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部低調的戰爭片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最後不得不放棄大銀幕,選擇登陸流媒體上線。失去了前期宣發,這部堪稱佳作的戰爭片少有人關注,但上線後,它憑藉不俗的成片質量,收穫了一致好評,它就是《前哨》(The Outpost)。
《前哨》根據一位記者的著作改編,有不少真實史料,這為影片的敘事和人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加上細膩呈現的戰爭場面,讓該片成為今年以來,軍事迷們最不能錯過的戰爭大片。
影片從編劇到演員都做到了「性價比」和高質量。「老爺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兒子斯科特·伊斯特伍德出演硬漢軍官,「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客串了一個重要角色。
故事講述了53名美國士兵抵抗400多名武裝份子的真實故事。整個故事最特別的部分在發生地。這場原本勝負早分的對戰,因為地形原因,變成了一場勢均力敵的殊死較量。
美軍為了控制和監視巴基斯坦地區的武裝部隊,在位於巴基斯坦邊境僅14英裡處的三處陡峭山脈底部建立了前哨基地。
基地四面都是高聳的山脈,敵方可以從高處隨時偷襲和發起攻擊。基地的士兵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塔利班武裝分子的襲擊,每個駐紮在這裡的士兵隨時遭遇生命威脅。
這個明顯「錯誤」的命令,因為上層的堅持,導致軍官和士兵不得不堅守易攻難守的前哨站。影片最後有長達半個小時的激烈對戰,幾十名士兵遭遇幾百名武裝部隊的突襲。對手從四面八方偷襲而來,有著精銳武裝的美軍士兵陷入了被群滅的危機。
為了堅守陣地,駐紮在基地的士兵運用了裝甲部隊扼守要地,然後利用迫擊炮攻擊高處,士兵堅守基地的關鍵位置,以此協同作戰,抵禦入侵。
一開始,敵方沒有迫擊炮和夜視鏡,裝備受限,加上奧蘭多·布魯姆飾演的軍官採取「懷柔政策」,軟硬兼施,成功遏制了當地市民和武裝人員的聯繫。
但因為上級的錯誤指揮,導致奧蘭多·布魯姆飾演的軍官意外身亡。基地陷入「群龍無首」的慌亂中,後面來了一位又一位軍官,但要不是被對方的陷阱捕殺,要不就是過於軟弱,被當地族領看低,最後在軍官交接空閒時,塔利班部隊聯合當地市民對基地發起了總攻。
沒有了軍官,軍銜最高的士兵臨時擔起重任,士兵遭遇突襲,多人被困、犧牲。裝甲部隊癱瘓,迫擊炮無法使用,美國大兵只能在基地展開遊擊戰,以少打多,陷入殘酷的「肉搏戰」。
《前哨》的戰爭場面非常真實,沒有所謂的「萬人敵」,每個士兵都弱點,會因為自己的失誤和莽撞付出慘痛的代價。
影片中,多種武器輪番登場,作戰時也極為強調戰術的使用,所以這部影片對於軍事迷來說絕對不容錯過,堪稱年度大爽片。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除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對於士兵內心的刻畫也非常細膩。人處於危機中,進退失據,生命朝夕不保,這些士兵為了完成使命,依然駐守於此。
表面上堅強樂觀,但總會在不經意間露出焦慮和擔憂。包括戰爭結束後,大難不死的士兵依然經歷著戰後創傷後遺症的折磨,需要很長時間的心理疏導才能重回正常的和平生活。
《前哨》體現了士兵的堅韌和人性的脆弱,同時也隱喻了美軍在塔利班武裝控制地區的戰術性「後撤」。美軍深入「敵方後營」,陷入了當地人民和塔利班武裝的雙重威脅。
這極為考驗美軍軍官的管理和分化能力。當地人民如果和塔利班武裝結盟,無疑會給美軍的防守任務帶來巨大壓力。而為了監視對方,居然把基地建立在如此不利於防守,甚至可以說是去送死的地方,都凸顯了美軍對於塔利班武裝控制能力的薄弱,以及長期戰爭的策略性失敗。
最後,駐紮在前哨基地的美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基地基本被毀,多名士兵陣亡,軍官犧牲。雖然戰爭取得勝利,但最終美軍還是選擇放棄基地。這相當於放棄了對於地區的控制,宣告全面失敗。
《前哨》的故事中有多重矛盾,戰爭的正義性、合理性,以及軍人對於命令的服從與人性生存欲的掙扎,還用兄弟情義,家人牽掛。
總體來說,《前哨》質量中規中矩,對於大片匱乏的當下,絕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