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來北京已有20餘年,從早期懷揣夢想,滿腔熱忱來京尋夢,到現在也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回想起從藝歷程,曾經也像千千萬萬個北漂族一樣,經歷過無數個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雖然,路途布滿曲折和艱辛,但也同樣充滿希望和驚喜。至今我們還在這條路上樂此不彼。
當今的世界,文化藝術呈現多元化和開放的姿態,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之間,有碰撞﹑有融合。各種形形色色的「架上藝術﹑當代藝術﹑視覺藝術,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等等」,不僅突破了原有的審美經驗,也一次次衝擊著人們的視覺和心理承受底線,很多人只能望而興嘆:「當代藝術越來越看不懂了……」
我們的作品主題大多都是以過去和現在「物」的形態,「以物寓人」「託物寓懷」來展現人文精神和社會現狀。不管今天是「叱吒風雲﹑指點江山」的風流人物,還是「平平庸庸﹑無所作為」的凡夫俗子,若干年後,那些被我們過去或今天,遺留下來的「物件」都將成為明天的昨天。 選擇「土與火」做為我們創作的主要媒介,它正好切合了作品的主題.土也是地球上有人類以來,最古老的創作元素.而它所歷經的「烈火熔焰」就像是核經歷「裂變」的過程,而裂變過程,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它是物質發生「質」的變化和飛躍,就像「鳳凰涅槃」獲得新生的過程。
藝術家應建立在嚴肅創作的基礎上,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滿足優秀,崇尚創新,追求卓越。這也是多年來,我們一直遵循的創作宗旨。進行有益的嘗試、不斷探索和創新,有繼承但不守舊﹑不獵奇求異﹑不投機討巧﹑不搞譁眾取寵。在追求藝術最本體語言的基礎上,「腳踏實地﹑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從題材、技法上吸收本土的精髓,為我所用,堅持走一條屬於自我的藝術創新之路。在藝術創作上,常有人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不是找一兩個所謂的文化符號,或者貼一個標籤,就成了民族的世界的。我認為,這是對文化藝術認識的謬誤和淺薄造成的。「藝術可以國際化,但不是被國際同化」沒有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理解,談何能做出振聾發聵﹑激蕩人心﹑而又發人深省的力作呢。我們的創作,重在挖掘和探索,從陶瓷﹑繪畫、金屬﹑木雕﹑石材以及數字多媒體等等藝術語言,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現狀,在藝術創作中尋求的最大表現空間。「做藝術就像是在挖井,挖多個井都不出水,說明井挖得不夠深,只要順著一口井一直挖下去,總會有水出來的。」所以,必須具備「一竿子插到底和不計成敗」的鑽研精神。
這些年,我們一直遵循一條嚴肅創作的方向,從中國傳統的經典建築,歷史遺蹟等入手。「古城﹑天壇﹑大宅門樓﹑古塔﹑沉船﹑各種老物件﹑廢舊軍鞋到老爺車﹑蒸汽機﹑東方紅拖拉機、飛機殘骸,至保時捷﹑法拉利跑車等等給予新的解讀和詮釋,著重對中國經典建築及文化有一個更好的梳理和體現。從過去遺留下來的「物件」到當下最時尚流行的「物品」,用一種將來時態,把歷史車輪歷經風雨,碾壓的滿目瘡痍和歲月軌跡呈現出來。由早期個體物品,到對當下社會現實和重大事件的批判﹑關注和思考,形成一條主要的脈絡。從視覺張力上產生極大反差,以期引申更多思考。也想把泥土語言的美,發揮到淋漓盡致。由極致的精細到「美輪美奐」;或由極為的粗獷到「土的掉渣」。如:《老物件》、《懷舊系列》,從軍裝上可以看到「汗跡斑斑」,軍鞋上能好像能聞到「鞋臭味」;《東方紅系列》,體現的是中國紅色政權成立之初,建設者戰天鬥地﹑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革命大無畏精神;《家園系列》,不僅看到了中國飽經苦難的歷史,更重要它凝聚了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想通過這些,呈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渾厚蒼潤﹑沉雄博大﹑大氣磅薄」的包容胸懷。
《問道—履程》是我們2006年開始創作的主題作品,到現在已10年了。鞋子又稱作肖像,從上個世紀到現在一百年曆程,不同時期不同鞋子的變化,揭示著時代烙印。計劃展覽108雙鞋子,又暗含好漢之意,每雙鞋子都承載著不同人的故事和記憶,透過每一雙鞋子,可以了解一個人。
鞋子所承載的人生歷程和生活經歷,因為這批鞋子作品大概呈現的是中國近一百年的歷史發展和變化,它們代表著中國一百年歷史的興衰榮辱和歲月曆程,從過去的三寸金蓮,虎頭鞋,到後來老棉靴、解放鞋、大頭鞋到今天各種時尚靚麗的鞋子,寓意「開拓進取,繼往開來」之意。使觀者對中國的歷史有更多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借用陶瓷媒介進行表現,有名貴高雅的品牌鞋、時尚靚麗的摩登鞋、漂亮可愛的兒童鞋,有充滿活力的運動鞋、旅遊鞋、還有布滿油漬汗汙工作鞋、勞保鞋、三寸金蓮戲、虎頭鞋等等。我們想通過塑造不同「鞋子」的形象,表現現代社會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也揭示了這一代人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而一雙雙不同形態的鞋子,更映射出這個時代的記憶與夢想……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的這一號召,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各個行業的熱議。過去中國製造的形象更多地體現在「量」上,如今強調的則是一種精益求精的追求,讓中國製造也擁有高品質的形象。以前提到「工匠」好多藝術家都很迴避的一個詞,似乎一夜之間「工匠」又成了很多人自我誇耀、標榜的「工具」。搞藝術確實要有匠人的敬業踏實、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有勇於創新、不斷進取的更高的藝術品質和精神追求,對職業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發展的所要承擔的義務。與時俱進,勇於探索,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去回報社會。
現在,我們兄弟,以一個藝術的參與者和實踐者的身份,行進在當今千百萬藝術從業者的大軍中。一直想把我們兄弟所作的作品,進行階段性的梳理和總結,但總覺得時機不夠成熟,有待繼續完善。時至今日,每到一個階段,總會有新的想法。
在此,我們要感謝這些年,很多老師﹑前輩和朋友給我們的幫助和鼓勵。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2019年於北京宋莊鈔氏兄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