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本月國產藝術電影放映的是由楊平道執導、龍淼淵製片、張獻民監製、林旭東剪輯的劇情片《好友》。本片曾入圍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並作為唯一一部內地影片獲得2018年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基金-後期製作獎」(Asian Cinema Fund,ACF),並在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新風單元中進行展映。如果錯過之前電影節展映的話,接下來幾周的放映切勿錯過。
此外,11月10日上午10:30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將有一場映後見面會,屆時主創團隊親臨現場,與觀眾進行面對面交流互動,還有神秘禮品相送哦。
說起粵語電影,可能第一反應會是香港電影。誠然,香港電影是粵語電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並非全部。《好友》不是香港電影,但卻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粵語電影。
這部講著粵語方言的電影,帶來的並非江湖豪情、兄弟情誼,它以特立獨行的影像文字、搭配著廣東陽春市雞籠頂1200米海拔的異域風貌,為我們設下一個時間迷局。它猶如魔笛少年般吹響著清幽曲調,而我們便是其曲下小孩,心甘情願地入了迷,跟隨光影跳進了迷幻異世界。
《好友》是楊平道執導的長片處女作,是其根據自己2006年執導的短片處女作《陽春之春》進行的擴展。本片講述一位懷孕的女生來到鄉間找不告而別的男友,卻偶遇兩個老人,於是展開了一段尋找身世的神奇之旅。
《好友》是一部公路電影,不僅從空間上定義為「公路片」,更是時間意義上的「公路片」。我們跟隨兩位老人,搭乘兩人的記憶巴士,進入時間的隧道,在隧道中探訪過去、現在和未來。謎團伴隨著時間的漩渦,仿若揉成團且沾染上顏色的紙在水中慢慢化開。
紙團舒展,而清水同時變得斑斕。正如《好友》在給予謎底之時,給我們的觀影記憶染下了五彩之色,使我們在看片時產生的情感更為柔和。如果說,邏輯是鋼鐵骨感,那麼本片所產生的解謎邏輯則是在骨感表面包裹上了一層輕盈絲綢,顯得剛柔並進。
有人曾因看了《好友》後,將導演楊平道稱為「嶺南的畢贛」,但對此,楊平道則說:「這挺扯的」。誠然,敘事的風格和時空的詭譎,使《好友》的整體風格令人想到《路邊野餐》,但楊平道拍攝本片時並未看過後者。所以,與其說A像B,不如說,在同一時期,誕生了不少類似的作品。這或許並非偶然,而可能是一個新電影時期的誕生。
如果對於楊平道稍加了解的話,便會知曉他喜歡「偏」的藝術。因為他對於神秘志怪故事尤為熱衷,所以我們能在《好友》裡的尋常事物間找到不尋常的電影元素。影片在45天的拍攝時間裡,精準定位取景,明確霧、雨等天氣重要元素,襲承中國山水畫,將志怪的情趣融入其間,展現的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異聞錄。
手持長鏡頭保持紀錄片性質的真實隨性,但在看似「記錄」的過程中,奇異之事在此中點綴。致使好似看到了羅伊·安德森的電影時空,即時間在影像裡緩慢流淌,人物在時間裡恍若靜止,看似一切平靜,卻因詭秘事物的平靜加入,產生了荒誕質感。
剪輯對這一影片效果功不可沒,金馬獎最佳剪輯獎得主林旭東(《天註定》)為本片親自操刀。導演楊平道起初為影片所剪的第一版是130分鐘,第二版在內部溝通後剪到了113分鐘,林旭東則在精確到每一幀的情況下,剪到97分鐘,而後楊平道再加到了106分鐘(包含片頭和片尾)。
聲音與配樂為《好友》的上述詭秘氣氛增添了十足亮色。李勁松在極短的時間內,為本片創作了8個版本的配樂,一遍比一遍接近導演的要求,最終產生的效果更是令人滿意。而劇組利用大量時間在後期聲音製作上,因獲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基金-後期製作獎」後,於韓國完成混音。漫長的後期帶來的效果更是意想不到,在大銀幕前感受,震感程度更為強烈。
不用帶著主流電影敘事思維來看《好友》,因為它更似一種情緒體驗。雖說影片敘事不同尋常,但觀看時所產生的情感卻是共通的。走進這部電影的世界中,就好似一位好友交給了我們一把鑰匙,讓我們自行打開這個時間大門。
在那一刻,你會發現,《好友》所帶來的時間是循環的,它就像是不規則循環的旋轉木馬。所有的記憶,伴隨著木馬轉動依序呈現,痛苦、快樂交疊上演。慢慢地,它帶來的情感狀態滲入自己的內心,促使我們去找尋並面對屬於自己的真實。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建國70」11月展映影片均已開售,打開淘票票app,找到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找到相應片目即可購買。友情提示:《瘋狂的代價》沒有網售,只限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現場售票。
挪威電影周 | 利物浦
銀幕女神羅密施奈德
學區房72小時 | 聖塞巴斯蒂安
越劇藝術電影展 | 上海的女兒
紐西蘭電影周 | 金珠瑪米
之子于歸 | 德國電影大師展
建國70周年丨 梧桐樹
大三兒 | 奧地利
西班牙電影大師展 | 冥王星時刻
騎士阿吉 | 戲劇藝術電影展
英倫電影大師展 | 大世界 | 冬天裡
2018年放映回顧 | 2017年放映回顧
2016年放映回顧 丨 2015年放映回顧
上海·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長按二維碼關注電影山海經
業務聯絡請添加:ledou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