷史。在這180年的時間裡,大師迭出,流派紛呈,其內核已經具備相當的穩定性。
  • 《麻煩家族》本土化改編的細節還不少
    難的地方是,看似簡單的家長裡短雞毛蒜皮,背後折射的是整個日本的社會現狀和人情世故。相信也有,但發生機率應該沒有日本高。中國女性可能不太會一忍忍幾十年,然後一朝又突然覺醒反抗。但作為一部翻拍片,故事的總體框架基本不能改,那麼就只能通過不斷修改細節,來讓這個故事更接中國地氣,更加本土化。
  • 臺灣「本土化」思潮的演進及其省思
    在「本土化」 「臺灣化」和「反中國化」 「去中國化」的層層推進中,臺灣當代的思想文化進路,視野日趨狹窄,格局越發逼仄,並成為臺灣當下治理失據、社會撕裂、亂象叢生的思想文化根源。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本土化」思潮演進的輪廓式梳理,以揭示臺灣當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種種「迷思」以及諸多社會亂象的產生之由。
  • 香港的本土化電影與國產恐怖遊戲《煙火》
    《黑森町奇譚》的主要背景,源於日本東京的地鐵毒氣洩漏事件,在那之外,月光又融入了若干真實事件以及自己對現實的思考,比如泡沫經濟和日本的社會環境。而具體的冒險流程,卻是由兩位少女共同完成的一段奇幻故事。「那麼你覺得講好一個本土化的故事,最重要的是什麼?」「從故事來講的話,是背景設計。比如你想講一個本土化的故事,但武俠和仙俠本身就離生活很遠,所以歷史題材會更好。」這裡月光用了一個遊戲來舉例子——《狄仁傑之錦薔薇》。這是一款由加拿大遊戲開發商Nupixo製作的解密遊戲,發行於2019年的5月,目前在Steam上的評價是「特別好評」。
  • 本土化改編版《棋魂》讓日本觀眾紛紛點讚,原作者盛讚「比原作更具吸引力」
    這部改編自日本動漫的中國電視劇,甚至在日本和其他海外地區的觀眾中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原作者堀田由美更在親筆信中盛讚中國的改編「比原作更具吸引力」。要知道,自1999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棋魂》堪稱人氣經典,同名動畫播出後曾達到37.5%的超高收視率,轟動性的影響改變了日本圍棋的老齡化斷層現象,掀起了青少年學棋熱潮。
  • 行業解析:肯德基的本土化究竟有多厲害?
    肯德基的本土化可謂是更新速度快,深入人心的範圍廣。 03 肯德基廣告的本土化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把控是肯德基廣告本土化的一大特點,在世界範圍內,廣告中經常運用到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實就是企業本土化的一種策略。
  • 歡迎光臨虛擬主播「本土化時代」
    同時表演曲目大部分是中文歌曲,甚至兩位日本主播特意為演唱會學習了中文,這在此前的直播虛擬演唱會上並不多見。2016年日本虛擬主播絆愛在YouTube上橫空出世,在初音未來、洛天依等傳統虛擬歌姬之外,開闢出虛擬主播與虛擬直播的新分支。2018年虛擬主播這股新勢力進入國內之後,迅速在B站,NAG等平臺和社區引起關注。2018年到2019年,B站陸續與日本虛擬主播平臺彩虹社(NIJISANJI)等達成合作,時乃空、白上吹雪等海外頭部虛擬主播出現在B站,國內Vtuber時代真正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