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會鼓是壯族人民獨有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始於宋末元初,盛行於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驅鬼鎮妖、外襲警報、祈求吉祥。因敲起來氣勢磅礴、熱血沸騰,漸漸成了民間喜愛的一種娛樂活動,一直流傳至今。經過申報,2008年11月10日,壯鄉會鼓被列入廣西自治區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會鼓的起源:農耕文化下的藝術結晶
說到廣西壯族,人們通常會想到銅鼓,那是帝王鼓,那是貴族權利的象徵。而這裡說的會鼓,則是民間鼓,農耕文化的藝術結晶。早期在花山壁畫上,就有100多面鼓的符號。由此可見,早在上千年前,廣西就有鼓的使用了。
說到鼓,我們就不得不提壯族的一個神話人物「蛙神」了。古時候,壯族人民信奉蛙神,它是雷神之子,能通天象,為農民們求來甘露,使莊稼豐收,生活滋潤。每次祈福,農民們為了讓蛙神順利的將民意送達天庭,他們就在田間地頭擊鼓震天。以此,求得天應,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漸漸地,農民們形成了山頭與田間對歌的形式,並以鼓聲伴鑼與鈸助威。因為擊鼓對歌時,全村的村民都會集在一起,鄉間的鼓樂也集中到了一起,大伙兒就將會集時擊的鼓稱之為「會鼓」。它象徵著團結,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會鼓的工藝:黃牛對樟木,一拍即合的藝術
會鼓聲聲震天,氣勢恢弘,取決於它的製作工藝極致簡約又極其講究。製作會鼓的原材源是樟木和黃牛皮。樟木要粗壯,中間掏空。黃牛皮只取腋窩和肚皮上的皮。這樣做出來的鼓聲勢才夠震撼。會鼓須放在地上打,才能撼動山河,聲響震天。
一生所愛,代代相傳——非遺傳人陳猛儒的會鼓情節
說到會鼓工藝,就不得不提陳猛儒老師。他是會鼓匠藝的非遺傳承人。他的爺爺是製作會鼓的匠人,手藝傳給了陳爸爸,現在又將手藝傳給了他。時代更迭,伴隨著文創事業的興起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陳老師開始了對會鼓的創新和在製作上的改良。除了滿足各大演出場合的需要,更是湛入了兒童彩繪小會鼓工藝。讓娃娃們從小就認識會鼓,認識壯鄉的傳統瑰寶。在保證文化不斷流的同時,推進創新,傳播家鄉手工藝之美,讓非遺成為一種時尚。
鼓藝——聲傳千年的壯鄉精神
鼓聲陣陣,讓山河振奮,讓心血沸騰。它穿越千年,讓人們聽見壯族的熱情,聆聽壯鄉的故事,感受農耕文化下的藝術結晶。這是壯鄉人民的藝術精魂,更是壯美山河的律動之魅。來,鼓上一曲,為生活加把勁,來隨鼓聲起舞,跳出這個美好的時代。
好朋友當然相聚會鼓樓
會鼓樓,不僅有會鼓那麼簡單,還有好朋友,無論你從何而來,都是會鼓樓的好朋友。帶上故事,這兒有好酒,還有會鼓演奏,歡歌笑語,忘憂開懷。
地址:南寧市北湖北路嘉豐文創園會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