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曹國本人引退,或是文在寅總統及執政黨與其完成關係切割,也不會讓「曹國事件」迅速徹底地完結。
▲ 圖/視覺中國
文 | 郭銳
10月9日,多達50萬的韓國民眾聚集在首爾市光華門廣場前示威抗議,而其訴求則從撤換曹國、徹查他及其家人的違法行徑,直接升級為政治目的性更強、更有針對性和更具攻擊力的要求:現總統文在寅下臺,釋放被關押的前總統樸槿惠。
曹國一直以來被輿論認為是文在寅的「心腹幹將」。在獲得法務部長官提名後,曹國家人被爆涉嫌多樁醜聞,曹國也被媒體稱為「男版崔順實」。
從「曹國事件」肇始之源看,表面上是曹國深陷的困境——韓國在野黨及部分民眾質疑曹國及其家人有不法行徑,要求對其家族啟動司法調查,但曹國本人在文在寅的支持下跌跌撞撞闖關成功就任法務部部長後,著手推行檢察體制改革,這被認為是「行政幹涉司法自由」的反面典型和曹國有意以公權避禍脫罪的最好證明。
事實上,引發韓國上下沸沸揚揚的但絕不單純的「曹國事件」,其背後也絕不是權力私用、反貪反腐這麼簡單。
在野黨意圖借「曹國事件」抹黑文在寅及其所領導的政府和執政黨,甚至不惜高喊「文在寅下臺,釋放樸槿惠」,其政治施壓和煽動民情兩手並重。
該事件的持續擴大並最終波及文在寅自身,實則是韓國政黨鬥爭需要而有所「白熱化」的必然結果。在野黨相當於提前打響了競選的第一槍,吹響了集結號。
由於曹國本人是文在寅的心腹嫡系,並深受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的賞識,其被視為執政黨競爭下一任總統的有力人選之一。這成為在野黨連連出擊、施展手段一定要做大坐實該事件,進而給執政黨和文在寅總統以重重一擊的根由所在。
短期內,「曹國事件」不會偃旗息鼓。青瓦臺總統府的一時噤聲,意在不過早不過度地表明立場,而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不利局面。但是,這在外界看來是文在寅有意「護短」和「遮羞」,等於是坐實了其幹涉司法和不顧政治中立原則的事實。
更何況,在野黨有目的地利用「曹國事件」提前「預熱大選」的意味濃厚,該事件持續時間越長,也就意味著對文在寅總統及執政黨的打擊力度和信譽傷害越大。哪怕是曹國本人引退,或是文在寅及執政黨與其完成關係切割,也不會讓「曹國事件」迅速徹底地完結。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文在寅總統及其所領導的政府才以「不大表態」的方式,噤聲表明了立場:既不會輕易放棄曹國,也不會讓「曹國事件」無限擴大下去。10月12日,「挺曹派」將舉行大規模燭光集會以支持總統及政府立場,就是這個道理。
對文在寅來說,「曹國事件」讓其引火上身,但曹國本人絕不是「雞肋」而可以隨意棄之。在目前形勢下,「保曹」或「棄曹」對文在寅總統及其所領導的政府和執政黨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
不過,從文在寅的秉性和脾氣來推測,他選擇與在野黨周旋到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不會輕易地後退和讓步,甚至是在必要時不惜動用強硬手段做進一步的幹預。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一時期,「曹國事件」將是韓國朝野競逐博弈的最熱門話題。這不意味著「曹國事件」會成為壓倒文在寅的一根稻草,但對其及執政黨的打擊力是不言而喻的。對文在寅來說,他顯然需要更加高明的危機公關手段,以應對不可預知的「曹國事件」走向。
□郭銳(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李冰冰 校對:盧茜
推薦閱讀:
「公開反對改革開放的開除」,申明底線 | 新京報快評
大學師生盜拓南朝石刻,文保意識如此薄弱?|新京報快評
解決準研究生「錄而不讀」:還得靠錄取制度改革|新京報快評
「莫雷事件」:NBA犯了哪幾個低級錯誤|京釀館
酒後接替代駕進小區不算「醉駕」,符合寬嚴相濟| 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