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智庫理論與實踐》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暨第六屆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出席「思想強國:未來五年的中國與世界」大會討論環節。以下整理了他的發言。
一、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沒有變
中國歷來秉持著天下大同的理念,和諧萬邦是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我們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積澱的偉大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歸結起來就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居安思危、樂和知足、崇尚禮儀、百折不撓、和諧萬邦的文化精神。這些精神中最融合的兩個字就是「和」「合」。「和」是講我們要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合」是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是我們實現和諧的途徑,和合是我們的理想實現。這就是和諧萬邦的中國人的人文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先生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也載入了聯合國大會等重要的文件。萬隆會議進一步在這個原則基礎上發展出萬隆會議的十項原則,這也是中國為國際準則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世界歷史進程中一個劃時代的裡程碑。
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於我們的理念提出了一個新的發展觀,新的合作觀,新的文明觀。新的發展觀在於它符合和平和發展的人類共同願望和崇高目標,為解放人類共同發展的難題作出了貢獻。新的合作觀在於有別於西方以自我為主的有霸權性的合作觀,是一個開放平等、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合作觀,為世界各國休戚與共指明了方向,新的文明觀為不同文明形態交流互鑑,實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回顧中國的歷史,我們的對外原則是一貫的。
二、世界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五百年前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蘇聯等全球大國都曾經提出過各類的國際設想,但是世界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設想而繁榮、和平,其根源在於他們秉持的是叢林法則。蓋亞那的奧爾特·羅德尼著的《歐洲如何使非洲欠發達》,這也是對西方發展觀的一種反映。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聯合國的建立就是為了能夠協調國際關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解決地區衝突來促進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儘管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和兩大政治集團對峙,造成了一定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超級霸權主義肆意橫行。當今時代正處在一個重大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應該說過去以美國微核心的西方主導秩序正在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的國家,集體的崛起發展,西方陣營內部各國的經濟發展都在發生著變化。所以對於更多的參與全球治理的改革,隨之而來大家都有了訴求。也正是這些因素,所以霸權主義受到制約,導致這些「拔羊毛」的政治體,單邊主義、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等開始逆流而上,包括新冠疫情期間個別國家把疫情的政治化,到處兜售謊言、挑撥離間,導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在某些方面牽制更加加深,一些地區的武裝衝突也在時而發生,所以形勢越來越複雜。
當今世界變化不是因為一國的發展所帶來的,而是世界集體性的發展帶來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疫情給了我們更大的啟示,世界各國必須要樹立全球的視野,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這樣才能把握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航向,來保證世界發展。
三、秉持人文交流理念促進和平發展
中國有句古話,叫「國之交給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講的是人文交流,就是人和人的交流,心和心的溝通,核心就是通過加強國家間、民眾間的心與心的交流來建立情感,在此基礎上來進一步實現知識和技術的交流,文化和精神的交流,全球治理理念經驗的交流,價值觀的交流。這樣的情況下,人文交流是一個雙向的,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質疑、擔憂、恐懼等等複雜因素的情況下,要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國際話語體系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十分迫切。
當前的話語體系是以西方為中心建立起來的,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如何能夠在這樣的語系裡發展中國特色的話語權和話語體系?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新的「十四五」規劃來臨,未來的五年對我們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當前話語體系是西方建立的,語言裡有很多是有殖民地語言、霸權主義語言的,所以在未來交流的過程中如何應用這些語言詞彙很好地表達我們的心願和我們的原則,這是未來我們面臨的挑戰。(責編:時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