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培訓時,有位外縣教師問我,學校會為外地教師安排住宿嗎?是學校建了房子,還是租房?
我告訴他,肯定會安排住宿,要不然外地老師住哪?我就是一名外地老師,在現在的鄉鎮任教已有20多年了,一直都是學校安排住宿。
這20年來,在住宿方面,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變化,從住圖書室、實驗室,到辦公室,現在住上了教師周轉房,可謂是一次比一次好。
一、圖書室、實驗室作宿舍
20年前,我通過招聘考試,分配到現在的學校任教,那時學校基本上都是本地教師,住校的老師少,也沒有教師宿舍。
所以在上班第一天,我問其他老師,外地教師沒有宿舍,住哪?他們說幾個有可能安排給我住宿的地方:實驗室、廣播室、圖書室,甚至還說了門衛室;我說不可能吧!這都是學校的功能室,也堆滿了東西,怎麼住?
不過,第二天,我就從校長口中確認,我將暫住圖書室,一個只有10平方的小房間。
我找了兩個同事幫忙,將圖書櫃移到了一邊,因為還要在房間做飯,就留下一個放在中間當「屏風」,擋住床。打掃衛生後,擺好床,鋪上被子,然後在靠窗戶的一角,放上一張桌子,擺上煤氣灶,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屬於我的一個「小天地」,就布置好了。條件是簡陋,但當時確實沒有更好的安排,鄉下學校都這樣。
當時,最難受的是,吃住都在一間房,做飯的時候,整個房間都是油煙,衣服、被子上全是油。
二、住進了辦公室,也有了專門的廚房。
在圖書室住了幾年後,因為學校搬遷到新校區,一樓的幾間辦公室沒有啟用,就分給外地教師作宿舍。
因為是新辦公樓,所以住宿條件好多了,雖說還是水泥地面,但乾淨、整潔,房間也大,擺了床、放了辦公桌,還新買了個衣櫃,還空得很。
為了解決老師們的做飯問題,學校把門衛的一間房改成了廚房,從此之後,我的衣服和被子告別了油煙。
不過,和住在老學校的圖書室一樣,學校仍然沒有解決老師洗澡問題,沒有淋浴間,也沒有安裝熱水器,夏天還好,在衛生間衝個涼,空間大,還挺舒服的;可到了冬天,那真是難受,洗個澡得感一次冒,太冷了。
雖然條件依然艱苦,但相比以前已經改善了不少,學校還專門請了大師傅為老師做飯,真的是解決了老師的一大難題。
三、住上了專門的教師周轉房。
2016年,學校新建了食宿樓和教師周轉房,一共有十二間房,外地教師都住了進去,一人一間,還多了兩間。
現在條件是真的變好了,周轉房的房間裝了電風扇,地面還鋪了瓷磚,兩個衛生間都安裝了抽水馬桶,還有淋浴房裡裝了兩臺熱水器,冬天洗澡終於不再冷了。部分學校的教師周轉房更好,面積有40個平方,設計有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同時還為每戶配備一張床、一個電腦桌、幾把椅子,教師可以「拎包入住」。
外地教師最關心什麼?吃和住,解決了吃住,心就定了下來。
所以,建設教師周轉房意義重大,讓那些為改變農村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人民鄉村教師,都能有一個生活空間。
教師們工作累了、病了,可以有個房間躺一躺,歇一歇;放學下班了,有一席之地備課、批改學生作業,這是對生活所必須的最基本條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