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於環境保護
「大溈形勝甲天下」,大溈山位於今湖南省寧鄉縣溈山鄉昆盧峰下,唐代時其地屬潭州益陽縣境。距今寧鄉縣城約90公裡,山高800多米,周邊約20多公裡。在這山勢險峻的溈山之腰,竟然天造地設一塊縱橫數裡、田連阡陌的平曠綠野,溈山道場即建於斯。
溈山大區地處湘中偏北之處,北鄰常澧古驛道,藥山、石霜、德山等祖庭沿驛道分布。東面處通往贛州的要道,鹿苑、石霜、道吾等禪宗古道場分布於斯;且東面驛道又與洪州相通,為洪州大德遊方的必經之地;其南方有南嶽名勝,雲巖道場。溈山處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上,其利於接應十方禪眾是可以想見的。當年參學或遊方到溈山的禪門大德就有五臺隱峰、歸宗智常、道吾圓智、雲巖曇晟、石霜慶諸、夾山善會、德山宣鑒、九峰道虔、疏山匡仁等(見《溈山語錄》與《傳燈錄》)。他們中,大多是開宗闡教的一代尊宿,或是一方道場的開庭祖師。可見溈山當年不只是一個大的禪宗道場,而且亦堪稱為一所培養禪門碩彥的大學。
法不孤起,仗因緣生。古代溈山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山川形勝,為溈山道場的興盛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客觀地理條件。但與此同時,作為當時禪宗最大的叢林道場,對道場所在四圍的山林樹木,乃至地理形態的保護,也是溈山道場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大溈飭眾垂遠戒文》亦將此納入叢林管理規約之中,其第五條云:
溈山林木甚少,畜禁宜嚴,凡寺近松竹,及各莊杉材,不得輕行砍伐。如擅肆斧斤,公同謫罰,以犯戒論。
圖:網絡 文:《中國佛學》 作者:沈柏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