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碾壓即正義。
前一陣的《灰獵犬號》讓廣大軍迷們過了把癮。疫情下,電影市場低迷,製作精良、場面震撼的戰爭片更是少的可憐。
不過,軍武菌最近又發現了一部最新上映的戰爭片《前哨》。
這是一部根據駐阿富汗美軍真實作戰事件改編的電影,國內的評分不算高,國外的IMDb的評分竟然更低,只有6.7。
不過,底下點讚最高的一條評論,卻來自於一位稱自己參加過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老兵。他點評道:我可以毫無疑問地告訴你,這部電影是對軍旅生活、士兵行話以及某種程度上戰鬥場面的最準確表現。
如果這哥們說得沒錯,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最直觀感受,真實,激烈,尤其是最後長達50分鐘的戰鬥場面。
以及,美軍戰鬥部署和指揮方面的漏洞百出,給人的感覺幾近愚蠢。
1
「易攻難守」的前哨基地
2006年,阿富汗戰爭進入第六個年頭,美軍在阿富汗北部建立了一系列前哨基地以打擊塔利班勢力,阻止其與當地人建立聯繫,並防止武器和塔利班分子從巴基斯坦流入。
基汀前哨基地就是其中一個。
基地位於阿富汗北部興都庫什山脈的崇山峻岭中,所在的卡姆戴什山谷,更是三面環山。
什麼概念?居高臨下,基地裡的一切都一覽無餘。感覺扔個手榴彈都用不了多大力氣就能掉進基地裡面。
▲現實中的前哨基地
▲電影中的前哨基地,還原的還不錯
剛進駐的美軍第4步兵師61騎兵團3營「紅色排」的士兵對基汀的第一印象就是,「厄運即將到來,災難降臨只是遲早的事」。
但美軍愣是將基地建在了這麼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任人宰割。
塔利班分子經常是隔三差五地就派幾個人跑到山上放冷槍,進行騷擾。美國大兵有時還不得不光著屁股還擊。
▲洗澡時遇到襲擊就是這個樣子
2009年10月3日,400多塔利班武裝人員襲擊了有54名美軍駐守的基汀前哨基地,這一仗幾乎將整個基地摧毀,有8名美軍士兵和4名阿富汗國民軍士兵陣亡,27人受傷。不過神奇的是,雖然傷亡慘重,但他們成功守住了基地。
《前哨》講得就是這麼個事。作為一部標準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導演試圖表達的是美軍如何英勇頑強,最終逼退敵軍,然而軍武菌卻看出幾點美軍讓人無法理解的操作。
除了將基地建在這麼一個犯兵家大忌的地方,整場戰鬥,運送彈藥的士兵都是在空曠地帶亂竄,暴露在敵方火力之下。這個問題在之前的襲擊中就凸顯出來了,然而沒人想到挖個交通壕什麼的。
全基地只有一門迫擊炮,作為基地裡唯一的重火力,居然沒人戰鬥值班,而且位置相當暴露,被敵方火力覆蓋,塔利班發動進攻後,全程處於無人操控的啞火狀態。
我看有人吐槽美軍沒有建立觀察哨,其實不是,美軍在高處也建立了觀察哨,只不過交給了阿富汗國民軍防守,結果被塔利班打得一觸即潰,到美軍發現塔利班進攻時,還不知道自己的觀察哨已經被端了。
▲偽軍先跑了
還有一輛被擊毀的悍馬車裡擠了5個人,車頂機槍壞掉後就貓在車裡不敢出來,另一輛悍馬車打算開過去救他們,結果被自己基地的水泥坎卡主動彈不得,下車逃跑時被塔利班打死。
最離譜的是,外面打得熱火朝天,結果營房裡還有至少一個班全副武裝的士兵坐著休息。羅梅莎中士(後來獲得榮譽勳章)奉命去奪回基地大門時,還得去營房請他們,還是以志願者的身份,有人竟然還能拒絕。
這在正常的軍隊裡簡直難以想像。
眼看前哨基地就要淪陷。最後拯救他們的也恰恰是美軍最為倚仗的空中支援。由於基汀哨所距離空軍機場較遠和天氣不佳,在戰鬥開始「很長時間後」空中支援才到場,此時美軍已經龜縮到指揮所周圍的狹小範圍內進行最後的抵抗。隨後阿帕奇和轟炸機輪番上陣,一通狂轟濫炸。
再加上姍姍來遲的快速反應部隊的支援收尾,最後美軍才取得「慘勝」。
這場作戰,美軍在戰術指揮上有諸多失誤,但美軍還是勝在了強大的火力支援。
而且,塔利班分子的火力也不強,僅有的重火力只是迫擊炮和RPG從來沒命中過目標,連美軍的悍馬都沒徹底摧毀。開始的時候,看到5名美軍躲到悍馬裡,我還在想,這要是來一發RPG還不全都見上帝?
結果中了兩發RPG後,悍馬車啥事沒有,你就可以看出裝備碾壓的恐怖了。
▲現實中飽經摧殘的悍馬
上面全是未擊穿的彈痕
估計塔利班分子也知道如果不抓緊把基地佔領,隨時都會被美軍的空中支援毀滅,所以衝鋒起來也是不要命,但美軍即便沒有重火力支援,仍然擁有大量機槍固守,短時間內沒能打下來。
2
志願軍是如何啃美軍的?
美軍的這種裝備碾壓上的優勢,例子太多。當年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與美軍多次交手,雙方的火力配置情況都和電影中相似。
在朝鮮戰場,中國志願軍依靠靈活的戰略打法,進行大縱深穿插,經常能夠分割包圍美軍部隊,形成「包餃子」打法。
但是因為武器裝備和火力上的差距,志願軍雖然屢屢成功包圍美軍,但是卻往往無法作為圍殲,經常是圍著打了幾天,硬是啃不下來,最後美軍在炮火支援下突圍逃跑。
比較著名的就是第四次戰役中的砥平裡戰鬥。
志願軍為了減小美軍的空中火力優勢,往往是集中兵力在夜間進行突襲和近戰。
在西方軍隊的傳統觀念裡,部隊被優勢的敵方所包圍、穿插和分割時,應該突圍和後撤,就地據守很可能會被全殲。蘇德戰場那麼多的合圍,俘虜一抓幾十萬,都是兩翼突破後合圍的結果。
但朝鮮戰場上的李奇微發現,志願軍的輕裝機動性和缺乏火力支援的特點,使他們在具有很強步行機動性的同時,卻無法殲滅一支被包圍了的,擁有重火力支援的美軍集群。
美軍意識到,憑藉己方的裝備優勢,即使被志願軍分割、穿插、包圍,在後勤補給跟得上的情況下,可以保持足夠的戰鬥力等待援軍的到來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砥平裡戰場,白天,美軍飛機鋪天蓋地而來,輪番對志願軍所有陣地進行猛烈射擊和轟炸;炮兵也反覆向我軍陣地實施轟擊。
晚上,美軍每5分鐘就密集發射一批照明彈,夜航飛機也不斷支援,投擲帶降落傘的照明彈,可以很長時間懸掛在空中照亮整個戰場,夜間如同白晝。
雖然志願軍充分發揮夜戰和近戰優勢,甚至展開慘烈白刃戰,一度將美軍壓縮到了不到2平方千米的環形陣地,但我軍就是攻不進去,對敵火力無法壓制,坦克無法摧毀,戰鬥十分膠著。
▲美軍依靠坦克形成環形陣地
最終我軍權衡利弊,命令撤出戰鬥。砥平裡戰鬥印證了李奇微的這些戰術想法,也成為朝鮮戰場的第三個攻防轉折點,標誌著志願軍戰略進攻大規模、大踏步、大縱深運動戰的結束,以陣地防禦戰為主的戰略相持階段來臨。
然而同樣的火力配備,放到國民黨74軍手裡就不靈了,作為老蔣手下的「王牌軍」,雖然是純美械裝備,但被解放軍圍住後,火力再猛,沒了美軍的那種空中支援和地面援軍,幾天也就被全殲了。
再比如去年,沙特指揮數千士兵進攻葉門,和美軍一樣把大營建立在山谷裡。結果被四面八方的葉門遊擊隊偷襲包餃子。
沙特軍隊在遊擊隊的攻擊下一觸即潰。沙特3個旅的士兵在沙特奈季蘭附近投降,上千名士兵被俘虜。
▲被葉門遊擊隊俘虜的沙特士兵和僱傭兵
在公布的視頻中顯示,胡賽武裝的士兵背著槍漫山遍野抓俘虜,猶如老鷹捉小雞一般輕鬆,可見沙特軍隊的士氣低落到何等程度。
雖然事後沙特官方並未證實此事,但沙特正規軍的戰五渣是有目共睹。
▲被遊擊隊擊毀的美式裝甲車
要知道,2019年,沙特軍費超過了670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中美。沙特士兵幾乎全身上下都使用美國的先進裝備,但沙特陸軍表現卻十分糟糕,經常被葉門胡塞武裝將戰線打入沙特本土。
所以說,光有裝備還不行,士兵戰鬥力、成熟的戰術都缺一不可。
都說美軍武裝到牙齒,美軍不止武裝到牙齒,而是一個立體系統化的戰爭機器。經過這麼多次現代戰爭的洗禮,美軍的戰鬥力也不是蓋的。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美軍被圍,漏洞百出,但在絕對武器力量的支援下,還能打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