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第四章 炎帝之謎
第二節 蚩尤就是赤帝
解決了上述第一個問題,炎帝和神農不沾邊。就開始解決第二個問題。
炎帝和蚩尤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人?這件事史學家也是吵了很久。有一種說法認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丁山、呂思勉等人都持此觀點。
炎帝塑像
五種說法
漢代的賈誼語出驚人,不僅把炎帝蚩尤當成一人,還把炎帝變成了黃帝的弟弟,不知道他咋做的基因測序,扶牆佩服!怪不得神神鬼鬼的!(《新書.益壤》載:「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又《制不定》說:「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黃帝而以困。」)
比賈誼晚五十年的桑弘羊,出版了著名的《鹽鐵論》,則有不同意見。「黃帝戰涿鹿,殺二嗥及蚩尤。」好嘛!厲害了,我的黃帝,把太昊、少昊、蚩尤一鍋燴了,可見,在漢武帝時期,對於炎黃蚩尤的認識,比我們強不到任何地方!
另一種說法是,蚩尤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被黃帝打敗了,他不服,起兵報仇,結果被黃帝殺了。如南宋羅泌《路史·後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後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 這大概是被金兵滅國移情作用的緣故吧。
第三種說法,炎帝本來在中土掌權(當然是胡扯,那時的中土本來就不可能是大一統政權),後來蚩尤勢大,把炎帝老兒驅逐走了,他去向黃帝求援,終於打敗了蚩尤。再後來,炎黃兩部族重新發生權力鬥爭,阪泉戰後炎帝戰敗。《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第四種說法,炎黃本為同父異母兄弟。《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上述每種說法經過了千年的辯論,到現在還是一堆亂帳,咱也就不論了。第五種說法,史記五帝本紀取自大戴禮記、國語、春秋,他的著述基調基本上從這幾部書原文取過來,不加甄別。
我們先看原文吧。《大戴禮記》——孔 子 曰 : 「 黃 帝 , 少 典 之 子 也 , 軒 轅 。 生 而 神 靈 , 弱 而 能 言 , 幼 而 慧 齊 , 長 而 敦 敏 , 成 而 聰 明 。 治 五 氣 , 設 五 量 , 撫 萬 民 , 度 四 方 ; 教 熊 羆 貔 豹 虎 , 以 與 赤 帝 戰 於 版 泉 之 野 , 三 戰 然 後 得 行 其 志 。
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說的話,分量夠重吧!作為聖人的孔子,在學生宰予詢問五帝的事情時,還特麼很神秘,老是問弟子你為啥問這,搞到好像徒弟問到天機,然後才把這些答案公布。但是他老人家說了黃帝與赤帝大戰阪泉,蚩尤與炎帝毛都不見一個!!
史記怎麼抄作業的呢?《史記.五帝本紀》——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如前所述,五帝本紀最為史家詬病。神農氏之後軒轅興起,四處徵伐,蚩尤很強大搞不定,看起來是這麼個意思。突然來個炎帝侵凌諸侯?然後黃帝精心練兵積累民心,與炎帝大戰,戰了三回才成功?炎帝你是砸場子的嗎?司馬遷這是幾個意思?得志(這個意思後文再說)以後,蚩尤又作亂,黃帝率領諸侯擒殺了蚩尤,取代神農氏繼承大統,當上天子。那麼炎帝呢?炎黃聯合治國呢?完全沒有蹤影!
上述五種說法,基本都不靠譜,以第三種說法流傳最為久遠,後世改編為炎黃先對戰,黃帝徵服炎帝之後聯合擊敗蚩尤。然而缺乏上古典籍的佐證。
如果真有一個叫蚩尤的霸主和黃帝大戰,孔子的論語、左傳和國語沒有理由不說。但是偏偏就沒有,國語裡楚語只提到,「九黎,蚩尤之徒也」。說九黎部族乃蚩尤的傳人。(什麼原因?後文再述)
蚩尤是赤帝
如前,第三章考證的蚩尤黃帝大戰,阪泉涿鹿之混亂,可能最合理的解釋是:蚩尤與黃帝氏族多次大戰,涿鹿大戰,阪泉也大戰。阪泉是蚩尤老巢,黃帝獲取涿鹿勝利後,必須攻擊敵方老巢才能取得決勝。
蚩尤塑像
傳說蚩尤死後,屍體在戰爭發生地被肢解,山西運城因此被稱為解州。「解州(運城古名)鹽澤,滷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沈括《夢溪筆談》)運城今仍存解池,古稱阪泉。山西太原民間至今流傳蚩尤戲,以牛角相抵,祭祀不用牛頭,這說明,蚩尤在山西影響非常雄厚悠久,至今仍未能湮沒,除了作過蚩尤多年的老巢,別無他解。
綜合上述及大戴禮記,蚩尤應當就是赤帝!當時有白帝(少昊)、赤帝,與黃帝才能對應。
而炎帝的問題怎麼解決?其實很簡單,古時中國可不像現在是大一統天下,更不會有司馬遷所說的天子。每個氏族統治區域不會過大,只能覆蓋周邊一帶,能佔據一個省範圍,就是絕對的超級大集團!周圍的氏族臣服納貢就算稱霸了,再遠一點的氏族可就管不著了。蚩尤強勢進入山西境內,炎帝原本盤踞在陝西、山西交界一帶,因此最可能先與蚩尤氏族有交集,被逐出山西——對應被蚩尤打敗向黃帝求援的傳說。
這三大氏族的爭鬥,司馬遷為什麼不照搬逸周書的解釋,因為對不上號——逸周書說:「蚩尤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從史書、古代傳說以及本文論述中,炎帝的勢力範圍從未到達過河北,不可能到河北張家口與蚩尤爭鬥。
爭戰焦點——阪泉之野
比較有意思的是,三大氏族爭奪的焦點最後都集中在阪泉(莆坂)之野,《逸周書·嘗麥解》、大戴禮記包括史記,都說到了此處!
阪泉之野,跨過風陵渡,進入山西境內的莆坂界,就是蚩尤先生的勢力範圍了。這裡是什麼地方呢?也就是運城永濟片區。擴大外延,便是整個冀州。所以《逸周書·嘗麥解》說殺蚩尤於中冀(上黨),另一說,肢解蚩尤屍體於解池(運城鹽池澤)從理論上解釋是沒錯的。告訴大家:冀州在上古指流貫山西與山東河北的黃河間區域,非特指河北。
黃河文明的核心地區
以地形及出產資源而言,擁有冀州的蚩尤氏族明顯比炎黃兩家要強大得多。西南為黃河環抱,黃河大幾字型最後一筆,即從風陵渡延伸向東浩浩蕩蕩而去。蚩尤集團在西邊憑藉黃河扼住風陵渡及河津渡口,核心統治圈(運城臨汾)有汾河、沁河環繞,北倚呂梁山太嶽山,東靠太行山脈,南有中條山屏障,怪不得日本人都打不進來!蚩尤先生真是會找地方,坐擁天險!還擁有豐富的銅鐵鹽資源,後來的堯定都平陽(臨汾)也在這個圈圈裡,無怪乎北方漢人個個言稱老家出自洪洞縣(屬臨汾市),絕非浪得虛名。
炎帝集團沿渭河以南群居,雖有秦嶺護衛,潼關天險,但無論地理位置還是出產資源,均比蚩尤集團弱了很多。
黃帝徵討渭河文明一路向東 :由天水至潼關
至於黃帝,發源地不詳(後文再述),傳說中已知的兩條路徑,甘肅天水以及陝西黃陵,出產及水資源均不豐富,勢必要擠佔下遊豐富資源,當面之敵必是渭水沿岸的炎帝集團。地圖上很清晰,從天水到寶雞、長安、渭南,是順流而下;從黃陵到渭南,從北南下更為便捷。
在當時,只有赤帝氏族堪比黃帝氏族的對手,《太平御覽.龍魚河圖》:「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而炎帝氏族為農耕集團,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三色均為黃帝、赤帝、炎帝重要據點
軍事實力勝過炎帝集團的黃帝集團,(「黃帝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從軍事可能以及地理位置,首先應該是在陝西境內降服了炎帝集團。長安向東不過150公裡就是潼關天險。邁過潼關,就是風陵渡,河對岸便是獨佔銅鐵鹽戰略資源的富饒阪泉。
得勝之後的黃帝炎帝聯合兵團,與獨佔冀州的蚩尤集團發生衝突。可能經過數十次大戰,而決勝戰役,一定是在山西阪泉(蒲坂)之野。至於是由西而東從陝西渡河而擊,還是從北部河津南下,不太重要(第三章第三節有詳細論述)。
三家氏族大戰唯一的結果是,黃帝(炎帝)集團戰勝蚩尤之後,即以阪泉(附近)為勢力核心。黃帝陵在河南靈寶(與山西運城接界),都城在靈寶亦可證實,後世流傳下來黃帝集團的核心圈便是在陝豫晉這個三省交匯處。黃河這塊大幾字處的最後一筆,崇山大河包裹中的板蕩之地(莆坂靈寶),便是古老華夏(黃河)文明的發端。自潼關以東,黃河如同幾字的最後一筆,粗獷奔放飛揚跳達,浩浩蕩蕩,東流千載,綿延不絕。
所以,司馬遷經過認真的思量和考證,黃帝徵服黃河文明,先從渭河炎帝集團下手,然後勢力擴張,再挑戰最強大的蚩尤(赤帝)氏族。但是引用史料時,又把對赤帝氏族做的精心準備挪到了炎帝身上。(司馬遷是啥意思?)
我們試試,把五帝本紀裡的「炎帝」替換為「蚩尤」——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蚩尤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蚩尤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是不是就順暢了?也沒有疑意了?
是司馬遷故意留下線索,讓我們去查找?還是故意要把炎帝抬出來作華夏民族的始祖?在孔子韓非子哪裡,只有赤帝蚩尤;在春秋中葉之前的《詩經》裡,在莊子孟子那裡,根本沒有半點炎帝的名號。而在管子、呂覽裡面又有炎帝之名,這,恐怕註定是永久之謎了!
本章綜述:蚩尤(赤帝)、黃帝、炎帝這三個帝的關係理順了,那麼解釋《史記五帝本紀》就比較容易了。
但是,又有一個謎團。向來在中國史書中,敗了就是敗了,殺了就是殺了,甚至怎麼殺的都會詳細紀錄,如《武王克商》。從孔子描述黃帝就來了個「得行其志」,司馬遷也原樣畫葫蘆「得其志」,非常含糊曖昧,到底是敗了還是勝了?沒說。
這道謎題撲朔迷離,且看後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