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2021-03-01 五臺山佛教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又作《六方禮經》,內容敘述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子屍迦羅越(善生),奉亡父遺命,每日早向六方禮拜。佛告以禮拜方位無益,並示以正確的禮拜方法,即對父母、師長、妻婦、親友、僮僕、沙門婆羅門等六種人,應生愛敬心。故應放棄純粹的禮拜六種方位,而改為去敬愛上列這六種人。此外,並開示在家佛子應受持的倫理道德生活。因此,本經是了解佛陀對家族倫理的看法的重要資料之一。

佛祖在《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中從做人態度、待人接物和處世風格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屍迦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當然,佛祖所講的"善知識",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行正道的人;"惡知識"則是品行不端、會誤導他人的人。本文所說的"善知識",意為好知識;"惡知識"意為壞知識。實際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頭腦中的好知識比較多;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他頭腦中的壞知識比較多。人與知識本是一體的。

為  人

在做人態度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與怨謀。"

在做人態度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 徵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貪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接  物

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 博掩子為厚。"

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當相念。"

處  世

在處世風格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在處世風格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最後,佛祖說:"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佛祖以上所講的只是一般的做人道理,他卻說自己因為這些方面做得好,所以"自致成佛"。可見做人是人生的根本。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從事任何事業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圖:網絡  文:《六方禮經淺譯》

相關焦點

  • 【悲智願行】不可不讀的佛經: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又作《六方禮經》,內容敘述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子屍迦羅越(善生),奉亡父遺命,每日早向六方禮拜。佛告以禮拜方位無益,並示以正確的禮拜方法,即對父母、師長、妻婦、親友、僮僕、沙門婆羅門等六種人,應生愛敬心。故應放棄純粹的禮拜六種方位,而改為去敬愛上列這六種人。此外,並開示在家佛子應受持的倫理道德生活。因此,本經是了解佛陀對家族倫理的看法的重要資料之一。佛祖在《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中從做人態度、待人接物和處世風格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 如何為父母家人祈福,方是正信?佛說要這樣做
    走近一看,不是別人,是佛的信眾之一,王舍城的居士子屍迦羅越。佛就問他:「你為什麼這樣禮拜六方呢?」屍迦羅越回答:「我的父親快死了,他希望我來禮拜諸方,祈求得諸天神佛,為他積攢更多福分,希望諸天保佑,讓他得現世安樂。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藥師咒
    藥師佛灌頂真言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六:藥師法門是最適合諸事不順的人修。眾生心中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 七:藥師法門是最適合一心求生極樂世界,而沒有把握的人修。有人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修學藥師法門,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 佛說:每個人的身邊有四種好人和四種壞人,一定懂得選擇
    佛說:「每個人的身邊有四種好人和四種壞人,一定要懂得選擇。」01四種惡知識《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記載:佛說,惡知識有四輩02四種善知識佛說:善知識有四輩:第二種是在自己面前揭露自己的短處,說自己的不好,但是向外卻誇讚自己的人,這樣的朋友是最難得的朋友。在《佛說孛經抄》中教導如何維持友誼時,佛就說要「見惡忠諫。」看到朋友做的不對,就要指出來,糾正他的錯誤。
  • 清涼學堂丨佛珠漫談:異彩紛呈
    4、異彩紛呈——佛珠的質料用來製造佛珠的質料,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無論礦物還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製成佛珠。但在佛典當中有記載,可用來製造佛珠的質料,卻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過十餘種,實在無法與現今眾多繁雜的品類相比了。下面將佛經中所舉的佛珠質料加以列表說明。
  • 不可不讀的佛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 為什麼「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冒出這樣一句偏激的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所謂「不可不讀」即「非讀不可」之意,發此言論者著實應該重新組織語言。讀書為什麼要分性別?就算男女各有偏愛,但凡事沒有絕對之說。
  • 佛教:學佛的人,這部佛經,今生一定要讀一次!
    01什麼是佛?佛是覺悟者。用佛教中的話說,他能看破一切迷,已經證悟了所有的一切,不受後有。佛陀在世時,曾經講了無數的話,這些話,被眾弟子們,結集成文字,即是人們所說的佛經。即便成不了佛,也能讓自己,遠離諸多的煩惱,真正覺悟,成為一位清淨的大自在。真正修行,想要學佛,就要依照佛說的話去修。佛說的話,充滿著無限的奧義。雖然如此,一切奧義,仍然離不開它的核心——修心。那麼如何修心?就要看佛經,讓自己依照佛經的內涵,去如實修行。佛經三藏,有上萬卷,每一卷都是讓人達到徹底清淨,究竟圓滿。
  • 佛教:這2部佛經,學佛的人,一生一定要讀一遍!
    佛,覺者也。佛所說的話,即為佛法。佛說的話,所結集的經,就是佛經。人們之所以想要修行,就是希望自己通過修行,達到真正的覺悟。覺悟之後,遠離諸苦,不再有塵世煩惱。佛說的話,是一種指導。通過讀佛經,就能獲得佛的指導,依照來修行。佛經上萬卷,是否都要讀完,才能真正讓自己覺悟呢?事實並非如此。只要一個人,能依照佛經中說的去做,就能達到修行的目的。
  • 雙語學堂丨《三國演義》中各英雄出場的英譯品讀
    小說讀起來很過癮,卻給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羅慕士老老實實地將「雙手過膝」翻成「with arms that reached below his knees」,但「兩耳垂肩」「目能自顧其耳」就太誇張了,羅慕士終於跟不上節奏了:「His ear lobes were elongated, his eyes widely set and able to see his own ears.」譯文只說他耳垂很長,並沒有誇張到說his ear
  • 佛為何說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多的不能想像?
    很多人學佛喜歡趕場子,參加廟會,布施錢財,買魚放生,其實這都是形式,種一點福德而已,跟佛家結個善緣,若說功德,最重要的還是依法修行。佛在金剛經中講,受持讀誦金剛經,依照經中所說修行度脫眾生,為他人解說,所得福德多的想都不敢想。與其把時間都用到小事上,還不如找個安靜的地方讀經呢!
  • 六個來自佛經的經典寓言
    《提謂經》中說:「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就像一個人在須彌山上用細線垂向山底下,另一個人在山下用線來穿針,中間狂猛的颶風,這細線進入針孔的非常難,得到人生之難也是如此。《菩薩處胎經》經中說:一針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
  • 法義隨談 | 經義標準 佛說為準
    「佛法」一定要是佛說的,如果不是佛說的或者違背佛說的就不能叫佛法。普通人講的只能叫人法,善人講的叫善法,惡人講的叫惡法。標準由誰來定?由佛定,這是最根本的。那麼,佛已經不在了,佛又不能重新再來到人間給我們解釋他的經典,凡夫又見不到佛,無法請問,那如何來理解佛經呢?這就只能靠祖師。
  • 《願你慢慢長大》: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雖然他讀的專業是哲學方面的,但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談論婚姻、愛情和孩子。所以他的書有眾多的女性讀者。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作為學者,周國平研究的是哲學,而這同時也是他的職業。
  • 讀《金剛經》|如何看待佛之證果及佛所說之經?
    在前六品中,佛陀反覆說了要不染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甚至連這四相是法相還是非法相的分別都不要有。皆下來的第七品《金剛經·無得無說分》,佛陀就開始問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啊,於你的意思是怎麼樣的呢?
  • 【佛經開示】念誦佛號的大作用
    「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舍利弗!
  • 佛經故事:佛陀入滅
    《大悲經》記載:佛率阿難等路過拘屍那迦的娑羅林一棵雙生樹。佛知道自己此生已到終點。於是對阿難說:「你在這棵雙生樹中間鋪好袈裟,我將如獅子王右脅臥法,今晚後半夜我將在此入滅!」阿難聽說後,如憂箭所射極大愁惱,悲泣流淚說:「世尊,涅槃太速!涅槃太速!世間眼滅,世間孤獨,世間無救,無有導師。」佛啊佛,您涅槃太急太快了。如此,世間法眼滅,蒼生沒有依靠,沒有再救度世人的導師!
  • 這個菩薩是七佛之師,佛經裡提到了他的道場
    釋迦摩尼佛說:「東方有國,名曰震旦。其土有山,號曰清涼。」這個佛說的震旦國,就是指中國,這個清涼山就是五臺山。佛在近三千年前就說了這個山。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當年虛雲和尚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歷經三年到達五臺山,期間因為身體和自然條件的原因,感召文殊菩薩化身「文吉」前來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