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 蚩尤就是赤帝

2021-02-13 李三論道

《龍圖騰》第四章 炎帝之謎

第二節 蚩尤就是赤帝

 

解決了上述第一個問題,炎帝和神農不沾邊。就開始解決第二個問題。

炎帝和蚩尤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人?這件事史學家也是吵了很久。有一種說法認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丁山、呂思勉等人都持此觀點。

炎帝塑像 

五種說法

漢代的賈誼語出驚人,不僅把炎帝蚩尤當成一人,還把炎帝變成了黃帝的弟弟,不知道他咋做的基因測序,扶牆佩服!怪不得神神鬼鬼的!(《新書.益壤》載:「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又《制不定》說:「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黃帝而以困。」)

 

比賈誼晚五十年的桑弘羊,出版了著名的《鹽鐵論》,則有不同意見。「黃帝戰涿鹿,殺二嗥及蚩尤。」好嘛!厲害了,我的黃帝,把太昊、少昊、蚩尤一鍋燴了,可見,在漢武帝時期,對於炎黃蚩尤的認識,比我們強不到任何地方!

 

另一種說法是,蚩尤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被黃帝打敗了,他不服,起兵報仇,結果被黃帝殺了。如南宋羅泌《路史·後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後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 這大概是被金兵滅國移情作用的緣故吧。

 

第三種說法,炎帝本來在中土掌權(當然是胡扯,那時的中土本來就不可能是大一統政權),後來蚩尤勢大,把炎帝老兒驅逐走了,他去向黃帝求援,終於打敗了蚩尤。再後來,炎黃兩部族重新發生權力鬥爭,阪泉戰後炎帝戰敗。《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第四種說法,炎黃本為同父異母兄弟。《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上述每種說法經過了千年的辯論,到現在還是一堆亂帳,咱也就不論了。第五種說法,史記五帝本紀取自大戴禮記、國語、春秋,他的著述基調基本上從這幾部書原文取過來,不加甄別。

 

我們先看原文吧。《大戴禮記》——孔 子 曰 : 「 黃 帝 , 少 典 之 子 也 , 軒 轅 。 生 而 神 靈 , 弱 而 能 言 , 幼 而 慧 齊 , 長 而 敦 敏 , 成 而 聰 明 。 治 五 氣 , 設 五 量 , 撫 萬 民 , 度 四 方 ; 教 熊 羆 貔 豹 虎 , 以 與 赤 帝 戰 於 版 泉 之 野 , 三 戰 然 後 得 行 其 志 。

 

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說的話,分量夠重吧!作為聖人的孔子,在學生宰予詢問五帝的事情時,還特麼很神秘,老是問弟子你為啥問這,搞到好像徒弟問到天機,然後才把這些答案公布。但是他老人家說了黃帝與赤帝大戰阪泉,蚩尤與炎帝毛都不見一個!!

 

史記怎麼抄作業的呢?《史記.五帝本紀》——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如前所述,五帝本紀最為史家詬病。神農氏之後軒轅興起,四處徵伐,蚩尤很強大搞不定,看起來是這麼個意思。突然來個炎帝侵凌諸侯?然後黃帝精心練兵積累民心,與炎帝大戰,戰了三回才成功?炎帝你是砸場子的嗎?司馬遷這是幾個意思?得志(這個意思後文再說)以後,蚩尤又作亂,黃帝率領諸侯擒殺了蚩尤,取代神農氏繼承大統,當上天子。那麼炎帝呢?炎黃聯合治國呢?完全沒有蹤影!

 

上述五種說法,基本都不靠譜,以第三種說法流傳最為久遠,後世改編為炎黃先對戰,黃帝徵服炎帝之後聯合擊敗蚩尤。然而缺乏上古典籍的佐證。

如果真有一個叫蚩尤的霸主和黃帝大戰,孔子的論語、左傳和國語沒有理由不說。但是偏偏就沒有,國語裡楚語只提到,「九黎,蚩尤之徒也」。說九黎部族乃蚩尤的傳人。(什麼原因?後文再述)

 

蚩尤是赤帝

如前,第三章考證的蚩尤黃帝大戰,阪泉涿鹿之混亂,可能最合理的解釋是:蚩尤與黃帝氏族多次大戰,涿鹿大戰,阪泉也大戰。阪泉是蚩尤老巢,黃帝獲取涿鹿勝利後,必須攻擊敵方老巢才能取得決勝。

 蚩尤塑像

傳說蚩尤死後,屍體在戰爭發生地被肢解,山西運城因此被稱為解州。「解州(運城古名)鹽澤,滷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沈括《夢溪筆談》)運城今仍存解池,古稱阪泉。山西太原民間至今流傳蚩尤戲,以牛角相抵,祭祀不用牛頭,這說明,蚩尤在山西影響非常雄厚悠久,至今仍未能湮沒,除了作過蚩尤多年的老巢,別無他解。

 

綜合上述及大戴禮記,蚩尤應當就是赤帝!當時有白帝(少昊)、赤帝,與黃帝才能對應。

 

而炎帝的問題怎麼解決?其實很簡單,古時中國可不像現在是大一統天下,更不會有司馬遷所說的天子。每個氏族統治區域不會過大,只能覆蓋周邊一帶,能佔據一個省範圍,就是絕對的超級大集團!周圍的氏族臣服納貢就算稱霸了,再遠一點的氏族可就管不著了。蚩尤強勢進入山西境內,炎帝原本盤踞在陝西、山西交界一帶,因此最可能先與蚩尤氏族有交集,被逐出山西——對應被蚩尤打敗向黃帝求援的傳說。

 

這三大氏族的爭鬥,司馬遷為什麼不照搬逸周書的解釋,因為對不上號——逸周書說:「蚩尤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從史書、古代傳說以及本文論述中,炎帝的勢力範圍從未到達過河北,不可能到河北張家口與蚩尤爭鬥。

 

爭戰焦點——阪泉之野

比較有意思的是,三大氏族爭奪的焦點最後都集中在阪泉(莆坂)之野,《逸周書·嘗麥解》、大戴禮記包括史記,都說到了此處!

 

阪泉之野,跨過風陵渡,進入山西境內的莆坂界,就是蚩尤先生的勢力範圍了。這裡是什麼地方呢?也就是運城永濟片區。擴大外延,便是整個冀州。所以《逸周書·嘗麥解》說殺蚩尤於中冀(上黨),另一說,肢解蚩尤屍體於解池(運城鹽池澤)從理論上解釋是沒錯的。告訴大家:冀州在上古指流貫山西與山東河北的黃河間區域,非特指河北。

 

黃河文明的核心地區 

以地形及出產資源而言,擁有冀州的蚩尤氏族明顯比炎黃兩家要強大得多。西南為黃河環抱,黃河大幾字型最後一筆,即從風陵渡延伸向東浩浩蕩蕩而去。蚩尤集團在西邊憑藉黃河扼住風陵渡及河津渡口,核心統治圈(運城臨汾)有汾河、沁河環繞,北倚呂梁山太嶽山,東靠太行山脈,南有中條山屏障,怪不得日本人都打不進來!蚩尤先生真是會找地方,坐擁天險!還擁有豐富的銅鐵鹽資源,後來的堯定都平陽(臨汾)也在這個圈圈裡,無怪乎北方漢人個個言稱老家出自洪洞縣(屬臨汾市),絕非浪得虛名。

 

炎帝集團沿渭河以南群居,雖有秦嶺護衛,潼關天險,但無論地理位置還是出產資源,均比蚩尤集團弱了很多。

黃帝徵討渭河文明一路向東 :由天水至潼關

至於黃帝,發源地不詳(後文再述),傳說中已知的兩條路徑,甘肅天水以及陝西黃陵,出產及水資源均不豐富,勢必要擠佔下遊豐富資源,當面之敵必是渭水沿岸的炎帝集團。地圖上很清晰,從天水到寶雞、長安、渭南,是順流而下;從黃陵到渭南,從北南下更為便捷。

 

在當時,只有赤帝氏族堪比黃帝氏族的對手,《太平御覽.龍魚河圖》:「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而炎帝氏族為農耕集團,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三色均為黃帝、赤帝、炎帝重要據點 

軍事實力勝過炎帝集團的黃帝集團,(「黃帝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從軍事可能以及地理位置,首先應該是在陝西境內降服了炎帝集團。長安向東不過150公裡就是潼關天險。邁過潼關,就是風陵渡,河對岸便是獨佔銅鐵鹽戰略資源的富饒阪泉。

 

得勝之後的黃帝炎帝聯合兵團,與獨佔冀州的蚩尤集團發生衝突。可能經過數十次大戰,而決勝戰役,一定是在山西阪泉(蒲坂)之野。至於是由西而東從陝西渡河而擊,還是從北部河津南下,不太重要(第三章第三節有詳細論述)。

 

三家氏族大戰唯一的結果是,黃帝(炎帝)集團戰勝蚩尤之後,即以阪泉(附近)為勢力核心。黃帝陵在河南靈寶(與山西運城接界),都城在靈寶亦可證實,後世流傳下來黃帝集團的核心圈便是在陝豫晉這個三省交匯處。黃河這塊大幾字處的最後一筆,崇山大河包裹中的板蕩之地(莆坂靈寶),便是古老華夏(黃河)文明的發端。自潼關以東,黃河如同幾字的最後一筆,粗獷奔放飛揚跳達,浩浩蕩蕩,東流千載,綿延不絕。

 

所以,司馬遷經過認真的思量和考證,黃帝徵服黃河文明,先從渭河炎帝集團下手,然後勢力擴張,再挑戰最強大的蚩尤(赤帝)氏族。但是引用史料時,又把對赤帝氏族做的精心準備挪到了炎帝身上。(司馬遷是啥意思?)

我們試試,把五帝本紀裡的「炎帝」替換為「蚩尤」——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蚩尤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蚩尤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是不是就順暢了?也沒有疑意了?

 

是司馬遷故意留下線索,讓我們去查找?還是故意要把炎帝抬出來作華夏民族的始祖?在孔子韓非子哪裡,只有赤帝蚩尤;在春秋中葉之前的《詩經》裡,在莊子孟子那裡,根本沒有半點炎帝的名號。而在管子、呂覽裡面又有炎帝之名,這,恐怕註定是永久之謎了!

 

本章綜述:蚩尤(赤帝)、黃帝、炎帝這三個帝的關係理順了,那麼解釋《史記五帝本紀》就比較容易了。

但是,又有一個謎團。向來在中國史書中,敗了就是敗了,殺了就是殺了,甚至怎麼殺的都會詳細紀錄,如《武王克商》。從孔子描述黃帝就來了個「得行其志」,司馬遷也原樣畫葫蘆「得其志」,非常含糊曖昧,到底是敗了還是勝了?沒說。

這道謎題撲朔迷離,且看後文分析。

相關焦點

  • 山海經中偶然發現蚩尤戰袍的秘密,據說這是他戰無不勝的根源所在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驍勇善戰,相傳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統領著東夷地區,在當時是一個很強大的部落。也有人說蚩尤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路史·蚩尤傳》中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 蚩尤也是人文始祖——湘西鳳凰八公山紀行
    彼時,蚩尤率九黎部落崛起,與炎帝爭奪黃河下遊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與黃帝結盟。涿鹿中原,黃帝與蚩尤三年打了九仗,九戰皆輸,最後決戰,蚩尤戰敗,黃帝擒殺蚩尤,建都涿鹿。我們現在經常說的神州黎民百姓,得名於蚩尤九黎部落。黎民最先是對蚩尤子孫的稱呼,由於黃帝炎帝蚩尤三個部族之間相互不斷的徵戰、不斷的融合,部族也在不斷融合,久而久之,經過演化,成了黎民百姓,指的是神州天下的大眾。
  • 魔神蚩尤為何要與黃帝大戰?蚩尤為何會戰敗?
    在整個儀仗隊中,蚩尤位於最前方,風伯、雨師負責灑掃、清理沿途道路。  既然,蚩尤本是黃帝的臣子,並且參與黃帝在泰山封禪,親眼見證到了黃帝的強大,為何蚩尤還會起兵反對黃帝,與黃帝爭霸天下呢?  2、出身。  蚩尤並非無名之輩。  據《路史》記載:「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蚩尤本是炎帝後人,常年生活在南方。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作者:龍天霸一、龍的傳人 一直以來,我們華夏民族都在傳承和崇拜兩大文化圖騰,一個是龍文化崇拜,還有一個就是縱目文化崇拜。這兩大文化圖騰崇拜,其實就來源於蜀山文化。在最早的甲骨文裡,蜀字,就是上面一目,下面一龍,即喻指縱目和應龍。
  • 軒轅黃帝大戰蚩尤,所乘的「龍」到底是什麼動物,難道真有龍存在
    某天,少典部族頭領與他的老婆附寶遊覽觀天象,忽然一道猶如飛龍一般的乳白色電閃在北鬥定位系統樞星間繚繞,其光姣姣,直罩附寶,進而附寶磁感應而孕,懷孕24月後,產下一子,故曰「地」,就是軒轅黃帝。相傳,軒轅黃帝問世於二月二龍仰頭之時,那時候,紫氣盈房,瑞祥出現異常。雖然古代人天之般配的感生意識,讓黃帝自出世起便填滿著神秘感,可是,他僅僅一個技能很高的人,並並不是神。
  • 自古中國標誌性的圖騰「龍」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標誌性的圖騰,也是上古神話中的主角,更是自古以來帝王最喜歡的圖騰,因為它象徵著權力以及地位,它就是龍。自古龍就是帝王的象徵,皇帝被稱之為「真龍天子」,而且龍在中華文化裡面也是主要的圖騰、主要的象徵。
  • 古十大魔神之首蚩尤,死的時候,還封印了妖帝和屍祖成仙路!
    魔神之首,蚩尤。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隻腳趾,個個本領非凡。在書中對蚩尤多為記載的,多為是蚩尤和黃帝大戰。據野史《龜甲記事》記載:蚩尤出生於黃河下遊的一個氏族首領的家庭,因受深埋於庭下的盤古斧神氣的影響而擁有天生神力,蚩尤在出生時一聲哭啼便驚起山潭中休眠的三條孽龍,由此可見其人的不同之處,而族中的巫師們則更人是認為此子日後必成大器。要知道當時的巫師在族中的地位可為之大不同,形似那精神領袖。
  • 華夏龍圖騰的起源
    中國人自古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華夏文明裡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真龍天子,龍顏大悅。龍即是君王,龍就是皇帝,打龍袍也就是打皇帝。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地球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龍」這種生物。龍的形象純屬虛構。那麼,華夏龍圖騰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長話短說,一言蔽之:龍的形象起源於大象的鼻子。
  • 每個姓氏都有自己專屬的圖騰,你姓什麼,看看你的姓氏圖騰是什麼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圖騰,就像美國的圖騰是鷹,我們在當時背鍋的徵兵廣告中就能看見,上邊有一隻老鷹,俄羅斯的圖騰是北極熊,而我國的圖騰,是龍。但其實除了國家,許多東西也會有相對應的圖騰,在我國連姓氏也有,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專屬圖騰,這其實和甲骨象形字有很大的關聯。
  • 老虎為什麼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圖騰」
    關於虎作為部落圖騰的緣起,並不比龍晚,現在我們還能看到虎的最初模樣,但是卻看不到龍到底是什麼樣了,甚至有許多人會去網上扒一下關於龍到底存不存在的證據,可是虎卻不用,虎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虎圖騰與龍圖騰分別是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崇拜的對象。
  • 《靈魂擺渡》解析夏冬青的身世,他不僅是蚩尤!
    這是蚩尤這裡的蚩尤,暗指的不單單是蚩尤,而是幾個山海經英雄的融合。首先他是戰神蚩尤本身,神話傳說上古時代九黎族首領,驍勇善戰,被奉為兵主戰神。相傳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十指腳趾,個個本領非凡。
  • 5000餘年前上古魔神蚩尤騎著「熊貓」大戰黃帝?原來是這萌貨!
    據說蚩尤三頭六臂,練就金剛不壞神功,不到戰死誓不罷休,但是他的坐騎被大家說的人云亦云,總是能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扯上關係,熊貓已經在華夏大地上生活了幾百萬年了,曾與劍齒虎在一個時代生活,甚至認為熊貓就是蚩尤的坐騎,也就是傳說中的食鐵獸,但是這種說法真的能站住腳嗎?軒轅皇帝敗蚩尤,黃帝勝利之後成為華夏正統。
  • 每個姓氏都有專屬自己的圖騰,你姓什麼?看看你的「守護神」是誰
    龍文明,鳳文明,是中國最為人熟知兩大文明體系,在中國人心中,對龍的崇拜是一種綿延數千年是特殊現象,至於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結,恐怕是跟圖騰崇拜有關。 不同的地理環境,也有不同的動物,《山海經》18卷將地理位置劃分的非常詳細,遠古的人類有時會將圖騰演化為自己的姓氏,原始人認為,圖騰有某種特殊的能力,可以保護自己,那麼不同的姓氏,又都有著什麼樣的圖騰呢? 楊
  • 蚩尤八手八腳、銅頭鐵額?那麼黃帝是什麼模樣?
    說到我們的上古神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神話中,關於我們上古祖先形象的描述了。最多的,就是人首蛇身,比如女媧、伏羲、共工等等,也有不一樣的,比如炎帝,牛首人身等等。總之,很有意思的一點,古籍中對於上古先祖的描述,個個天生異形,長相奇異。要說長相最奇異的,那就得非蚩尤莫屬了。
  • 上古神話中應龍斬蚩尤、逐旱魃,打敗四大魔神,為何去不了天庭?
    龍,是我們的圖騰,自古以來就在神話傳說中有著非常尊崇的地位,也是帝王的象徵。可是在後來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中,龍族的地位和實力下滑非常明顯。孫悟空不過跟隨菩提祖師學了幾年本事,勉強算是個道門二代弟子。可小有成就的孫悟空沒費多大勁,就輕而易舉地把四海龍宮攪和了個天翻地覆。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水,華夏民族圖騰「龍」背後的故事!
    龍,華夏民族的圖騰。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並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綱目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 6500年前古墓發現龍虎圖,墓主脊柱被砍斷,專家:蚩尤或許真實存在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在中國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 這座墓後來被命名為蚌塑龍虎墓,考古專家通過碳十四測定,將該墓地時間定為公園4500年左右,也就是這座奇怪墓地距今有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姓氏的圖騰,氏族的希望。你姓什麼呢?
    其實傳統文化裡圖騰不止是十二生肖,百家姓姓氏大都有各自的圖騰淵源。下面就讓我們找一下,各自姓氏的圖騰都是什麼吧!楊楊姓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先祖是戰神蚩尤,三苗之一的柯挪耶勞一族崇拜太陽,大家仔細看,「楊」字甲骨文中的太陽標誌很明顯,旁邊由木輔助,組成「楊」姓。這點在古書《山海經》中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