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2021-01-20 文化智慧達人

有一天,百丈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馬祖圓寂,懷海禪師在馬祖塔旁結茅棚,不久,繼祖之願,執掌泐潭(今寶峰禪寺)丈席,重宣上法。唐貞元十年(794年)懷海禪師沿馮川上車輪峰,遇上司馬頭陀(名曦)勸他留在奉新的大雄山,懷海禪師好尚隱幽,而大雄山「滿山古木森羅密,空谷迴蕩無痕跡。」幽靜的大山正是懷海禪師所愛,他就在這裡開墾出江西禪文化的一片新天地。

達摩祖師東來,傳到四祖道信大師的時候,他的門下就有了五百人,入住在黃梅雙峰山,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道信大師開荒耕種;到了五祖弘忍大師,他的門下有七百人,亦住黃梅雙峰,六祖惠能大師去五祖那裡時,是做舂米的事情,可見,五祖沿續了四祖的作法,「常勤勞役,以體下人。」再傳到六祖惠能大師的時候,四方學者雲集,終於出現了「緇白千餘人」的盛況。

惠能大師之後,禪宗學人越來越多,並且大都居住在律寺裡,馬祖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建起了叢林,讓禪宗的修行人也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這麼多人住在一起,如何自給自足?如何進行管理?

懷海禪師根據中國國情,並結合禪宗自身特點,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初,在百丈山正式制定了有別於印度戒律的「叢林清規」。由於懷海禪師駐錫百丈山,他創立的「叢林清規」自然被稱為《百丈清規》。《百丈清規》是載入中國通史的一件大事,「清規」為禪宗的特別教育方法與修行方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對禪宗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懷海禪師之禪門規式,流行至北宋,歷時既久,沿革自多,增損不一。故崇寧以後,歷有增訂。今可考者,有北宋崇寧二年(一一0三)真定賾公搜集諸方行法,重編之「崇寧清規」。南宋鹹淳十年(一二七四)金華惟勉悉假諸本,參異存同,編成之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又稱「鹹淳清規」。此清規雖已禪門規式或有不同,然亦嘗違其大節。元至大四年(一三一一)東林一鹹參考諸方規則,改定門類編次,並詳敘職事位次高下等,成禪林通用清規,又稱「至大清規」。

元順帝元統三年(一三三五),朝廷特敕百丈大智壽聖禪寺住持德煇重輯,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圻等校正。德煇乃取崇寧鹹淳至大三本參同,重新詮次,又刪繁補缺,折中得失,分成九章,釐為二卷,名曰《敕修百丈清規》,頒行全國,共同遵守。《敕修百丈清規》共九章,前四章題為祝釐,報恩,報本,尊祖,繫懷海禪師古規所無。五至九章題為住持,兩序,大眾,前臘,法器,其內容與懷海禪師規式有所不同。當今叢林,於大處尚循百丈古規,唯於小處略有變化耳。(參閱漢唐佛教文化史。江西佛教史等)

而懷海禪師制定的清規中,有一項就是「耕作自給」,他自己更是「一日不作,不日不食」,這是不是改變了佛陀制定的戒律呢?

當代禪宗大德虛雲長老在「一九五五年雲居山戒期開示」中作了如此說明:「關於戒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諸位說明的。戒本中有自手掘地,及自手織紡等戒,我們現在耕田織布,是不是犯戒呢?

我們要知道,佛所制戒,有性戒和遮戒兩種。首篇波羅夷罪是性戒,此是根本戒,犯者不通懺悔,其餘大都是遮戒,犯者可以懺悔。又有輕重開遮等別,研尋律藏便知。性戒者,體是違理,無論佛制與不制,若作均犯罪,如殺盜等是。遮戒者,造作無罪。佛未制前造作無罪,自製以後,若不作方成犯,如掘地紡織等。佛所以制遮戒,有各種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或因時制宜的。如掘地紡織等戒,都因避世譏嫌而制。

因當日印度社會,以乞食乞衣、一心修為出家人本分事,若自己營謀衣食,便招世譏嫌,佛因之制此等戒。但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各處不同,必須因地、因事、因時以制宜,決不能墨守繩法。故《五分律》說:「雖我所制,於餘方不為清淨者,則不應用;雖非我所制,於餘方必應行者,不得不行」。

故當日百丈祖師以中國與印度環境不同,已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美舉。佛如降生此時此地,決不會制掘地紡織等戒的。所以我們耕田紡織,並不是犯戒的事情,望諸位於修持中,切不可廢勞動;於勞動中,也不可忘修持,兩者是可以兼行並進的。由此可見我們對於受持遮戒,貴在遵循如來制該戒之本意,不在於死守條文。若得佛意,雖與條文相違,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雖遵守條文,亦成犯戒。但亦不能

以此藉口,而將如來所制戒律,一概抹煞。各宜深入律藏,神而會之。」(《虛雲和尚全集》第二分冊 開示 P292-293)

「百丈清規」一誕生,懷海禪師便離開了人世。這一天,正是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正月十七日。懷海靈骨被安葬在百丈寺西大雄峰下,塔名「大寶勝輪」。唐穆宗長慶元年(821),贈諡「大智禪師」。

「百丈清規」的意義在百丈大師圓寂以後五十年馬上凸顯。唐朝「會昌法難」使佛教受到重創。安世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傳來的五停心觀的修行方法,玄奘大師帶來的唯識觀修方法,天台智者大師的觀修方法,都在這次法難中斷了活的傳承。而禪宗農禪並重的風格,可以不仰賴社會的支持,在深山老林裡面照樣修行,很多禪宗大德養成了獨立的風範,所以禪宗在法難中得以繼續保存活的傳承。

懷海禪師弟子,據《景德傳燈錄》載,共有三十人。其中以溈山靈祐、黃檗希運、五峰常觀最為著名。

自從懷海禪師住持百丈山之後,向日「人煙四絕」的百丈山再不荒冷了。後來,以及後來的後來,尋幽攬勝者,探頤索隱者,紛至沓來。

唐宣宗李忱來了。那時他還未登基,作為沙彌雲遊至此。在山中留下了「仙花不見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的詩句。後人有感帝王嘗駐蹕於此,便在百丈寺前蓋了個亭子,以詩中之句,命之為「靈境亭」。

書法家柳公權來了。在山中過了一夜。那是一個「樹搖幽鳥夢,螢入定禪衣。破月斜天半,高河下露薇」的禪的無塵之夜。斯翁嫌這裡的月色太白而下山了。後來,百丈山的石頭上出現了這位唐代大書法家的手跡。

文學家黃庭堅來了。據說他寫了一首《靈境御題》詩,詩云:「老夫高臥靈境臺,拄杖夜撞青天開。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後來,王守仁遊文殊臺,寫了首《文殊臺夜觀佛燈》詩,此詩與黃庭堅寫於百丈的詩一模一樣,只是把靈境臺」換成「文殊臺」。此詩究意誰是真正的作者呢?詩壇上留下了一道謎。

哲學家周敦頤來了,這位理學創始人獨自循行幽徑,遙向高峰禮拜古剎鐘聲。在禪房裡,他品味著「寒雨滴芭蕉」的理趣。離山時,眼前景象已是」雨洗青天萬裡開「了。宋代理學的許多哲學觀點直接來自禪宗。自謂「浮生不定若蓬飄」的周敦頤自從百丈山「林下真僧偶見招」之後,便有了「覺後始知身是夢」的反思。

戲劇家湯顯祖與百丈寺僧古萍禪師一見如故,遇古萍於江樓,即「索酒談偈」,擊節唱詩。後來,古萍要歸百丈山了。湯顯祖贈詩送行,詩日:「到來都是淚,過去即成塵,稱色生鴻雁,江聲冷白蘋。別離心草草,珍重語頻頻。莫待他生見,還為慚愧人。」

百丈山的文化底蘊,總是那樣令歷代文人魂牽神往。

相關焦點

  • 馬祖建叢林 百丈立清規
    《百丈清規》的由來 「清規」是指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及寺眾日常生活的規則,亦即禪宗叢林關於大眾行、立、坐、臥等威儀所訂定的僧制,為眾僧所必須遵守的儀規 據《宋高僧傳》、《古清規序》、《敕修百丈清規》記載,百丈懷海禪師創立清規的緣由有三:一、唐朝佛法興盛,各寺院迎接的四方禪客眾多,殿堂容納不下,也不好管理。 二、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佛教戒律也再不斷擴充。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適應中國文化,形成了獨有的思維習慣。懷海禪師折中大小乘、中印戒律,希望能創建禪門居所的新風貌。
  • 太虛法師提倡的佛教革新,也是對禪宗優良傳統的發揚
    但追溯得更遠些,即把近代佛教革新放在中國佛教演變的長期歷史進程中考察,那也可以說,這是以禪宗為代表的印度佛教中國化、入世化趨向的進一步發展。約公元七至九世紀,作為中國文化消化大規模輸入印度文化的偉大成果之一,唐代出現了一場「禪宗革命」,六祖慧能是其傑出的代表。
  • 淨慧長老:一切的儀規、念誦,都是為攝心而設!
    禪宗寺院做早課和晚課的時候,拿出相當的時間念佛。早上念觀世音菩薩,晚上念阿彌陀佛。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安排?答:早殿晚殿,早念觀音晚彌陀,這一切的儀規、念誦,都是為攝心而設。這是一點。第二點呢,《禪門日誦》興起的時間不是很長,大概從明朝開始,才有固定的念誦。
  • 清涼學堂丨《百丈清規》與溈山道場的興隆(六)
    東面處通往贛州的要道,鹿苑、石霜、道吾等禪宗古道場分布於斯;且東面驛道又與洪州相通,為洪州大德遊方的必經之地;其南方有南嶽名勝,雲巖道場。溈山處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上,其利於接應十方禪眾是可以想見的。當年參學或遊方到溈山的禪門大德就有五臺隱峰、歸宗智常、道吾圓智、雲巖曇晟、石霜慶諸、夾山善會、德山宣鑒、九峰道虔、疏山匡仁等(見《溈山語錄》與《傳燈錄》)。
  • 戰時報導 | 政治引領 崇法立規
    戰時報導 | 政治引領 崇法立規 2020-08-30 1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2、禪宗發源地──嵩山少林寺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
    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演講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下面,就此,我作些展開說明: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中國漢傳佛教八宗,多形成於北方,唯六祖惠能禪師之下的禪宗,孤懸嶺南,但卻傳播最廣,影響最大。
  • 禪宗祖師的教化方式:為了讓弟子們開悟 也是夠拼的……
    禪宗作為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佛教派別,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有別於其他宗派的教化弟子的方法。從達摩禪師來到東土開始,以至到六祖慧能,這幾代禪師在教化弟子時,通常是採用帶領眾人發心、懺悔,傳授佛法等普通的傳法方式。
  • 發揮鄉規民約在脫貧攻堅中的獨特作用
    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全國最薄弱地區和最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任務已基本完成,農村97%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94%的貧困縣成功摘帽。
  • 禪宗祖師的教化:為了讓弟子開悟,也是夠拼來的~
    文:常進法師禪宗作為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佛教派別,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有別於其他宗派的教化弟子的方法。從達摩禪師來到東土開始,以至到六祖慧能,這幾代禪師在教化弟子時,通常是採用帶領眾人發心、懺悔,傳授佛法等普通的傳法方式。這種傳法方式被禪林稱之為「開法」、「普說」。
  • 王溫豪震撼首演方崬清首部大型古箏協奏曲《禪宗三境》
    由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方崬清擔任藝術總監與作曲,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大師李心草先生執棒廣州交響樂團舉辦的《禪宗三境》——王溫豪古箏演奏會將於2015年5月29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廳隆重開演。整部作品的結構清晰縝密,旋律線條唯美悠長,三個樂章一氣呵成,集抒情性、戲劇性為一身,意境深刻,表現張力十足,古箏的高難度技巧與交響樂隊配器技法交相呼應,作品氣勢恢宏而風調高古,近臻大音希聲之境界。 在配合作曲傳統寫作技法的同時,獨有的方氏音樂語彙,通過作曲家對」禪宗」三種境界的理解,融入至「心齋」、「坐忘」與「朝徹」三個樂章中,樂曲時長大約35分鐘。
  • 中國禪宗六大祖庭「掌門人」齊聚一堂 為你開示禪宗真義
    佛教在線登封訊 2019年7月17日,由中國佛教協會指導、河南省民宗委批准,嵩山少林寺主辦的「少林寺與禪宗祖庭」學術研討會在禪宗祖庭少林寺隆重開幕。中國禪宗由初祖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創立,經禪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中國佛教主要宗派。
  • 讓我們追蹤一下禪宗大師們都佔了哪些名山大川?
    《禪宗大師們都佔了哪些天下名山?》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自達磨祖師西來之後,禪宗大師們都選擇住在一些名山大川。除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曾陀山之外,還有哪些?第一座是河南嵩山;寺院是:少林寺。是禪宗初祖達磨麵壁之處。大約是公元5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