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慘烈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

2021-02-06 旗幟1944戶外君品

當影迷們覺得不可能有一部戰爭題材影片可以超越《拯救大兵瑞恩》《幸德勒的名單》時,梅爾吉布森一個從未失手的實力派巨星和導演,帶著他的澳洲分隊,將太平洋戰爭最為血腥慘烈的戰役之一衝繩島戰役以滿是人性的戴斯蒙德·多斯為主線,用血腥慘烈的真實感觀,拒絕3D技術,將一個遠比影片本身更傳奇且真實的故事呈現。

它能告訴我們電影不只是講故事的工具,也不單是諷刺社會的照妖鏡。與其故弄玄虛地燒腦,不如簡單真實用平鋪劇情去豐滿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用血腥戰場去烘託一個可以折返人性光輝的故事。旗幟五人組迫不及待的在0點首映這部由一向以寫實,粗暴剛烈著稱的導演梅爾吉布森,帶來了腎上腺素爆炸的《血戰鋼鋸嶺》。

在沒有觀影之前,我簡單的了解人物介紹,以為這可能是部滑鐵盧式的作品,但帶著對戰爭題材的熱衷,還是按時進入影院。


正如豆瓣影迷的說法"梅爾吉布森寶刀未老,你大爺還是你大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本以為所有特效都是後期製作,其實完全實拍,可以說該片又一次顛覆國人對特效的崇拜,全新的手法其實也可以全新的回歸,梅導為了營造殘酷的戰場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農場,感慨能「毀壞公物」到如此的境地,真是專業砸場三十載,從未更改" 。

本以為二戰題材再沒有當年的號召力,然而《血戰鋼鋸嶺》再次用強大的荷爾蒙拯救了電影市場。也不怪梅導如此真實的將大陣仗還原,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傷亡10萬人,美軍傷亡人數也高達7萬人,說是人間煉獄一點不為過。傳奇的戰場總有傳奇的人物凸顯,一生從未開過一槍,卻是美國最不可忽視的戰爭英雄,雖然是美國主旋律電影,但帶給我們的一樣是對人性的敬仰,在這場戰役中,日美雙方傷亡人數接近20萬,堪稱二戰中的地獄屠宰場。也是普通士兵的噩夢之地,但他卻拒絕帶武器上戰場。原因是因為他認為槍枝自帶罪惡屬性,一輩子都不想拿槍,這也可能一定程度的將美國公民的持槍理念調整。

這樣的行為自然被其他人視作懦弱與背叛,甚至還將他送上了軍事法庭。可二等兵多斯卻用無比強悍的意志力和行為證明了自己。沒用一發子彈,他卻在魔鬼煉獄衝繩島戰役中拯救了許多人。單在鋼鋸嶺一戰,他就拯救了75個人。這樣看似自殺的「愚蠢」行為,很快震動了整個軍隊。他從「懦夫"變成了真正的英雄。二戰結束後,他被杜魯門總統授予了美國國會榮譽勳章。他也是第一位獲得此勳章的「拒服兵役者」。

戴斯蒙德·多斯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軍醫,是一個體格瘦弱,性格內斂的男孩,卻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在一次戰鬥後,他說服了軍隊讓他穿著制服,但不帶武器,最終他被招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部。在衝繩戰役中,美軍在日軍自殺式衝鋒中潰敗,許多的傷兵來不及撤退,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其中包括幾個日本兵。

戴斯蒙德·多斯(Desmond Thomas Doss)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林奇堡市。他的父親威廉託馬斯·多斯(William Thomas Dos)是一名木匠,母親名叫Bertha E. (Oliver) Doss(伯莎(奧利弗),多斯)。

多斯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以及戀愛過程。只有把這些都交代清楚,一個人何以有那麼強烈的信仰根基,才能被人們所理解。多斯堅持不碰武器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個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影片從多斯的童年開始,講述了他與哥哥的兄弟之情,他父親的酗酒與家暴,以及他在童年時期的一場打鬥中,知道了暴力與死亡的關係。在成年之後,又在一次救人的經歷中,認識到了生命的重量。

緊接著,他就在醫院遇到了自己的摯愛,美麗的護士:Dorothy Schutte。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想做醫護人員的志向,並向女友索要相關的知識書籍,在哥哥參軍後,自己也決定加入戰地醫療隊。直到他發現自己被錯分部隊為止,導演用了大量的時間去塑造多斯的童年陰影,單純的兄弟情,以及同父親之間的隔膜等等。當多斯一個人在堅持信仰和體制抗爭時,家庭永遠是他背後的支柱,善解人意的未婚妻,重整旗鼓的父親,一向柔弱的母親,但每個人都是站在他那一方的,一家子虔誠的教徒,讓多斯最終得以堅持了自己的信仰。

1942年4月自願入伍。服役期間戴斯蒙德·多斯拒絕接受攜帶武器和在戰場上殺死敵人,在軍中被其他人視為異類和懦弱份子。戴斯蒙德·多斯嚴格信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堅信以基督教為信仰作為武器投入到戰鬥中去。因此,最終在臨近前往太平洋作戰前夕被分配到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戴斯蒙德·多斯從未有過任何殺死敵人的記錄榮譽,但在多次戰役中無任何武器的情況下救助多名傷亡士兵,使許多因無法救助而面臨死亡的士兵得以倖存。

戴斯蒙德·多斯在戰爭期間受傷過三次,在被確症為肺結核不久之後便在1946年退出服役離開部隊。他花了五年時間接受有關肺結核的治療。2006年,戴斯蒙德·多斯在家中逝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國家公墓 。

信仰是人類精神意義上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我們平衡物慾的工具。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更容易生存下來的信仰。而如果選擇偏離主流的信仰,我們為了捍衛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註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這條路也會變得坎坷崎嶇。

信仰似乎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有時候也沒有邏輯,甚至脫離主流價值觀,站在孤獨的邊緣,可能日後會指引更多的追隨,也正是這種不完全理性讓信仰成為了我們自由意志的證明。很多時候我們堅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剛好夠說服自己一個人而已。

所以戴斯蒙德·多斯並沒有成為向他人宣揚非暴力的聖人,也並不去阻止他人殺戮。「不殺」只是他給自己一個人定下的原則而已。這些信念讓我們成為了和別人不同的人,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確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隨著社會既定程序隨波逐流。我們身在社會中,特別是戰場這樣極端的環境,為了服從秩序,個人的信仰就變得難以捍衛。社會對每個人的行為有預設的期待,軍隊更是需要絕對服從的地方。過於縱容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導致社會運行的低效,這個道理誰都懂,不過多討論。 

但我仍相信社會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們寧願看到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卻稍顯離經叛道的信仰被溫柔以待,而不是每個人都道貌岸然地標榜一致的道德標準,內心深處卻各懷鬼胎。即使是偏離主流的個人信仰,仍然可以通過執行者的誠意和努力被主流社會認可。因為這種個人信仰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終的和平。

衝繩戰役是二戰中與西線諾曼第登陸戰同等慘烈,傷亡巨大,代號為「冰山行動」,是在琉球群島中衝繩本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為期82天的戰鬥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衝繩島戰役是二次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海上登陸戰役,徹底消滅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經過漫長的跳島戰役後,盟軍逐漸接近日本本土,並計劃利用衝繩這個距離日本本土僅340英裡的島嶼作為一個空中作戰基地,以實行戰略中進攻日本國土的計劃(代號沒落行動)。美國陸軍第10軍團的5個師,包括第7、第27、第77、第81和第96步兵師為陸地主要戰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和第6師提供在陸地上必要的支援。第2陸戰師則作為兩棲預備隊。進攻行動得到海軍、兩棲和戰術空中部隊的支援。

這場戰役在英文被稱為「Typhoon of Steel」,在日文被稱為「鐵暴雨」(鉄の雨,tetsu no ame)。這些代號代表戰鬥之激烈程度,火力之密度及盟軍參戰之戰艦及車輛的龐大數量。該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同時,數萬名當地平民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而在衝繩的戰鬥結束數星期後,美軍得以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最後導致日本投降。

從1945年3月18日美軍航母編隊襲擊九州開始,至1945年6月22日衝繩島戰鬥基本結束,共歷時九十六天,其中在衝繩島上的激烈戰鬥就有八十二天之久,日軍包括「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16艘水面艦艇和8艘潛艇被擊沉,約4200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日軍在衝繩島上除9000餘人被俘外,其餘約10萬餘人全部被殲,衝繩島的平民有7.5萬人死傷。

美軍有32艘艦船被擊沉,368艘被擊傷,其中有13艘航母、10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和67艘驅逐艦遭到重創,損失艦載機機763架,此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傷亡最大的戰役,因此英國首相邱吉爾認為衝繩戰役將以史詩般的戰鬥,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戰鬥而流傳後世。

鑑於在戰役中所付出的慘重傷亡,美軍沒有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美軍以如此巨大的代價,攻佔了衝繩群島,打開了日本本土的西南門戶,取得了進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基地,為在日本本土登陸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戰役期間美軍在衝繩群島諸島上建立起的航空基地網,進駐了大量的航空兵力,不僅可以有效地阻截日軍來襲的飛機,而且還可以起飛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心地帶,進一步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

衝繩島戰役此次戰役,日軍十萬守軍,面對美軍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和地面部隊,在近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持戰鬥三月有餘,顯示了日軍抗登陸能力之高,戰鬥意志之頑強,同時日軍所採取的戰術,也為劣勢軍隊組織有效的抗登陸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日軍主要憑藉坑道、天然巖洞和山地反斜面陣地,儘量削弱美軍的火力優勢,並積極開展近戰、夜戰,組織小部隊頻繁實施猛烈反擊,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雖然守備部隊和航空兵力在戰役中遭受了嚴重損失,但為本土防禦爭取到了寶貴的備戰時間,並使美軍深刻意識到對日本本土的登陸將遇到更加激烈和殘酷的戰鬥。

美軍在作戰中比較重視奪取戰區制空權和制海權,依靠其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在確實掌握了琉球群島的制空權、制海權,切斷對守軍各種支援,並對登陸部隊進行海空火力支援後,才實施登陸,為此,美軍以航母編隊和戰略空軍的B—29重轟炸機多次襲擊日本九州等地的日軍航空基地,由於日軍在九州地區建有很多機場,而且分布分散,加上防空火力的有力掩護,美軍的空襲一直未能將其徹底壓制,所以美軍的航母編隊只得長期停留在衝繩海域,充當登陸編隊的屏障,在日軍神風特攻隊的瘋狂攻擊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美軍比較成功的是戰役中的後勤保障工作,參戰部隊總數高達五十餘萬,所有這些部隊的物資供應,從飛機、大炮到炸藥和汽油,甚至衛生紙、可口可樂到冰淇淋和口香糖,一切都是經過太平洋從美國本土運來的,工作量驚人之龐大,其中運輸船隊功不可沒,他們冒著被日軍潛艇和飛機擊沉的危險,克服了潮溼炎熱的海域長途航行中的種種困難,將物資源源不斷送到前線,為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此外,美軍首先奪取慶良間列島,並將這個群島建設成後勤前進基地,為參戰艦艇提供就近的維修、補給和休整,也是非常明智而卓有成效的。衝繩戰役和前不久進行的硫黃島戰役,使美軍深深明白,如果要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將面對怎樣的瘋狂抵抗,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估計,日本本土登陸,美軍將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因此促使美國最終決定對日本使用剛研製成功的原子彈,以儘快結束戰爭。



相關焦點

  • 電影《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12月8日全國正式上映導演梅爾·吉勃遜《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自11月4日北美公映以來,這部講述二戰真實故事的影片就刷新了媒體、影評人對「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精靈王」雨果·維文等一票好萊塢巨星,共同成就了這部即將載入電影史冊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震撼的戰爭場面」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英雄戴斯蒙德·
  • 【新影】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 (2016)
    血戰鋼鋸嶺的劇情簡介 · · · · ·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衝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 飾),來自美國的維吉尼亞。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而應徵入伍。
  • 《血戰湘江》VS《血戰鋼鋸嶺》 國產戰爭片雄起就靠它了
    劃重點,這部能與《血戰鋼鋸嶺》抗衡,能為中國戰爭片洗白的好電影《血戰湘江》於6月30日上映啦。去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想必眾多影迷還在回味。觀眾對影片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飲歌  這部電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場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放任重試久違的新潮澎湃。
  • 血戰鋼鋸嶺:壯烈的戰爭寫實
    一向以寫實,粗暴陽剛著稱的導演梅爾吉布森,跨別十年眾望所歸給我們帶來了腎上腺素爆炸的《血戰鋼鋸嶺》。讓電影重新離開了大量的綠背景CGI技術。扎紮實實的拍到每一個爆炸,每一條血管被割掉後的噴張。實打實的爆炸和拍攝,最真實的展現二戰的人間煉獄。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 一部美國大片看戰爭本來的樣子
    半年後,被稱為美版抗日神劇的《血戰鋼鋸嶺》火了。很悲哀,我們要了解我們先輩的真實英雄事跡,居然只能去看這部美國大片。不過,還是要感謝《血戰鋼鋸嶺》,它幫我們抽了那些侮辱我們英雄的人渣,展示了二戰中日軍,頑固兇殘而又瘋狂狡猾的真實形象,這才是我們全面抗戰八年所面對的敵人。這是發生在1945年4月底到5月初的一次真實的陣地攻防戰。
  • 【血戰鋼鋸嶺】至今為止尺度最大的引進電影! 2016年最後一部必看五星大片
    它就是《血戰鋼鋸嶺》。該片是梅爾·吉勃遜繼《勇敢的心》消失十年後,再度執導戰爭大片,由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雨果·維文等主演,被美國媒體稱為梅爾·吉勃遜有史以來最血腥的作品。《血戰鋼鋸嶺》有大量炮火交加、子彈飛馳的炸裂鏡頭,也不乏人體被炸飛、焚燒等慘烈畫面,而這些「多數都是直接拍攝的真實效果」。
  • 【薦 片】電影《血戰鋼鋸嶺》
    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影評:《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導演梅爾·吉勃遜自1995年拍攝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以來「最出色的作品」,被認為是他「十年磨一劍」的偉大回歸之作。自2016年11月4日在北美公映以來, 以超高的票房和口碑橫掃全球, 被公認為「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真實、最為震撼的戰爭電影」, 再塑美國電影經典。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導演梅爾·吉勃遜自1995年拍攝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以來「最出色的作品」,被認為是他「十年磨一劍」的偉大回歸之作。自2016年11月4日在北美公映以來, 以超高的票房和口碑橫掃全球, 被公認為「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真實、最為震撼的戰爭電影」, 再塑美國電影經典。
  •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最讓我心潮澎湃的,是真實的神話和奇蹟
    最近,大家都被這部《血戰鋼鋸嶺》刷屏了。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堅持個人信仰,最終經允許不持槍上了戰場,作為一位醫療兵,他在煉獄般的鋼鋸嶺奇蹟地救出了75名戰友。相信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被這個血腥壯烈的故事燃爆了。
  • 新片.預告《血戰鋼鋸嶺》:真的猛士
    自2006年的《啟示錄》以來,梅爾·吉勃遜已經有10年沒有重執導筒了。但10年的光陰顯然並沒有消磨掉他的任何一丁點才華。在CG特效和PG分級泛濫的今天,《血戰鋼鋸嶺》與上個世紀的梅爾·吉普森戰爭片之間有著跨越時空般的一脈相承,似乎是在提醒我們:這才是真正的戰爭電影,這才是真正的戰爭。
  • 殺戮還是拯救:大片《血戰鋼鋸嶺》中的人物和戰爭
    2016年12月8日正是珍珠港事件爆發75周年,美國二戰影片《血戰鋼鋸嶺》中國首映日特意選在這天,這部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的戰爭巨片,無論是劇情,還是道具和畫面效果
  • 二戰電影推薦之血戰鋼鋸嶺,豆瓣評分8.7分
    本期的小宇品電影又和大家見面了,本期小宇將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 2016-12-08(中國大陸) / 2016-09-04(威尼斯電影節) / 2016-11-04(美國)片長: 139分鐘(中國大陸) / 140分鐘(美國)又名: 鋼鋸嶺 / 鋼鐵英雄(臺) / The Conscientious
  • 人造煉獄《血戰鋼鋸嶺》
    關於今年11月初,北美上映的這部新片《血戰鋼鋸嶺》觀眾口碑極佳,由闊別導筒十年的梅爾·吉勃遜再度擔當導演,這位拍出了《勇敢的心》的好萊塢導演,又一次證明了他對史詩類型電影的指導能力。(《血戰鋼鋸嶺》帶回了戰爭大片的震撼)今年梅爾·吉勃遜的回歸,似乎預示著傳統題材的電影,又有人回來扛大旗了。實打實的把戰爭場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遊刃有餘。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昨天晚上,方君觀看了《血戰鋼鋸嶺》的點映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 《血戰鋼鋸嶺》讓梅爾·吉勃遜成功翻身了
    不知有多少影迷留意到,吉布森上一部導演作品還是2006年的《啟示錄》,這位20年前憑藉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巨星,其實已經在好萊塢坐了十年「電影監牢」,他因酒後一句話,被好萊塢放逐十年。《血戰鋼鋸嶺》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好萊塢「二戰」題材電影,終於讓吉布森「出獄」了。
  • 另類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這部2016年上映的影片是由真實事件改編,並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影片劇照我心中的戰爭片經典《血戰鋼鋸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的另類之處。風語者》、某豆評分7.9的《珍珠島》、某豆評分8.4的《敦刻爾克》等等,包括今天介紹的《血戰鋼鋸嶺》某豆評分8.7。片子各有各的特點,有突出愛情的,有還原戰爭本身的,有刻畫某個人物的,而《血戰鋼鋸嶺》深刻的是突出戰爭中的「信仰」,一本《聖經》貫穿全劇。
  • ...細細的紅線|血戰鋼鋸嶺|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梅爾·吉勃遜|豆瓣
    《血戰鋼鋸嶺》:逆境下的信仰簡介:《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裡菲斯、文斯·沃恩主演。
  • 不容錯過的電影:《血戰鋼鋸嶺》
    文/高英昨天看了一部既感人至深又震撼靈魂的美國電影《血戰鋼鋸嶺》。應該說,這部電影的名字並不是很吸引我,因為片名體現的不過是慘烈的戰爭場景,幸好該片的評分很高,總算沒讓我一再錯過。這部頗具反戰意味的影片,源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二戰時期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參軍參戰經歷,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士兵,不僅訓練成績優秀,而且在戰場上反應敏捷——這些得益於他良好的體能和富有智慧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他不肯拿槍,堅持自己在戰場上要救人而非殺人,歷經波折才做成軍醫,並且獨自在鋼鋸嶺戰役中救了75名戰友,甚至還救了幾個敵人,既彰顯了醫者仁心,又創造了人間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