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影片完整版請點擊下方
【《十誡》全集】
劇情簡介:這部1956年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的史詩電影,取材自《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由打造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查爾登·海斯頓、尤·伯連納主演講述摩西一生,從出生被皇室領養,被逐出做奴隸,到最後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故事。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列為政府收藏作品,在國際影史上有著不可動搖之地位,是一部不可錯過的影史經典之作。
觀看影片完整版請點擊下方
【《復活》】
劇情簡介: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親手指揮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羅馬護民官Clavius如何面對耶穌的復活的故事。作為一個不可知論百夫長Clavius調查耶穌屍體失蹤一案。他看到了復活後的耶穌,可是,之前自己就在耶穌被執行十字架刑罰的現場,他明明看到耶穌死了。現在,一個真真切切的耶穌就在自己面前與人交談,一起吃飯。死人怎麼可能又活了過來呢?因此,護民官踏上了追查真相的道路。
顯然一個親手指揮把耶穌釘十字架的人是不會相信耶穌是救主的,不然不會那麼毅然決然地把一個沒有任何過錯的耶穌用十字架酷刑處死。該軍官是冷酷的,對於敵人可以做到殺人不眨眼,因為他只相信自己的戰神。但是該軍官又是相信事實與真理的。耶穌死後,在法利賽人的強烈要求下,他親自監督用大石頭封印了耶穌的墳墓。
而第三天,耶穌的身體在墳墓中消失了,法利賽人收買了看守墳墓的兩個軍兵,慌稱耶穌的門徒偷走了耶穌的身體。該軍官是明智的,他搜尋了當時的墓穴及周圍的情況,確定堵住墳墓的石頭被推開及繩子的斷裂都非人力所能為。而在聽到了那兩個軍兵的實際報告之後,他就更下定了決心要去尋找耶穌的身體。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猶太總督彼拉多的命令,另一方面則是自己一定要找到真相,在一堆腐爛的屍體中他並沒有找到耶穌。
軍官Clavius沿著線索最終找到了復活的耶穌,而當他見到耶穌的那一刻,手中的刀劍自動鬆開了,他不得不屈膝在耶穌的面前。
復活後的耶穌
不過他無法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於是他開始了和門徒一起尋找復活的耶穌的旅程。在途中,他為了保護門徒寧可把自己的性命留下來給彼拉多的手下。他的思想也是一點一點的改變,最終有了信心並且願意去把耶穌復活的事情講給別人聽。
為保護耶穌的門徒,軍官Clavius與彼拉多的手下最終以死相鬥。
最後,耶穌奇蹟般的復活升天,真理的教導,行神跡奇事,平靜的心感動了這位血腥的戰士。雖然故事平淡,但這份決定跟隨耶穌的信心卻無比強大。
這部片子和近年來以聖經為題材的電影不同,例如《出埃及記-眾神與君王》和《諾亞方舟—創世之旅》,這些電影和《聖經》原文的意思偏離得太遙遠了……容易誤導非基督徒對於《聖經》的認識。
而《復活》這部片子對《聖經》已有內容演繹、拍攝都比較嚴謹,而添加想像的情節又沒有腦洞開得過大,太過偏離實際。所以對沒有看過《聖經》的觀眾比較負責。
耶穌的門徒
整部電影從羅馬護民官的角度著力描寫了主耶穌受難後的復活,以及對每個人的巨大影響;包括門徒、百姓和羅馬士官,耶穌的復活都改變了他們以往對上帝的態度。當這個前所未有的神跡就發生在你身邊,可想而知對每一個人帶來的衝擊有多大。正因為復活的耶穌向門徒顯現,他們的信心才堅定起來,把福音傳到地極,建立教會。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是在告訴世人:耶穌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因為我們所傳所信的都是真實的,如果沒有這一點,我們就無法承受神的國。
羅馬總督彼拉多
《復活》這部電影借著耶穌的死而復活傳遞給我們對未來的喜樂、平安與盼望。正如《聖經》上所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 15:14】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7-8】
門徒彼得
耶穌升天之前,將最看重的事情再三的囑咐信徒們——祝福不是只給猶太人的,而是給所有人的,真正的祝福,自己得到之後也要分享給別人。
此外,整部影片情節緊湊,演員演技到位,布景考究,畫面優美,配樂水準高,因此,強烈推薦!
觀看影片完整版請點擊下方
【悲慘世界】
劇情簡介:影片《悲慘世界》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故事圍繞一名獲釋的罪犯阿讓(Jean Valjean)展開,著重描寫他尋求救贖的過程。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的家之一,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生於1802年2月26日,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反對暴力、以愛制「惡」。雨果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在上小學前已識字,上學後,又很快學會寫字和拼寫。第一學期尚未結束,老師就讓他寫出了全本《新約聖經》,其中只漏寫了一個字母,當時他只有7歲。
10歲時,雨果到巴黎上學,中學畢業進入法學院學習,然而他的興趣在於寫作。他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雨果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他所留下的兩部巨著《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代表了他的寫作思想。其中,《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悲慘世界》則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法國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他深信唯有上帝的愛,才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不過,儘管取得如此成就,在文學方面有獨到造詣的雨果,卻聲稱「聖經中的《約伯記》是一本最偉大的作品」。他認為,《約伯記》在文學上的價值,已得到許多著名作家的推崇,它不但富於文學價值,並且對大自然的各種奇妙現象有極深刻的描述,甚至有些地方與今日的科學暗相吻合。關於信仰,雨果也有過深刻的思考。他深信靈魂不滅,他曾說:「一個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無價值。我深深相信有將來的生命,而且是更有活力的生命。我覺得我的肉體越衰老,靈命越輝煌。」他還表示:「一旦我進入墳墓,我只能說,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但我不能說,我已結束了我的生命。墳墓不是此路不通的死巷,乃是一條引導前程的大道,正如黎明以前的黑暗。」雨果非常重視信仰的生活,尤其重視禱告的重要性,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禱告的一生。他每天早晚都會禱告,每隔四小時必定禱告一次;若是夜間步行,他也必定禱告。他自己表示,禱告的原因,第一是求神賜給力量,第二是因為他雖深知自己沒有力量抵擋罪惡,但是通過禱告,神會保護、支持他,他說:「我們在他裡面,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萬物都是藉他而造的!」此外,雨果對神的存在無比確信,甚至「比自己的存在更覺真實」。雨果在地上的一生共83年,然而在80歲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有了永生的確據。他說:「我發現自己已享受到永生。」他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片樹林,經過多次砍伐,而新長出來的枝條,不但比舊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聳入雲。「豔陽給我熱力,土地供應我豐富的漿汁,天堂給我亮光,讓我預知未來的世界。」「我越接近生命的尾聲,卻聽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恆的交響樂,正向我提出邀請,它是那麼美妙且是如此單純。」雨果臨終前寫詩說:「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別讓我等了,請你快快召喚,快快把我召去吧!」他在遺囑中寫到:「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我的肉眼很快要閉上了,但我精神的明眸將一如既往地燦若朝霞。我請求每一個有信仰的靈魂為我祈禱。」
微信:信仰問題(13392682517)
真理造就(318714896)
福音播放器(13826481264)
愛之音微商創業(aizhiyi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