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械進化史:從刑場走向臥室。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如果以被美國中產階級奉為圭臬的Peloton高端跑步機為起點,穿越到幾個世紀以前,這種特殊器械的發明,源於監獄懲罰犯人的刑具。
從服刑工具,到社交談資,健身器械的進化史,是一部從刑場走向臥室的自我健身意識進化史。
即便在當代健身房和中產家庭,健身器械已經司空見慣。即便更多的器械正在被製造出來。但這種變革的本身,不只是器械便捷、實用性的提升,也是一部人類自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演進史。
■跑步機初期被用於監獄罪犯的勞動輸出
比如,拿破崙時期乃至蘇聯勞衛制,進行的器械操練,為的是「戰爭生存」,而在19世紀初的歐洲,更多牽引、懸掛器具的誕生,成為「治療工具」,緊接著「肌肉表演」健美文化興起,健身器械也開啟了「增肌減脂」的時代。
從表象來看,健身器械的變革背後,是「活下來」到「更健康」的意識轉變。
■牛津大學體育館
這場有關健身器械的變革,更是將健身作為生活方式的進化。
首先,「運動反人性」到「健身是風潮」的觀點正在發生變化。跑步機初期被用於監獄罪犯的勞動輸出、服從管理,卻最終成為了美國都市女性的時尚寵兒。
其次,健身目的從發展「攀爬跳躍」能力,轉向滿足「變美變壯」的需求,就如健身器械從露天場內的標槍、大型體育館中的吊環,向室內滾動按摩器和抗阻力器械發生變化。
伴隨器械變革的,還有人對健身的精神寄託。例如古希臘男子,會以裸體形式使用石塊、標槍健身,表達對神的致敬,相較而言,如今的Peloton單車用戶的寄託,在於社交社群。
健身器械的變革背後,是健身者意識的改變,更是場「健身即生活」的進化。
■從倉鼠籠獲得的健身器械靈感
健身器械演進三部曲
達成增肌減肥效果,是更多人購買槓鈴、跑步機的原因之一,但在數千年以前的原始時期,石塊、長矛是保障原始人類在不斷投擲後,獲得力量,得以生存的健身器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幫助「活下來」到「更健康」的變化,是健身器械在數千年來的變革。
以下將分為三個時期,來展開健身器械的變革。
■hasenheide turnplatz體育場
在第一時期,健身器械多出現於戰場操練,以提升普通民眾在戰爭時代的生存概率。
早在18世紀末拿破崙當政擴張時期,歐洲普魯士國就曾發起「振興普魯士運動」,建立hasenheide turnplatz體育場,來鍛鍊大眾身體素質,為戰鬥做儲備,在hasenheide turnplatz中就有滾木支撐的大型器械,用於攀爬、懸掛訓練。
甚至,繩梯、手榴彈等作為體育健身器材被使用,在中國沿用前蘇聯「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時出現,也詮釋了前蘇聯「體育為戰爭服務」的主旨。
■Gustav Zander的康復器械
當戰事不再頻繁,進入工業革命為代表的第二時期,健身器械是上層精英,用來「改善」身體病症的器具。
在放血和禁食療法風靡的19世紀歐洲,瑞典醫生Gustav Zander開創了機械療法,這種能實現牽拉、鬆動的「康復」器械,「久坐不動」而患有骨盆前傾、脊柱側彎的上層精英是主要用戶。
最重要的是,Gustav Zander提出了漸進式抗阻訓練的概念,並且設計了一系列包含彈簧、滑輪的抗阻力器械,其中就有在如今精品健身房常見的阻力單車、划船機等原型器械。
■Gustav Zander的康復器械
這些器械,在當時備受貴族精英歡迎,除了能實現身體強健,還因為主動健身,能區分於被動的體力勞動者。
而「抗阻」概念的提出,也給使用槓鈴、啞鈴,固定抗阻力器械的健美第三時期作了鋪墊。
伴隨抗阻器械被更多人了解,開設於巴黎的商業健身房Gymnase Trait建立抗阻訓練團操,訓練者在教練的帶領下,使用啞鈴、棒鈴完成相應課程套路,從某種程度上也讓更多人,接觸到門檻較高的自由重量器械健身。
■Nautilus抗阻設備
緊跟著,布滿了槓鈴啞鈴的Gold's Gym,被譽為「健美文化的裡程碑」,而Nautilus,推出的固定軌跡訓練器械,由於深受新手歡迎形成的最大化獲客,使他在短期內達到上億美元的銷售額。
此時,能實現更強壯更健康,成為用戶願意觸碰健身器械的原因所在,而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各器械製造商也開啟了商業化的探索,同時商業健身房也在引進不同抗阻、有氧器械,來面向不同用戶。
總的來看,健身器械完成了幫助獲得健康的轉變,但更深一層地來看,這也是一部健身者意識的進化史。
■早期商業健身房
健身器械的演進史,
也是一部健身意識進化史
健身意識發生了變化,首先在於看待健身器械的觀點,從「運動反人性」到「健身是風潮」的轉變。
舉例來說,在Peloton被放置在臥室之前,這其實是一種源於監獄,用來壓榨犯人的刑具。1818年英國監獄出現了名為tread-wheel的大型腳踏轉輪,犯人被迫輪班「健身」,以此提升監獄的勞動產量,並打壓罪犯躁動。
這種「被迫健身」的刑罰方式,也被英國醫學雜誌等,評論為「過於殘忍」,並被逐漸廢除。
■tread-wheel
但是,tread-wheel的跑步機運作模式卻在1913年後成為健身風潮,同時以「training-machine」的名稱獲得器材專利,而當有氧運動理論在1960年被提出後,以PaceMaster 600的為代表的家用跑步機健身成為趨勢。
換句話說,更多人願意「用健身刑具虐待自己」是這部進化史的第一部分。
■PaceMaster 600
另一方面,健身目的從提升運動表現,向增肌減脂的身體外觀作出變化。
hasenheide turnplatz作為早期的健身器械場,而用來提升攀爬、懸掛運動表現,以及戰場拼鬥、存活的能力,是人們參與的健身目的。
相反,為了達成速效減脂,一系列抖動機、滾壓器械、電刺激設備是90年代健身用戶鍾愛的項目,甚至也能類比,國內電商平臺較為火熱的「甩肉機、束腰帶」,以及興起的EMS電擊健身。
■通電減脂
而源於19世紀德國的「肌肉表演」定義了健美運動,通過槓鈴啞鈴塑造肌肉,引起了大眾對身體肌肉美的追求。
可以看到,伴隨器械的變革,更多人的健身意識中,出現了「外表美」的需求。
最後,與健身器械變革共同發生的,還有健身的精神寄託發生了變化。
國內的體育學刊,曾指出古希臘將健康上升為崇高,以身心二元論來解讀,進而形成較為濃重的宗教意味和「身心健康」的文化延伸。
在宗教意味的加持下,古希臘男性會選擇在裸體的狀態下用標槍、石塊進行訓練,來獲得身體強健,對神表示敬意,並以此將身體完美和心靈高尚加以聯繫。
相較而言,無論是基於單車來拓展「宗教信仰」的Pleloton,還是擺滿現代器械,被譽為「現代教堂」的Equinox,從本質上來看,都是為了建立健身愛好者們的社交社群。
■健身房名詞來源「gymnasium希臘體育場」
當代健身,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健身器械正變得更符合人體運動規律,健身器械的變革背後,是把健身作為「活下來」到「更健康」的意識轉變,更是將健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進化。
同樣以健身器械來舉例,更多的設備正在實現生活化趨勢。
比如,《健身環大冒險》的遊戲短期激勵、劇情起伏、遊戲交互,讓健身變得不那麼被「牴觸」,甚至相較健身房舉鐵跑步對「減脂增肌」的以年月計的長期激勵,回合制戰鬥的10-20分鐘通關從激勵角度來說可能更有效。
■《健身環大冒險》
同樣,東日本旅客鐵路公司,於近日推出了一款在東京山手線車內健身指南APP,名為「『TRAIN』ing」,乘車用戶可以與車內把手、自帶的公文包等工具,進行簡單的力量、柔韌訓練。
而健身和生活相融的這股趨勢,不再局限於健身器械,至少在健身房、運動服飾、健康飲食中都有所體現。
■TRIB3
首先在健身房這端,以TRIB3為代表的社交屬性強的健身工作室,正逐漸取代酒吧和咖啡廳等等,成為年輕人社交的第三空間。更直接的來說「It's Not Fitness. It's Life」,是Equinox的宣傳標語。
其次,運動服飾在全美服裝市場佔有率接近四分之一,背後也是健身生活方式的崛起。
華創商社在《維密的衰落與lululemon興起》一文中提到,lululemon代表的運動時尚能成功打開增量市場的原因在於運動認知的啟蒙、運動習慣的培育帶來的需求創造。
最後,更多人將有40億的高估值的元気森林,比作年輕人的「健康版」可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健身和生活緊密聯繫的體現。
回到主題,健身器械的變革標誌著健身意識向健康的轉變,但更重要的是,把健身作為生活方式的變化,在這背後或許也蘊藏了無窮機會。■ GYMSQUARE
-END-
歡迎給GymSquare精練公眾號
在文末右下角點擊「在看」
精練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
回復「開場」
加入GymSquare種子用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