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衛視《金曲撈》的腳步將近。懷揣「打撈蒙塵金曲」的心願而來——可是很多人問:一首曾經就沒紅過的歌,放到現在就能紅嗎?「打撈」真的有意義嗎?大數據告訴你:當然!
近日,《金曲撈》聯合官方合作夥伴QQ音樂出爐了一份基於平臺的「華語音樂遺珠大數據」。整個數據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在其龐大的華語音樂庫中,收聽量佔比1%不到的華語歌,就有80萬首之多。換句話說,有80萬的華語歌基本沒人去聽。
80萬首歌收聽率不足1%
華語音樂巔峰時代走紅靠運氣?
少有人聽的歌不代表它不好聽,經歷過華語音樂巔峰時代的人們都會清楚什麼叫做百花齊放,什麼才是人才濟濟——已經停更數年的騰訊娛樂「娛樂資料庫」中,光是華語音樂專輯就佔據了162頁,而每頁頁面上放置的專輯足有60張!這還只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到2010年左右的記錄。
再回溯到1998年到2004年的唱片「白金時代」,那時的歌手需要搶著檔期發片,音樂排行榜甚至周周有更新,歌曲多到聽不過來。當時想要選出年度十大唱片,可能會引發三四十張相當不錯的專輯參與「大戰」。
那種盛況,造就的直接結果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首歌想要走紅,必須倚仗「天時地利人和」,或者,首先它要成為被公司花錢送去打榜的主打歌。
1991年開始寫歌、1994年成名成家的金牌製作人黃國倫就見證了太多這樣的偶然和遺憾,他說沒運氣走紅的歌可能是「懷才不遇」,比如發行時就是紅不了、直到20多年後才被唱紅的《袖手旁觀》(出自齊秦1995年的專輯);太多就是「遇人不淑」,即便是《我願意》和《味道》這種,差點都因為唱片公司高層的欣賞能力或見識,而沒有成為主打歌。因為公司變動夭折的主打歌,只是因為演唱者不夠有名而未能大範圍傳播的好歌,更是數不勝數。
天王也有好歌成了「冷門」
專輯發太多,「播放列表時代」都是原因
在好歌如雲的年代,那些隱藏的好歌無緣被更多聽眾聽到,而到如今這樣一個更加龐雜的數位化時代,隱藏在「80萬收聽量不到1%」中的它們,就更像深深海底中的不顯眼砂礫,很少有人會再去看它們一眼。
如果說,上述這些好歌未能得見天日的原因還可以想見,那下面這個結論可能會更讓我們震驚——你能猜到,《Shall we Talk》竟是陳奕迅作品中「日收聽率」最低的10首歌之一嗎?你能想到,周杰倫的《超人不會飛》和《鬥牛》也沒什麼人聽嗎?還有,張學友的《偷心》和《這個冬天不太冷》,竟然也進了「冷門十首」!
這個看似殘酷的數據,其實也道出了一個華語樂壇的真相——即便是華語音樂當之無愧的天王級人物,他們也有大量的好歌「不夠主流」。
在華語樂壇凋敝的當下,你可能想像不到天王的歌還可能被埋沒,但是在曾經那個「白金時代」,最紅的歌手是可以一年出兩張專輯的——2000年、2002年和2003年,孫燕姿就完成了每年發片兩張的壯舉。而作為神級人物,張學友截止2013年共發行專輯96張,周華健發行專輯46張,類似齊秦、陳奕迅、周杰倫等等,專輯數量都是20張以上——知名歌手的好歌太多,讓大多數歌迷簡直聽不過來,最後記住的只有那些經典。而那些同樣沒能成為主打、或者因為創作意識太過超前的而在當時不被人接受的歌,就這樣遺留了下來。
接受採訪時,黃國倫也提到數位音樂時代帶來的「遺珠」可能更多——相比曾經聽眾買來卡帶或CD就往往從頭聽到尾,所有歌曲至少能一首不漏的情況,當下的收聽習慣變成了自製的「播放列表」,「這個列表就是完全個人化的喜好,本來可以嘗試到的新鮮、好聽,都被隔絕在外。」
華語音樂在年輕人中逐漸勢衰
《金曲撈》能否來一次「樂壇記憶集體溫習」?
好歌不紅,其主要原因是它們經歷的是一個強手如林的巔峰時代。而當2004年的樂壇巔峰過去,華語音樂終於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日漸凋敝。
QQ音樂提供給《金曲撈》的數據也相當明顯地反映出了這個趨勢——不同代際的人群會喜歡聽哪種語言的歌?在國語歌數據方面,相比70後80.66%和80後72.36%的高黏著度,90後人群喜歡聽的歌曲中,國語歌的比例跌到了68.93%,而00後則跌到了68.13%。相比之下,英語、日語歌的愛聽比例則逐漸上升。
喜歡聽的國語歌比例下跌,這在90後、00後看來是因為當下華語樂壇「無歌可聽」。無歌可聽的狀態還不止於聽眾感受,《金曲撈》的音樂製作人劉洲就在此前接受採訪時直指「連音樂節目都已經無歌可用」,「稍微好聽點的、經典點的歌,都可能被翻唱過二、三十次。」
一方面是在感嘆無歌可聽,另一方面經驗和數據都在告訴我們,大量的好歌因為「歷史問題」仍在曲庫中沉睡——打撈金曲,終於成為了一個既被需要,又切實可行的想法。
而且,《金曲撈》模式是有成功「打撈」的案例的:數據顯示,《端午金曲撈》僅播出一期,就讓黎明的老歌《我可以忘記你》和徐懷鈺的《溫習》播放量飆升,其中,鬱可唯演唱的《溫習》「翻牌率」比老版高出359倍,可謂成功復甦了這首歌曲。
跟《我可以忘記你》和《溫習》一樣,沉睡在曲庫裡那些可能只有1%收聽率的歌曲中間的好歌,全都擁有自己的故事,也擁有創作者創作出它們時的情懷。讓這些好歌得以重見天日,讓這些歌背後的故事和情懷再度回歸,又用這些好歌挽回無歌可聽的局面和流失的年輕人,這才是《金曲撈》特別的價值跟意義。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20萬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超過五千萬人次。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溝通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