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春 : 世界在發生深刻變化,各國必須要樹立全球視野

2020-12-22 中國網

12月5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智庫理論與實踐》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暨第六屆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出席「思想強國:未來五年的中國與世界」大會討論環節。以下整理了他的發言。


一、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沒有變


中國歷來秉持著天下大同的理念,和諧萬邦是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們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積澱的偉大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歸結起來就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居安思危、樂和知足、崇尚禮儀、百折不撓、和諧萬邦的文化精神。這些精神中最融合的兩個字就是「和」「合」。「和」是講我們要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合」是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是我們實現和諧的途徑,和合是我們的理想實現。這就是和諧萬邦的中國人的人文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先生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也載入了聯合國大會等重要的文件。萬隆會議進一步在這個原則基礎上發展出萬隆會議的十項原則,這也是中國為國際準則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世界歷史進程中一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於我們的理念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觀,新的合作觀,新的文明觀。新的發展觀在於它符合和平和發展的人類共同願望和崇高目標,為解放人類共同發展的難題作出了貢獻。新的合作觀在於有別於西方以自我為主的有霸權性的合作觀,是一個開放平等、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合作觀,為世界各國休戚與共指明了方向,新的文明觀為不同文明形態交流互鑑,實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回顧中國的歷史,我們的對外原則是一貫的。


二、世界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五百年前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蘇聯等全球大國都曾經提出過各類的國際設想,但是世界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設想而繁榮、和平,其根源在於他們秉持的是叢林法則。蓋亞那的奧爾特·羅德尼著的《歐洲如何使非洲欠發達》,這也是對西方發展觀的一種反映。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聯合國的建立就是為了能夠協調國際關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衝突來促進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儘管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和兩大政治集團對峙,造成了一定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超級霸權主義肆意橫行。當今時代正處在一個重大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應該說過去以美國微核心的西方主導秩序正在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的國家,集體的崛起發展,西方陣營內部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在發生著變化。所以對於更多的參與全球治理的改革,隨之而來大家都有了訴求。也正是這些因素,所以霸權主義受到制約,導致這些「拔羊毛」的政治體,單邊主義、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等開始逆流而上,包括新冠疫情期間個別國家把疫情的政治化,到處兜售謊言、挑撥離間,導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在某些方面牽制更加加深,一些地區的武裝衝突也在時而發生,所以形勢越來越複雜。


當今世界變化不是因為一國的發展所帶來的,而是世界集體性的發展帶來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疫情給了我們更大的啟示,世界各國必須要樹立全球的視野,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這樣才能把握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航向,來保證世界發展。


三、秉持人文交流理念促進和平發展


中國有句古話,叫「國之交給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講的是人文交流,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心和心的溝通,核心就是通過加強國家間、民眾間的心與心的交流來建立情感,在此基礎上來進一步實現知識和技術的交流,文化和精神的交流,全球治理理念經驗的交流,價值觀的交流。這樣的情況下,人文交流是一個雙向的,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質疑、擔憂、恐懼等等複雜因素的情況下,要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國際話語體系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十分迫切。


當前的話語體系是以西方為中心建立起來的,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如何能夠在這樣的語系裡發展中國特色的話語權和話語體系?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新的「十四五」規劃來臨,未來的五年對我們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當前話語體系是西方建立的,語言裡有很多是有殖民地語言、霸權主義語言的,所以在未來交流的過程中如何應用這些語言詞彙很好地表達我們的心願和我們的原則,這是未來我們面臨的挑戰。(責編:時暢)



相關焦點

  • 王毅:樹立共同體意識是必由之路,人類只有一個星球各國不可分割
    全球治理體系要由大家一起建設,不能沉迷本國優先,也不能唯我獨尊,要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推動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讓不同國家、階層、人群共享全球治理紅利。 維護國際法則秩序是重要基石。各國關係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規則加以協調。要恪守主權平等、不幹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抵制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 ...人才培養目標」篇—— 「全球視野」:「天大人」的時代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要著眼培養更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
  • 與時俱進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的放矢)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給國際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效推動國家間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勢在必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創新完善,讓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更好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有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順應國際大勢。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王文:處理中印關係要有全球視野和百年視野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周晶)近日,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危與機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為主題舉辦線上共商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會上分析了當前疫情對人類全球治理以及各國發展的影響。
  • 中美歐發生三件大事,國際社會發生深刻變化
    2020年眼看就要結束,與各國、各組織來講,重要的事情都該收收尾了,就算無法收尾,也該作階段性的總結了。環球時報12月13日消息,美國、歐洲、中國近期都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的事情肯定是繞不開川普,這位任期即將結束的大統領還不死心,但這次美國最高法院可能親自終結了川普的幻想。
  • 震撼,世界這幾天卻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國人還在歡喜過大年,一個很特殊的春節,雖然就地過年,很多地方依然氣氛濃鬱,影院更是一票難求。但世界這幾天,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確實是重大的變化,其中有些變化,有點出乎意料,將深刻地影響國際格局,以及中國的國家利益。至少四件事吧!第一件事,川普過關了。
  • 「碳中和」雄心下,全球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澳大利亞、俄羅斯、沙特等國「靠天賞飯」賣能源資源,比如「坐在礦車上」的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佔世界的一半,煤炭2019年出口3.96億噸;再比如「富得流油」的沙特,石油石化產業2019年生產總值2470億美元,佔GDP的31%。為實現「碳中和」,各國必然要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對習慣吃老本的資源輸出國來說,此舉相當於斷人財路。
  • 何毅亭在人民日報撰文: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具體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大變局的重要推動力量,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尤其是「東升西降」是大變局發展的主要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加劇大變局演進的催化劑,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是大變局的基本特徵。
  •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的中國...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必須培育世界胸懷,必須做出世界貢獻。
  • 全球抗疫合作中 如何培養大愛大德大情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嚴重衰退等全球性挑戰,各國應攜手共進。中國將同各國加強防疫合作,促進世界經濟穩定,推進全球治理,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歷來都是一種群體性行為,必須通過各國政府、社會和公民的有效行為來實現,其中公德教育不可或缺。
  • 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新時代——關於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新發展理念具有哪些科學內涵,將帶來怎樣的深刻變革?新發展理念在對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今天刊發的理論對話和大家手筆,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主持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
  • 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主張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守護地球家園,是人類共同責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衝擊世界經濟,再次提醒人們必須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綠色、包容、可持續發展。
  • 【旁觀】中國人還在歡喜過大年,世界這幾天卻發生了重大變化!
    但世界這幾天,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確實是重大的變化,其中有些變化,有點出乎意料,將深刻地影響國際格局,以及中國的國家利益。至少四件事吧!第一件事,川普過關了。美國世紀大戲,最終草草收場。疫情對跨國旅行是一場災難,但全球化的時代,世界不可能永遠隔絕。不排除這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全球旅行方式:持有接種疫苗的證書。誰先接種疫苗,誰就可能先行動自由。哪個國家最早完成全國疫苗接種,哪個國家就可望最早走出困境。以色列之所以採取行動,因為全國40%的人口已接種疫苗。
  • 美盟友向全球發出警告: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將來臨,各國必須警惕
    2020年對於全球來講,是極具挑戰性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全球投下一顆「重磅炸彈」,多國緊急拉響警報,開始了漫長的抗疫之路,全球各國都陷入了恐慌狀態,然而就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新一波的疫情捲土重來。
  • 中國國慶假期,世界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
    中國人還在歡度國慶假期,一個當成春節來過的長假,但世界這幾天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確實是重大的變化,其中有些變化,有點出乎意料,將深刻地影響國際格局,以及中國的國家利益。至少三件事吧!第一件事,印度歷史性的一天。
  • MH370悲劇再現,各國目光鎖定美國,這次必須要給一個解釋
    這就導致了各國目光隨後鎖定美國,這次必須要給一個解釋。而且由於最終的墜毀原因暫未可知,運營者印尼三佛齊航空恐怕也難辭其咎。  由於737客機一貫存在問題,各國目光因此鎖定美國,要求其這次必須要給一個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該型號飛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其實就一直存在一些毛病,它的改進型737MAX更是因為系統問題而被全球停飛許久。儘管舊機型很難有新機的毛病,但它原本就因為水平尾翼故障導致過多起空難,而且飛機本身複雜的零件導致原因也一直未知,直到一位飛行員成功迫降後才得以真相大白。
  • 大學時期所要樹立的正確戀愛觀
    如,在我國古代詩歌作品如《詩經》,中就有許多關於愛情,心理,思想的文章,而西方世界,則是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中,都有關於愛情的描寫。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生活的需要,各國逐漸增強了對戀愛心理學的研究,我國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
  • 黃奇帆:中國實施「零關稅」,會發生什麼變化?
    今天要講八個要點,大家只要記住我八句話,今天的報告內容就都在裡面了。 世界貿易格局深刻變化 三四十年前,國際貿易中有70%是成品的貿易。你這個國家把拖拉機賣給我,我這兒把工具機賣給你。總之,由一個國家做出來的產品,賣到另外一個國家去。
  • 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
  • 最新2020年全球海軍排名,中國被俄送上「世界第二」,疑不懷好意
    一般來說在每年的年末都會有軍事研究機構來公布當年各國軍事實力排名情況,不過也有一些軍事研究機構會在不定時公布每個國家軍隊情況。就比如說最近一段時間,俄羅斯就公布了世界各國海軍戰鬥力2020年排名情況,在這一份排名名單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國海軍排名發生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