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又作《六方禮經》,內容敘述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子屍迦羅越(善生),奉亡父遺命,每日早向六方禮拜。佛告以禮拜方位無益,並示以正確的禮拜方法,即對父母、師長、妻婦、親友、僮僕、沙門婆羅門等六種人,應生愛敬心。故應放棄純粹的禮拜六種方位,而改為去敬愛上列這六種人。此外,並開示在家佛子應受持的倫理道德生活。因此,本經是了解佛陀對家族倫理的看法的重要資料之一。
佛祖在《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中從做人態度、待人接物和處世風格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屍迦羅"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當然,佛祖所講的"善知識",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行正道的人;"惡知識"則是品行不端、會誤導他人的人。本文所說的"善知識",意為好知識;"惡知識"意為壞知識。實際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為他頭腦中的好知識比較多;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他頭腦中的壞知識比較多。人與知識本是一體的。
為 人
在做人態度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與怨謀。"
在做人態度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 徵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貪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接 物
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 博掩子為厚。"
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當相念。"
處 世
在處世風格方面,有四種惡知識:"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在處世風格方面,也有四種善知識:"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最後,佛祖說:"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佛祖以上所講的只是一般的做人道理,他卻說自己因為這些方面做得好,所以"自致成佛"。可見做人是人生的根本。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從事任何事業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圖:網絡 文:《六方禮經淺譯》