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氏兄弟 | 藝術國際推薦藝術家

2021-02-14 藝術國際網

鈔氏兄弟(鈔子藝/鈔子偉),河南南陽人,職業藝術家。1992年畢業於南陽理工學院,先後在中央美院、清華美院學習。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同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

獲獎

第七屆全國陶瓷展「金獎」、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銀獎」、中國-東協國際商務區城市雕塑設計方案邀請賽「銀獎」、第二屆韓國國際陶瓷雙年展「銅獎」、中國第十九屆建築設計展「最佳陶藝創作獎」、抗日戰爭勝利55周年美術作品展「三等獎」、第七屆亞洲藝術節主體雕塑展「三等獎」第四屆韓國國際陶藝雙年展「評委會精品獎」、北京奧林匹克景觀雕塑國際巡迴展「優秀獎」、第三屆今日絲路國際美術邀請展「特別榮譽獎」、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雕塑,陶瓷)「一等獎」、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秀作品雙年展「創作新銳獎」等

個展

2012 「追憶」鈔氏兄弟作品展(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北京)

2011 「紅色經典」鈔氏兄弟作品展(B11美術館,北京)

2011 「裂·變」鈔氏兄弟藝術展(大未來畫廊,北京)

2005 「風雨滄桑憶門樓」鈔氏兄弟作品展(北京)

2004 「都市懷舊」鈔氏兄弟作品展(北京)

近期聯展

2017 「流動.FIOW」意中當代藝術交流展(義大利,維琴察)

2017 上上國際美術館十周年慶典邀請展(上上國際美術館,北京)

2016 第三屆今日絲路國際美術邀請展(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西安)

2016 共生共榮2016中國雕塑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北京)

2016 「推衍」中國當代陶藝學術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陶溪川美術館)

2016 「海納百川 壁立千仞」作為一種價值共同體的宋莊藝術精神溯源(東區藝術中心,北京)

2016 「重構的他者」宋莊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中山博覽中心,中山)

2016 中國·厄瓜多陶藝交流展(厄瓜多)

2016 「超導」國際當代陶瓷藝術學術邀請展(橋藝術空間,北京)

2016 觀瀾湖現代工藝五項展(深圳)

紀錄片《鈔氏兄弟-倔強的大神:土與火之歌》

《問道——108》即將告罄之時

文/鈔氏兄弟


自2007年開始做《問道——108》鞋子的作品至今,已經整整跨過十個年頭了。回望這批作品的創作歷程,感慨頗多,從搜集素材、整理資料,城市到農村、沿海到山區;我們一起工作、一起研究、夏天烈日當頭、冬天寒氣逼人,幾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室,從一點一滴的製作、實驗、畫釉、上彩、燒制到完成,真可謂是工程浩大。

之所以要做108雙鞋子,是因為「108」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封神榜》中封了108位神仙,《水滸傳》中排了108位好漢,北京雍和宮法輪殿內放的108部大藏經,古代建築也與108有不解之緣,比如北京天壇的最下層欄板有108塊。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敲108下,人聽了便可解除煩惱。所以108有普世的意思。

我們現在做的108雙鞋子,大概是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中國一百年的變化歷程。不同時期、不同鞋子的變化,伴隨著的是深深的時代烙印。每雙鞋子都承載著不同人的故事和記憶,通過每一雙鞋子,可以了解不同人的人生經歷。

老棉靴——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和履程,也承載著中國人數千年的文化傳承;繡花鞋——中國舊時代女性到新時代女性轉變的典型標誌;虎頭鞋——中國人人生履程的開始;還有名貴高雅的品牌鞋、時尚靚麗的摩登鞋、漂亮可愛的兒童鞋,充滿活力的運動鞋、解放鞋、旅遊鞋、大頭鞋,還有布滿油漬汗汙黃球鞋、勞保鞋、懶漢鞋、礦工鞋等等。

因為作品體量大、數量多,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和時間,所以必須想方設法把人工勞力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們的工作檯、雕塑架甚至凳子都裝上了輪子,可以隨時移動,裝窯的行車也都是自己設計的。因此朋友們戲稱我們不僅是藝術家,還是無所不能的發明家。

回想著這批作品創作過程,經常要面對各種挑戰,我家世代做陶,我們自小喜歡畫畫,經常和泥巴打交道,大學時學習雕塑。畢業後到中央美院學習深造,從1998年到2003年,有幸深得呂品昌老師的指導和教誨,對當代陶瓷雕塑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此更加沉迷陶瓷材料創作,多少年從來不曾懈怠,除了一些必要處理的事情,每天泡在工作室裡,處理泥土、作品塑型、配釉、畫彩到燒制都親力親為,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挑戰陶瓷技術的難度,一次次獲得新的創作靈感。深深地感受到,一旦駕馭這種材質,真的可以做到無所不能。

因為陶瓷材料的特殊性,加上我們做的是體量較大的作品,每件作品製作時間跨度又很長,對泥巴的要求很高,始終要保持柔軟,不能幹燥,春秋季還好說,到了冬天和夏天就要面對很多考驗。夏天再熱也不能吹電扇,因為有風泥巴容易乾燥,對塑形不利,所以要冒著酷暑、頭頂烈日幹活;冬天特別冷,很多工作又必須在戶外做。有初來工作室工作的成員,因為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最後選擇了離開。很多來參觀的朋友,看到我們一個個滿身泥土,滿頭大汗像農民工一樣幹活,不停感慨:原來藝術家就是這樣工作的。

現在我們工作室已經成立十幾年了,有的成員在這已經工作很多年了,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像家人一樣齊心協力、其樂融融。有些成員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歷練,在陶瓷方面都能獨擋一面。所以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天能做出這麼多作品,跟大家共同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所謂,「形而之上為之道,形而之下為之器」,「道」即精神、「器」即形體,我們希望做的不是鞋子,是108個活生生、有生命力的人。以物喻人,它們或志得意滿、或雍容華貴、或飽經滄桑、或勤勞樸實……

回望這批作品創作歷程,真的感慨頗多。在創作過程中,總時不時有很多問題擺在面前,等著去解決,每一件一米大的鞋子,重量都有一兩百斤。每一隻鞋子從打制泥板、塑造形體,一層層精雕細刻、拋光,到後期噴釉著色,至到最後乾燥,最終燒制完成都需要幾個月時間。單單做一兩雙還好說,一旦成年累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去做一樣事情的時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因為108雙鞋子,要涉及到不同的鞋子,也要用不同的陶泥,不同泥巴性能也不一樣,有些泥適合高溫、有些適合低溫、有的韌性好、有的可塑性強。顏色上也變化很大,這麼大的作品,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極高,在成型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問題,厚薄不勻、乾濕不均、專業技術不過硬,都會出問題。在中國傳統陶瓷上,有一個說法叫「七分做、三分燒」對我們來說,作品後期燒制顯得尤為重要,每一雙鞋都要燒三到四次,甚至於七八次。第一先低溫素燒,第二上釉高溫燒,第三要上化妝土燒制,第四需要繼續著色燒出豐富的變化和滄桑的效果,有的不滿意還要繼續畫釉入窯燒制,而每燒一次都增加一次損壞的機率。為了讓燒成作品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經常要反覆做實驗,每一窯都要做試片,並且嘗試把各種能燒的材料揉進作品裡。

只要實驗就可能會失敗、會有風險,所以對我們也不例外,每多燒一次,作品出問題的概率都會多一些,有可能將好端端的作品,幾個月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而且每燒一窯都需要兩天時間,特別是晚上,要幾個人輪番盯窯。降溫過程也很謹慎,因作品形態複雜、厚薄不均、像燒制玻璃一樣慢慢減溫,稍不留神作品就會斷裂。我們戲稱:這是在煉丹,每一件燒成的作品都是身經百練、百鍊成鋼。前期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不知燒壞了多少件作品。隨著經驗的積累,慢慢成品越來越多,心裡有無限的滿足感成就感。每次出窯,都會充滿期待,看到燒的好作品還會欣喜高興,就是作品燒壞,也不會像以前那麼糾結了。記得有一次一件作品已經燒了七次還是不滿意,於是繼續畫色燒制,我一個助手說:「老師,這件作品燒這麼多次還沒燒好,太不值了,還不如扔了算了」我告訴他們,「如果這件作品能燒十次,我可能就會把這件作品一直留在自己手裡了……」

要把物體做出一個人特徵和精神出來,確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同樣一雙鞋子,穿在不同人的腳上都會呈現讓不同的形態,怎樣去表現,都是創作中需要面對的課題。農民工、煤礦工、軍人、文藝工作者、學生、大款土豪等等穿的鞋子,都不一樣。令我們高興和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驗,作品燒的越來越好,越來越達到想要的效果。有一次,有一雙大頭鞋燒的非常好,真的像剛從滿是泥土的農田裡幹完活出來一樣,鞋上沾著滿滿的泥土。我一個學生看完對我說,「老師,這雙鞋太髒了,怎麼像踩上屎了一樣,太臭了……」

選擇了藝術,就等於選擇了孤獨。因為人要不斷超越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你往往會沉迷於自己的藝術王國裡,沒有時間消閒娛樂,很少陪家人和孩子,從世俗的角度,會一直面對質疑,面對著常人的不理解,但是我們所獲得的快樂和享受,也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

如今,這批作品創作已經進入第十個年頭,108雙鞋子已經完成大部分了,作品還在不斷完善和調整中,預計不會太久將全部完成,現在每天一邊創作,一邊燒制。我們時常在工作室的院子裡,轉轉看看已經燒成的作品,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激動,在這些作品上不知留下團隊多少心血和汗水,忍受了多少次的煎熬和折磨。單這批作品已經燒制上百窯了,一百窯,是一個人心智、意志、銳志的提升和磨練。

借用幾年前寫過的《十年論道》部分文字做為小結:

十年論道,百味人生。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得意忘象,漸入佳境。

擇一而終,必有大成。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不管在任何時候,經歷何種困難,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要勇於挑戰極限,以樂觀的心態去學會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年少時的夢想,多半幻想多於現實。大多像海市蜃樓一樣,總顯得虛無飄渺和脫離實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不在飄渺,也深知自己可以挑起更重的擔子。多年來的執著和堅持,使我們的心智更成熟,步履更穩健,意志更堅定。

總結多年從藝心得以作自勉:做藝術就像是修煉,要像對待宗教一樣虔誠。要經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忍受住流言蜚語。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人生不一定完美,但一定要精彩。人如作品、作品如人,是在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只有經歷「量」的積累,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只有經歷「泥」到「陶」的烈火考驗,才能華彩照人;只有經歷「裂∕變」的過程,才能釋放巨大能量;只有經歷「作繭自縛」到「破繭化蝶」,才能完成華麗蛻變;只有經歷「鳳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

曲而今,從藝道路,歷經風雨數十載。內心的超然淡定,早已多於塵世的浮華喧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吾將以豁達的心態、樂觀的精神、包容的胸懷,去俯瞰大地,面對藝術,笑看人生。

2017年於北京宋莊

『  鈔氏兄弟作品

《百年問道·舉步維艱》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舉步維艱》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舉步維艱》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舉步維艱》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舉步維艱》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夢想啟動》220X65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夢想啟動》220X65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夢想啟動》220X65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夢想啟動》220X65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夢想啟動》220X65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百年問道·太空逐夢》220X60X45cm,陶瓷雕塑,2014

挽救記憶——鈔子偉、鈔子藝的懷舊情結

文/陳培一


懷舊是人類固有的情結。漢代班固在《西都賦》中云:「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這種懷舊,來源於往事並不如煙的心緒。或是嘆於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造成的時過境遷,或是感嘆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人生磨難,或是留戀於生活記憶的美好曼妙,或是刻骨銘心的愛戀情思。懷舊的表現方式有多種,或賦詩、填詞,或為文、作畫,而鈔子偉、鈔子藝兄弟表現他們對生活的回憶,對歷史追憶的方式卻是用陶泥來捏塑。

鈔子偉、鈔子藝是孿生兄弟,河南南陽人,祖上是以燒制粗泥大缸為業的農民。鈔氏兄弟在「童孫未解供耕織」之時,就「也傍桑蔭學種瓜,」自小就與泥巴結下了情緣。長大後,又先後到南陽理工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深造,學會了當代雕塑的造型手段和現代陶藝的創作理念。

他們的創作衝動,起源於他們的夢想和夢想的陸續破滅。正如他們在創作自述中所說:「早在十幾年前的學生時代初到北京考察時,就曾經被皇城的輝煌博大氣勢,和頤和園、圓明園、國子監以及老城區的四合院建築所震撼。當時曾數天浸淫在老城區的大小街道上,常常流連忘返不能自拔,但當時就一直有一種怪怪的感覺,因為在我們印象裡那些所謂大大小小帶『門』的地名其實實物已經消失,而那一條條老的街道早已被淹沒在現代化繁華大街上了。皇城的威儀和古城的輝煌其實是蜷縮在這個不倫不類、不土不洋的『現代』都市裡。十幾年前,當我懷揣夢想來京學習生活再次目睹老四合院的拆遷,看著一條條胡同消失,看著皇城遺址和一個個殘垣斷壁,彷徨、失落、無助、無奈,一種撕裂心頭的悲愴感和責無旁貸的責任感促使自己拿起手中的刻刀。」1999年,鈔氏兄弟便在這種動機的支持下,開始了老門樓、老物件系列作品的創作。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機關部門是社會的中小單元,國家民族是社會的大單元。每個單元,不管大小,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是封閉的。這個封閉的單元,都有一個切斷或開通與外界交流的門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時代,對門有不同的理解,所造之門、所用之門也不盡相同。另外,門的功能不同,所處的方位不同,所使用的材料不同,所使用的建築形式不同,也會使門出現不同的表現特徵。故,門是一種文化的結果和現象,是人們自我封閉、隔離或相互隔離的手段,也是自我安慰、自我保護的武器。門第、門閥、門戶,成為了區別的指代。對於中國而言,北京城的正陽門甕城是中華民族六百多年來江山易幟、民族興衰的最好見證。鈔氏兄弟採用了近乎詼諧而又有些荒誕的手法,攝取了幾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鏡頭,組合了這個複雜的畫面。這種構圖方式,像中國傳統繪畫章法的透視散點,又像當代電影藝術的鏡頭組合與切換。城門洞裡,即將開進北平的解放軍與正要出巡的大清朝皇帝撞了個正著,把皇帝堵在了甕城裡,有「甕中捉鱉」之效。歡迎子弟兵進城的人群、旅遊觀光的人群、造反的紅衛兵、刀馬人物組成的奧運五環、外國的傳教士、巡城的清兵、車禍現場、閒逛的市民,不同的場景營造了一個亦真亦幻的藝術世界。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幾乎每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會給歷史遺產帶來厄運。正陽門的甕城和東西閘門拆除於中華民國建立後的1915年。永定門甕城,於1950年被拆除。1957年,永定門城樓、箭樓被拆除。1959年,天安門廣場的中華門被拆除。北上門、地安門也幾乎同時被拆除。1965年7月1日,北京開始修建地鐵。1969年10月1日,中國第一條地鐵通車。因此,而拆除崇文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等內城城門,並填蓋了護城河。上世紀90年代以後,大規模的舊城區改造工程使原本殘存不多的老四合院迅速銳減,到如今被做為一個文化符號被有限保留。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刺痛了鈔氏兄弟,在完成《大事記》的同時,他們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呈現覆巢狀態的作品,表現了在社會動蕩之下,古老文明的無奈與無助,被摧枯拉朽般地被摧毀的慘痛。如《紅色時代》、《墟》、《北方民居》、《老城門》等。他們用泥板成型的傳統技法,結合現代工藝,在陶土中加入了化妝土、色劑、化工原料,甚至還有食鹽、草木灰等原料,很好地表現了城門樓、門樓的質感和歷史滄桑感,凝結了過去的歷史片刻,試圖挽留住那些已經或即將消失的記憶,引起了人們對傳統遺產的關注。

鈔氏兄弟出生在十年文革的中期,降生在紅色的海洋之中,沐浴著紅色陽光,在紅色歌曲的伴隨中而長大。所以,「東方紅」就成了他們最深刻的記憶。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人民公社時代,「東方紅」拖拉機是農業機械化耕作的主要生產力代表,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標識,也是彼時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承載了彼時人們的希望與夢想。「東方紅」拖拉機是中國自己設計生產的大型機械工具,它宣告了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終結,也開闢了一個新的紀元。與「東方紅」拖拉機同時代出現的還有紅旗轎車、解放汽車、毛澤東號蒸汽機車等。鈔氏兄弟將這些東西稱之為「紅色機器。」它們都是那個戰天鬥地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標誌。當歷史發展到了今天,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紅色機器」隨著那個時代的終結而降溫了、冷卻了。有的被收進了博物館,有的被收藏進了人們的記憶,而大部分被時代所拋棄,被打入了冷宮,成為了一堆堆不屑一顧的廢鐵。如果說,鈔氏兄弟的「老門樓」系列作品是他們感性的衝動所為的話,那麼,這個「紅色機器」系列則是他們更多理性思考的結果。他們從這些「紅色機器」身上,解讀出了那個時代的國家命運,感悟到了那個時代的民族精神,體會到了那個時代的青春與浪漫,也品味到了那個時代的悲情與壯闊,更慨嘆於那個時代的無知與迷茫。他們用雙手重新「複製」了這些紅色機器,描繪了那些曾經的輝煌和此時不堪的破敗,希望以此喚醒當下更多的國人對那些已失去和消失的記憶的思考。前世不忘,後世之師。尊重歷史,尊重過去並不意味著守舊。抱殘,更無涉落後,而是更好地提醒當下的人們不要重蹈覆轍,要接受前人的教訓,不要再付出前人已經付出的慘重代價,不要讓悲劇重演。當我們面對鈔氏兄弟這些「紅色經典」之時,除了暗自讚嘆他們嫻熟的技巧,紮實的寫實功力之外,可能更感到一種震撼,被那些鏽蝕斑駁、蕭索冷落所凝結的慘澹與衰落所促動……

生活在北京的鈔氏兄弟,不僅發現、關注中國的當下社會問題,用作品表現反映了一些環境保護、交通災難、民生安全的「事件」,而且也留戀於昔日南陽的農村生活,創作了一些「老物件」,再現了他們過去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生活夥伴,在作品中注入了真摯的情感。如《老闆車》系列,《轆轤》、《老皮箱》、《老船》、《老灶臺》、《老物件》(軍帽、軍挎包、解放鞋、茶缸之類)等。這些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這些充溢著懷舊色彩的作品,拓展了當代藝術的表現空間,豐富了當代藝術的創作題材,創造了一種新的審美價值。當代藝術其實就是顛覆傳統,解析傳統,再造傳統,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大量使用,使其日趨光鮮華美,異彩紛呈。而鈔氏兄弟就在這個當代藝術大潮的挾裹之下,不為所動,用近乎返璞歸真、寫實再現的現實主義手法,用近乎文物修復的藝術標準,為當代藝術刷上了一筆重重的、苦澀的又有幾分自豪情愫的懷舊色彩,從而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藝術個性,也用一絲不苟、匠心獨特的嚴謹認真創造了自己的藝術樣式。

「記憶承載觀念」是鈔氏兄弟多年的藝術追求,他們「不刻意地去粉飾華麗的外衣,做一個虔誠的藝術殉道者,默默的,也用最樸素、最誠懇、最真實的語言來表達對自己作品的注釋……」

2010年

註:陳培一 ,雕塑雜誌社副主編。


『  鈔氏兄弟作品

《中國風小鞋》陶瓷雕塑,2017

《中國風小鞋》陶瓷雕塑,2017

《中國風小鞋》陶瓷雕塑,2017

《虎頭靴》陶瓷雕塑

《履程》105X100X48cm,陶,2016

《履程》103X100X45cm,陶,2016

《履程》陶,2016

《履程》陶,2016

《肖像》陶,2016

《肖像》陶,2016

《肖像》陶,2016

《青春記憶》55X60X25cm,陶,2013

《歲月》82X48X115cm,陶,2010

《昨天》陶,2009

《昨天·今天》125X65X73cm,陶瓷雕塑,2009

《十年》125X105X58cm,綜合材料,2008

《東方紅》裝置,350X350X55cm,陶瓷雕塑,2007

《東方紅》裝置,800X450X60cm,陶瓷雕塑,2007

《東方紅》裝置(局部),陶瓷雕塑,2007

《大世紀》280X190X60cm,陶瓷雕塑,2007

《大世紀》(局部),陶瓷雕塑,2007

《大世紀》(局部),陶瓷雕塑,2007

《大世紀》(局部),陶瓷雕塑,2007

《大世紀》(局部),陶瓷雕塑,2007

《東方紅》150X90X80cm,陶瓷雕塑,2006

《毛澤東號》580X75X140cm,綜合材料,2006

《東方紅D-NO.1》93X140X80cm,陶,2005

《東方紅》150X87X100cm,陶,2004

《人民》450X200X240cm,陶

《人民》450X200X240cm,陶

·       END       ·


擴展閱讀

藝術國際推薦藝術家 | 楊文萍 |  張伯淳 | 李玉端 | 楊鴻 | 純子 | 沈敬東 | 蘇謝偉 | 李洪波 | 陳亞峰 | 邱光平 | 塗曦 | 陳慶慶 | 張向明 | 孫初 | 何唯娜

藝術國際網 http://www.artintern.net
藝術推廣 展覽策劃 圖書出版 藝術國際美術館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投稿:art@artintern.net  電話:010-84505303

相關焦點

  • 鈔氏兄弟——鈔子藝 鈔子偉作品欣賞
    藝術家應建立在嚴肅創作的基礎上,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滿足優秀,崇尚創新,追求卓越。這也是多年來,我們一直遵循的創作宗旨。進行有益的嘗試、不斷探索和創新,有繼承但不守舊﹑不獵奇求異﹑不投機討巧﹑不搞譁眾取寵。在追求藝術最本體語言的基礎上,「腳踏實地﹑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從題材、技法上吸收本土的精髓,為我所用,堅持走一條屬於自我的藝術創新之路。
  • 創真藝術推薦藝術家 || 李春雷
    創真藝術 Weixin ID gh_2d4c29ec03d8
  • 國際藝術家 | Takato Yamamoto
    (END)🔗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閱讀:山語藝普|怎樣寫好你的藝術簡歷和展覽簡歷展覽回放|【她藝術·卸妝時代】當代女性藝術展國際藝術家| Felice Varini正面空間|走進女性藝術家工作室國際藝術家 | Gert & Uwe Tobias國際藝術家 |   Kim Dorland正面觀展|安尼施·卡普爾山語藝普|藝術的層次差別與收藏國際藝術家 | Kati Verebics主編:雅文
  • 權威支持——世界文飾藝術家明星頒獎盛典•PRADO國際文飾藝術家大賽
    世界文飾藝術家明星頒獎盛典·PRADO國際文飾藝術家大賽2016年3月4日-7日,將在中國廣州隆重啟動,此次國際賽事是由世界歐盟組織文飾專業聯盟商會
  • 徐冰為它作序國際藝術家為它授權《星體藝術史》全國首發
    活動通過投射繪畫、書籍內容分享,「用藝術看懂你的靈魂」。多位知名藝術家、媒體人蒞臨,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朱劍辰Jansword Zhu(筆名:劍辰)用星體角度、從34個通俗的藝術問題出發、拋開無聊難懂的「藝術流派」說,為藝術家、藝術愛好者重新建構了看藝術的視角。活動現場,他以金星和火星在東西方的形象切入,讓現場觀眾了解本書是如何用「星體」的抽象特質串聯起藝術史作品的。
  • 18個國家、82位國際當代藝術家作品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開幕嘉賓合影12月19日,18個國家、82位國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冬至歲末之際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亮相,此次展覽的藝術收藏家程昕東先生與現場大使、清華大學領導「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法國大使館的重要合作夥伴,曾舉辦過一系列極具影響力的展覽。而今天讓我們歡聚一堂的展覽更具有多重特殊含義。首先它不僅代表藝術的國際視野,展出了來自18個國家百餘名藝術家的作品,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展見證了法中文化交流的美好歷史,它源自於我的朋友程昕東先生對藝術的滿腔熱情及與法國結下的不解之緣。
  • 海花島國際藝術邀請展將啟!23國藝術家共話「世紀·浪潮」
    12月22日,「世紀·浪潮——2020海花島國際藝術邀請展」首次媒體見面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南都記者在會上獲悉,該展覽為海花島博物館開館展,將於2021年2月8日對外預展,並擬於2021年5月舉辦相關開幕式及學術活動。
  • 藝術學院師生在2020德國波恩國際音樂比賽「藝術家大獎賽」喜獲佳績
    近日,藝術學院青年教師孫天、王碩、董樂晨以及學生孫佳雨、宋子昕、馬晟睿、王文富在剛剛結束的德國波恩「藝術家大獎賽」(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 Bonn「Grand Prize Virtuoso」)中獲獎。孫天老師獲鋼琴組一等獎,王碩老師獲弦樂組一等獎,董樂晨老師獲管樂組一等獎。
  • 米奇融入藝術作品 APPortfolio迪士尼聯名藝術家限量款釋出
    APPortfolio齊集近年國際頂尖藝術家陣容,策劃以迪士尼經典角色為創作靈感的「POP INFINITY」系列式藝術項目。項目更與K11 MUSEA合辦打造採用全景全景虛擬體驗呈現的「POP INFINITY Art Collectibles」,以全新概念改變傳統藝術收藏模式。
  • 2020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登場
    第27屆2020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於10月23日至26日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隆重登場!ART TAIPEI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自1992年開辦,27年來沒有中斷過,今年在困難中如期舉行,以《登峰 造極》為主題,10大亮點也展現出這個歷經27年,不斷刷新品牌價值的資深博覽會對於亞洲藝術場域的展望與企圖。博覽會十大亮點一、彼邦 吾鄉— 東南亞戰後留臺藝術家特展。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1964 出生於內蒙古 1992 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現居北京和深圳,獨立藝術家>2019 東太行·藝術季, 東太行,武安,中國 2019 抽相·悸動抽象藝術展,東視聖軒美術館,北京,中國 2019 獨立精神當代藝術展,藝諾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9 長城國際當代藝術日,金山嶺長城,北京,中國 2019 「花橋國際」當代藝術展,花橋美術館
  • 國際藝術雙年展給新疆藝術帶來什麼
    6月25日,在新疆國際會展中心首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現場,一名觀眾正在欣賞新疆籍藝術家徐唯辛的布面油畫作品  作為新疆的又一個文化品牌,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顯然已成為藝術家和市民的藝術狂歡盛宴。  雙年展的成功舉辦,不可避免地會與城市、地區、國家發生關係,它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的文化生態,發展面貌,而且可以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地區的橋梁。
  • 開一間藝術銀行 讓公共空間變為藝術家的生活畫廊
    川流不息的四大國際機場,出境櫃檯旁的白色牆面,出現亮眼的國內藝術家創作,旅客進入臺灣的公共場所,可以感受臺灣藝術家的旺盛創作能量。總統府的展出場地宛若一座小型藝廊,成為國內外訪賓注目欣賞的焦點。  藝術銀行是臺灣文化部積極推動的視覺藝術產業振興方案,秉持「美麗的環境空間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的理念,自2013年起將加拿大、澳洲行之有年的藝術品租賃模式引進臺灣,推動「藝術銀行」項目計劃,以持續透過藝術作品廣泛的選購及租賃流通,為社會注入生活美學,讓公共空間成為臺灣藝術家的生活畫廊,達到全民美學推廣,提升國人藝術涵養的目標。
  • 宋春巖參加義大利羅馬「國際藝術精品展」授予"國際藝術形象大使...
    宋春巖參加義大利羅馬「國際藝術精品展」授予"國際藝術形象大使"榮譽稱號
  • 泓翰蒼夜推薦藝術家【宣琛昊】
    >展覽2004年 《土地》大型雕塑展 青年組一等獎 (上海城市雕塑中心)2007年 「日常影像」攝影 優秀獎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2010年 自我控訴——青年藝術家實驗展 (草場地藝術區•ART HOUSE)2011年 「懸」 當代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上海696 311空上海)2011年 上海小幅油畫展 (
  • Soul攜手國際知名藝術家,打造靈魂奇境藝術展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社交軟體Soul攜手國際知名藝術家,圍繞「人類的靈魂終將共振」主題,打造了一場《星球漫遊計劃·靈魂奇境藝術展》。本次展出的數字互動裝置,均出自國際知名藝術家之手。置身展覽,觀眾不僅能獲得極佳的視覺享受,還能獲得精神需求上的滿足。
  • 白氏兄弟上海呈現精品力作 陶瓷藝術展現從傳承走向創新的動人旅程
    出生於江西景德鎮的白氏兄弟從小耳濡目染,對於陶瓷有著天生的偏愛。他們從傳統陶瓷入手,不懈創新,銳意突破,創造了當代陶瓷的獨特審美。據悉,他們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IAC會員,是當代陶瓷藝術界的領軍者。  白磊從景德鎮陶瓷學院起步,後到日本研修,曾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藝術室主任、總工藝美術師,現為蘇州大學教授。
  • 施坦威福利 | 2018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外國專家局等單位的支持下,「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已成功舉辦四屆。施坦威全程助力2018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藝術周活動所用鋼琴均為施坦威及其家族系列鋼琴。作為亞洲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全施坦威國際音樂節的「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活動將於2018年7月15日-7月21日在上海舉行。
  • 2018藝術深圳:國際範越來越足了!
    我的夢想是做一家立足於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定位為「國際視野、個案研究、實驗未來」,學術性、實驗性的畫廊.我的使命感是希望讓更多的深圳人接觸並喚醒對當代藝術的喜愛,開始消費藝術,收藏藝術。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藝術家最好的時代,我願投身進入,近距離感受這個時代的魅力,見證這些偉大作品的誕生.所以,我的KennaXu畫廊今年要開了。
  • OBITION藝術空間與Li Tang藝術推出聯合國際藝術展
    OBITION(韓國首爾)與Li Tang(美國紐約)共同推出聯合國際藝術邀請展Analog to Digital (從模擬到數字轉換)。此次展覽將探討電子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藝術形式在不同科技以及新材料的語境下所呈現的不同表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