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豆瓣
文丨鏡像娛樂
「聽見她說女性群像」、「趙薇、齊溪談容貌焦慮」、「楊紫一口氣說二十分鐘臺詞」……
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上線兩集就包攬了眾多熱搜詞條。諷刺的是,劇裡在展現女性的生存痛點,劇外的彈幕卻在對演員外貌進行言語攻擊。
這場互動式的「行為藝術」,建構了《聽見她說》的真實一面。《聽見她說》,她還沒說,就被封口了。
摘掉芭比娃娃式的假髮和美瞳,撕掉誇張的雙眼皮貼,擦去厚重的眼妝和口紅。齊溪飾演的女主角一邊卸妝,一邊訴說著從小到大因外貌歧視而產生的自卑感和無力。
這是《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裡的畫面。花絮裡,鏡頭裡的演員在哭泣,看著屏幕的導演趙薇也跟著流淚。「太有共鳴了。我二十歲多的時候,也永遠覺得自己滿臉都是缺點,永遠覺得自己胖,永遠不自信。」
實際上,二十一歲的趙薇已經憑藉《還珠格格》火遍大江南北,收穫大批粉絲。即便如此,彼時的趙薇仍然會陷入容貌焦慮之中。
11月17日,趙薇發起的8集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在騰訊視頻正式上線,首集作品就是她親自執導的《魔鏡》,話題直指社會上泛存的女性容貌焦慮。上線隔天,一位觀眾在豆瓣自述,「它撫慰了一個在屏幕前偷偷流淚的我。」
《聽見她說》最受人關注的有兩點,一是形式,二是主題。
形式上,《聽見她說》採用的是「獨角戲」和「獨白劇」的表現手法,單集時長25分鐘左右。一個演員,一臺攝像機,一條故事線。相較於更具戲劇張力的「對白」,「獨白」不僅考驗演員、編劇和導演的專業功底,也挑戰著受眾的觀看門檻。
在電影中,獨白的形式並不少見,例如《海上鋼琴師》、《重慶森林》、《阿甘正傳》等經典電影的開頭片段,但《聽見她說》是國內首檔全集獨白劇。
主題上,8集小短劇分別圍繞容貌焦慮、原生家庭、全職主婦、重男輕女、家庭暴力、中年危機、大齡單身、物化女性等議題,每個故事都撕開了現實中女性生存痛點的口子。
在一次採訪裡,趙薇曾對當下的電視劇市場對中國女性的刻畫提出質疑:「中國的女性早就改變了,但是一些電視劇還是在拍女性捍衛家庭,忍辱負重,這種題材應該out了。」
2016年,趙薇導演的第二部電影《沒有別的愛》,聚焦的是女性犯罪題材,不過電影至今仍未上映。兩年之後的夏天,趙薇從一檔BBC上線的女性獨白劇獲得靈感,開始著手籌備《聽見她說》,然而這部劇從招商投資開始便一波三折。
獨白劇的臺詞具有文學性,沒有轉場和對手戲,關注的又是女性話題,嚴肅且缺乏綜藝噱頭,招商不易。結果是,《聽見她說》從演員到導演,從編劇到監製,統統零片酬,僅有趙薇代言的兩個品牌贊助。
目前齊溪和楊紫分別主演的《魔鏡》和《許願》已經上線,《聽見她說》豆瓣獲得8.4的高分,有超八成的觀眾打出了4星及以上的好評。
《魔鏡》裡,女主YOYO初二那年,被選為學校的領旗手。那天她心情很好,穿著天藍色的新裙子,站在隊伍的最前方。只是,她不經意間聽到了後面的護旗手的竊竊私語:「看,她那腿真粗,像條象腿。」
從此,YOYO便萌生了自卑感,再也不露出小腿,再也不穿裙子。成年後的她每天花費3個多小時化大濃妝,即便在家裡也戴著一頂密不透風的假髮。銀髮碧眼,濃妝豔抹的自拍一下子就收到朋友圈源源不斷的點讚。
YOYO沉溺在旁人的羨慕、嫉妒和他人的示好中,卻從未卸下自卑的包袱。
對樣貌的病態追求,折射了當代女性焦慮的冰山一角。諷刺的是,在一集展現容貌的劇集裡,彈幕裡充斥著對演員的外貌攻擊。
2019年,一項關於「美妝視頻圈」的彈幕和評論研究調查顯示,美妝視頻下充斥著大量尖銳的、富有攻擊性的言論,它們變換著用詞和說法,其指向性只有一個,就是對美妝視頻博主展開人身攻擊。值得一提的是,惡毒的言論並未得到抵制,大多數視頻觀看者反而持默許和縱容的態度。
在「美妝視頻圈」中,無論女性博主相貌如何,都會受到一些用戶的嫌惡。
在《聽見她說》留言區,網友評論稱,彈幕仿佛在進行一場互動式的「行為藝術」,將「藝術」照進了現實。
即便擁有廣泛國民度的演員楊紫,在這次外貌攻擊中也沒有倖免。
楊紫身著深棕色毛衣,馬尾辮略顯凌亂,飾演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哭訴成長的壓抑。她的表演收穫了一批好評。
但除此之外,還有些異樣的聲音:「楊紫略顯浮腫的臉有些出戲。」「眼睛哭嘴巴笑,又僵又腫的。」「以前你那臉哭笑不得的,現在跟緊急集合似的」。
如果說《聽見她說》上線後還是半成品,那麼彈幕和評論便同這檔節目一起完成了最後的製作,展現了女性最真實、最殘酷的生存環境。
《聽見她說》的節目創意來自2018年BBC推出的《她說:女性人生瞬間》,同樣是8集獨白獨角戲,不同的是後者的議題更為宏大和尖銳。
《她說:女性人生瞬間》故事取材來源於1918年至2018年,英國婦女獲得選舉權以來的一百年間,那些冒著巨大風險反抗不公,揭露性別歧視現狀的女性事跡,涉及黑人民權運動、職場性侵、婚內強姦、司法錯誤判決等故事。
而《聽見她說》則是以個體視角出發,從日常的生活場域中攫取個體情感,試圖傳遞更具廣泛性的女性生存痛點。每一個故事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女性的原型。
不過也有觀眾因此批評,相比英版的犀利,《聽見她說》過於溫和,沒有直擊痛點。
今年國內圍繞女性的影視作品並不稀缺,和《聽見她說》一樣,一度爆紅的《三十而已》和《乘風破浪的姐姐》都是基於女性主義題材。
就作品內涵而言,國內大部分的女性題材尚未突破大女主戲,這種幻想女性主導一切的階段,而缺乏對女性真實生存現狀的呈現和聚焦。在此背景下,《聽見她說》去娛樂化的形式更為直接地關注了女性生存困境。
《聽見她說》八個故事裡,白百合扮演一位重複勞動最終患上失眠症的家庭主婦,日日重複著《失眠人的夢》;《她和她的房間》裡,郝蕾扮演一位常年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重塑》中詠梅則演繹著女性的中年危機;楊冪在《完美女孩》裡飾演一個AI機器人,詮釋拒絕物化女性的議題。
《聽見她說》是少有的女性劇,披著女性主義的戰衣,也正視了女性真實的人生瞬間。
從形式和題材來看,《聽見她說》算是一部具有拓荒意義和社會價值的作品。女性題材方興未艾,但遠未飽和,國內市場亟需更多立足女性視角,拓寬題材邊界的內容創作者入局。
《聽見她說》,期待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